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0:31:37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课前,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每一节课。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教学时,能尽量筛选最好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消极听课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课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为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直观教具,如插图、课件等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动手实践。

三、教学时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四、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加强阅读训练,从一开学起,我就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阅读要求,让他们每天做到3次阅读,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六、培养写字习惯,每天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本册的词语,字迹工整,排列美观。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一、素材为辅,方法为主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说勤奋》,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说明了,无论是天资聪颖还是基础稍差,都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就。此外,还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使观点更明确,文章更有说服力。笔者在上课的时候,补充了《伤仲永》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小学语文阅读空间》四年级上册补充了一篇《说“勤”》,大量的事例同样有力地证明了勤奋的重要性,本文不仅在事例、数据、内容上有力地证明了课文的观点,而且在写作方法上: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引用名言论证、重申观点,也是对课文学习的进一步总结和强化。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应该说,《小学语文阅读空间》里的大量素材,都是对课文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二、以文为例,训练能力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三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可谓是小故事、大道理,以小见大类型的。《小学语文阅读空间》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动物的仁爱》《万年牢》《最高贵的捐赠》《成功来自信誉》《永生的眼睛》等也都是这种类型的文章,正好可以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故事和道理的联系的概括提炼。

笔者在用以上素材作为训练题材的时候,给学生一个范式:谁干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道理,或者赞美了什么品德。学生的回答一开始总是游移在答案左右,唆而抓不住关键点,因为故事总是曲折生动的,里面有很多波折,学生总是希望不要挂一漏万。通过三篇课文,五篇群文共读,反复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抓住事情梗概的初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找到故事与道理的内在联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既是很重要的能力,又是比较难掌握的能力,“同音共律、群文共读”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好的抓手。

三、补充素材,感受文化魅力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分别是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和寓言。学生刚刚在课堂上领略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神奇和中西诸神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此时领略《小学语文阅读空间》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既可以继续领略神话神奇的想象和神话人物的自我牺牲精神,也可以发现这类文章的共同点:都是按照遇到灾害、奋力补救、自我牺牲、人格升华的表达规律,而且在灾难的描写和补救的技能等方面都是极尽瑰丽的想象。这是因为,这些表达都是对人物塑造的需要,烘托神自我牺牲和奉献的伟大,这正是神话创作的初衷。“同音共律、群文共读”为学生理解表达规律,进一步感受这些体裁的魅力,强化课文的教育功能,拓宽了渠道,提供了素材。

四、以读促写,激发灵性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囊括了现代诗、古体诗、儿童诗等不同类型。《但愿人长久》和《古诗两首》可以作为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累诗歌凝练语言,品味诗歌表达的隽永意境来学习。《老师,您好!》《秋天》一为教师节的赞美之作,一为童心童趣的激发之作,不仅可以作为欣赏,作为积累,更可以作为学生的尝试范本。特别是《秋天》,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化的语言,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阅读空间》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秋》和课文《秋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模仿创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求全责备,广泛阅读,主题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延伸;教材文本;二次开发;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17-03

对语文教材本身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多元剖析,并加以创造性地使用,不仅能够解决拓展延伸缺乏材料的困惑,体现拓展延伸的语文本位,还能夯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解决“一课一得”与考试间的矛盾。可以说,“二次开发”教材的“剩余价值”给拓展延伸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走火入魔”的拓展延伸

许多语文教师都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正确的解读,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认识的断章取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有“走火入魔”之势,甚是令人担忧。

1. 偏离语文本位

前不久,笔者在某校听了一堂关于《沉香救母》(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公开课。教师用歌曲《天下第一情》导入,引出本文孝顺母亲的主题,然后带领学生走近文中的人物,利用品字析句的方式来品读文章,期间拓展了多个古人孝顺母亲的小故事,最后让学生朗读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虽然整堂课条理清晰,主题符合时代主旋律,但是,作为听课者,我的最大感受是这节课缺乏“语文味”,俨然是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说是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其拓展延伸环节。

2. 脱离教材文本

虽然拓展延伸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可惜的是,目前不少教师在没有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就盲目开展拓展延伸,使得拓展延伸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案例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中屡见不鲜。

一位教师教授《九寨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其“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品味,初步理解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40分钟的课堂,除了5分钟朗读课文,10分钟品析课文,剩下的时间便是向课外的几个游记散文拓展延伸。粗看整堂课洋溢着满满的语文味,其实有置文本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之嫌,冷淡地架空了文本,教学重点偏移,最后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对教材文本自身的内容及写作手法知之甚少。

3. 不切学生实际

教师要独具慧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文章中最能吸引学生眼球、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理解教材,并最终有所体验和感悟。但是,梦想照进现实,还是存在诸多差距。如有教师教授《孔子拜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时,要求学生拓展学习《论语》中关于谦虚学习的几段语录,然而,效果令人失望。一是《论语》为文言文,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读;二是其中道理过于艰深,大多数的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

二、深度开发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

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大多数都有许多“生发点”,“文”“道”两方面均具有多元价值,给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广阔天地。

1. 教材文本可作多元解读

同一篇课文,初中生可以学,高中生可以学,大学生也可以学,但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存在很大差异,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教材文本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一,文本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道”,体现为文本的核心意义,可理解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的作者观点和说明类文本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道”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月亮湾》(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品读这篇文章的历程,基于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不同学生品读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会体会到月亮湾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有的学生会品味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也有的学生会联系到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其二,文本语言形式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文”,体现为文本的写作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以读为主的语文能力。就“文”而言,更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如《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对比的写作手法都是本文的特色;再如《虎门销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并且利用自然环境描写衬托现场氛围,形象生动。

综上,授课时未曾解决的“点”,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剩余价值”。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文本多元价值分析

考虑到拓展延伸应立足于语文本位,本文着眼于文本的语言形式,选择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实践探索。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七个单元,入选24篇课文。入选的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笔者以“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为标准尝试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归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每篇课文本身以及课文间的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语文本位的有效落实。

总分总结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说勤奋》

以线索贯穿描写:《老师,您好!》《桂花雨》《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虎门销烟》《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诚实与信任》《九色鹿》

开门见山:《说勤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情景交融:《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元日/江雪》

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徐悲鸿励志学画》

动作描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维生素C的故事》《珍珠鸟》

语言描写:《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诚实与信任》

外貌描写:《珍珠鸟》《九色鹿》

比喻:《老师,您好!》《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天安门广场》《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开天辟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雾凇》

拟人:《秋天》《秋天》

排比:《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春联》

不难看出,一些可利用价值较高的文本可以在多个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教材文本“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入选文本文体多样。基于对教材文本文体和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可以从叙事文、写景文、诗歌等维度探索如何在拓展延伸中利用教材的“剩余价值”。教材选文最多的是叙事文,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还包括叙事散文、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等。囿于篇幅,关于叙事文的“剩余价值”的利用另将单独成文。本文主要探讨“剩余价值”在写景文、诗歌等教学活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1. 写景文“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下文是笔者从“文”的维度,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写景文教材文本教学价值所做的分析和教学处理意见。

《泉城》可利用价值:①总分总结构;②比喻;③排比;④情景交融。预设目标:①总分总结构。剩余价值:②比喻;③排比;④情景交融。拓展篇目:《九寨沟》《田园诗情》。

《九寨沟》可利用价值:①总分总结构;②比喻;③排比;④情景交融。预设目标:②比喻;③排比。剩余价值:①总分总结构;④情景交融。拓展篇目:《泉城》《田园诗情》《雾凇》。

《田园诗情》可利用价值:①总分总结构;②比喻;③排比;④拟人;⑤情景交融。预设目标:⑤情景交融。剩余价值:①总分总结构;②比喻;③排比;④拟人。拓展篇目:《泉城》《九寨沟》。

《雾凇》可利用价值:①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②比喻。预设目标:①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剩余价值:②比喻。拓展篇目:可选择文包诗《但愿人长久》,了解诗句创作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也可另选。

如上,教授《泉城》时,如果将“学分总的行文结构”作为教学目标,那么《九寨沟》《田园诗情》可以作为夯实这一知识点的拓展材料,而《泉城》的“剩余价值”――“比喻”“排比”“情景交融”则分别可以在《九寨沟》《田园诗情》的拓展延伸中落实。教授《九寨沟》《田园诗情》同样如此,设定其中一个写作特色作为教学目标,其余写作特点作为其他课文拓展延伸的素材,后期再进行学习。《雾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对于这个教学知识点,四年级上下两册教材没有典型的课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指向课外,或者向《但愿人长久》延伸,在文包诗中品味诗与情的独特魅力。

2. 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包含两首现代诗歌、四首古诗。按照写景文充分利用剩余价值拓展延伸的思路,可继续探索其中几首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秋天》可利用价值:①拟人的手法;②情景交融。预设目标:②情景交融。剩余价值:①拟人的手法。拓展延伸篇目:《峨眉山月歌》《江雪》。

《峨眉山月歌》可利用价值:①情景交融。预设目标:①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秋天》《江雪》。

《江雪》可利用价值:①情景交融;②写景动静结合。预设目标:②写景动静结合。剩余价值:①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小儿垂钓》。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景相融,《秋天》《峨眉山月歌》《江雪》均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这几首诗歌可以作为学习“情景交融”相互拓展延伸的材料。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反复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无限魅力。

3. 拓展延伸利用“剩余价值”的另一重作用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也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这说明,学习要勤于复习,多加巩固,记忆的理解效果才会越好,遗忘也越慢。

对于心智发育迅速的小学生而言,在教其他文本时再度提到已经学过的文本,就是借用文本的“剩余价值”进行复习。如此,一则可以避免“审美疲劳”;二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的那篇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上,明白了本文第二部分的归类,就能明白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在不同文体拓展延伸中作交错利用。当然,实际操作时需要把握好尺度:其一,某些知识点可拓展的课文很多,教师要选择最合适的例文作为拓展材料;其二,如果两篇课文写作特点非常类似,也非常典型,但文体迥异,思想内涵相差大,教师拓展延伸需符合学生认知;其三,教师在利用教材文本“剩余价值”时要以保证学生兴趣为前提,不要因为反复利用同一篇课文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四,教师要始终明确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6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随文练笔;指导策略

目前,语文随文练笔是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任务,在小学生入学学习语文起,就开始涉及写作,由最基本的看图说话为起点,然后一步步向字数较多的作文进展。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看重考试成绩,从而把考试结果放到第一位,正确的做法是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的指导时,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明确练笔目标,丰富练笔形式,从而完成练笔的指导任务。

二、加强阅读,深入理解

现在在小学生的随文练笔过程中,他们经常没有材料去写,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例子和用语言来充实自己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过于狭窄,视野过于局限,不能有很好的作文题材。教师应该安排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只有丰富自身的阅读量,他们的储存的才会越来越多,练笔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作者是如何对鸟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描写的,从而提炼出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文章写作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多加练习

现在在小学生的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来帮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自己亲眼所见到的猫,也进行练笔;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同步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不同种类的练笔,就会使学生的随文练笔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生随文练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高练笔水平,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大量的文章阅读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多加练习,这样,学生才会对随文练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点滴的写作练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一、相似类推垫起厚度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总有迁移现象发生”。当学生感悟到某种阅读方法与表达手法时,如果适时围绕该训练点,结合更多的“类语言”材料,有效地进行“反三”训练,学生将悟得更多的语用经验。

1. 相似文体。同一文体的文章往往有相似的语言规律、表现手法、思维方式。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一课,在《纪昌学射》教学中梳理出寓言的读法,即“借助关键词明内容、识人物、悟道理、讲故事”。若就此罢手,学生只有方法,仍未真正内化、习得。可继续以《扁鹊治病》《鹬蚌相争》《愚公移山》为语言材料,指导结合精心设计的阅读思考单,学习这几则寓言,并开展交流活动。相似文体背景下的阅读实践,能深化学生对这一类文章语言特点、阅读要点的把握,形成较稳定的认知结构,有利迁移各种文体学习。

2. 相似主题。教学中要领会编者意图,对语言材料进行系统设计,在大量、集中的语言实践中产生语文能力的“聚集”效应。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编排《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四篇课文,意在表达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与向往。教学中可联系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五年级下册《牧童》《清平乐・村居》等,补充《歌溪》《炎夏说瓜》等,以一篇带多篇,以一首带一类,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厚度,便于学生阅读方法与习惯的迁移。这样就可以使“抓住景物特点,语言朴实生动”的表达特色在多文本的阅读中深植学生之内心,同时也引导学生体味了“同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描写,同样的情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等表达奥秘,在归类、强化、比较、联系中“织”出了系统的语言之网。

3. 相似结构。四年级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样的段落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三件事的描写。训练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时,抓重点词概括出第一件事“飞蛾极力求生”后,运用规律,迁移概括第二、三件事“瓜苗不屈生长”“心脏沉稳跳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三件事均是“事例+感受”的结构,再设计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这一结构进行迁移练笔。这样引导学生洞察语言范式,扎实推进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也“种”下了“围绕中心的几个事例可以采用相似结构”的语言表达意识。

二、层次递进挖出深度

1. 层层递进。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等要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寓言两则》人物少、情节简单,可指导学生用“连段意概括法”把握主要内容,重在训练“抓要点,理顺序”;《文成公主进藏》自然段多、篇幅较长,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进藏途中四件事进行整合,进一步练习“理顺序,巧整合”;到了教学人物多、事件繁杂的《普罗米修斯》,就可引导学生运用“找出人物,梳理所做的事,组织语言概括”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着重训练“巧整合,练语言”。这样,根据教材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效落实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2. 跃层递进。这里的“跃层”指的是灵活地从不同的方面跳跃地交叉着进行。四年级上册《搭石》使用丰富的四字词语表情达意,教学后,联系所学过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情况,设计如下的训练:大量阅读成语故事;按“描写人物动作的四字词语、描写春天景色的四字词语”等类别搜集四字词语;品读精彩作品中的四字词语;用四字词语写一段话,分别使用三个、四个、五个等;给情境用四字词语进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修改自己及他人的文章,恰当补上四字词语……一系列的训练,看似跳跃,实则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学生在这样的跃层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描述的生动,并能在表达中恰当运用。

三、综合联整拓展广度

1. 融合“手段”。听、说、读、写等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要求,也是训练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些手段的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四年级下册《渔夫的故事》一课语言形象生动,尤其是魔鬼的形象、魔鬼与渔夫的对话更是引人入胜。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对话,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练习复述故事,体会渔夫的智慧和魔鬼的凶恶、狡猾;也可以排演故事,进一步体验故事人物的性格、态度;还可以听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让学生记下对话部分,并进行人物的评价;最后创编《狼和小羊》,写好人物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等。这样集听、说、读、写、演于一体,由平面单一的语文手段到立体复合的语言创造,不仅落实了训练重点,更促进了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2. 综合“用境”。综合的语用情境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迁移所学。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特点突出。学习之后,可引导学生搜集这类的文章,画出游览示意图;组织校园参观活动,为学校设计导游图;设计某景点的游览方案,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景点特点;与家人外出旅游,运用这种写法写游览过程,组织编辑《快乐之旅》专刊;浏览报刊,摘录信息,结合示意图,制作一份导游小报,举办展览活动等。真实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运用欲望,使文本语言与表达方法在广阔的实践中增值。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一、 值得商榷的欠典范性现象例举

1.语言文字存在的问题

(1)标点错漏。《第一朵杏花》(四年级下册10页):“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一句中的第二个逗号,显然应该是冒号。《再见了,北京》(二年级上册25页):“场上仿佛又响起了《我和你》的歌声: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8米的圣火渐渐熄灭”。这里引用的歌词没加引号,读者就无从知道是中间省略还是末尾省略,易让人误认为省略号之后一句也可能是歌词内容。

(2)用词欠当。《小动物过冬》(二年级上册118页):“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商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是“交换意见”。但是下文中的动物并没有交换意见,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自我介绍的,显然,没有任何商量的意思,这里如果用“交流”,应该比“商量”更准确些。

2.内容不妥的问题

(1)形象拔高。《哪吒闹海》(三年级上册53页)。本篇课文是根据《封神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笔者认为,改写的文章也应该尊重原著基本情节。原著中哪吒闹海从头到尾都跟“百姓”无关,更不是要表现哪吒的正义。完全是写哪吒的不谙世事和少年任性。本篇课文里硬要加上一个离谱的开头和结尾,把哪吒塑造成一个为民惩恶的革命英雄。

(2)事理失真。《生命的壮歌》(四年级下册91页)里的两个故事,笔者不知道有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但仅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故事均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蚁国英雄”中写到:“这些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如果不是在一个有坡度的地方,一个圆球是不会滚动的。在一个水平的地面上,蚁团要想产生滚动,可以通过在团的一侧增加重量的方法来实现,但这种速度是相当的缓慢的,怎么还可能“冲进了河流里”?如果故事是真的,这里可能少了一个关于坡度的交代。

(3)现象误导。《云房子》(二年级上册133页):“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虽说是童话,但与自然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不应相悖。“云房子”的形成跟小鸟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建造者可以是天公,可以是太阳公公,可以是风婆婆等,这才是事实。把它说成是小鸟所为,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果学生真的产生了疑问,教师还要继续用虚假的解释进行维护。这种误导,不仅有害于当下,更为严重的是它与学生以后掌握的相关知识无法对接。

3.行文的问题

(1)交代欠缺。《梅兰芳学艺》(二年级上册98页):梅兰芳拜师时,“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于是梅兰芳回去以后就“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的。但是,这种方法,是权威人士的指点还是他自己的尝试?如果是前者,那当然就对了;如果是后者,即使治好了眼睛,那也只是一种巧合,如果不是巧合,就可能变成一个很坏的后果,岂不糟糕!显然,在此之前,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交代。

(2)铺垫缺少。《虎门销烟》(四年级上册38页),是一篇叙事类文章,对于虎门销烟这件事儿缺乏最起码的起因交代,因此也就失去了叙事类文本范例的作用。

这篇课文,由于缺少背景原因的交代,后面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激动”“欢呼”就显得突如其来,也很难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可能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

《三顾茅庐》(四年级下册45页),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第三次,而是在一共三次。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前两次是铺垫,最后一次才是结果,没有前两次的铺垫,第三次无论怎样去描写都无法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前两次的诚心诚意,就不可能有第三次约见的成功。课文在改写时,把前两次仅一句话带过,实在是把这个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丢失了。

(3)照应缺错。所谓照应缺错是指照应的缺少和错位。《九寨沟》(四年级上册53页):“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段话是全文的结尾。按行文常规,这一段中前面四个短语的顺序应该是和前文所叙内容的顺序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前文所写的内容依次为雪峰、湖泊、森林、珍稀动物,而结尾段中前面这四个总结性短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显然没有与之形成依序对应。

二、 教材编写与实施的建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材实施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材观,才能科学利用好教材。当例子出现某些先天不足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时采用恰当的应对策略,扬长避短,真正搭建起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证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1.质疑释疑,培养主体阅读的能力

面对文本中存在的困惑,适时引导学生不盲目迷信课本权威,敢于质疑释疑,在正确赏读文本、主动修正文本的过程中,增强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例如前文所提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一些学生对于蚁团的滚动提出了疑问:“灾难来临,应是一片混乱,蚁团怎么会滚动起来呢?而且是越来越快呢?”这样的质疑,让学生对文本的表达缺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投入到研读全文的自我阅读行为中,细细品味分析文本语言,寻求解释,于是就关注到了“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冲进了河里”等描写,推测出了蚂蚁遭遇火灾的地方地势较高,而河床一般情况下较低,所以蚁团得以借着其间形成的斜坡越来越快速地向着河里冲去。这样的质疑释疑,让学生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形成了主动阅读分析的正确思路,达成了语言研读的主体训练目标。

2.就错用错,丰富文本学习资源

面对文本的某些错误,教师不妨做个巧妇,就错用错,开发其错误的正向教学资源加以合理运用,往往能加强相应语文能力的训练。如上文提到的二年级上册《再见了,北京》中关于歌词后省略内容的歧义,在教学中,教师故意凸显问题所在:“这里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呢?”学生借助讨论,多向探求答案,在纠偏中领会到了省略号的作用。

3.找寻出处,助推延伸阅读活动

遇到文本的缺失现象,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学习视野迁移到相应的原著中,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形成立体化学习成果,弥补课内文本的部分缺失。如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中,对于老百姓目睹销毁鸦片时“激动”“欢呼”的理解,可以在课前推荐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在学生充分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之后再来学习课内文本,就会对老百姓的情感流露产生共鸣,明确虎门销烟确是一伟大壮举。

4.搁置忽略,彰显文本正确价值

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欠典范性现象,要依据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及已有知识层次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不必要当即纠偏的问题,可以采取暂且搁置或忽略的策略,努力彰显文本自身的正确价值导向。如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中“商量”一词与后文三种动物单一汇报的矛盾冲突,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需明示,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了解三个小伙伴的过冬方式,以及彼此间的关心之情,感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四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巧用排比句,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地排在一起,把事物说清楚,或把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白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这一段用了三个“有的……”的排比句把白荷花全开、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和花骨朵儿的形状、姿态写得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