万物理论范文

时间:2023-02-23 16:03:33

万物理论

万物理论范文第1篇

导演:詹姆斯・马什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菲丽希缇・琼斯

类型:传记/剧情

上映日期:2014年11月7日(美国)

外行

吴忠超

引力物理学家,霍金的华人学生。

霍金著作《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书中文译者。

《万物理论》是根据霍金第一任夫人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编的传记电影,因为对埃迪・雷德梅恩塑造霍金并无信心,加之我对霍金生平故事实在熟悉,所以《万物理论》在美国上映时,我原不打算去看,心想若电影虚假,倒不如不看,但女儿看后说一定要去观看。电影中霍金的病越来越严重,他趴在楼梯上艰难地上楼,在校园里跌得头破血流时,我深为他的不幸和拼搏精神感动,这时我已经忘却了之前的质疑,将演员和霍金本人合二为一了。1979年我首次见到霍金时他已经坐到了轮椅上,因此当我看到他早年的经历时,还是非常震撼的。

天才的灵性难以再现

2004年BBC拍过一部《霍金的故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片中饰演霍金。霍金的前私人助理朱迪斯最近对我说,她宁愿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而非埃迪・雷德梅恩来演霍金,但她承认后者在形象上更接近霍金。埃迪・雷德梅恩模拟霍金的神态,尤其是抬头越过眼镜看人和合不拢嘴挣扎的形象时确实很逼真,这唤起了我30多年前与霍金共处的回忆。尽管霍金本人已是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但他早年的影像资料却非常稀少,演员年轻,他又没见过早年的霍金,我奇怪他怎么能演得那么逼真?被他表演打动的不仅仅是我,霍金本人去看了《万物理论》,两小时过后,看护拭去霍金眼角的泪水。“有那么几场戏,我甚至觉得看到的就是自己。”这是他的赞许方式。

《万物理论》中出现了一些英国和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例如罗杰・彭罗斯,他的形象令我失望,霍金的老师西阿玛也没有展现出他的学者风度。在曾和霍金长期贴身接触的我来看,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虽然震撼,但他并未完全展示出霍金,尤其是霍金青年形象的神采。实际上,如霍金、彭罗斯这种天才,其灵性绝非演员能够模仿演绎得出来的,用东方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演员再精确揣摩,也不过是“强随举子踏槐花”。

物理学家妻子的传奇

霍金和简共度了漫长的岁月,从相爱到离婚到最后成为朋友,最后简说:“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银幕上两人都流下了眼泪,在电影院,我听到左右的女观众轻轻的哭泣声,这是最让人感动的一刻,这是生命的无奈。

没有简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霍金,这是霍金本人和大家的共识,2014年出版的霍金自传《我的简史》中霍金也坦诚了这一点。简为了照顾霍金和三个孩子已经尽力了,而且长期照顾霍金这样的病人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精疲力竭。简和乔纳森后来的情感发展,他们周围的朋友和师生都十分理解和尊重。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剑桥跟随霍金做研究。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校园中散步,适逢霍金也在驱动轮椅散步,他把陪同他的一位男士介绍给我,他就是简后来的先生乔纳森。

献身科学的人生,往往只能从形而上得到安慰。比如哥白尼和牛顿都没有过男女之爱。很多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好奇心的满足是他们最大的动机和动力。我以前说过,科学对献身者的专制要求不亚于恋人。科学家能在文明史上留下痕迹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他或她当然无权要求另一半做牺牲。霍金很幸运,简主动选择陪伴他,主动选择做物理学家的妻子,这是简之所以受到如此尊敬的原因。即使后来两人离婚,都无损其贡献,简的牺牲精神将成为传奇而流传后代。

我在学生时代就认识简,经常到他们家,我对她充满敬意。她的高祖父是宁波人,所以她有八分之一华人血统。2012年1月8日在剑桥庆祝霍金70岁生日时,霍金本人因医嘱而未能露面,我有幸与简亲切交谈并留影。

物理学家的信仰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如果我们弄明白这些,这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那时我们会知道造物主的想法。《万物理论》中简看到霍金的书稿欣喜若狂,感谢霍金给了信教的她一个美妙的时刻承认上帝作为造物主存在的时刻。

但是,霍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说“物理是有智慧的无神论者的宗教”,他毕生在寻找万物理论,探索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方程式解释宇宙的一切。

物理学家必然是无神论者?倒是不见得。

我遇到过有各种物理学家从怀有最强烈的各种宗教情绪的到彻底无神论的,他们构成了整个谱系,如梵蒂冈最近去世的神父天文学家我的朋友斯岱格到霍金。

万物理论范文第2篇

一、 传记影片及《万物理论》

所谓传记影片,是结合知名人物生平所取得的成就与日常生活而拍摄的人物传记。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内容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为了更赋予人物传奇色彩,通常还会在影片中添加一些虚构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后,知名人物生平的传记影片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这些传记影片中的主人翁大多都具有不平凡的传奇人生与举世瞩目的成就,导演将这些伟人的成就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名人人物更具艺术特色。

影片《万物理论》改编自斯蒂芬q霍金第一个妻子简q王尔德的回忆录。该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伟人霍金的情感故事。在人生的21岁时,他经历了巨大的转折点。踌躇满志的霍金遇上了今生挚爱简,也正是21岁时他被检验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往后的20年里,深爱着他的简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虽然他的身体已经禁锢在了轮椅上,但是他的思想却翱翔在广阔的宇宙世界里。该部影视作品没有赋予霍金过多革新意愿,但是确是当代西方美学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二、 传记影片《万物理论》的情感营造

(一)以内窥的形式营造情感视野

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名人的实际生活更令他们好奇。影片《万物理论》不是对霍金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进行简单介绍,而是通过现实生活细节与个人情感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征与成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该部影片没有深入的研究价值。在影片中,当乔纳森来到霍金家做客时,简采用了土豆与豌豆的比喻向乔纳森介绍了霍金的科学研究,正是土豆与豌豆的比喻将全影片的情感贯穿起来。在影片的开端,即以霍金与简的相遇进行展开,从两者相遇就暗示了他们各自来自的世界不同。文科生的简比较少接触理科生。她对于没有,“有智慧无神论者”的理科生霍金充满了好奇,霍金也被专业是中世纪诗歌的简所吸引。他们两人由衷对对方身上的神秘感充满了好奇。[1]霍金理性,简感性,简非常喜欢跳舞,而霍金却不愿意跳舞但是会使她满足,他们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之后,经医学诊断霍金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无法言喻的爱情使得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影片前面讲述了各种受到异性吸引的情节故事是为后续两人的婚姻做铺垫。霍金与简结合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术上,他的研究成就逐渐被世人认可,在生活中,他的病情却逐渐恶劣,难以正常喝水、吃饭、说话。简不仅要照顾身患疾病的丈夫,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让她将自己的生活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过早的失去属于自己的人生。霍金受到疾病的折磨难以表达对简的爱意,更无法拥抱爱人,这使得他感到无限的焦虑与烦恼,两人的痛苦与日俱增,而三个孩子的成长弥补了他们两人在生活上与精神上的空缺。

电影的前半部分大幅度地表现了霍金与简的爱情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霍金与简已经离婚,影片中亦是。该部影视作品中着重强调了爱的力量,但是无论是多伟大的爱,也难以承受命运的折磨。健康正常的人的婚姻都会存在着琐碎的小事,更何况是患有严重疾病的霍金。如果霍金没有受到疾病的折磨,那么即使不能成为举世瞩目的宇宙学家,他肯定也能肩负起丈夫保护妻儿的责任。一开始,霍金与简两人的感情就不被看好,霍金的父亲说,他们两人的感情始终是溃败的。而实际上,他们两人败给的是命运。当他的研究受到认可时,女王授勋于他,而他们在家中的院子里看着幸福嬉闹的孩子,平淡的生活与女王授勋的轰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霍金说:“看我们做的这些。”主人公埃迪将霍金幸福的神情与心理表现得极其到位。霍金因此想与命运达成和解,同时也是向长久陪伴着他的简和解。

(二)以家庭叙事形式营造温馨情感

对于人们来说,只有家庭才是真正释放真性情与人性的地方。无论是谁,都有着属于自己别样的家庭。影片《万物理论》没有深入探讨霍金生平的研究成就和实验成就,而是通过他现实的生活行为与活动展现他的德性。对于所有的观影者来说,他们从家庭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寻找到了自身的影子,从而在影片中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哪一个个体,都充当着家庭中的个体角色。在自家的院子里,被疾病折磨的霍金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但是此时的他看着院子里欢乐雀跃的孩子,让他感到了真正的幸福,他那幸福的微笑令所有观者为之动容。而无私照顾丈夫与关爱孩子的简令所有妻子与母亲深感共鸣,令孩子深刻地感受到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影片中的家庭这个环境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极致到位。在影片里,展示的不是不入凡俗的伟大科学家,而是一位在妻子爱的力量鼓舞下与疾病顽强拼搏,攀登科学研究高峰的科学巨匠。[2]影片中将他自卑、胆怯、嫉妒的情感展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他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该部影片通过霍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将人物真实再现,实现了低碳艺术的基本需求。通过霍金真实的家庭生活使得荧幕前的观影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感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采用家庭空间再现人物的情感与生活,从而展现了一部经典的人物传记低碳影片。所谓的低碳艺术在于塑造人物的低碳情感与心灵,从而再现真实的艺术人生,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陶冶了观影者的情操,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影视作品。

三、 传记影片《万物理论》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风格

《万物理论》采用了丰富的叙事语言展现了极富特色的影视作品。影片中的景深、景别,摄像机的摆动、画面的灯光色彩等都极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的风格为影片的叙事语言服务,不同的影片有着各异的影视风格。《万物理论》放映后,著名影评家巴赞评价到,《万物理论》重视摄像机的方位、画面的灯光色彩、景色的布置、演员演技等,使得影片《万物理论》具备着独特的影响风格。

影片中,两人的单镜头影像频繁出现,使得两人形成显著的对比或平衡。著名导演林年同曾经说过,将互相矛盾的两者置于同一个构图上,能够有效的集中矛盾与激化矛盾。霍金经受疾病的折磨已经难以正常生活,其妻子把轮椅给霍金坐着时,两人同时出现的画面表现了某种矛盾。身受疾病不能吃饭、喝水的霍金与长桌对面端庄挺拔的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采用这种对比方式能够让观者深刻的感受到病者饱受疾病的折磨与伤害,并从内心深处泛起霍金的敬佩与同情之情,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得观影者更加感动,在家庭的环境渲染下也深感共鸣。

(二)叙事时空转换

个体电影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一般采用传统的叙事学观念。当霍金通过人生经历诠释了宇宙时空里的问题,影片导演灵活地运用了时空将影片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影片的构建来说,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空间所代表的是剧情展开的空间,也就是说是影片中环境空间。

影片《万物空间》中,重点强调了霍金对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起初,霍金认为时间应当是有着起源的,而最后他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论证,从而形成一个代表着科学研究的环形。当众人认可霍金的成就时,在接受英国女王授勋前,霍金与妻儿在家中转圈,这也表达了他一生的成就是通过科学环形造型的研究而获得的。[3]而这个片段是导演衡量真理的重要标志。霍金受到疾病的无尽折磨,身上的所有肌肉都不能受到掌控,主人公埃迪将霍金饱受疾病折磨演绎得极致真切,使得霍金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且深刻。主演埃迪通过细微的神情再现了真实的霍金。例如,在火车上当霍金在思考宇宙问题时,他往咖啡中倒入牛奶,使得牛奶在咖啡杯中尽情地旋转,此时霍金将牛奶与咖啡的混合物扩大视为广袤的宇宙。该部影片非常重视镜头的剪辑,并且极少使用离轴镜头,从而使得人物和事件显得更加流畅。霍金通过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收获了科学研究成果,从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对制作经典的电影而言,空间无疑是影片构建中重要内容,该部影片中霍金对时间的深入研究与空间是分不开的,当霍金在传递有关宇宙中的知识时运用了空间进行了讲述。影片导演通过独特的摄影技术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霍金虽然身患疾病,但顽强的意志与不屈的奋斗精神最终促使他在科学宇宙研究中取得巨大的成就。该部影片讲述了简和霍金的爱情故事,简在霍金疾病缠身时积极鼓励他,在爱的力量下使得他勇敢的面对生命给他的挑战。

结语

影片《万物理论》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名人传记经典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影片提名,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低碳艺术作品。这部影片改变传统名人传记的叙事形式,重点讲述了科学家霍金的现实家庭生活,采用全新的方式将霍金不平凡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与其他流行性的影视作品相比较,该部影片专注名人的真实的生活,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感营造,使得该部影片成为奥斯卡艺术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张宁.《万物理论》与《模仿游戏》之比较分析[J].电影评介,2015(15):132-134.

[2]焦勇勤.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J].当代电影,2009(1):34-36.

万物理论范文第3篇

这部电影最出彩的要数“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了,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神一般的演技,小雀斑夺得了今年金球奖影帝。“小雀斑”诠释的霍金,无论是外形还是眼神都无比真实,神还原不过如此。而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简俯下身,摸着霍金的脸,哽咽地说:“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四目相对,泪如雨下。再美好的爱情,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然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守护了霍金二十年的简确实也无愧一句“I did my best.”。

1

1963年,21岁的斯蒂芬・霍金就读剑桥大学研究学院,意气风发。在一个新年派对上,他邂逅了正准备入读伦敦大学的简・王尔德,俩人一见钟情。

Stephen: Hello.

Jane: Hello.

Stephen: Science?

Jane: Arts.

Stephen: English?

Jane: French and Spanish. What about you? What, what are you?

Stephen: Oh, cosmologist[宇宙学家], I’m a cosmologist. Jane: What’s that?

Stephen: Oh, It’s a kind of religion for intelligent[聪明的] atheists[无神论者].

Jane: Intelligent atheists?

Stephen: You’re not religious, are you?

Jane: C. of E. Church of England注1.

Stephen: England, yes. I suppose someone has to be.

Jane: What do cosmologists worship[崇拜] then?

Stephen: What do we worship? One single unifying[统一的]

equation[方程式] that explain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Jane: Really?

Stephen: Yes.

Jane: What’s the equation?

Stephen: That is the question. And a very good

question. I’m not quite sure yet. But I intend to[打算做] find out. Jane: Then why didn’t you stay at Oxford?

Stephen: Because my finals exams are such in shambles[屠宰场] that the examiners they summoned[传唤] me in for a “Viva[口头测验]”, and they told me that if I got a second...

Jane: What’s a “Viva”?

Stephen: Oh, it’s, a sort of, mildly terrifying face-to-face thingy. Jane: Like an interview?

Stephen: An interrogation[审问]. And I told them that if they gave me a second class degree, then I’d stay with them and do my research at Oxford, but if they gave me the first, that I needed to get into Cambridge, then they would never have to see me again.

Jane: They gave you the first.

Stephen: They gave me a first.

Jane: Of course.

斯蒂芬:你好。

简:你好。

斯蒂芬:理科生?

简:文科。

斯蒂芬:英语专业?

简:法语和西班牙语专业。你呢?你是……

斯蒂芬:噢,宇宙学家,我是宇宙学家。

简:那是什么?

斯蒂芬:噢,这是一种有智慧的无神论者的宗教。简:有智慧的无神论者?

斯蒂芬:你不信教,是吧?

简:英国国教,也就是英国圣公会。

斯蒂芬:英国,是的。我想人们必须要有信仰。简:那么宇宙学家信仰什么?

斯蒂芬:我们信仰什么?一个单一的统一方程式解释宇宙的一切。

简:真的吗?

斯蒂芬:是的。

简:那个方程式是什么?

斯蒂芬:就是这个问题,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还不太确定,但我打算找出来。

简:那么为什么你没留在牛津?

斯蒂芬:因为我的期末考试弄得一团糟,以至于考官们把我传唤进去进行“口头测试”。他们告诉我,如果我获得二等……简:“口头测试”是什么?

斯蒂芬:那是一种轻度可怕的面对面的东西。

简:就像面试?

斯蒂芬:像审讯。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给我二等学位,我就会留下来,在牛津做研究。但如果他们给我一等学位,我就需要进入剑桥,然后他们就永远不必见到我了。简:他们给了你一等学位。

斯蒂芬:他们给了我一等学位。

简:当然。

2

霍金与简陷入热恋。与此同时,霍金在物理学上也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导师带他去伦敦参加了数学家罗斯?潘洛斯的讲座,霍金大受启发。

Stephen: If Einstein is right, or if general relativity[广义相对论] is correct, then…

Jane: Yes.

Stephen: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扩大], yes?

Jane: Yes.

Stephen: Okay, so...If you reverse[颠倒] time, then the universe is getting smaller.

Jane: All right.

Stephen: So, what if I reverse the process[过程] all the way back to see what happe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ime itself?

Jane: The beginning of Time itself?

Stephen: Yes. So, the universe,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getting denser[密集的] and denser, hotter and hotter as...

Jane: As you wind back[倒回] the clock. (holds Stephens’hands and turns around)

Stephen: Exactly. Wind back the clock.

Jane: Wind back the clock.

Stephen: Is that what you’re doing? Are you winding back the clock?

Jane: That is what I’m doing.

Stephen: Well, keep winding! I mean, you’ve got quite a long way to go! Keep winding.

Jane: I don’t want to fall down.

Stephen: Well, you’ve got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ime. You’ve got a long way to go, so, keep winding, keep winding! Until you get...

Professor Sciama: A singularity注2.

Stephen: A space-time singularity, so the universe born from a black hole exploding.

Professor Sciama: Keep going.

Stephen: What do you mean, “Keep going”, what...before the universe began?

Professor Sciama: No, no, no, no! Keep going, develop the mathematics[数学运算]!

斯蒂芬:如果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或者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

简:是的。

斯蒂芬:……宇宙正在膨胀,对吧?

简:是的。

斯蒂芬:好,如果你逆转时间,那么宇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简:没错。

斯蒂芬:那么,如果我将这一过程完全逆转回来,看看在“时间”一开始发生了什么,会怎样?

简:在“时间”一开始?

斯蒂芬:是的,那么宇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热,密度变得越来越大,正如……

简:让时光倒转?(拉着斯蒂芬的手转圈圈)斯蒂芬:没错。让时光倒转。

简:让时光倒转。

斯蒂芬:这就是你在做的吗?让时光倒转?简:这就是我正在做的。

斯蒂芬:那么,继续倒转!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继续倒转!

简:我不想跌倒。

斯蒂芬:你必须到达时间的开端。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继续倒转,继续倒转,直到你找到……

夏默教授:一个奇点?

斯蒂芬:一个时空奇点,所以宇宙诞生自黑洞大爆炸。

夏默教授:继续。

斯蒂芬:“继续”是什么意思?什么……在宇宙开始之前?

夏默教授:不,不,不,不!继续研究,做好数学运算。

3

正当霍金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时,却被确诊患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医生认定他只能活两年。霍金决定和简分手。

Jane: Something educational[教育的]?

Stephen: (watches the TV) Very. John is having an affair with Martha, but Martha is in love with Alan, and I think that Alan is probably homosexual[同性恋], by the look of his jumper[针织套衫], so, well, I’m just trying to work out the mathematical probability[数学概率] of happiness.

Jane: Are you close?

Stephen: It’s some integer[整数] of zero, but, no, I’m not quite there yet.

Jane: Stephen.

Stephen: You just missed him. He was here earlier.

Jane: Don’t do this.

Stephen: Go!

Jane: Are you going to talk about this or not?

Stephen: Please, will you just go?

Jane: Is that what you want?

Stephen: Yes, it is what I want, so, please, if you care about me at all, then, please, just go!

Jane: I can’t.

Stephen: I have two years to live. I need to work.

Jane: I love you.

Stephen: You’ve...you’re a…you’ve leapt to...that’s a false conclusion[结论]...

Jane: I want us to be together, for as long as we’ve got, and if that’s not very long then, well, that’s just how it is...it’ll have to do.

Stephen: You don’t know what’s coming. It’ll affect[影响] everything.

Jane: (kisses Stephen) Your glasses are always dirty.(cleans Stephen’s glasses) There. That’s better, isn’t it?

Stephen: Yes. Yes, it is.

简:很受教育吗?

斯蒂芬:(看电视)没错。约翰和玛莎发生关系,但玛莎爱着阿伦,而根据他针织套头衫的样式,我认为阿伦可能是个同性恋,所以,我只是试着算出幸福的数学概率。

简:快算出来了吗?

斯蒂芬:某个零整数,不过没有,还没到那一步。

简:斯蒂芬。

斯蒂芬:你刚错过了他,他刚刚还在这儿的。简:别这样。

斯蒂芬:走吧!

简:你要不要谈谈这个问题?

斯蒂芬:能请你离开吗?

简:这就是你要的?

斯蒂芬:是的,这就是我要的,所以,拜托了,如果你还在乎我,那么就请你离开吧!

简:我做不到。

斯蒂芬:我只有两年活头,我需要工作。简:我爱你。

斯蒂芬:你已经……你是一个……你跳进一个……这是个错误的结论……

简:我希望我们能一起白头到老,如果不是很长久,那么有多长算多长,必须这样。

斯蒂芬: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会影响一切。

简:(亲吻斯蒂芬)你的眼镜总是那么脏。(擦干净眼镜)好了,这样好多了,不是吗?

斯蒂芬:是的。是的,没错。

4

简对霍金不离不弃,俩人婚后共育有二子一女。在简的精心照料下,霍金得以专注在宇宙研究上,于1974年发表了震惊世界的“霍金辐射”。

Stephen: ...allowing us to predict that some particles[粒子] can in fact escape a black hole. So black holes are not, in fact, black at all, but glow[发热] with heat radiation[热辐射]. The steady[稳定的] emission[散发] of heat energy causes the black holes to loss mass, and eventually they disappear

in a spectacular[壮观的] explosion[爆炸].

Brian: It’s very, very simple, in a way that…in the way that a hot body loses heat...

Rees: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注3.

Brian: He’s right, it’s thermodynamics[热力学]. In...in...If we can imagine that the black hole is, indeed, losing particles, then, over time it will diminish[减小] in size, it will evaporate[蒸发]. It will...

Stephen: Disappear. So, first a star vanishes[消失] into a black hole, but then the black hole itself must...

Brian: Gone! Nothing! From nothing to…nothing.

Rees: You owe me another beer.

Brian: I have to show you that our friend has proven that Time, indeed has a beginning. Not only that, how the universe was born, and…

Ellis: How it will end. Rees: Bang!

Brian: (crunches[压碎] the chips) Crunch! It’s, uh, beautiful! It’s racy[生动活泼的]!

Physicist: Complete nonsense[胡说]. It’s preposterous[荒谬的].(leaves)

Stephen: Was it something I said, Professor?

Professor Khalatnikov: Um...excuse me. My name is Professor Khalatnikov, from the Soviet Academy of Sciences. As you know, my field is evolution[演化] of the hot universe, the properties of the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注4, and the theory of the black holes. To be honest, I came here today, expecting to hear a lot of nonsense. I go home disappointed[失望的]. The little one here...has done it. He has done it!

(Physicists applause)

Stephen: It has been a pleasure to meet you, Professor.

Professor Khalatnikov: My pleasure, my pleasure.

Stephen: That went pretty well, Professor.

Professor Sciama: It’s probably for awhile.

Rees: Hawking radiation!

Brian: The little one has done it! The little one has done it!

斯蒂芬:……我们猜想一些粒子其实可以逃离黑洞。所以黑洞,其实一点儿也不黑,而是凭借热辐射发光。热能的稳定散发,导致黑洞损失质量,并最终消失在壮观的大爆炸中。

布莱恩:这非常简单。以一种……以物体损失热量的方式。

里斯:热力学第二定律。

布莱恩:没错,热力学。如果我们可以想象黑洞正在损失粒子,而且体积会缩小,它会逐渐消散,它会……

斯蒂芬:消失!所以,首先,一颗恒星消失成黑洞,然后,黑洞本身也会消失。

布莱恩:消失了,什么也没有。从无到……无。

里斯:你欠我一杯啤酒。

布莱恩:我必须让你知道,我们的朋友已经证明了,“时间”确实有开端。不只这个,宇宙是如何诞生的,以及……

埃利斯:它会怎样消亡。

里斯:爆炸!

布莱恩:(压碎薯条)收缩!太漂亮了!太刺激了!

物理学家:完全是一派胡言。太荒谬了。(离开)

斯蒂芬:教授,我说错了什么吗?

卡拉尼科夫教授:呃……不好意思,我是卡拉尼科夫教授,来自苏维埃科学院。正如你们所知道的,我的领域是研究热宇宙的演化、微波背景辐射性能以及黑洞理论。说实话,我今天来到这里,以为会听到很多荒谬言论。我很失望地回去。这里这个小伙子……已经做到了!他已经做到了!

(物理学家鼓掌)

斯蒂芬:教授,很高兴认识你!

卡拉尼科夫教授:我的荣幸,我的荣幸。

斯蒂芬:总体看来,进展很顺利。

夏默教授: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

里斯:霍金辐射!

布莱恩:这个小伙子成功了!这个小伙子成功了!

5

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霍金病情的恶化,简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身心俱疲。此时,简在教会认识了乔纳森,她邀请温暖热心的乔纳森到家里做客。

Jonathan: I was, uh, married actually. But suddenly...she passed. Almost a year ago now. It was, uh, leukemia[白血病]. She fought it and I…I nursed her, but in the end...I do get quite lonely...uh, the, uh, tyranny[暴虐] of the empty room. And all that. But music is my salvation[拯救]...teaching and playing. Not really as a career, but I, uh...I’m not very ambitious[有雄心的], but that’s not...Is that a sin[罪恶]? I don’t know.

Stephen: Wrong man to ask.

Jonathan: Thank you so much for having me.

Jane: Thank you for coming.

Jonathan: It was re...really...really wonderful. If there’s anything I can do to, to be of service...to you. To the family, I mean. I would consider it a privilege[优待]. I have no children or…or commitments[承担义务]. So I only mean that if…if I could be of help, I’ve... I’m...believe I might find a purpose that would help alleviate[减轻] my own, uh, situation. Good night.

Jane: Night.

Stephen: I understand...If you need help, If someone is prepared to offer, I won’t object[拒绝].

乔纳森:其实,我……呃……结过婚。但很突然地……她去世了。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了,是……呃,白血病。她与病魔斗争,我照料她。但最后……我变得非常孤独……呃,空荡荡的房间肆虐开来,诸如此类。但音乐是我的救赎,教授音乐,演奏音乐,不是作为职业,但我,呃……我不是很有雄心。那是罪吗?我不知道。

斯蒂芬:问错人了。

乔纳森:非常感谢邀请我来吃晚餐。

简:谢谢你能来。

乔纳森:这真是……真是……真是太美妙了。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帮你。我的意思是,帮整个家庭,我不胜荣幸。我没有子女或……或责任。我是说,如果……如果我可以帮忙,我会……我相信我会找到一个目标,那会帮助我减轻自己的……呃,状况。晚安。

简:晚安。

斯蒂芬:我明白……如果你需要帮忙,如果有人愿意提供,我不会拒绝的。

6

简与乔纳森日久生情,但为了霍金,俩人仍旧保持距离。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能力,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发声。在这期间,他找到了体贴风趣的伊莱恩护士来照料他,他决定让简得到幸福。

Jane: (reading Stephen’s script) “Who are we? Why are we here? If we ever learn this, it would be the ultimate[最终的]

triumph[胜利的] of human reason[理性], for then we would know the

mind of God.” Do you mean this? Stephen: Yes. Of course.

Jane: So, you’re acknowledging Him注5?

Stephen: However…

Jane: “However”, what? Are you actually going to let me have this moment?

Stephen: You’re welcome. I have asked Elaine to travel with me to America. She will look after me.

Jane: Will she?

Stephen: Yes.

Jane: You always use to tell me when an invitation came in.

Stephen: Another award, what can you do? I’m sorry. How many years?

Jane: They said two. You’ve had so many.

Stephen: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Jane: 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

Professor Sciama: I first met the Professor in 1963. And there you are...time, where does it go? It has been one of the great joys of my life to watch this man defy[藐视] every expectation[预期], both scientific and personal. Please welcome onto the stage my esteemed[受人尊敬的] colleague, my dear friend, Professor Hawking.

(audience applause)

Stephen: Can you hear me?

Audience 1: Now you are recognized everywhere. How do you deal with all the attention?

Stephen: I was stopped recently by a tourist in Cambridge who asked if I was the real Stephen Hawking. I replied I was not, and said the real one was much better looking.

Audience 2: In 1979, you talk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Theory of Everything being discovered before the end of the century.

Stephen: I now predict that I was wrong.

Audience 3: Professor Hawking, you have said you do not believe in God. Do you have a philosophy[哲学] of life that helps you?

Stephen: It is clear that we are just an advanced[高级的] breed[品种] of primates[灵长类], on a minor planet[小行星] orbiting[轨道运行] around a very average[普通的] star, in the outer suburb[远郊] of one among a hundred billion galaxies...But, ever since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文明], people have craved for[渴望]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潜在的] order of the world. There ought to be something very special about the boundary[边界] conditions of the universe. And what can be more special than that there is no boundary? And there should be no boundary to human endeavor[努力]. We are all different. However bad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all audience applause)

简:(读斯蒂芬的手稿)“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如果我们弄明白了这个,那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到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想法。”这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斯蒂芬:是的。当然。

简:所以你承认了k的存在?

斯蒂芬:然而……

简:“然而”什么?你真的要我经历这一刻吗?斯蒂芬:不客气。我已经邀请伊莱恩和我一起到美国旅行。她会照顾我。

简:是吗?

斯蒂芬:是的。

简:你过去总是在接到邀请信的时候告诉我。斯蒂芬:又一个奖,能怎么办?对不起。有多少年了?

简:他们说两年,而你活了这么多年。

斯蒂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简:我爱过你。我尽力了。

夏默教授:我第一次见到教授是在1963年,你瞧……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着这个男人藐视每一个预期,包括科学和个人方面的,是一种极大的快乐。欢迎我尊敬的同事到台上来,我亲爱的朋友,霍金教授。

(观众鼓掌)斯蒂芬:你们能听到我说话吗?

观众1:现在你在哪儿都能被认出来,你如何对待这些关注?

斯蒂芬:最近在剑桥,我被一个游客叫住了,他问我是不是真正的斯蒂芬・霍金。我回答说我不是,并说真正的那位长得比我好看多了。

观众2:1979年,你谈到了“万物理论”的理论概率将会在世纪末被发现。斯蒂芬:我现在预言当时我错了。

观众3:霍金教授,你说过你不相信上帝,有哪些人生哲学对你有助益吗?

斯蒂芬:显然我们只是灵长类动物的高级品种,生活在一颗小行星上, 而它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在它的外边缘,它只是千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潜在的自然法则。应该存在着一些很特别的关于宇宙边界的情况,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更特别的呢?人类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多糟糕,总有你能做的事,你能成功的事。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观众鼓掌)

后记

万物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万物理论》;传记电影;叙事风格

传记影片指的是根据公众人物生平而拍摄的电影。在保证影片的主体情节取材于现实以外,传记影片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虚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于名人生平的传记影片便逐渐获得西方观众的青睐。这些传记影片的主角大多有着传奇的人生,导演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还原这些离世或者仍然在世的伟大人物,如《铁娘子》《乔布斯》《卓别林传》《模仿游戏》等。对于观众而言,传记影片也是一个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物的窗口。2014年上映的由詹姆斯・马什执导的影片《万物理论》,尽管在拍摄之初遭受了种种非议,如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出演的《霍金的故事》在前,且当事人简・王尔德和斯蒂芬・威廉・霍金不愿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段往事的传播,但马什依然在这部影片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霍金。影片不仅在市场引起强烈反响,也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提名,让世人又一次领略了传记影片独特的叙事风格。

当国外的传记影片屡屡获得票房与口碑上的双重成功之时,中国目前大部分的传记影片却仍然处于一个“赔本赚吆喝”的较为尴尬的境地。尤其是个别有关政治领袖、科学工作者或英烈模范的影片,还处在政府买单、市场拒绝的模式之中。如何从成功的传记影片中解析出其叙事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对于当下国产传记影片的发展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一、传记影片对传主形象的图解

毫无疑问,电影是文化商品的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利润的迅速回收。因此对于传主的选择以及对传主形象的呈现方式都是导演要考虑的问题。马什选择了传奇人物霍金,首先是因为其经历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一是因为其科学巨人的身份与罕见的严重残疾,这二者都有可能对于一个人的婚姻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二是因为霍金尽管从事高深的理论物理研究,却因为著有一本科普性质的《时间简史》而在普通人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因此尽管本尼迪克特的影片珠玉在前,马什依然勇于开拓,弥补了前一版影片只介绍霍金青年时期的不足,故事整体内容涵盖了霍金数十年的生活,其中既涉及了爱情,也谈及其亲情与友情,将霍金的人生展现得全面且别样动人。

而在图解这位命运曲折离奇的科学家时,马什并没有将人物视作抽象的、扁平的一个表达符号,而是首先将人物置于历史的底色之中,让观众可以站在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前后的时间段来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马什并无意将霍金塑造为一个长期在轮椅上的物理天才,而是如同银幕前的观众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科学家霍金。他也有极多弱点,如像普通人一样恐惧疾病的到来,对爱情痴迷到疯狂,像普通人一样拥有嫉妒心,这种嫉妒心甚至让他失去最初对爱情的坚持。就观众的心理而言,这种展现方式最容易使观众找到自己与电影人物的共同点,较容易产生情感张力,也是最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的。而为了达到拉近观众与霍金的距离这一目的,影片的叙事重点势必就放在了霍金个人生活上。影片灵感源于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这部回忆录讲述了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简始于剑桥大学的爱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而影片的主要叙述视角也是放在简的身上的。整部影片存在两条叙事主线,一是霍金对自己时间理论的不断与深入,另一条便是霍金如何认识简・王尔德,并且开始两人长达20多年的婚姻生活,简从一位稚嫩少女转变成一位顽强的夫人、妈妈,以及导致他们婚姻变化的因果。从整体上来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回归人类本性的生活感。

必须指出的是,霍金和简的相遇是平凡的,但他们各自的性格、文化背景以及霍金的意外都决定了这一段关系充满着戏剧所需的足够的矛盾和张力,这本身就是一段极为有趣的现实情感关系。在电影中,主创们也没有将其处理成苍白的成人童话。尽管电影的叙述人性化地还原到了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观众仍然可以感受到,对于霍金来说,其最爱的仍然是科学而非婚姻与家庭。霍金能够以惊人的意志达成目标,凭借的是对学术的极大热情和英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根据片中的伏笔,也可看出离不开他的家庭的影响)性格中极其刚毅的一面。为了辅助这种叙事,在技术层面上,《万物理论》中大量使用柔光,冷光和暖光的切换以及虚焦、高速镜头的运用,还有用super 8镜头等,来打造出一种多样化的氛围效果。当影片表现简和霍金的剑桥之恋时,色调饱和而灿烂,大量的柔光表现了回忆的美丽和终将逝去。当霍金病情越发严重时,影片色调便开始往清冷上靠拢,坚强的爱情拼力托住了观众直线下坠的观影情绪。

二、传记影片对时间节奏的把握

传记电影对于影片的叙事节奏有着极强的限制,导演必须把握住每次事件的发生点和结束点,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情节的设定来还原传记人物。而这些大事件由于前期被广泛流传,如何通过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引起观众的认可则需要导演极强的叙述能力和演员高超的演技。在《万物理论》中,如何将一个饱受残障困扰的科学家的生平拍摄成一句引人深思的人生追问,导演应该如何把握其中的鼓舞精神不让观众感到反感,演员如何将霍金残障后逐渐失去身体机能的样子演绎得形象化,都要两者拿捏好其中的度,而这个创作过程正是这瓶旧酒的酿造过程。普通电影用两个小时讲述爱情发展的过程,而传记电影往往用两个小时讲述公众人物的一生,这就是传记电影对节奏把握要求之高的地方。

《万物理论》开始时,霍金和好友布莱恩骑着自行车在河边意气风发地相互追赶,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影片用几个简单的镜头交代了霍金病发之前的自信与健壮,以及通过剑桥教授对霍金的一番话勾勒出了霍金学生时代的年代感。当时刚刚走出战争阴影的英国,虽然到处一片狼藉,但又处处透露着新生命的痕迹,学者对于科学研究普遍有着一种使命感,这也是为后文中霍金日复一日的艰辛工作做铺垫。随之霍金来到一处晚会举办地,这也是霍金遇到简的地方,两人爱情故事由此拉开序幕。电影整个节奏发展得特别快,这是传记电影的特征之一。相比起普通的剧情电影,传记电影有一个整体架构作为电影的限制,即故事主角的人生经历,而电影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无法详解公众人物的生活细节,因此通过时间的跳跃来编织公众人物的伟大事迹以及伟大事迹的诞生过程。从霍金和简相遇,到霍金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到两人结婚生子,影片共用40分钟来叙述,可见《万物理论》的节奏之快。而正是因为节奏之快观众才不会感到枯燥无聊,不管是传记电影还是普通电影,其受众主要是普通观众,如果一部电影拍摄过于繁杂、缓慢、学术性,难免会赶走一大批普通观众。导演之所以拍摄传记电影,是想通过影像的方式,塑造出霍金的精神风采,增加大众对这位天才或者名人的了解。如果只是罗列霍金的学术成就,电影便成了科学论文的讲解片。

而在最能打动观众的细节中,导演则会放慢叙事节奏,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主人公情绪上的变化。如发病后的霍金坐在窗边,医生对他说,他的大脑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终有一天人们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恐慌的情绪在霍金的沉默中逐渐传染给观众,正因为霍金是一位脑中装着宇宙的科学家,所以不能表达思想远比肌肉的失调更令霍金绝望;又如霍金一个人艰难爬楼梯时,楼上儿子罗宾活蹦乱动的身体和他虚弱枯萎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影片的最后,当霍金的演讲上有人问起霍金生活的哲理时,他的脑子中幻想自己站起来捡了一支笔。当镜头回到现实,霍金依然被困在轮椅中,但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自己关于宇宙边界与人生希望的演讲。这三处放慢叙事角度之处恰好连缀起霍金从绝望到挣扎,最后释然的蜕变过程。

三、传记影片对主流价值观的挥洒

绝大多数传记影片都有一个中心,或是强调人物身上的某种令人崇敬与钦佩的精神气质以对观众进行励志;或是介绍大人物的真实性情,让观众领略生活的另一种滋味;或是有着对历史悲喜的记录。但绝大多数的传记影片都传递着一种主流价值观,对传主的介绍往往着重指出其奋斗精神和生活态度,而非仅仅是社会地位和金钱。

有数据显示,喜爱观看传记电影的观众年龄基本在30岁以上。一方面这个年龄层的人群价值观已基本成形,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他们承担起社会发展的主要责任后,能比青少年更多地体会到现实生活的不易。生命的本质是进化,励志固然从来都是主流社会宣扬的价值观,如《国王的演讲》中发誓改善口吃的乔治六世,《飞行者》中发誓成为飞行家的霍华德・休斯,以及经受重重磨难的霍金等。但传记影片如果过于励志化或者类型化,就容易降低整部影片的质量从而引起观众的抵触。因此成功的传记电影不能仅仅旨在激发观众自身的奋斗精神,而应从成功人士的经历找到与普罗大众的共同点,从而达到银幕内外心灵共鸣的目的。

《万物理论》整部电影用大篇幅突出了霍金和病魔的斗争以及他在病魔侵蚀下怎么完成自己的科学成就。在电影的开始阶段,霍金仍然是一个健康的剑桥学生,但这份健康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电影20分钟时霍金已经出现患病的征兆,随之后面100分钟都在讲述霍金病情的加重以及疾病给他带来的生活磨难。埃迪・雷德梅恩将霍金身体的不协调性、情感的控制以及对科学研究的狂热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在国产传记影片中,在宣扬主流价值观时,过于虚假或者过于煽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硬伤。而《万物理论》没有将观众进行道德绑架,它不是笼统地灌输给观众道德价值观,而是以深情而不失冷静、实事求是的方式再现了从年轻到中年乃至老年时期的霍金,为我们揭示这位天才漫长的苦难史,地直播人类的悲剧。普通观众可以感觉到影片的沉重,内心无法平静。同时电影又不忘加入较为轻松的情节,以霍金本人同科学家基普・索恩打赌一事为例,霍金看成人杂志的轶事被用以表现他依然开阔而自由的思想。当情节发展到此刻,霍金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病魔相处,所以他的一言一行甚至还满溢着调皮与童真。霍金本人在科学工作者中堪称另类,霍金及其家人只是用亲身经历呈现生活的不易都足以令人唏嘘万千。而《万物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肯定主流价值观(如霍金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身残之后的幽默,简的不离不弃、勇挑重担等)的同时,并不会单纯直接地传播所谓的正能量,也并不回避人物的缺点(如乔纳森与护士伊莲对二人婚姻的介入等),可以说这份呈现并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

万物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太极 天体物理学 宇宙 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帮助了人们探索宇宙,研究宇宙。然而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人在对宇宙进行思考了,与现代科学技术所探寻的宇宙相比,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思考或略显肤浅,但却多有相同之处。中国传统科学对宇宙的思考非常早,且曾遥遥领先于西方的宇宙科学长达数千年之久。然而,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先进的技术对宇宙进行探索,西方宇宙学远远超过了中国。中国的科学家放弃了祖先对宇宙探索的思想,转而完全以西方科学技术探索宇宙。但这并不能证明东方对宇宙的数千年的探索一无是处,然而却没有人将中国的宇宙思想同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共同思考。我认为中国传统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并且研究的,如果以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科学对宇宙的认识相结合,会得出很多不可思议的结论。

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参加了武术协会,且学习了太极拳以及相关中国传统科学哲学思想。太极拳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动作缓慢、连贯、舒展、灵活、自然,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气沉丹田,站得稳,可以四两拨千斤,又能协调力量平衡。形意相随,意气合一,达到调节内脏功能。在我和师父刚刚认识的时候,师父对我讲:“什么叫太极”?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说的很清楚,在这里他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就是说两仪就是太极的阴、阳二仪,在这里他也指出了无极而生太极的道理。什么是太极拳呢?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师傅又说你的性格好静不好动,你应该练习太极拳,使自己在练拳中体验动、静的平衡。一个人只有动、静平衡,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好,才能百病不生。师父的话当时没有全明白,但我已经知道太极是深奥的,如同宇宙一般深奥,我当时面对太极图时便有面对整个宇宙之感。师傅的话引起了我学习太极的兴趣。

在以后不断的学习中,自己知道了“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

“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太极图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我认为太极就是宇宙,是我们研究宇宙的参照物。

太极图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代表的是宇宙,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而现代科学技术所解释的是正负的电性,当正负相合时即为中性也就是无极如中字;当正负有所区分时也就形成了太极可以理解为质子和电子,这时他们是在一起的是中性的;然而当质子与电子分开时便都显现出了电性,电子带负电而质子带正电,这也就是阴阳二气。所以一个原子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太极。由阴阳二气组成了世界万物,也就如原子组成了我们的世界一般。

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卫星的运行轨迹,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园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太极拳就是以不断变位的身体为园心,而用双手和双脚划出大小、远近、变化无穷的园,来防卫身体不受外来伤害,并达到动静结合,锻炼身体的目的,我喜欢太极。我也喜欢天体物理学,因为自己练习太极拳知道了“太极”,又通过学习知道了太极一词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中国古代圣贤用太极理论来理解宇宙,即"无极生太极"和现代科学所说的宇宙爆炸理论是一致的。太极与天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虚、太空、太极、宇宙、生命、万物、太阳系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扩大,不仅使人们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同时也促使物理学在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对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起步最早,虽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还没有一个学说被认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是人类认识宇宙最直接的学科。

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等,用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可得到天体的各种物理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运用物理理论来阐明发生在天体上的物理过程及其演变,是实测天体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的任务。

利用理论物理的普遍规律从天文实测结果中分析出天体的内在性质,是为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开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

我是学物理专业的,又从练太极,学太极到想太空、知宇宙,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我要学天体物理学,理解、探索太极、宇宙的起点。我庆幸自己是学物理专业的,也庆幸自己无意中学了太极拳,了解了太极,进而对太空有了兴趣,我要学天体物理专业,要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探索天体的奥秘。

万物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太极;图书;智慧;物理学;重建

导言:事关物理学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美国物理学家惠勒教授,于1981年10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系列的演讲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书中记载了惠勒教授对现代物理学下出的这样一个结论:“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物理学的基础结构为什么会坍塌?这是西方物理学界众所周知的问题,本文不做展开讨论。

问题二: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为什么会出现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为什么惠勒每一次演讲时都会谈到,玻尔同样崇尚太极图,并把阴阳视为并协原理的先河?太极内涵为何,外延为何?为什么会赢得两大物理学家的敬重?这一问题并不是物理学界众所周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天文历法、宇宙演化、中国哲学、文化基础四大方面入手,解释太极的内涵与外延,目的是希望为物理学重建找出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本文的重点在于太极的理论基础,而不是物理学重建本身。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Capra)说:“我觉得东方的思想家对一切已经了然,如果能够将他们的答案翻译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那么所有的问题就有解答了。”

一、历法中的太极

天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学,历法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法。有文字,天文历法是用文字表达的。文字之前,天文历法是用抽象符号表达的。太极、图书(河图、洛书)、八卦,都是文字之前的抽象符号。几组抽象符号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太极处于核心地位。这里的讨论以太极为主,必要时也会涉及图书、八卦。

太极,在历法中的第一重意思表示的是周日与周岁的阴阳转换。周日的阴阳是无限循环的昼夜,周岁的阴阳是无限循环的寒暑。昼夜,由日往月来所决定。寒暑,由太阳视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来所决定。

历法中的太极,解答了这样几大问题:

1.确定了一阴一阳的无限循环。昼夜亦阴阳,寒暑亦阴阳,阳尽阴来,阴尽阳来,阴阳的基本特征是无限循环。

2.确定了阴阳两极。周日之中,阳极在日中,阴极在夜半。周岁之中,阳极在日影最短点(夏至),阴极在日影最长点(冬至)。阴阳两极可以用12地支的子午两支来表达。阴极在子,阳极在午。昼夜寒暑,一阴一阳,规律地循环在两极之间。螺旋,是循环往来的运动形式。洛书中的奇偶之数连线可以证明这一点。

3.确定了时令四点与天文三线。时令四点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太阳视运动至(止)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视运动至(止)于北回归线。春分、秋分,太阳视运动相交于赤道线。冬至、夏至为阴阳两极点,春分、秋分为阴阳平分点。太阳视运动无限循环在天文三线、时令四点之间。

4.确定了阴阳转换的大小周期。日往月来,为周日阴阳转换之小周期。寒往暑来,为周岁阴阳转换之大周期。

小周期,被归纳在12时辰之中。12时辰用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周日小周期,一日一循环。一日如此,日日如此。大周期的数据规律性地变化在365—366天之间。《周髀算经》:“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立杆测影,日影数据变化的规律为四年之中三年为365天,一年366天。准确地说,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来的大周期为1461日。

5.确定了岁、月、日的时间单位。“阴阳之义配日月。”《周易•系辞上》这一论断指出,阴阳观念首先是从日月出发的。“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周髀算经•日月历法》告诉世人,岁、月、日这三大时间单位是按照日、月、星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来的。

6.确定了阴阳转换的三大基本形式。无限循环,圆周运动,不匀速,是阴阳转换的三大基本形式。阴阳转换,无限循环。无限循环,轨迹为椭圆。这里不存在直线运动。365—366天,这两个数据说明,椭圆的运动不是匀速运动而是不匀速运动。椭圆中应该有一阴一阳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焦点。

7.确定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日行一度,历中一天。太阳周天365—366度,回归年365—366天。度论空间,天论时间。时间空间,上关乎天文,下关乎万物。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视运动的周期决定着万物生命的周期。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四为春夏秋冬四时,一分为五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四时对应东西南北四方,五行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万物生长在空间之中,万物随时间而变化。时间、空间一不远物,二不远人,这里的时空观为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

8.确定了阴阳转换与气候转换的关系。阴阳两极的转换,决定着气候两分的转换。“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彝族十月太阳历,将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一分为二,前半年为阳,后半年为阴。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以冬至夏至为界,分出了阴阳两个半年——前半年为阳,后半年为阴。阳年,气候一步步变暖。阴年,气候一步步变寒。一年阴阳两分,可以在中午日影最长与最短两点这里得到实证。

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一分为二,为阴阳两截;一分为四,为春夏秋冬四季;一分为五,为木火金土水五行;一分为十二,为十二月;一分为二十四,为二十四节气。阴阳转换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具有规律性与永恒性。

阴阳五行学说,是天文历法中出现的,首先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历法中的阴阳五行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

9.揭示了阴阳转换与万物生命的关系。阴阳转换、气候转换决定着万物的生命。

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牵牛花昼而开夜而闭,公鸡晨而鸣夜而息。万物的动静,遵循着周日阴阳转换的规律。

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长收藏,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万物的生死,遵循着周岁阴阳转换的规律。

万物动静、生死之周期与阴阳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间不容发”四字来形容。

二、宇宙演化中的太极

宇宙演化中的太极,解答了这样几大问题:

1.确定了宇宙演化的起点。宇宙演化的起点在上帝,这是《圣经》的结论。宇宙演化的起点在太极,这是《周易》的结论。太极,有许多代名词,道、大一、一,均可以等同于太极。

2.确定了宇宙演化的形式。上帝说要有A,于是就有了A;上帝说要有B,于是就有了B。命令式,这是《圣经》中的宇宙演化形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八六十四。阴阳分裂式,是《周易》中的宇宙演化形式。阴阳分裂而变,演化出了生气勃勃的繁华世界。

3.统一了六种世界。太极可以表达至大无外的宏观世界,可以表达至小无内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在太极这里得到了统一。

太极可以表达无形的先天世界,可以表达有形的后天世界,先后天世界在太极这里得到了统一。

太极可以表达无气无血的物质世界,可以表达有气有血的生命世界,物质与生命两个世界在太极这里得到了统一。

4.揭示了运动所需要的多种力。太极,自动恒动。自动需要原动力,恒动需要恒动力,原动力与恒动力均源于太极体内的阴阳相推。

一阴一阳永不可分,这需要相互吸引力;一阴一阳永不重合,这需要相互排斥力。相互吸引力与相互排斥力均源于太极本身。

太极循环,需要旋转力;阴阳平衡,需要平衡力,旋转力与平衡力均源于太极本身。

5.揭示了万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成分。“万物负阴而抱阳。”太极所含有的一阴一阳,可以表达万物阴阳两种基本成分,可以表达万物阴阳两分的基本结构。

6.揭示了有形、无形两种因素的基本联系。世界有有形的一面,有无形的一面,例如人的形体与精神。人体通于天体,天体之中同样存在着有形、无形两种因素。阴有形阳无形,有形无形两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太极将这两种因素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7.揭示了一阴一阳的对称关系。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大可以论宇宙,小可以论基本粒子,大宇宙与基本粒子内部均为对称的镜像关系,无论成分还是结构。

太极中的一阴一阳,既可以论天体,也可以论人体。天体与人体内部均为对称的镜像关系,无论成分还是结构。

8.揭示了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相推、相摩、相荡,描述阴阳互动,《周易》使用了这三个动词。动,有多种形态;而相互作用,始终如一。

三、中国哲学中的太极

中国哲学中的太极,解答了这样几大问题:

1.确定了生生之源。有生生之物必有生生之源,先天之中的生生之源是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演化出了天地。

后天之中的生生之源为天地水火,天地水火相互作用演化出了万物与男女。阴阳可以喻天地,可以喻水火,在万物的演化过程中,天地水火的作用一样都不能少。

2.确定了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太极内一分为二,外合二而一,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就此确立。

3.确定了事物间的平衡关系。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关系。天地之间、人际之间、人体气血之间,均应该以阴阳平衡关系为基准。平衡为常态,偏颇为病态。和平,是《周易》治理天下的终极目标。以平为期,则是《黄帝内经》医病的终极目标。

4.确定了描述宇宙的奇偶之数。河图洛书、八卦用奇偶之数表达了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表达了天体与人体。阴阳即奇偶,奇偶即阴阳。阳奇阴偶可以完美地描述宇宙。

5.确定了归纳与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太极,是现实世界的归纳。太极,可以推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归纳与推理,两种基本方法,始于太极。

6.确定了“以道论之”的思路与方法。论证问题,善不善、是不是、该不该,不能以“我”论之,应该站在生生之源的立场上去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即道,道即太极。早期中华大地上产生的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先进器具,均产生于“以道论之”的思路与方法之下。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产生于这一思路与方法之下。

四、文化基础中的阴阳

文化基础中的阴阳,奠定了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1.奠定了礼仪的理论基础。《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2.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阴阳学说,是中医文化的第一大基石。天地、日月、男女、气血、脏腑、经络、疾病,均是用阴阳学说统领的。

奠定了经络的理论基础。人体经络分阴分阳,阴六经阳六经,《黄帝内经》论经络,阴阳是论证经络的基础。

3.奠定了数理化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在中华大地上,奠定了各个学科的基础。

(1)数学。“观阴阳之裂变,总算术之根源。”刘徽在《九章算术•序》说,阴阳是算术的基础。

三角形。立竿测影,竿为股,影为勾,竿端与影端相连的斜线为弦,直角三角形就此成立。中华先贤在测影的过程中发现了直角三角形。

32+42=52,这个公式是在《周髀算经•商高定理》中出现的。商高说,大禹治水治天下时广泛运用了勾股定律。

(2)化学。《周易参同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没有公鸡母鸡,有鸡蛋而无雏鸡。《周易参同契》用阴阳模型,解开了元素化合的秘密。在世界化学史中,《周易参同契》为奠基之作。

(3)物理学。前面已经谈到,以阴阳转换为基础时空观,是时空物一体、无限循环的时空观。

阴质阳力,不可分离的质力关系,就此确立。苗族文化解释阴阳,不但解释出了质与力,还解释出了结构。质力与结构,为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统一体。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阴阳自动恒动,相互作用;阴阳永不重合,永不分离;阴阳圆周循环,对称平衡……

以上这些均相关于物理学。

4.奠定了音律的理论基础。“六律、六吕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周礼•春官》以阴阳论律吕,十二平均律是从阴阳出发的。十二平均律,今天仍然在使用。

5.奠定了仿生学的理论基础。阳奇阴偶,奇偶之数组成了河图洛书。阳奇阴偶,阴阳两爻组成了八卦。据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记载,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周易》中的八卦,有无限的象征性,可以表达天体,可以表达人体,但首先表达的是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尸子》记载,八卦首先表达的是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中华先贤以天文为坐标制定了历法,以天文为坐标创造了人文,仿生学于此诞生。和谐自然的哲理,诞生于此。天人合一的的哲理,诞生于此。

6.奠定了论技论术的理论基础。解牛之技论道,承蜩之技论道,剑术论道,棋技论道,品茶论道……构成中华文明的成果,无一不与道相关。

7.奠定了诸子的理论基础。一阴一阳合而为道。道,是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基本依据。儒家论礼,道家论德,兵家论兵,阴阳家论历,医家论医……诸子论证问题,无一不是以道论之。

结语:刀叉有刀叉的智慧,筷子有筷子的智慧,如果将两种文化背后的智慧加以融合,不但能解答当代一系列难题,而且能创造出利用自然、和谐自然的新文明。

参考文献

[1]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M].方励之编.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学术讨论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4]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李维宝等.云南少数民族历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6]周易[M].苏勇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邓柏球.帛书周易校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万物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场)、宇宙统一场论、宇宙统一场论与中医

1宇宙统一场论概述

"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之一,"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宇宙统一场论"是指一种能够将宇宙中所有作用力统一的理论。或是能够揭示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的所有这类尝试的总称。"经典统一场论"和"统一场论"是试图将物质运动规律的状态以场的形式来概括,把自然界中已发现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宏观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微观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它是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量子场论是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场论。

2简述"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

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是宇宙中的统一作用力。宇宙自然万物都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的,同时又都是在运动和相互联系中,按照系统自身的自我规定性,自动趋向自己的有序自稳态的。即其运动的方向是自己朝向自己的有序自稳态的方向运动发展,这种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是宇宙及其自然万物的自然属性之一,也是一条最普遍、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亦即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固有的自然法则。由于宇宙及其自然万物在运动中都具有一种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而且整个宇宙自然万物就是在这种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规律的作用中,趋向和实现现实的有序自稳态目标的。所以,我们可称其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

3宇宙统一场论的意义

3.1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的确立,可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简单的方法和理论来描述宇宙,解释所有自然现象。它使我们能够从宇宙统一场的高度,更加明确地来认识和把握宇宙及其自然万物,尤其是生命运动的规律,如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有机论和分化观。对理论物理学来说,实现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万物之理"的"大统一"理论,找到了物理的"终极理论"--M理论,即万有理论,也就是"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理论。同时,也实现了爱因斯坦苦苦寻找的,能使整个物理学统一起来的无所不包的定律,和他意识到的: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可能是一条最基本的固有法则的猜想。亦即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规律,就是解释所有相互作用,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大统一"理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特性和规律,是宇宙自然万物产生、形成、生存、进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动力和内在机制与渊源。

3.2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揭示了宇宙及其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揭示出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谐的根源是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及其趋向运动作用的结果;阐明自然界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律,都是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和场)的一部分。由于相互作用决定着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因之,它能解决许多宏观问题。如宇宙起源、物质演化以及所有科学现象,都是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作用的结果和表现;能够解释和把握宇宙及其自然万物的本质与规律,揭示宇宙的奥秘等,即宇宙及其自然万物都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由于物质在其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规律的作用下,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形成了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奇点"及其大爆炸,即奇点物质在超高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当聚变质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则发生大爆炸。在其大爆炸之后,首先,宇宙在膨胀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布的极微小的不均匀性,产生了引力差,可使物质的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的一部分--万有引力,发生作用,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从而形成宇宙尘埃和可见的星球、星系等天体结构。之后,物质仍然在其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规律作用下,按照物质(系统)的自我规定性、目的性等基本原则,运动,发展,变化,经过漫长的自分化而自组织、自产生而自生长,自发展(或自发育)而自完善等,形成了现实的宇宙。亦即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在"宇宙统一场"--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场)的作用下,按照系统的自我规定性、目的性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态"--有序自稳态后,稳定下来的产物。由于系统的自我规定性、目的性不同,其所形成的"目的态"亦不同,故而产生了宇宙天体、太阳、地球、空气、云雨、冰雪、人类、禽兽、小虫、细菌、病毒、花草、树木、土地、岩石、金、银、铜、铁……分子、原子、粒子以及家庭、国家、社会等等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结构,不同形式,不同状态,不同种类……的万事万物。这都是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作用的结果。因而,这里也说明,在无限纷繁复杂的宇宙自然界背后,宇宙万象都是由一条最简单,最基本的固有自然法则--"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及其趋向运动规律"主导、决定、支配的。这不仅回答了自德国哲学家康德以来,至今人们及天文学家所不能回答的--"为什么组成太阳系的物质,最初会那么巧合地按照原始模型分布"的问题,以及爱因斯坦的"先定的和谐"的认识的根源等问题,这同时也回答了宇宙及其自然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是什么和为什么存在的重大的哲学命题。因而,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宇宙观(世界观)。

3.3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从场的原理和高度证明了中国哲学的"元气论"和中医学的"天人本一"的有机系统整体观和分化论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

3.4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场的原理来揭示生命运动的深层次规律和奥秘,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3.5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将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产生质变--发生一场伟大的革命,出现新的物理世界图景,使我们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和把握物理运动的特征和规律,由此而推动世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和导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因之,"宇宙统一场论"--"有序自稳态运动趋向普存规律"的理论,从而把世界整个科学理论统一起来。

4宇宙统一场论与中医学

人是宇宙中的一种生物,是地球生命的典范,人和宇宙自然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故人的脏腑、器官、组织等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统一于宇宙的统一的相互作用中。亦即中医所说的,人的自身是一个系统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整体。人与生物界是一个功能结构为主的生命系统,也可以说,活的人体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结构",它只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功能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功能停止,人的肉体便不复存在。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作用,有直接的作用和通过场的相互作用(如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相)。组成人体的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宇宙中各种相互作用是一致的,是对应的,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人体生物场,统一于"宇宙统一场"中。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天人本一"、"整体观念"等,其实质是人体生物场(统一场)和"宇宙统一场"的统一,是宇宙统一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的有机系统整体观与分化论,认为宇宙自然万物和人体是先有整体而后分化出部分。纷繁复杂的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而产生出来的。在这里生物场的相互作用决定人体的结构,人体结构仅是生命过程流的空间记录,即"功能决定结构"。所以,人体整体的性能决定着部分的性能;异常的相互作用(功能),可导致异常的结构;整体病变,可在局部发生和表现出来。因之,中医治疗学是以调治人体整体功能(相互租用)为主的,从整体到部分的疗法,通过增强和调节人体的正气--生命力场,纠正生物的相互作用场的失序或无序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即"以人为先,因证次之"(张景岳)。其实质就是运用"统一场论"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自然药物、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对生物场出现的异常相互作用进行有效调节。“中医”--“五元系统医学”,是一种自然医学。中医运用"中药"--宇宙中的自然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药物,自然疗能,以及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和本质,其实就是运用"场"的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如针刺与捻针时既有生物电、磁场的作用,又有医、患之间的生物场的作用。

在临床上,我们人类在医疗技术上,早已应用电、磁作用原理来治疗人体某些疾病。所以,生物场是存在的,而且时刻都在生物间传递信息,相互作用。人体生物场的实质就是人体的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作用力(场)。

笔者根据宇宙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有关场之间的作用原理,简要探讨了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场(波)理论,揭示和论证了中医的经络、穴位、归经、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复方的本质(详见作者的《中医现代化开山之作--中医药学新论》),首次提出和论证了中医的经络实质是存在于机体内的共振对应点之间的共振波的通路--波通道。穴位是分布于机体浅表层的较重要的以及信息量较大的反应点--共振对应点。中药"归经"发生的本质是物质"共振"运动的结果,亦即是人体与药物在整体乃至分子水平上的共振运动过程。病因是人体生命力(场)与其性质相同的致病因素的作用力(场)的共振的表现和结果。病机则是病邪侵犯人体后导致人体整体生命力(场)--有序自稳态趋向运动力(场),对自身有关的病理反应力(场)的调节,亦即或增强,或提高;或减弱,或阻断等控制的机制作用过程和状态。中药复方的系统质功效的本质是药物和药物之间的场(波)与场(波)的相互协同作用的"共振"过程和结果等。

万物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物理不灭 奇点相对 宇宙有壳 螺旋宇宙新模型

“物质不灭定律”(质能守恒定律)表明:物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的形式。它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界基本定律之一。但事出必有因、无因亦无果。既然“物质不灭”,就该有不灭的原因。

1 物理不灭定律

物――物质、事物、能量、波、场等宇宙万物总称。

理――道,宇宙本原,自然规律,万物产生、运动、转化之因。

不灭――不会消逝、消失。

定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归纳而成,反映自然万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定律的特点是可证和不断证明。物理不灭定律――物质及其存在之因都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的形式。中国古代称之为:天不灭,道也不灭。

物理不灭定律表明:大凡存在,都是物因一体、转化不灭的整体存在。

2 物理不灭定律的理论依据

2.1 物质不灭定律

“物质不灭定律”亦称“质能守恒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一般表述为:物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的形式。今天,“物质不灭定律”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意义,而且还具哲学意义。“物质不灭定律”表明: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不会消灭,只会转变形式……

2.2 因果理论

“因果理论”认为:世上不可能存在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哲学上,人们把因果理论表述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既是一种“现实”关系,又是一种逻辑关系:(1)条件具备事物产生。(2)条件稳定事物存在。(3)条件变化事物变化。(4)条件消失事物转化。(5)自因自果不离不息。因果关系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常用“因为……所以……”表示。一般有五种形式“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自因自果”。“因果理论”表明:凡事必有因,无因亦无果,否则将不可能存在。凡事既是因,同时又是果。如父母亲既是其子女之因,又是其子女祖父祖母之果。还如,鸡是蛋之因、也是蛋之果……鸡与蛋既是因、也是果。

根据“因果理论”,就“物质不灭定律”而言,“物质不灭”的原因是什么呢?依牛顿力学第三定律可知:物质是受到了“不灭之力”的作用。因为:(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根本原因。(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4)力可以转化但不会消灭。所以,“物质不灭”是物质受到了可以转化、但不消失的――不灭之力的作用。

这个“不灭之力”人们一般称之为:第一推力或第一因。也有人说它是上帝或自然规律。据约翰福音1:1讲:“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希腊语为logos,有多种含义,包括说话、计算、标志、标识、共相、规律、理性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logos是一种弥漫无形、充塞天地、公平公道的自然法则。约翰福音1:1也翻译为:“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样,“道就是神、道就是上帝”,“道、神、上帝、logos”与“规律、原因、道理”是同一个意思。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先生就曾说:“上帝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自然,尤其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力和规律”。爱因斯坦也多次讲: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这意味着:上帝是logos的拟人化表述,规律是logos的科学性表达。那么,上帝就与规律相同。从人文意义上讲,它们又是“公平、公道”。

总之,因果理论表明:事物存在,必有其因。物质不灭必有不灭之因。这个“不灭之因”就是:道、logos、自然规律――万物生存合力――公道。

2.3 道器不离――同一事物,既因又果,不可分离

道即规律、道理、原因、体、本、形而上――因――理。

器即物质、事物、结果、用、末、形而下――能――物。

道器不离:物质规律、事物道理、原因结果、体用、本末……不会分离。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讲:“物是理之物、理是物之理,物理本一体,人为说分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也说:“凡是存在的,都是有理的。”甭管什么理,只要存在就总会有个理。《系辞上》也说,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二程、朱子更讲:“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器不是道,但不离道;道不是器,却在器里”。因此,天地万物都有其道,不在此道在彼道,世上没有无道之事,也没有无事之道。

“道器不离”表明:物在理在、理变物变,物理一体、不生不灭。正所谓:道器不离、体用不二、理气如一、本末兼之――因果一体。

由(2.1)(2.2)(2。3)可知:物质不灭――不灭有因――道器不离、因果一体,所以“物理不灭定律”理论上应该成立。

3 “物理不灭定律”的实践依据

(1)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生长收化等,无不伴随着对应之理。如地球的公转、自转有其道理,日月交替、四季轮回、风雨雷电、云雪雹霜、自然灾害等也有对应之理。再如沙尘暴、禽流感、艾滋病、地球变暖等等,都有相对之因。否则,它们就不可能发生。再如原子变成正负离子:乃是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阴离子的原因。发射人造卫星,如果达不到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不可能围绕地球、太阳及飞离太阳系运动等等。

万物理论范文第9篇

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类所面对的宇宙,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并由此而衍生出人类知识的两大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之间最深刻的关联在于:人对自身认识有多深,对外部宇宙的认识就有多深,它们是同步进行的。作为自然科学重要分支的物理学是建立在分析与实证基础上的。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早已超越了感官经验的范围之外。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困惑:我们以现有的感官经验去描述、解释远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对象是可能的吗?要解决这一困惑,就必须转换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此,古老的禅宗哲学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

一、禅宗与禅宗逻辑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来到中国将心传传给二祖慧可(486~593年)。如此辗转相传,终于出现了以六祖慧能(638~713年)创始的南宗顿教,以后日益丰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学禅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的佛学”,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与佛教空宗(亦称中道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所依据的主要典籍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其实早在达摩来华以前,空宗的代表人物僧肇与道生等就在吸收与融汇中国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为禅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如在道生的理论中,就有了“顿悟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法华经疏》)等禅宗的基本思想。而在被僧肇所具体化了的关于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中(《肇论·般若无知论》),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即为禅宗之“第一义”。禅宗的一切修行以及最后的顿悟,都是为了成就作为其终极目标的“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宇宙的本体、佛的本体,就是最后解脱的境界。

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认为:(1)第一个层次:普通人以为万物实“有”,而不知“无”。佛教认为万物实际上都是“空”、“无”。在这个层次上,认为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认为万物是“无”是“真谛”。(2)第二个层次:认为万物是“有”与认为万物是“无”,都是片面的。因为“无”并不只是没有了“有”的结果。事实上“有”同时就是“无”。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物此时此刻的存在状态与其在另一时刻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此时此刻的“有”在另一时刻就是“无”了。故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3)第三个层次:说“中道”在于不片面(非有非无),这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片面的。故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就是俗谛了。真谛是: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大藏经》卷四十五)。禅宗的第一义,指的就是这种“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的境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种“非非”的境界是经验之外的,是普通的逻辑思维达不到的,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第十·清凉文益禅师》),“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为了证悟禅宗的第一义,“只有打破和超越任何区分和限定(不管是人为的概念、抽象的思辨,或者是道德的善恶、心理的爱憎、本体的空有……),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到那个所谓真实的绝对本性。它在任何语言、思维之前、之上、之外,所以是不可称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束缚在言语、概念、逻辑、思辨和理论里,如同束缚于有限的现实事物中一样,便根本不可能‘悟道’”[1]。而这也正是六祖慧能临终传授宗旨的“秘诀”:“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应用六祖的这种“对法”,从“有”、“无”始,便可达到非有非无,进而证悟非非有非非无的第一义境界。

仔细分析禅宗的“第一义”以及六祖慧能的“对法”,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在此将其称为“禅宗逻辑”。

众所周知,作为逻辑演算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事物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命题之间的关系。禅宗逻辑同布尔逻辑[2][3]相似,也具有明显的类代数的特点。令全类为"1",空类为"0"。以A和B分别代表两个类,也称之为选取符号。A代表在论域中选取所有A的结果,B代表选取所有B的结果,则

A=B表示两类之间有完全相同的分子;

AB表示两类相交,即逻辑相乘,代表既属于A类又属于B类的类;

A+B表示两类相并,即逻辑相加,代表或属于A所标记的事物的类,或属于B所标记的事物的类;

附图表示A的补类,即由论域中除去类A的事物的类。

按照上述的基本约定,在传统的布尔逻辑中,如果A表示类“有”,B表示类“无”,则明显有A+B=1,即类A和类B互为补类,即这意味着同时属于两个互补的类的类是可能存在的,即传统逻辑中的“不矛盾律”在禅宗逻辑中不一定成立。其次,由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不可言说的本体的“认识”过程在逻辑上只能是一个无限逼近的渐进过程,这正从逻辑上显示了它的不可言说性的根源所在。逻辑原子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曾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充满着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4]原来不可言说的禅宗“第一义”是在传统的语言和逻辑之外的存在,现在随着逻辑的扩展,在禅宗逻辑框架内,它便不再是逻辑之外的存在了。逻辑扩展了,世界也随之扩展了。

根据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在零级近似下(对应于在求和公式中只取n=0一项),逻辑求和公式变成:

A+B=1.

附图而这正是布尔逻辑,即布尔逻辑是禅宗逻辑的零级近似。可见禅宗逻辑比传统的只研究矛盾对立双方间的关系的二值逻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首先,它在逻辑对象上,除了包含互补的、矛盾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类之外,它还同时容纳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余所有可能的独立的类,这就为在逻辑上去研究“非非”之类(传统逻辑之外的、不可言说的)的对象奠定了基础。其次,就逻辑自身而言,禅宗逻辑包容了那些不矛盾律不再成立的逻辑,为逻辑自身的扩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二、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与禅宗逻辑

物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现代物理学)两大类。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感官经验之内的物质客体,适用于牛顿力学。站在经典物理学的立场上,一个具体的物质客体只能以粒子的方式或波动的方式存在,不存在其它的可能存在方式,即一个物理客体要么以粒子的方式存在,要么以波动的方式存在。以粒子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时刻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以波动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具体时刻在全空间存在而不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例如水波和声波等。无论是经典的粒子还是经典的波,它们都存在于人们的经验范围之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借助于牛顿力学理论,人们可以运用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来描述、理解它们,而不会产生任何逻辑上的困难。

物理学研究一旦深入到微观的领域,它的客观对象(如原子)就不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体验的了。微观客体的微观运 动本身已不再是感官所能直接观测和认识的对象。为了“认识”微观客体及其运动,只有借助于复杂的科学仪器,通过人工安排的科学实验,观测由其引起的在仪器中发生的某种不可逆放大过程所导致的宏观可观察效应。这种通过仪器的读数所“认识”到的对象已不再是微观客体本身,而这又是对微观客体的唯一的一个认识途径,即只能这样来认识微观客体,对微观客体的认识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种“认识”。

在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对微观客体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微观客体(原子、电子等)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粒子性的一面,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又表现出波动性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微观粒子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粒子又是波,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和波的简单综合。这种“波粒二象性”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临的自相矛盾的境遇与之(指禅宗)惊人地相似,与禅宗的情况一样,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靠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5]尽管物理学家们无法在逻辑上解决“波粒二象性”佯谬,但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最终在数学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客体的运动。在量子力学体系中,微观客体一般就表现为一个数学上虚的态函数,它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来确定。但是,无论如何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理论本身并不能给出关于微观客体波粒二象性的物理解释,因为数学上的虚数无论如何是无法同外在的客观存在相对照的。1927年,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所谓的“互补原理”来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玻尔把两种图象——粒子图象和波动图象——看作是同一个实在的两个互补的描述。这两个描述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是部分正确的,使用粒子概念以及波动概念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就不能避免矛盾。”[6]不难发现玻尔的互补性解释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尝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波粒二象性”所导致的逻辑困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逻辑是无法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疑难的,唯一的出路是求助于比传统逻辑包容性更大的新的逻辑。本文所给出的禅宗逻辑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波粒二象性”问题。首先,波和粒子作为两个类在传统逻辑(经典物理学框架内)上是完全互补的两个类,因此可令:A表示粒子,B表示波,翻译成逻辑的语言就是:在逻辑上存在这样的类,它同时既是粒子又是波。物理学上的微观粒子就正好是这样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类。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微观客体所遵循的逻辑是禅宗逻辑的一级近似的结论的正确性。

三、总结

禅宗哲学(包括禅宗逻辑)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平行性,早已引起过人们的关注。玻尔在1937年访华时就曾被中国的对立两极的概念所震惊。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则更是为这种平行性所吸引,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尽管有许多人都意识到了现代物理学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相通性,但没有人能明确指出其背后的根由。通过本文的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平行性、相通性的根源在于二者所研究和指向的对象都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禅宗逻辑的对象是感官经验之外的,是日常的语言、逻辑所不能言说的,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同禅宗所要证悟的最终本体恰恰都是这种对象。人的思维离不开形象、直观,离不开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和逻辑,而禅宗所要证悟的本体和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却又都是直接经验之外的存在,是无法从形象和直观上把握的。正如玻尔所指出的:“物理学面临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被迫使用日常生活的词汇和概念,即使我们是在从事于精炼的观察也如此。我们除用粒子或波就不知道其他描写运动的方式。”[7]因此要想“认识”和“把握”这类对象,就只有超越传统逻辑的束缚,应用全新的包容性更大的逻辑进行思维,才能将其重新纳入到逻辑的框架之内加以“言说”、“认识”。

收稿日期:2002-08-30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01.

[2] 朱水林.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1-84.

[3] 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09-317.

[4]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5] [美]卡普拉F.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朱润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6.

[6] [德]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万物理论范文第10篇

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类所面对的宇宙,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并由此而衍生出人类知识的两大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之间最深刻的关联在于:人对自身认识有多深,对外部宇宙的认识就有多深,它们是同步进行的。作为自然科学重要分支的物理学是建立在分析与实证基础上的。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早已超越了感官经验的范围之外。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困惑:我们以现有的感官经验去描述、解释远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对象是可能的吗?要解决这一困惑,就必须转换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此,古老的禅宗哲学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

一、禅宗与禅宗逻辑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来到中国将心传传给二祖慧可(486~593年)。如此辗转相传,终于出现了以六祖慧能(638~713年)创始的南宗顿教,以后日益丰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学禅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的佛学”,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与佛教空宗(亦称中道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所依据的主要典籍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其实早在达摩来华以前,空宗的代表人物僧肇与道生等就在吸收与融汇中国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为禅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如在道生的理论中,就有了“顿悟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法华经疏》)等禅宗的基本思想。而在被僧肇所具体化了的关于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中(《肇论·般若无知论》),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即为禅宗之“第一义”。禅宗的一切修行以及最后的顿悟,都是为了成就作为其终极目标的“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宇宙的本体、佛的本体,就是最后解脱的境界。

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认为:(1)第一个层次:普通人以为万物实“有”,而不知“无”。佛教认为万物实际上都是“空”、“无”。在这个层次上,认为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认为万物是“无”是“真谛”。(2)第二个层次:认为万物是“有”与认为万物是“无”,都是片面的。因为“无”并不只是没有了“有”的结果。事实上“有”同时就是“无”。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物此时此刻的存在状态与其在另一时刻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此时此刻的“有”在另一时刻就是“无”了。故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3)第三个层次:说“中道”在于不片面(非有非无),这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片面的。故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就是俗谛了。真谛是: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大藏经》卷四十五)。禅宗的第一义,指的就是这种“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的境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种“非非”的境界是经验之外的,是普通的逻辑思维达不到的,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第十·清凉文益禅师》),“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为了证悟禅宗的第一义,“只有打破和超越任何区分和限定(不管是人为的概念、抽象的思辨,或者是道德的善恶、心理的爱憎、本体的空有……),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到那个所谓真实的绝对本性。它在任何语言、思维之前、之上、之外,所以是不可称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束缚在言语、概念、逻辑、思辨和理论里,如同束缚于有限的现实事物中一样,便根本不可能‘悟道’”[1]。而这也正是六祖慧能临终传授宗旨的“秘诀”:“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应用六祖的这种“对法”,从“有”、“无”始,便可达到非有非无,进而证悟非非有非非无的第一义境界。

仔细分析禅宗的“第一义”以及六祖慧能的“对法”,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在此将其称为“禅宗逻辑”。

众所周知,作为逻辑演算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事物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命题之间的关系。禅宗逻辑同布尔逻辑[2][3]相似,也具有明显的类代数的特点。令全类为"1",空类为"0"。以A和B分别代表两个类,也称之为选取符号。A代表在论域中选取所有A的结果,B代表选取所有B的结果,则

A=B表示两类之间有完全相同的分子;

AB表示两类相交,即逻辑相乘,代表既属于A类又属于B类的类;

A+B表示两类相并,即逻辑相加,代表或属于A所标记的事物的类,或属于B所标记的事物的类;

附图表示A的补类,即由论域中除去类A的事物的类。

按照上述的基本约定,在传统的布尔逻辑中,如果A表示类“有”,B表示类“无”,则明显有A+B=1,即类A和类B互为补类,即这意味着同时属于两个互补的类的类是可能存在的,即传统逻辑中的“不矛盾律”在禅宗逻辑中不一定成立。其次,由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不可言说的本体的“认识”过程在逻辑上只能是一个无限逼近的渐进过程,这正从逻辑上显示了它的不可言说性的根源所在。逻辑原子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曾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充满着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4]原来不可言说的禅宗“第一义”是在传统的语言和逻辑之外的存在,现在随着逻辑的扩展,在禅宗逻辑框架内,它便不再是逻辑之外的存在了。逻辑扩展了,世界也随之扩展了。

根据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在零级近似下(对应于在求和公式中只取n=0一项),逻辑求和公式变成:

A+B=1.

附图而这正是布尔逻辑,即布尔逻辑是禅宗逻辑的零级近似。可见禅宗逻辑比传统的只研究矛盾对立双方间的关系的二值逻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首先,它在逻辑对象上,除了包含互补的、矛盾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类之外,它还同时容纳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余所有可能的独立的类,这就为在逻辑上去研究“非非”之类(传统逻辑之外的、不可言说的)的对象奠定了基础。其次,就逻辑自身而言,禅宗逻辑包容了那些不矛盾律不再成立的逻辑,为逻辑自身的扩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二、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与禅宗逻辑

物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现代物理学)两大类。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感官经验之内的物质客体,适用于牛顿力学。站在经典物理学的立场上,一个具体的物质客体只能以粒子的方式或波动的方式存在,不存在其它的可能存在方式,即一个物理客体要么以粒子的方式存在,要么以波动的方式存在。以粒子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时刻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以波动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具体时刻在全空间存在而不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例如水波和声波等。无论是经典的粒子还是经典的波,它们都存在于人们的经验范围之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借助于牛顿力学理论,人们可以运用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来描述、理解它们,而不会产生任何逻辑上的困难。

物理学研究一旦深入到微观的领域,它的客观对象(如原子)就不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体验的了。微观客体的微观运动本身已不再是感官所能直接观测和认识的对象。为了“认识”微观客体及其运动,只有借助于复杂的科学仪器,通过人工安排的科学实验,观测由其引起的在仪器中发生的某种不可逆放大过程所导致的宏观可观察效应。这种通过仪器的读数所“认识”到的对象已不再是微观客体本身,而这又是对微观客体的唯一的一个认识途径,即只能这样来认识微观客体,对微观客体的认识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种“认识”。

在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对微观客体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微观客体(原子、电子等)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粒子性的一面,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又表现出波动性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微观粒子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粒子又是波,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和波的简单综合。这种“波粒二象性”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临的自相矛盾的境遇与之(指禅宗)惊人地相似,与禅宗的情况一样,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靠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5]尽管物理学家们无法在逻辑上解决“波粒二象性”佯谬,但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最终在数学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客体的运动。在量子力学体系中,微观客体一般就表现为一个数学上虚的态函数,它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来确定。但是,无论如何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理论本身并不能给出关于微观客体波粒二象性的物理解释,因为数学上的虚数无论如何是无法同外在的客观存在相对照的。1927年,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所谓的“互补原理”来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玻尔把两种图象——粒子图象和波动图象——看作是同一个实在的两个互补的描述。这两个描述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是部分正确的,使用粒子概念以及波动概念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就不能避免矛盾。”[6]不难发现玻尔的互补性解释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尝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波粒二象性”所导致的逻辑困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逻辑是无法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疑难的,唯一的出路是求助于比传统逻辑包容性更大的新的逻辑。本文所给出的禅宗逻辑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波粒二象性”问题。首先,波和粒子作为两个类在传统逻辑(经典物理学框架内)上是完全互补的两个类,因此可令:A表示粒子,B表示波,翻译成逻辑的语言就是:在逻辑上存在这样的类,它同时既是粒子又是波。物理学上的微观粒子就正好是这样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类。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微观客体所遵循的逻辑是禅宗逻辑的一级近似的结论的正确性。

三、总结

禅宗哲学(包括禅宗逻辑)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平行性,早已引起过人们的关注。玻尔在1937年访华时就曾被中国的对立两极的概念所震惊。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则更是为这种平行性所吸引,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尽管有许多人都意识到了现代物理学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相通性,但没有人能明确指出其背后的根由。通过本文的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平行性、相通性的根源在于二者所研究和指向的对象都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禅宗逻辑的对象是感官经验之外的,是日常的语言、逻辑所不能言说的,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同禅宗所要证悟的最终本体恰恰都是这种对象。人的思维离不开形象、直观,离不开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和逻辑,而禅宗所要证悟的本体和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却又都是直接经验之外的存在,是无法从形象和直观上把握的。正如玻尔所指出的:“物理学面临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被迫使用日常生活的词汇和概念,即使我们是在从事于精炼的观察也如此。我们除用粒子或波就不知道其他描写运动的方式。”[7]因此要想“认识”和“把握”这类对象,就只有超越传统逻辑的束缚,应用全新的包容性更大的逻辑进行思维,才能将其重新纳入到逻辑的框架之内加以“言说”、“认识”。

收稿日期:2002-08-30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01.

[2]朱水林.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1-84.

[3]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09-317.

[4][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5][美]卡普拉F.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朱润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6.

[6][德]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上一篇:高一物理范文 下一篇:初二物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