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3:02:45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发生挑战,研究生培养从过去的学术性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并扩大了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型,标志着我国现有的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改变。在政策上,我国应用型硕士培养的口号早已打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字面的转换简单。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社会企业对于目前培养出的应用型硕士也存在较大的质疑。针对应用型硕士培养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为例,剖析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而对我国大陆地区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提供建议。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与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大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也是分为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性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技术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如若继续深造,还可以继续读博士班深造。以上两种类型,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渠道多样、体系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有权利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等同职业技术教育的硕士阶段。笔者以台湾地区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工程资讯系为例,了解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二、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一)科系简介

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成立于1965年,曾名正修工专土木工程科,1989年增设夜间部两年制,1999年改制为工程土木系,招收大学部及进修部,2006年成立营建工程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土木与工程资讯系。土木与工程系课程规划: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题,以电脑应用为辅,并注重专业课程之实务教授以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的现代土木技术人才。

(二)入学要求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有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2.符合教育部认定标准之国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有相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3.合于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同等学历认定标准――第三条)报考硕士班之规定者。

从上可以看出,其入学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存在,其硕士招考范围较大陆地区高校范围广,含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及职业技术类本科,专科(含工作经验、资格证等)均可以报告,参与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申请。大陆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双轨制的教育系统,在招生上达不到台湾地区的招生灵活性、范围广泛性特点。

(三)课程方面

其课程体现了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与资讯系课程特征。从2013年的课程要求中,对于应用型硕士生课程的学分要求都差不多保持在30学分以上。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有海外研习。这一点在大陆应用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很难看到。从其课程开设情况看,其开设的课程立足与实际生活、社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效用。

(四)学制特点

所有硕士均为2年学制,这点和大陆地区全日制工程硕士部分2.5年的不同。大陆地区高校一般都是采取先开设课程,然后实习加硕士论文撰写,毕业。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中营建工程研究所课程中,其课程与硕士论文处于同期,研究生二年级仍有课程需要学习,另外,也开展了硕士论文撰写。

(五)建教结合模式

正修科技大学在建教结合方面较强的优势。原因有:台湾地区教育政策,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台湾地区不仅在《大学法》中明确规定大学要与政府机关、事业机关等进行产学合作,“教育部”还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对建教合作的内容、经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签订的契约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从法律上保障了产学合作的实施。正修科技大学荣获“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示范基地,拥有7个产学研发中心。一方面,解决社会所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予研究生以实际接触真实世界的基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用型硕士的实践能力。

三、启示

首先,从入学要求上看,正修科技大学应用型硕士的招考要求,较大陆高校应用型硕士招考有一定的灵活性、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等。这种做法,在招考中扩大了学生生源的数量,有利于学生入学的公平性,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应注重课程的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社会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注重课程实际效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再次,优化课程安排,兼顾硕士论文写作。台湾模式,课程与硕士论文同时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会促进硕士论文的写作。论文写作中的疑惑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有利于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1工程硕士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

本次统计限于河北联合大学2009—2011年毕业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够全面,但由于学校工程硕士招生时间短,人数比较少,故本次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学校工程硕士文献需求和特点。在学位论文中,引文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文献需求的集中反映[2]。通过对引文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工程硕士对文献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和需求,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供量化依据。

1.1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

1.1.1引文数量分析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硕士生对相关学科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吸收能力[3](见表1)。从表1可见,在统计的6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共引文献3029篇,平均引文量为54.83篇,引文篇数最多的达82篇,最少的有40篇,可见工程硕士从选题、调研到写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比较大。

1.1.2引文语种分析———引用文献的语种不均衡通过对引文语种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工程硕士撰写论文时利用国内外文献的情况,吸收信息的能力[3]。同时,对图书馆如何合理地收藏各语种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表2可见,学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引文语种最多的是中文文献,均占总引文的60%以上,而对英文文献的引用率只有将近30%左右。

1.1.3引文文献类型分析———引用文献类型不均衡在所统计的60篇论文中,引文文献包括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见表3)。结果表明,论文引文中有70%以上的文献来自于期刊,其次为图书,而其他类型的引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可见,工程硕士由于“进校不离岗”,不能像在校生那样有时间、有能力系统地利用书籍,而期刊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而且,工程硕士论文准备时间有限,写作过程求快,这也导致他们更多地依赖期刊。同时,随着图书馆学位、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日益完善,查阅起来更加快捷,也正日益成为工程硕士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1.1.4引文年代分析通过对引文年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工程硕士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情况,作为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在所统计的3029篇引文中,中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47年,最近的为2011年发表的文献,时间跨度为65年。中文引文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这20年(引文共2707篇,占中文总引文量的89.37%)。因此,做好这20年的文献信息工作,对图书馆来说有重要意义。

1.2信息资源需求的应用性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为背景,他们要真正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专家型人才,就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学习、科研始终要与工作实际相联系,所学知识必须强调应用性[4]。从学位论文来看,其选题大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如《南洺河铁矿河滩下采矿工艺设计》、《唐钢洁净钢生产工艺研究》、《唐山不锈钢板坯质量控制研究》等论文的选题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书籍的采访与流通,保证工程硕士的实际应用需要。

1.3工程硕士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相对欠缺

工程硕士大多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平时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其专业知识结构开始老化,科研能力弱化。虽然“进校不离岗”,但工程硕士仍期待自己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在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所以,他们普遍表现出求知欲强,需求信息量大而又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相对欠缺的特点。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针对工程硕士的文献信息服务还是空白,他们的信息需求得不到保障,各类数据库资源也不能被工程硕士有效利用。故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应重视并加强对他们的服务,以助其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将科研更好、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和建设服务。

2对高校图书馆做好工程硕士信息资源服务的建议与策略

2.1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针对学位论文引文的语种可见,中文和英文是工程硕士引用文献的主要语种,英文是其检索国外情报资料的主要语种,图书馆应保证英文重要期刊的连续性。(2)针对工程硕士需求文献类型的不均衡,图书馆应重点做好期刊、图书等文献采访和流通工作,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类型文献的发展,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3)对引文年代分布分析表明,图书馆应加快文献购置速度及上架速度,还要做好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保存和服务工作,以满足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

2.2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需求的实用性特点,搞好特色读者服务

学校作为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所招收的工程硕士也多为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等,其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学位论文实行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具有工程背景。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加强与工程硕士和学院、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必要时可征求学生与导师的建议,望其推荐书目,以期调整馆藏结构,增加工程硕士所需的各类实用型馆藏,为教学和科研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把工程硕士的历届硕士论文、研究论文、学术会议、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研究成果、最新出版的各类实用型文献等制成网页,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为工程硕士提供方便、充实的服务。

2.3加强文献检索教育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实验工程技术应用型多层次开放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课题名称:开放式实践教学在《工程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XJG―12―75―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10-01

一、引言

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突出实践是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办学实力较强的独立学院,所设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少数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输送能吃苦耐劳、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一是院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侧重“教学型”,不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二是侧重“技术”,通过工程教育培养成熟的生产设计、指挥和组织管理的“技术型”人才,而非以设计、科研为主的“学术性”人才;三是强调“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理论基础扎实即可,运用知识的智慧,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

混凝土结构作为一门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就《建筑结构》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筑结构》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建筑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试件尺寸大数量多,使得实验量大、资金投入多;试件的制作、养护成型、加载设备和测试装置的准备和安装,使得试验周期长,再者试验课时有限,时间安排紧张等。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我院《建筑结构》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和斜截面受剪性能试验,集中时间,以演示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导致出现严重的“围观”、抄袭等现象。

四、《建筑结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计划,开设结构综合性技术实验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结构》和《结构试验》分别开设在第五和第六学期,依附于它们的试验与理论课同步,教学实验项目和内容分散。为此,教研组试将两个教学试验重新整合、设计,设置一门跨学期、跨课程、与理论教学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技术实验,构建一个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主线、多层次、多项目,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体系包括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采用开放式网络教学方式和科学的考核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结构综合技术实验项目表

(二)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室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开放是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得以加深巩固。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开放指导教师的投入,先以学生预约方式进入实验室做指定项目,积累经验,逐步将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方法及时间等方面逐步开放,最终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由现在的“我们规定的实验教学”转变成“学生们感兴趣、自觉地走入实验室,实施并完成实验技能训练”。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仪器、实验过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鉴于此,开发《建筑结构综合技术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括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和相关资源三大板块。在线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时空限制的交流通道,在论坛里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对一些常见问题发起讨论,在讨论中寻求答案,教师可以方便的完成辅导和答疑工作。相关资源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工程实例、规范规程(建筑施工、结构检测)、建筑施工工艺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生动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顺利完成试验项目,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学时数少、试验项目多的矛盾,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探索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建筑结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试验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玉文,申颖.突出实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2]曹小华,喻国贞.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J],化学教育,2009,11.

[3]李春香.高校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职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

[4]柴振玲.建筑结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5]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

[6]曾祥蓉.土木工程专业网络课程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7]王永良.加大实验室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管理,2008.

[8]张海义.基于Wb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工程硕士论文[D].浙江大学,2010.9.

[9]杨芬.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效果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突出专业学位特点 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 23期,第36页.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获得结构工程硕士点,2011年获土木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实现全国29个省、直辖市一本招生。累计本科毕业生达5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占80%以上;少部分从事教学、科研和公务员工作,约15%左右,改行从事其它工作的约5%。针对我校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专业排名处于中上水平,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为主(占80%以上),以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为辅(按20%考虑)。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方面的改革,此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二是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与,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1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工地多与实习难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需求量与日俱增。据评估,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总GDP的1/4左右,相关从业人员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四,已达6000万人。虽然目前全国建筑行业形势较好,但实习困难是各高等院校土木专业本科生面临的普遍问题[5]。按照培养目标和实习内容,一般将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实习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认知实习以专业认知为主,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兴趣培养,主要是参观实体工程;生产实习注重生产,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具体工程的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驻地生产,毕业实习既可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又可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奠定基础。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呈大幅增加之势,这导致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相关实习经费相当有限、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建筑工地虽然较多,但多数项目部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实习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实践环节不理想,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再加上高校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较少参与工程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书本,这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较少承担体力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寒、暑假合计百来天,基本是宅在家里上网,条件好的家庭则外出旅游、参加各类补习班,与专业关系不大,浪费了大好时光,甚至对专业有一定的荒废。

1.2用工荒与就业难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从事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目前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人员为300万左右,按行业人员6000万的20%计算,尚缺少900万人。假如10年达到饱和,每年需要90万毕业生。按上述分析,应该说建筑行业的本科生就业不存在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各地举行人才交流会(包括各高校组织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考核、面试等手段,仍很难找到单位想要的人才,而毕业学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单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要求和目的不尽一致。企业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懂得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毕业生希望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能发挥自己专长且高薪的岗位,由此造成试用后解聘或跳槽的现象较为普遍。

1.3为考研而考研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上研究生扩招,考研队伍逐年庞大。应该说考研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很优秀的,所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为考研而考研现象,特别是三本学院学生更是如此。这部分学生只学习考研的课程,对其他科目采取应付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掌握本科专业知识。该类学生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花大量时间来补习本科课程,导致课题研究、硕士论文很难上手,2~3年毕业很难达到工学硕士应具备的水平。

2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2.1建立长效实习机制学院近几年横向科研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且呈上升趋势;对外服务有湖南科大工程检测中心,具备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资质、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批准的综合乙级资质;此外还设有湖南新纪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与市内、省内及周边省份建筑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本科生毕业至今已有20余届,累计毕业生5000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工作,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他们对母校充满浓厚的感情,每年“五一”或“十一”都有大批校友回校相聚,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院完全可以与上述长期合作的建筑企业和优秀校友所在的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合作与咨询、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此举既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事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学院专业办学方向和产学研问题,又解决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三赢”模式。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辅人员与建筑企业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学院可考虑出台一些奖励措施,为此设置专项教研课题,并要求结题、评估、验收。

2.2深化改革学生实习方式学生实习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建筑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如,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调整为调查实习,利用大一暑假时间到实际工程、项目、工地进行调查,了解行业基本知识、现状和可能从事的工种等,可采取访问、调查、拍照、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第三学期开学时,组织学生召开调查实习专题会议并对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检查和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所学专业又接触实际,开阔眼界,且通过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并汇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测量实习可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利用暑假时间,在校园进行测量实习。原因为:1)暑假期间校园相对安静,避开了正常上课的繁忙;2)实地测量可加强学生对母校的了解,培养对母校的感情;3)校园面积大,3000多亩地,100多万平方米建筑房屋都可以成为测量对象;4)学生的测量实习成果可为校园基础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参与实体工程生产过程,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暑假,时间从6月底持续到9月底。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好这个时间段为施工企业的黄金工期,单位可能面临用人短缺的问题,而实习生正好可以作为临时用工。实习单位要求学生自行落实、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本身就是大四找工作的预演练,如无法落实则直接输送至协议单位或由指导老师安排。实习要求学生住在施工现场,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生产。为减轻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项目部的压力,由学院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20~5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亦要求指导教师对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给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最终要求提交的成果如下:1)实习日记,总篇数不少于60篇;2)不少于5000字的生产实习报告;3)在施工现场自己参与完成的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概预算方面的设计等项目资料。生产实习成绩的给定需要综合学生两个方面的表现:1)现场表现,主要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工作态度与安全意识等方面;2)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日记、出勤表、报告和答辩情况。3个月的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实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体会实体工程的工作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实习单位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实习单位可以在此时考查实习生,对于优秀实习生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双方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吸收优秀毕业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之后,且不能耽误学生找工作,大四学年第一学期从12月底至次年3月底共3个月的时间为最佳时期。完成毕业实习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单位的实习内容,针对性地布置毕业设计。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遵循初稿(5月中旬完成)修改并评阅(5月底)答辩(6月初)三个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建议举行公开答辩制度,合作单位参与设计和答辩全过程。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和老师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可以作为学校对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实体工程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2.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本科生的课程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置。应该说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传统学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必要的改革还是需要的。公共基础课可结合专业基础课适当调整,如专业外语和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如CAD等)应适当开设,而普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可适当减少。课程安排次序方面,建议大学第一学年,可增加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课程;房屋建筑学可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的调查实习。大学第二学年主要安排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等专业基础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大学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课,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基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大三暑假期间进行为期较长的生产实习。大四学年主要安排高层建筑设计、结构抗震、结构试验等选修课程,时间为10月初至12月底,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2.4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针对一些渴望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加(按10位专业教师考虑,每位指导教师名下安排5~8人,共可吸收50~80人参与,接近专业在校生的20%)。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包括每1~2周进行1次研讨活动。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熟悉专业知识,并对相关课题进行探讨,培养专业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或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目前指导研究生较少)人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加入也有利于激发新的思维、新的火花,有利于团队建设。我校非常重视从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学校积极组织并资助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的SRIP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IT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执行,培养了一大批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本科生;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类竞赛、结构建模大赛、挑战杯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竞赛项目,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结语

面向21世纪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土木工程毕业生。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实习改革,利用优秀校友等资源,和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长效机制,可以解决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习和就业的难题,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成立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培养专业兴趣,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 初探

工程硕士教育在所有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1]。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自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全国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院校目前已发展到218所,招收专业发展到40个,到2007年已有114945人被授予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推广,教育规模迅速扩展,教育质量难免会出现质量不高、浮于形式等现象。

1 工程硕士教育中的质量现状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2]是“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工程硕士的学习,在专业水平、应用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3],为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从培养的角度来讲,工程硕士的教育成果是显著的,这也达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工矿企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扩展,教育质量也出现局部下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生源质量

培养单位没有固定的生源渠道,其招生受到企业需求的制约。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来自同一企业或同一工程背景的工程硕士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所以学校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部分学校为创收,对这些人往往资格审查不严,专业基础和综合考试不规范、不严格,超低分录取。

1.2 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工程硕士的理论学习时间有限,理论基础学习后,也只是应付考试,做做试题,不能真正领会理论基础的观点与概念。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院校负责人、指导教师还是工程硕士本人都认为外语基础、数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欠缺是工程硕士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真正碰到工程中需要用科学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了。而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上的,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1.3 论文水平不高

学位论文最能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工作人员,对论文写作不缺乏工程实例,因此论文选题也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自选题。但部分学生所采用的工程实例并没有采用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其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也就很难提高。当前工程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不被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研究生院负责人所看好,有近一半的培养单位研究生院负责人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性不强。

2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2.1.1 工作与学习要并举。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行政管理骨干,工作压力较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以前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多为较陈旧的观点与提法。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理论与专业知识。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做好繁重工作的同时,又要搞好学习,难度相当大,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会有冲突。

2.1.2 年龄偏大使学生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理论难度加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占75%,超过40岁的还有10%[4]。这个年龄段的人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为20~30岁年龄段)比较起来,记忆力明显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也远不及年轻人。要达到与工学硕士相当的理论水平,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1.3学科理论结构老化。工程硕士一般是毕业十多年的本科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如建筑工程中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十多年前只需要按材料力学的基本方法,按规范考虑一定的安全富余即可满足要求。而现在的规范要求按极限平衡原理和有限元法计算,这从理论上已提高了一个层次。科学技术理论水平的更新,就意味着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更新,对正处事业发展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刚刚形成了固定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要再次更新思维,引进新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家有了子女。成家立业之后,不仅在经济上需要“养家糊口”,平时还要照顾家庭,照顾子女学习等,这必将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教师因素

大学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属教学研究性或研究性的。但工程硕士教育的目的是将当前发达的高科技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工程、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工程应用实践与抽象的理论基础的关系,工程硕士的教育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高校的专职教师也需要将高科技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有工程硕士,还有大量的工学硕士。这就很难保证用大量的时间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大部分都是采用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多为应用性的人员,缺乏对最新科学理论全面的了解,且一般校外导师都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作繁忙,指导时间有限。

2.3 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积极性

企业在工程硕士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硕士的生命力所在,也间接影响了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首先,科研院所需要向企业证明,参与工程硕士教育能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其次,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只有武装到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某些企业负责人尽管十分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运作上舍得将资金用在设备的购置上,而不愿用于人力资源的培训。甚至认为,人用完了可以再聘,无须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

再次,目前社会上人才的流动性较大,缺乏对企业培养人才、投资教育事业强有力的利益保障。

2.4 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属在职人员教育,采用的培养模式一般是不脱产学习。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比较少,这不便于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给工程硕士的教育与培养带来不便。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都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不但学生与导师之间交流困难,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学习心得交流,更谈不上统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总之,目前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大量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不畅通、学生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

3 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

3.1.1 加强工程硕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工程硕士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工程硕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出一批质量较高的工程硕士重点建设课程及教材。着手制订并完善工程硕士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专门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选拔出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课程教学能力和具备工程背景并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和指导,并有意识地与学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论文研究相区分。根据工程硕士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基础偏弱、接受新知较慢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指导。其次,对于企业的兼职导师,目前的状况基本上是处于不要求状态,或是仅有职称等简单标准要求,今后也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定期进行审批,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否则双导师制度就会流于形式。

3.1.2 加强工程硕士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是所有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现代科学发展,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各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并在实际工程技术领域得到强化和放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在特定领域很深入,又要广泛涉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任何一个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扩充、拓宽知识底蕴,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不断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教学及指导素质。这一点在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3.1.3 完善双导师制。由于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客观上造成了学员与校方导师接触较少,影响了校方导师的及时指导。加之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不够,指导起来存在困难。副导师与学员接触较密切、手头工作与学员相同或相近、工程经验丰富等优点就凸显出来。但副导师由于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够,指导经验相对不足,这种情况下校方导师应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学员将研究引向深入,加强理论总结及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双方导师在优势互补方面十分明显,可以说双导师制度是工程硕士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独有优势。调查显示,57%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培养,特别是对论文的指导发挥了很强和较强的作用;47%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校外兼职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特别是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发挥了很强和较强的作用[3]。

3.2 利用先进的通信设施,推进信息化建设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比较,最大的特点在于工程硕士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不能及时与学校、校内导师进行当面沟通。采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学校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手段,突破时空限制,逐步完善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学优点明显,除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外,还具有教师控制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化、减轻学习压力,轻松学习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快捷方便的教育方式。但远程教育需要良好的网络通信设施,对个别网络通信条件较差的地区会受到一定限制。

3.3 加强产学研模式的构建

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立生产与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研究来源于生产实践,是对生产实践过程的本质认识与原理分析。认识是否正确,原理分析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去检验。工程实践的生产需要科学研究的理论去指导,这样可以使生产事半功倍。工程硕士的教育需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带到工程实践的生产中去,同时又反馈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正是建立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加强产学研究模式的构建,首要是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通过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让学生毕业后能真正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工程问题,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是高校积极参与的动力。再次,工程硕士本身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联系高校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着产、学界优势的互补,并使学校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使学员的研究由实验室延伸到工程现场;从而真正达到了产、学界的双赢。

3.4 加强工程硕士工作管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

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缺乏与教师相互沟通的平台。远程教育也不能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面对面的互动,碰到专业问题不能及时与教师联系。远程教育还缺乏教师当面授课时的互动,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检验。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平台,需要建立教师、科研院所、企业与学生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3.5 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重在科学技术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其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硕士研究生对科研院所制定的课程培养计划还是适应或比较适应,但也有少数研究生(抽样调查约16%)不适应现行的课程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工程专业硕士来说,掌握必要的法律、经管、文学等公共常识也是有必要的(抽样调查约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同时,对于专业内部不同的研究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应有所差别。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应遵循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强调学科结构的系统性、重视在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等原则。

3.6 结合高校资源,突出特点,创立品牌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研发水平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保证。即使在一流的综合性高等院校里,所有招收工程硕士的专业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大部分科研院所来说,突出专业特点,创立自己的品牌工程硕士专业,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发展方向。

3.7 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生源质量关

招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口。首先,要扩大宣传。可以借鉴高考招生的成功经验,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宣传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积极报考。其次,在扩大宣传、优化生源的基础上,严把招生关。要严格报考条件,要把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招进来;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强调覆盖面;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面试应结合具体的工程问题,着重考察其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把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员录取进来。这样方能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3.8 规范培养过程

首先,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工程硕士课程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分段学习”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开设实践可根据学员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但主要的课程教学环节一定要保证在校内进行。通过教学、实验、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给工程硕士学员补充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其次,要有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择既要注意保证水平,体现与本科生教材的不同,又要照顾工程人员的实际应用。再就是把握好进校环节,一般的课程学习在学员单位进行,这样可兼顾到学员在岗工作,但有些课程必须在校内完成,而且要严格考核环节。

3.9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工程硕士科研院所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工程硕士的培养和管理。要制定出符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特别要加强异地工程硕士班的管理,以规范整个培养过程。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好工程硕士的培养基地,共同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也显得更为关键。

4.2 工程硕士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水平。教育质量抓不上去,教育浮于形式,最后极有可能出现“出钱买文凭”的现象,严重影响在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4.3 科研院所与企业双赢的结果是他们之间进一步合作的前提。让所有参与者都得到应有的权利与利益,才是工程硕士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4 调动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积极性与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抓好工程硕士教育创造了条件;教育质量提高了,能更加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加强工程硕士质量教育等两项工作同时并举,相互促进,才能为构建良好的产学研模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华.工程硕士培养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 (4):18~21.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 www. moe.省略/

[3] 马朝晖.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估研究[D]. 重庆大学, 2006.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目的

针对仅实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讨学生的报考动机、其对自身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两级学生之间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异等问题,旨在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诞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该培养目标要求其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侧重于工程应用,论文研究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相关,这与工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需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版本及教学方式上体现出来。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但在输入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等都偏离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无异。相同背景、相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工程硕士研究生,体现不出其工程特色,更体现不出工程硕士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调节功能,这必将造成全日制工程硕士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输入上应扩大生源范围,在培养模式上应体现其工程特色和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输出上应建立起质量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构建符合工程硕士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馆藏原则构建特色数据库馆藏文献资源共享

1.引言

当今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印刷型文献而且还包括电子出版物、网上虚拟馆藏、数据库等数字文献各类型文献互为补充、共同存在,形成了二、三次文献与原始文献互补共存、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积累的工程,其发展水平、质量、结构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的信息服务。

2.制定适合高等院校发展的图书馆馆藏文献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首先,了解馆藏经费,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前的工作之重,了解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发展水平,了解文献信息出版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山东建筑大学目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为特色,工、管、文、法、农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共有15个学院(部)和成教学院。拥有45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先后有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成为全国6个建筑学专业均通过国家评估的8所高校之一,土建类专业建设水平步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构成、重点学科,我馆经过实践和探索,制定出适合我馆馆藏特色的馆藏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优先保障,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新上专业适当补充,其他专业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品种,减少复本,同时兼顾课外阅读的需要。另外,加大数字资源的采购,以拟补纸质文献品种的不足,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3.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3.1印刷型文献建设

虽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数字资源的增多,添补了纸质文献的不足,但纸质文献仍是高校图书馆采购的主体,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是每个学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特点及各院系资料室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经费,确定收藏重点,不断优化藏书结构,变大而全的泛泛采购为特色性采购,突出馆藏特色。二是合理优化印刷型纸质文献和数据库馆藏,使各学科文献结构合理,保证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突出学校专业特色,还要照顾其他各专业读者需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求。几年来馆藏建设证明,我校图书馆馆藏政策,对我馆文献信息的收藏,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先保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我校是工科为主的高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院用书时间比较集中,对复本要求较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学生使用的方便,此类文献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为辅。

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我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建筑城规、热能、土木等我校重点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藏书体系,此类文献在尽量保障品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复本,以满足借阅的需要。

充分调动文献供应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多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类型文献,另一方面,积极和各院系学科带头人、专家保持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一些学科前沿的会议、论文等资料,鼓励他们向图书馆呈交他们的专著,论文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设议,有针对性地采购,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经费有多少,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都不可能收藏全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文献,同样,也不能采购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所涉及的所有文献,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与书商的联系,拓宽采购渠道;加强民间各种社团的协作;鼓励他们向图书馆捐赠文献;促进馆与馆间的共建与共享。

3.2数字资源建设

3.2.1听取专家意见,购进数字资源

我馆根据经费情况,合理分配经费,购进数字资源,不断调整纸质图书、期刊、数字资源的比例,加大与学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不断加强超星数字图书,各类型数据库的采购,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数据库重点购买,相关专业数据库经过全面论证其效益后确定是否引进,不相关数据一概不买,经过专家分析,图书馆有关领导审议,我馆先后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近40种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我校所涉及的学科,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2.2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我校是以土木、建筑城规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建筑城规、土木相应地成为我馆收藏的重点,此类书刊经过历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以此为基础,我馆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如《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建筑专题书目数据库》,这个特色数据库对我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教学科研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对购进数字资源的一个较好的补充。

为优化特色数据库建构,学校图书馆领导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与研究生共建我校硕士论文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时呈交制度,建立了《硕士论文库》。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本校优秀论文的全面收集,在网上为读者提供参考资料服务。

4.加强与各院系资料室合作,优化馆藏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学院资料室都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收藏的文献都是本专业所需资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会议、论文等,从2004年开始我馆对所有资料室的文献进行回溯建库,逐一审查,纠正错误,保证整个馆藏文献数据的质量,同时,图书馆采购人员通过资料员,找到有关权威专家、教授,了解学科前沿,推荐采购优秀文献,使我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更上新台阶,得到读者好评。

5.结束语

在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学校实际为基础,立足本校教学、科研,虚心接受专家建议,听取读者意见,密切与文献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加快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茂华.网络环境下高校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2005,(4):64-66.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6-03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去一直定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1991年国家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旨在改变研究生教育类型单一的不利局面;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改革,扩大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1-2]。目前,我国已设置40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总数从2009年的11%提高到2015年的50%左右[3]。目前,全国已有51所高校设置了安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少职业性,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区分度或者不明显;(3)师资队伍不足,“双导师制”落实差强人意;(4)生源结构单一、质量相对较低、学生认同度还不太高;(5)校外创新基地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南华大学于2006年获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学校在该领域最早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形成了以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气载放射性安全监测技术、核电站安全人因工程、核电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拥有“国家核应急教育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4]。该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每两年联合培养40名左右的安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近年来,学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5]。

二、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6]。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中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研究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处于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7]。本学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经过两轮的修订和优化,修订过程中主要调研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及结合了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使该目标能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特别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

第二,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火灾与爆炸、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各类安全机构服务。

第三,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拥有扎实的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多种能力:(1)有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进行安全系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4)有根据安全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5)有多种安全科技训练的综合能力;(6)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7)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8)有很强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9)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实现以上全部10项能力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上大部分要求,或者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相关方注意培养学生以上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修订,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低于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必修,不计入总学分。总体上来说,课程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作了“台湾核电发展与核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夯实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铀矿通风技术体系”、 “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人因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概述”、“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和“安全核能源的发展与可替代前景”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进一步彰显了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文中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先后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和培养了数名安全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业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博士。安工系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超过80%,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接近50%。毕业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博士加入可以优化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队伍,增加师资的多元性,改进教学效果。

在校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学校在岗位津贴的评聘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关键岗位中的第九级、第十级岗位都要求是硕士生导师,且必须领衔指导一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安全工程系先后有四名年轻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进一步充实了导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8]。安全工程系近年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中核272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经费由学科建设平台经费进行资助。近年来,有两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七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六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五位教师取得高、中级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核272有限公司、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和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指导十余名硕士毕业,成效显著。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与中核272有限公司建设的“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与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近年来,有10名学生在基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且情况较好。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的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硕士论文情况一览表

三、成效

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优化,能满足国家发展和核工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明显的核特色,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补充。第三,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硕士点办学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目前,安全学科领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20多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30项,年均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第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系统内就业渠道拓宽。2014年有2名学生分别就业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2015年有3名学生分别就业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核电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建议

第一,文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改革。

第二,结合学校的核特色,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习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三,该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1)课程库的开发与建设;(2)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巩固;(3)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为培养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

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杨国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

浅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3]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3,(5).

[4]李向阳,蒋复量,旷梅华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

技术中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J].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14,(4).

[6]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7]杨秋波,陈金龙,王世斌.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目标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8]张斌梅,林荣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

上一篇:土木工程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工程研究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