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范文

时间:2023-03-14 20:32:09

双循环

双循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实训课程 双循环模式 实践提升 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07

专业星级评定指标中课程及实践占分较大,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来说,学生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以真实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证”为标准,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考题库中,就相应存在着至少三个模块的此项目,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能抽考题库中,也不少于两个项目,说明这是机电类专业的共同属性。

1 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训“双循环”模式

机电类专业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于大二的第1、2个学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进行下阶段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前提。为此,我们设计了实训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循环,实训项目(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提升项目)循环的“双循环”实训模式,并申报了院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 专业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

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原理的讲解,基本器件的认识,第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安装和调试控制线路,第三是项目文件的评定。对照项目设计的内容,设计和使用了两个实训室,安装有固定软件的电脑设计实训室和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所有设备和软件自己安装和设计,达到实训的目的。

2.1 理论学习环节

本项目中,首先按照组成项目的内容,碎化课程资源,组成新的课程项目内容。比如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降压启动,首先碎化课程资源,将需要用到的所有器件(如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进行内容组合。重点是讲解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并在Fluidsim R 3.5 Pneumatics软件中,调用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对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和模拟。

2.2 设计训练环节

在机房中,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思路,采用Fluidsim R 3.5 Pneumatics的继电器模块,设计所需要的电路,并在线仿真。这样就会出现个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上无法完成,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愉快接受,并且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此时,老师可以动员表现好的学生对那些表现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分小组讨论,或者进行个别指导,尽量消除因个性差异而出现的环节差距,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个过程的设计,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出不同于教师上课内容的控制线路,在模拟仿真的软件中加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3 安装接线与调试环节

没有实际的操作,单纯靠软件模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该项目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在继电器控制线路板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和完成模拟的电路图,进行实际的接线,此时教师只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接线规范和安全,对于其他的原理性错误,应该是没有或者很少,万一有点小接线错误,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节省了教师带领学生排除故障的时间。而此时另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电路图的设计环节,更需要老师的关照。

2.4 编制技术文件和实训评定环节

接线安装调试完毕,学生又回到了原理设计的电脑边,按照实训项目要求以有关标准编制整理电气原理图、元器件布置图、端子接线图,进行主要电器元件选型计算,列出元器件清单,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同时这部分学生可以去指导和协助那些差距大的学生进行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提高课堂的整体步骤。教师可以组织大部分学生进行实训成绩的评定,完成课程的评定项目。当然还是有部分学生会停留在该项目中间的任何阶段,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指导。完成全部任务的学生开始准备第二个项目的预习和自学、搜集和查找学习资料,等候其他学生,那些因个性差异而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就会自动的寻找个人的学生师傅,加班完成任务,否则下一个项目,又会出现停留。

最后是组织评定阶段。这个环节通过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整个电气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其在整个实训阶段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设计及制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接线和调试排故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3 “双循环”实训课程的评价分析

从上面的过程设计可以看出,整个课程按照工程项目的内容,实现了“双循环”实习,即:项目循环和实训场地循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了差异化教学。

3.1 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双循环”的实训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的实际项目,不管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天赋,只要他们对基础的原理有所了解,就一定能参照别同学的成果,进行适当的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做到“心动、脑动、手动”,全身心地投入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3]。

3.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训练中,由于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学生会比较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另外的学生却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弥补个性的差异,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启发,进展缓慢的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避免出现“问题”,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他们会自己想办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除必要的知识应用以外,还需要积极配合、认真思考,面对自己的处境,给予了较大的压力,其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进展较快的学生也具有了时间和能力,对进展较慢的学生提供协助,通过后续的技术文件编辑和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或者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双循环”的实训模式,是一种机电类基础训练的实训模式的探索,必须具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三个实训室同时开放的能力;教师由于需要对三个场地进行有效控制,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受到挑战;学生由于存在个性的差异,快速、慢速的学生会拉动得比较大,教师难于开展同步的教学,会打乱传统的分段教学的模式,给教师备课带来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并对课程具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较好的课堂把控能力,能动员先进的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控制类专业基础训练“双循环”的实践模式,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如5分钟课程资源、反转课堂等,运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差距,提前让学生接触项目任务的全过程。

第一,学生的专业热爱程度提升。通过项目的“双循环”,实现了工程和教学项目的对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大大提升,符合专业星级评定标准的要求。

第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高职教育的途径就是“工学结合”,通过整体项目的实施,学生提前适应了工程开发,懂得了工程开发的全过程,能比较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第三,“双循环”实训模式是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模式,能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专业星级评定标准及成长工程实施办法(试行)[Z].湘理职院[2013]62号.

[2]赵春锋等.基于PLC的电工实习教学装置的研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6-140.

[3]贾宁,吴雨倩.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3,(7):16-20.

[4]盛南岭.自主设计注重实践强调特色再现生产――电气自动控制技术课程配套实训台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72-175.

作者简介:刘炳良(1966-),男,湖南邵东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教育教学,湖南湘潭 411104

双循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职培训,系统科学,循环,模式

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各行各业的岗位任职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任职培训的普遍性和长期性也在逐渐增强,培训方法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2]。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培训的要素和过程更复杂,如培训对象参差不齐,培训目标和方式多样,对同一培训对象往往也需要进行逐步提高的多次培训,因此,系统的任职培训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

一、系统特征

系统的通常定义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职培训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环境要素(或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环境要素包括最新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人才管理方式和大众价值观取向等。内部要素包括任职培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能力等。不难理解,要使任职培训卓有成效,就必须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关系协调、功能强健的系统。

系统科学认为,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和结构动态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它们也是任职培训系统的基本特征[3]。

二、双循环模式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目前主要包括“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它既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的系统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1、工作环境

系统科学十分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职培训是面向工作需要的,也是需要与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同时也不断产生着新的工作环境,包括生产方式、组织关系、经营理念和人才素质标准等方面的变革,任职培训的目标与方法也必须紧随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而变化[4],且要尽量、尽快达到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最优状态。

2、岗位能力需求

任职培训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必须依据岗位能力的确切需求来制定,因此任职培训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明确培训对象的在新的或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岗位能力需求[3]。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可行、高效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尽快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培训工作的价值。

3、“小喜欢”

“小循环”是“大循环”中的反复调整过程,指在培训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实施本轮(“大循环”)培训的计划,并通过计划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评价等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调整的循环过程,目的是追求培训方法的“最优”。其主要系统科学理论是控制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即开始时,培训对象的能力远离岗位能力的需求,培训方法也处在试探或非最优阶段,培训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但经过培训效果等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培训单位内部之间和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多次协同调整[3],使培训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即使培训方法趋于合理,培训效果“最佳”。

4、“大循环”

所谓的“大循环”是指在工作环境变化时,重新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与方法,对培训对象实施新一轮的培训,使他们的能力能够及时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当工作环境变化时,任职培训系统会重新处于“非平衡状态”,而实施新一轮的“大循环”培训,可使任职培训系统重新达到“最优”的“平衡状态”。“大循环”强调的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长期或终身教育以及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大循环”思想,坚持走“大循环”之路,才能使任职培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持续、优质地服务于社会。

三、实施要点

双循环模式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实施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素分析处理

任职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整体和有序的概念,全面处理好各种内外要素的关系,使这些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

此外,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是,生产设备和方式对岗位能力需求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必须基于生产设备和方式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方法[2]。

2.信息反馈

双循环模式中的“小循环”,利用的是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为此必须通过培训过程监督和培训效果评价[1]等,及时分析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培训工作的逐步有序和培训效果的逐步提高。

3.经验和知识积累

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提高培训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在本轮“大循环”中的多次“小循环”培训实践中,要高度重视积累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经验和知识积极地用在下一轮的“大循环”培训中,以提高下一轮“大循环”的培训效果。

4.动静关系把握

循环意味着动态变化,但有序性或平衡状态是系统行为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一点对“小循环”的指导作用,是不要频繁或“手忙脚乱”地修改培训内容和方法,而是要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稳步、有效的改进,以保持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阶段稳定性;对“大循环”指导作用,是在新的岗位能力需求不是很明确或办学条件不成熟时,不要盲目地进行新一轮“大循环”培训,以免出现效果不佳的培训,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很多时候,任职培训的方法和效果会受到教学条件和人才管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在这些情况下,追求任职培训的系统整体最优,对培训目标与方法要求过多或过高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追求系统的局部最优,即根据效费比最大的原则,坚持抓住重点、保证效率的培训宗旨,在充分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培训内容和重点培训方法,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好的培训效果。根据系统突变理论,任职培训的局部最优到达一定程度或某个阀值时,就可转化为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蔡欣宇.公务员任职培训有效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8

[2]陈红波,聂广星.着眼科学发展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0(13):251

[3]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梁琪.基于系统工程学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3-86

双循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冰箱 食品保鲜 空气双循环系统

中图分类号:D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10-01

目前市场上冰箱的制冷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直冷”、“风冷”和“混冷”。直冷式或有霜电冰箱。其冷冻室直接由蒸发器围成,或者冷冻室内有一个蒸发器,另外冷藏室上部再设有一个蒸发器,由蒸发器直接吸取热量而进行降温。此类冰箱结构相对简单,耗电量小,保鲜效果好,需要定期对冰箱冷冻室进行除霜。间冷式或无霜冰箱。冰箱内有一个小风扇强制箱内空气流动,因此箱内温度均匀,冷却速度快,使用方便。但因具有除霜系统导致耗电量大,同时箱内风扇会使冰箱噪音大,同时容易风干食物,冰箱的制造相对复杂。

混冷式冰箱。此类形式的电冰箱近年来新产品较多采用,主要是同时兼顾风、直冷冰箱的优点。一般冷冻室采用风冷式,免去除霜烦恼,冷藏室采用直冷式,增强蔬菜水果的保鲜效果。制造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如何对于冰箱的制冷系统进行改进能够达到最好的制冷节能效果,是目前各大家电生产商都急于解决的问题。

1、改进冰箱制冷系统的必要性

冰箱内部的制冷系统,不仅关系着冰箱的整体性能质量,同时还关系着家电企业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在冰箱的整体制造中起着核心作用。采用更加有效的制冷技术将着实保证电冰箱在使用中更加的节能高效,目前直冷、间冷、混合式冰箱或多或少的存在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选用更加先进、合理的技术改进,从硬件方面提高电冰箱的能源使用效率,将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

2、双循环直冷系统的技术特点

2.1 双循环制冷系统系统基本组成:

压缩机:压缩机是整个制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也是制冷剂压缩的动力之源。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将制冷剂压缩。

蒸发器:蒸发器是依靠制冷剂液体的蒸发来吸收被冷却介质热量的换热设备。它在制冷系统中的功能是吸收热量。为了保证蒸发过程能稳定持久的进行,必须不断的用制冷压缩机将蒸发的气体抽走,以保持一定的蒸发压力。

冷凝器:在制冷过程中冷凝器起着输出热能并使制冷剂得以冷凝的作用。从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过热蒸气进入冷凝器后,将其在工作过程吸收的全部热量,其中包括从蒸发器和制冷压缩机中以及在管道内所吸收的热量都传递给周围介质带走;制冷剂高压过热蒸气重新凝结成液体。

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在制冷系统中既是流量的调节阀,又是制冷设备中的节流阀,它在制冷设备中安装在干燥过滤器和蒸发器之间,它的感温包是包扎在蒸发器的出口处。其主要作用是使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在流经热力膨胀阀时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制冷剂湿蒸气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而达到制冷降温的目的。

干燥过滤器:在制冷循环中必须预防水分和污物等进入,水分的来源主要是新添加的制冷剂和油所含的微量水份,或由于检修系统时空气进入而带来的水分。

2.2 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技术性能

双循环制冷是在门冰箱内部配备两个独立蒸发器和一套精确的电子控制系统。冰箱内部的灵敏感温探头能够探测出各个间室对冷量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精确控制实现对其单独制冷,提高制冷效率。如此一来,节能效果也显著提升,能达到30%以上的节能。由于采用了双循环制冷系统,冷冻室和冷藏室相互独立运行,确保了不同储存空间温度和湿度的相互独立,冷冻室鱼肉的气味不会混杂到冷藏室,同时冷藏部分的湿气也不会受冷冻室的影响快速散失,持久保持水果新鲜营养。

双循环制冷系统可以避免单循环制冷系统的缺陷,根据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具体需要,电子温控器通过控制电磁阀将制冷量送到需要的室去,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温度对冷藏室和冷冻室内温度的影响,实现了能量的最佳分配和利用。总之,双循环制冷系统具有温度控制准确、能耗小、容易实现宽气候带、冷冻能力大、噪声小以及节省制冷工质等优点。另外,其制冷系统的匹配也比单循环系统简单。

2.3 双循环制冷系统的优化方向

制冷系统的优化主要包括:(1)冷疑器及蒸发器传热的强化(2) 选择最佳毛细管流量和制冷剂灌注量,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制冷循环的优化运行。最佳流量和灌注量的确定是和蒸发器的匹配设计以及冷凝器的优化设计联系在一起的,最佳值确定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制冷剂灌注量要尽量小,这样可以避免在低温工况下出现液击现象。二是毛细管流量调节范围要大(3)防凝露管的布置与走向,对系统的能耗也有影响。目前,通常使防凝露管与压缩机排气管相连,用过热蒸汽通过防凝露管加热箱体门框,以避免门框凝露(4)工作时间系数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双循环直冷系统的综合运用,提高冰箱保鲜、节能效果

3.1未来电冰箱应以绿色环保和智能控制概念,利用科学先进技术,发展高效节能的电冰箱,推进家用电器节能是是中国小家电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容积在 200 升左右的传统电冰箱,大部分耗电量为 1.2-1.4kWh/24h。按照 GB12012.2-89《家用电冰箱电耗限定值及其测试方法》的规定,目前冰箱的能耗水平绝大部分在国际规定值的 80%-90%。和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冰箱能耗水平是比较高的,据初步分析,与发达国家相差 20%。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及第二大 CO2 排放国,节能和环保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国际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据了解,节能冰箱如果广泛运用,在未来的 10 年中,电冰箱能源效率将

提高 40%,为国家节约 100 亿元,为消费者带来 600 亿元的实惠,减少 1200

亿度的耗电量。

3.2 技术实例分析

以美的凡帝罗法式对开门冰箱为例

美的凡帝罗法式对开门冰箱采用双循环制冷系统,冷藏室和冷冻室独立循环制冷,实现双制冷系统独立精确控温,保持冷藏室湿度达到80%左右,锁水保鲜,保持食物的新鲜原味,并且解决了食物串味的问题。冷藏室与冷冻室各配有独立的风冷制冷循环系统,通过不同食物的不同储藏需求,保持高湿强冷的联动运行,从而保证食物持久新鲜。

4、结语

节能冰箱如果广泛运用,在未来的 10 年中,电冰箱能源效率将提高 40%,为国家节约 100 亿元,为消费者带来 600 亿元的实惠,减少 1200 亿度的耗电量。若节约的这些电量全部来自煤电,则相当于节约 7170 万吨原煤,减排 1.426 亿吨二氧化碳,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双循环制冷系统 引领冰箱门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网[2006-04-14].

[2]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超前性能效标准技术分析报告 [2003-11].

[3] 张华俊 蒲亮 李洪峻等 冰箱压缩机的发展趋势[J].低温与特气[2001-19].

双循环范文第4篇

机械工程师沈岩华和他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攻关,克服多项技术难点,成功发明了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空气能混用动力机),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专利号CN201220347826.1。该技术成功将内燃机热功效率提高至50%以上。

目前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已经在四缸汽油机和六缸柴油机改造上取得了成功。依据此专利改造的六缸柴油机样车已试运行一千多公里,顺利通过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动力性能检测。2014年1月17日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组织业内专家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技术有理论基础、有创意、有意义、值得推广,并明确首先在电力和机车、船舶等行业进行推广应用。

一、技术概述

(一)机械原理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分别使用了内燃机四冲程原理和蒸汽机二冲程原理。将原有内燃机进行内部技术改造(专利),改造后的动力机机体一部分缸筒仍使用原燃料(内燃机原理,其能量来源为化石燃料化学能),另一半缸筒改用非助燃压力气体,非助燃压力气体纯物理做功(蒸汽机原理,其能量来源为内燃机余热)。

非助燃压力气体(液氮、压力空气等)主要作用是做为内燃机余热转换的介质,而非能量储备介质使用。这也是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和其他压力空气动力技术(压力空气)的最本质区别。

(二)理论基础

热力学原理。内-蒸双循环动力机之所以能提高内燃机热功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原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压力气体通过能量交换器成功转化成机械能。

(三)技术要点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的核心技术要点是将原内燃机50%左右的剩余无效热能通过非助燃压力气体的介入将热功率成功转换成机械能,实际上是提高了内燃机的热功率,所以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当然也就实现了减排。

(四)主要特点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在原发动机基础上进行改装,改装成本非常低廉,改装范围包括汽油机、柴油机、燃气机等任何使用燃料的多缸内燃机;二是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改造部分理想条件是使用价格十分低廉的液体氮,非理想条件下使用压力空气。根据不同的内燃机及缸体数以及使用方式有多种改装方案,节约成本效果十分明显。

(五)使用方法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可以采用多种使用方式和方法,其节能效率也因此不同:

1.理想状态:有液氮

在具有液氮生产、运输、储存的条件下,其节约燃料为50%,节约运行成本在40%左右。可以在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以及机车、舰船、钢铁生产等领域进行使用。

2.非理想态:无液氮

在不具有液氮生产、运输、储存的条件下,根据现场有无市电可分别采用双机联动和油电混用等多种模式,采用此种联合方式可节约燃料40%左右,节约生产成本在30%左右。其中在汽车、舰船等移动式内燃机领域可考虑油电混用,在发电和航运领域可采用双机联动。

(六)应用领域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一切使用燃料的多缸内燃机上,在交通、运输、农业、电力以及军事领域均有可应用,具有广阔在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

(七)应用示例

现以一柴油发电机电站为例,其改造后的工艺流程模型如下两种模式:

技术查新:自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后的一百多年中,燃料使用效率一直停留在10%以内的水平。一百多年前,内燃机的发明将动力机热功效率由个位数提高到了30%左右。在这一百多年中,无数科研人员采用了尽可能多的技术和办法想提高内燃机的热功效率,但收效不大。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成功将原内燃机浪费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内燃机的热功效率,目前我们改造的动力机热功效率已达到50%~60%。

二、应用前景分析

(一)在柴油发电机组改造应用上的分析

1.行业基本状况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在300万台(套)以上,占有密度及使用频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油、汽田及矿区、国防和基础建设等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基础建设比较活跃的四川等地。国内目前柴油发电机组最大生产能力为5000kW,国内现有柴油发电机组生产厂家约160余家。近两年柴油发电机组销售市场较为疲软,很多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已经由原来单一的销售业务转为销售、投资、租赁甚至先租后购等多业务并举。国内柴油发电机组业务主要集中在销售和租赁两大版块。柴油发电机组销售业务为全球销售,租赁半径达数百公里。

目前柴油发电机组单位千瓦时(度)油耗约为210克至230克之间,按目前市价7.4元每升0号柴油价格计算(0号柴油比重0.84~0.86kg/L),柴油发电机组单位千瓦时油耗在1.83~2.0元。

2.技术性分析

现以一油田钻井平台两台柴油机组(2×1200kW)电站进行分析:

基本技术措施:将原一台柴油机组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技术进行改造,增设一台120kW空气压缩机,配置一台热量交换器,完成相关组件配套工作,即形成双机联动的发电基本设置。

3.经济性分析:

投入经费:120kW空气压缩机 60,000元

热量交换器 10,000元

柴油机改造 10,000元

其他费用 10,000元

合计:90,000元。

以该电站机组工作时间4000小时计算,年余热发电产生的经济效应为:

4000h×1200kW×2台×1.8元/kWh×30%=5,184,000元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天然气发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由于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启动时间非常短(约两分钟),技术上适合目前我国做为调峰用电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做为峰尖调峰更是具有特殊的效果。

根据试验数据及分析结果显示,利用现天然气发电机组(内燃机)进行改造后,每m3天然气发电量约在6kW・h~8 kW・h之间。

现以20MW(2万千瓦)天然气发电站建设和运行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建设成本:设备购置成本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发电设备成本按3200元/kW计算,所需投入经费:20×1000×3200=64,000,000元。

空气能混用动力天然气发电机设备成本按2000元/kW计算,投入经费:20×1000×2000=40,000,000元。

二者差额是2400万元。

2.年运行材料成本:

天然气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发电按3500h/年运行时间、每方天然气按发电4.8度、天然气按北京地区工业用气3.23元/m3进行计算,年发电7000万度,所需开支天然气材料费为:

20×1000×3500/4.8×3.23=4710万元。

内-蒸双循环动力天然气发电机按3500h/年运行时间、每方天然气按发电6度、天然气按北京地区工业用气3.23元/m3进行计算,年发电量7000万度,所需开支天然气材料费为:

70,000,000/6×3.23=3770万元

后者比前者节约燃气材料成本约为940万元,即便除去燃气-蒸汽联合发电产生的供热效应,内-蒸双循环动力发电其经济效性仍比较明显。

3.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在天然气发电中的应用优势

(1)设备投资成本低

大约为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的60%左右。

如以废旧小功率汽油发动机(100马力左右)改造利用,其设备投资约为300元/kW,约为联合发电投资的10%左右,其结果是极其令人震撼的。

(2)建设周期短

燃气--蒸汽联合发电建设周期大约为9个月以上,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空气能混用动力机)发电建设周期大约为3个月。

(3)运行及管理维修成本低

由于空气能混用动力发电机采用千瓦级天然气发电机进行改 造,设备采购和维修均可行国产化。管理维修成本相对进口联合发电机组维修成本大幅降低。

(4)经济效益好

天然气发电成本可在原基础上减少20%左右,相应利润提高是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的10倍以上。

(三)在风力发电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风电转化成液氮,便于贮藏,然后根据电网需求和天然气发电机组结合应用,便于调峰。

现以一装机容量为50MW风电场为例进行经济性分析,原工程总投资按7000元每kW计算总投资约35,000万元,该风电场年运行时间设计为2000小时,上网电价以0.60元/kW・h,年设计上网电费收入为50×1000×2000×0.6=6000万元,现因多种原因无法上网,上网率为20%,年因弃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800万元。如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运用液态空气作储能介质,将液氧销售给附近的钢铁公司(价格约2000元每立方米),将夜间不能上网的风电储存,在白天能上网的时段和天然气发电结合作为调网用电上网。其经济性分析如下:

需要投资增建一日产4000m3液氮的空分厂,其贮藏能力为4000m3。另建一装机容量70MW的天然气发电厂(天然气发电机组)。

(1)投入资金为:

液氮制造设备(空分厂):59,500万元

天然气发电机组:70,000×2000=14000万元

其他管网等投入:500万元

合计投入经费74,000万元。

其单位千瓦投资为14,800元,比目前电池储能35,000~50,000元/kW的造价比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2)效益对比:

风-燃联合发电厂即可实现调峰供电,其上网电价可通过和电网公司商谈,在目前国家竟价上网和清洁能源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有望达到0.82元甚至更高的上网电价,其投资收益从以下方面获得:

天然气、液氮联合发电收益:50,000×2000×0.8×2×0.82=13,120万元

液氧收益:50,000×2000×

0.8/250/4×2000=16,000万元

开支天然气费用:50,000×2000

×0.8×2×3.23/6=8613万元

合计年收入为13,120+16,000-8613=20,507万元

成本收回期为74,000/20,507=3.6年。

由此可见利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将在消风纳电领域创造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在钢铁产业中的节能应用分析

利用液氮的高效贮能特点,结合天然气发电机组联合发电,用于电网调峰用电,其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如以一小型钢铁公司氧气厂分例,只需投入天然气发电机组100MW设备购置,经费大约为100×1000×2000=20,000万元,投资约2亿元。

利用液氮和天然气联合发电,上网电价按国家电网收购价0.82元每度、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3.23元、年发电时间5000小时计算,每度电利润约为0.2元,年收益为100×1000×5000×0.2=1亿元。可见利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双循环范文第5篇

优秀的管理者能变草为金;低劣的管理者却恰恰相反。It]这句名言反映出管理者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与公共组织承担了实现公共利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重任。公共管理者受国家和人民所托,代表组织行使公共职权,从事日常公共管理活动,其一举一动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公共管理活动的效能更是关系着公共利益的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上世纪9O年代以来,信息社会逐渐建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科技密切联系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公共管理者需要具有系统的思考方式、广阔的知识视野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一句话,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个人成功和社会成功,承担起自身的重担。现代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的量变积累,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己主动汲取任何所需知识的能力。从国外教育经验来看,已经对新社会环境下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包括:批判性思考,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及创造新的想法、产品和解决方案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项目管理、收集信息、使用工具、系统思考、自我定位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才能顺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从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为首批MPA培养试点单位以来,我国MPA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MPA培养院校达到146所,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9年共有65147名MPA研究生走出校门,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按照我国现有公务员680万人计算,可以说大约1%的公务员都接受了MPA教育(根据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计算而得)。MPA教育在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管理者能力提升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十年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MPA专业学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上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课堂互动交流不够充分。现在大部分MPA课堂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这是一种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大量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还不普遍,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二是教学案例本土化程度低。MPA最早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87年历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专业,已经开发出足够的案例等教学资源。我国MPA教育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案例采集模式,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案例库,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国外案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MPA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教学内容总体上偏学术性、重理论性。我国MPA专业学位的设立大多依托于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人才的教育体制,MPA任课教师大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科学轻技术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有着浓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激情,但在MPA教学中,难免会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重要性,忽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需要。这并不是说MPA硕士不需要学习理论,而是说不能脱离实际地学习理论,使学生困惑于多种理论和原则的争辩。没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理论就会丧失生命力和光彩,成为屠龙之术。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提高。首先,根据我们的了解,MPA研究生虽然多来自公共管理部门,但来自基层的比例并不高,他们大多具备部门管理经验,却缺乏综合管理经验。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既无法通过管理实践的经验来深化和发展理论,也无法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互动交流不够深入。受限于有限的教学和课堂讨论时间,学生尽管对教学案例有兴趣,也会在讨论中自说自话,难以真正分享宝贵的管理经验,更难以通过深入交流求得思想共识。再次,学生研究能力提高不显著。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体现在学生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而是体现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目前MPA教育总体情况看,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仍被动接受理论和知识,既没有很好的消化理论和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理论与知识分析实际管理难题,没有切实参与研究课题的经验,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偏离工作需要。虽然相关文件允许学生以调查报告、案例和设计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但实际中大多数学生仍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也习惯于用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很少结合学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中面临的问题。

总之,我国MPA教育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但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范围扩大、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但MPA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解决教育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途径。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探究现实生活情景以及重要问题的学习环境I3J,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经验,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MPA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促进高校知识整合,学科与资源重组,实现知识的创新与融合;可以加强政府与学校的联系,更好地开拓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建立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具备现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学习型公共管理者,以个人带动组织,引导全社会共同学习。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创新

能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内外两个循环圈:内循环是学生从社会回到学校的学习过程。MPA研究生具备工作经验,可以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起点,结合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理论,大胆提出假设,认真观察反思,运用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指导实践工作。内循环过程重视实践经验,以现实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做中学”,将客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观的个人经历,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外循环是学生从学校再进入社会学习的过程,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验相对照,会产生验证理论或解决现实问题的冲动,对这些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汇总和提炼,就形成了调研课题,学生重新回到社会中开展课题调研,在无形中就把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了起来;调研过程也要求学生增强规划和管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过程还要求将机关和学校结合起来,密切沟通,切实解决机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解决问题的理论前沿专题。调研有助于发现并形成具体案例,慢慢积累,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为前人理论提供现实佐证或者为未来理论发展提供思考方向。两个循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两者不断循环,协同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扩展、思维训练的养成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称为“双循环”(DoubleLoop)模式,是一种旨在充分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作用,实现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双向融合、双重循环,实现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循环”培养模式的提出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在既有理论基础之上,结合MPA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提出的。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双循环”模式与学习循环圈理论、“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双循环”模式与学习圈理论

1984年,大卫•库伯(Da~dK0】b)在总结了约翰•杜威0ohn.Dewey)、库尔特•勒温rtLewin)和皮亚杰(JeanPiage0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经验学习圈理论(如图2)。他认为学习过程由两个基本结构维度——领悟维度和改造维度组成,由领悟方式不同和改造内容不同形成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螺旋升”,不断推进。同时,他还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风格上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于各个阶段的偏好不一样,他们在各个阶段中学习的效果也有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学生可分为主动型、反思型、理论型和应用型。经验学习圈理论立足于经验的学习,透彻分析了如何将经验带到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但这只是一个“单循环”学习过程。“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圈理论一样,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分阶段、分层次的循环过程,也重视学习者的既有经验,学生从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符合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学习过程。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带着实践工作经验投入学习;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校学习时对工作经历与实际问题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这是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课堂习得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正是从感知的具体经验到通过看与思考进行反思观察,再加上课堂理论知识学习,领悟、概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回到实际部门中,具体实施解决方案。与学习圈理论相比,“双循环”模式增加了外循环圈,把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要求学生带着经由反思而产生的理论问题返回实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采集现实素材,寻求解决问题,同时也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和创新理。

(二)“双循环”模式与“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论

“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达林•哈蒙德教授领导其团队在探究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基于”指的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这三种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为了有意义的学习而学。“双循环”培养模式主要沿用了基于项目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应该说,“双循环”借鉴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宣传一种观念,借助这样的观念和方法,探索、实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托马斯(Thomas)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应该以课程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接触涉及核心概念或者原理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并且尝试建构知识体系[41。“双循环”模式重视项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将学生分组后长期研究探索某一项目(或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连续性,锻炼学生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技能。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基于项目学习的“近亲”,可以理解为特殊类型的项目,为了教授学生界定和提出解决策略Is]。MPA研究生大多来自实际公共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发现很多问题,这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和起点,更能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三)“双循环”与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彼得•圣吉(PeterM.Senge)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深层学习环路。“双循环”培养模式充分认可深层学习环路,并将其运用到培养MPA研究生学习与实践中。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伟大的团队就是学习型组织,是一部分人相互信任、亲密关系、相互接纳、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的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东西。成功的团队往往建立在团队成员个体深层学习循环基础之上的。“双循环”培养模式为了培养能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未来通才,从而建立高效率、重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双循环”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深层学习循环,通过课堂教授、项目调研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改变学生主观感知与认知,并鼓励学生回到工作部门,结合实践增强自身态度和信念的转变,完成个人的学习循环。学生个人学习循环的实现,改变了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将学习作为日常习惯。学生毕业后仍然会保持这种习惯,通过与人接触交流带动周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带动周围团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共同进步。这样就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个人的学习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MPA研究生带动公共管理组织再到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学习。

三、“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双循环”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适合于MPA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双循环”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依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比如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却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终归都要符合“研究生”的共性要求,都应该把增强研究性学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就MPA教育来说,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就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用具体的科研任务驱动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调查研究完成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提高研究能力。“双循环”模式以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由学生去寻找身边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思考所得的困惑,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认真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调查研究,然后形成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成果。“双循环”培养模式注重利用真实问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机会,由学生自主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更是合作研究的关系,科研项目会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带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

(二)团队式学习

“双循环”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团队的作用,将学生按照项目的内容和个人兴趣爱好分成项目小组,让学生在项目组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树立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共同研究学习,生产和传播知识。团队学习是从自我超越和自我认知开始的同。MPA研究生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要求组成若干团队,共同设计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一旦团队获得了有价值的任务,也便有了奋斗的方向。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到分工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团队成员既要在增进友谊过程中完成任务,也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相互学习。实践证明,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率。集体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的相互启发、分享知识。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他们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赘言,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演练未来的集体活动,抛弃自我为中心的观点,重视集体合作;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沟通交流,相互宽容;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三)社会性学习

MPA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理论联系实际是不二法门。以往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案例教学等方式,试图在课堂中模拟社会现实。但事实上,课堂终究无法替代现实,案例研讨也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双循环”模式把人才培养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把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在社会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前人长时间亲身体验、实践的成果,但对学生而言,这是间接经验,应允许学生带着批判、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外界相互交流,将前人经验和当代社会无缝隙对接,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加贴近理论的本质、贴近现实、贴近本真、贴近学习的真实意义。“双循环”培养模式打破学校与政府的壁垒,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双循环”模式中问题和项目着重来源于政府机关或咨询部门和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汇总成若干个项目,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调研,把问题放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做中学”,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和提高学习能力。

(四)创新性学习

传统教育中,学习被理解成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程,但是“双循环”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完成深层学习循环。“培养了新技能,人们的认识和感知也将得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人们开始以不同的态度看待并体验这个世界时,就会有新的信念和假设,从而进一步促成新技能的培养。”t~MPA教育通过“双循环”培养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公共精神、法治意识、全球视野、国情意识、务实作风,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将这些观念和能力带回到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传播,使自身态度和信念发生转变,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中国现实,为中国特色道路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促成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四、“双循环”模式的实施流程、预期成效和保障措施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线,通常要经历包括6个阶段的培养周期:

1.项目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设立机构和建章建制。机构是改革推进的载体,在准备阶段要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持续发展。规章制度是规范项目的保障措施,是为了项目有秩序、有条理的发展。

2.项目启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确立项目选题库。选题可以来源于多个渠道:当地政府招标的政策咨询项目;人才培养单位的教师申报的项目中应用性较强的子项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跨领域、面向现实、涉及公共部门的有价值的选题;人才培养单位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研究方向,申报的重大项目中的部分实践性问题。二是项目申报。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形成科研团队,自主申报项目。三是项目评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性和最佳研究团队进行评定,并及时给予师资支持,鼓励使用“双导师”制和支持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3.项目实施阶段。各项目小组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和小组讨论。各个研究团队在指导教师的领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实施实地调研;围绕计划和实地调研结果进行交流,做汇报准备。在这个阶段,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能直接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碰撞,积极参与,将明显地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个人学习的循环。

4.项目交流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以“公共管理论坛”的形式为各个研究团队提供交流平台,做调研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沟通,带动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循环;同时,应该加强项目基地的建设,及时收集学生调研反馈的结果,提供项目的单位机关协商合作,建立校地合作研究基地,这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长效机制,使研究长期化、制度化。

5.顾目评估阶段。评估就是要奖优惩劣,鼓励认真研究、效果明显的团队,惩处敷衍了事、项目中断或没有实际效果的团队。最后将优秀成果汇编,形成案例、调研报告。这个从正负激励手段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障研究科学性和持续性。

6.项目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将研究的各个项目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将成熟的案例和调研报告结集出版,向学术界推广项目成果;在课堂教学上,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解释项目、学习案例;针对来自实际政府部门的项目,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政府部门共同举办研讨会,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善于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带动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

双循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冰箱;双循环制冷系统;优势;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96-0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电冰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目前我国电冰箱的产量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电冰箱的耗电量占据民总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实现节能已经成为电冰箱行业相关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近几年来,为了与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相匹配,国内的很多冰箱企业纷纷推出了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何谓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其和过去单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有何区别呢?

1.电冰箱单循环制冷系统和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异同点

1)单循环制冷系统主要是指冰箱的制冷系统仅有一套单一的运转系统,当前人们使用的普通电冰箱多数属于单循环制冷系统,该系统又可称作多温单控系统,即在冷藏冷冻两个温度室或者多个温度室内只有一个室受控。通常情况下冷藏室的温度由机械温控器调节,而冷冻室的温度主要随着系统匹配的冷藏室温控器的挡位、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冷冻室的温度不能独自受到控制。

2)双循环制冷系统又被称作双温双控系统,主要依据冷藏、冷冻对制冷量方面不同需求,由电磁阀调节分配流向冷冻室、冷藏室的循环制冷剂,这两个室的温度分别由温控器分开独自控制。同时因为在双循环体系中引入了电子温控装置、电磁阀等,其成本增加,但该系统安装的制冷系统要比单循环系统更加实用。

2.双循环制冷系统在节能、调节湿度方面的优势

为了深入比较分析单循环制冷系统与双循环制冷系统在节能、调节温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对三种系统、构造相似,具有明显可比性的三种冰箱进行测试,三种冰箱结构参数如下表1所示。从下表2可知,在任何环境温度条件下,双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都可以使冷藏、冷冻温度达到最佳设定数值。但是单循环系统在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冷冻室太冷,冰箱运行时间很长的情况,主要因温控器一般设置在冷藏室,当环境温度高时,可能对温控器的开停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延长冰箱工作时间。在较低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若未打开加热器充当温度补偿,就会发生冷冻室过热的情况,当打开冷藏室加热器以后还可能发生冷冻/藏室太冷的情形。

单循环制冷系统的冰箱冷藏与冷冻室蒸发器是串联形式,这两个冷室在压缩机开机条件下同时制冷,关机以后同步停止工作,故其冷量分配主要由各自蒸发器大小而定。按照国际上规定的能耗需要在环境温度为25℃的条件下检测,很多冰箱都选择温度为25℃条件下的匹配方案,在其它环境温度条件下可能有匹配失调情况出现,当>25℃时,匹配失调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据计算在环境温度38℃的条件下,输入冷藏室的热量约为环境温度为10℃的(6~7)倍。但在38℃、冷冷室温度为-18℃的条件下,需要的制冷量是10℃的两倍。单循环制冷系统冷冻/藏量主要依据各自蒸发器大小自然分配,且只会受到冷藏室温器的控制,故在确保冷藏室温度达到5℃的条件下,在温度高的环境条件下就会发生冷冻室太冷的情况,或者延长压缩机运行时间导致不停机。若在较低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则可能发生不开机,导致冷冻室太热。所以,对于单循环制冷系统冰箱而言,在较低的环境温度条件下需打开冷藏室加热器,以确保冷藏室快速达到开机所需温度。

与单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相比而言,双循环制冷系统则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陷。依据冷藏室、冷冻室的不同需求,电子温控器通过控制电磁阀可以将制冷量送入需要的室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环境温度对冷冻室、冷藏室的不良影响,促使能量得到最佳分配、利用。此外,双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在高环境温度、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均具有显著的节能优点。随着未来冰箱储藏室的增多,可能会出现三循环或者多循环制的制冷系统,冰箱将会更高效地工作。

3 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的实用性分析

1)具备良好的冷冻功能,因双循环指令系统的电冰箱能够独立调控冷藏/冻室的温度,并且其冷冻能力远远超过了普通单循环制冷系统的冰箱,并且在冷冻过程中冷藏冷冻室内温度的变化范围低于单循环冰箱,小幅度的温度变化更利于食品的储存保鲜。

2)较宽的气候带,选用双循环制冷系统以后,在设计过程中能选用型号较大的冷藏室蒸发器,更易促使冰箱满足各种气候带使用规定。在较低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当冷藏室设定的温度比环境温度低时,冰箱在无任何加热补偿情况下可正常使用。

3)噪声很低,用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整体噪声相对于单循环制冷系统而言较低,主要因为双循环制冷系统在吸气时压力很小,压缩机负荷也非常小,进而诱发的压缩机内部电机振动幅度低,噪声随之降低。

4)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的制冷剂充注量减少,对于相同型号(BCD-194)的单、双循环电冰箱而言,前者的制冷剂冲入量达到59gR600g,后者仅仅需用48gR600a。

5)在设计双循环制冷系统电冰箱结构的过程中,从上至下可以将电冰箱分成冷冻室、冷藏室以及变温室,并且各个间室有较独立的蒸发器。当启动电冰箱时,电磁阀处于通电状态,冰箱内部系统会依据支路形成循环回路,如果检测出的温度比变温室的设定数值上限高,电冰箱控制装置会促使双稳态电磁阀保持断电形态。

4 结语

在实际应用中,因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冰箱内放置食品情况、开闭冰箱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冷冻/藏间室的冷量负荷不可能保持最佳设计数值,夏季外界温度高,以导致压缩机多次启动,降低冷冻室温度,浪费电能;而冬季则需打开温度补偿开关,有利于压缩机启动,浪费电能。而双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因其引入电磁阀、电子温控装置,故其系统的匹配性能、节能效果远远优于单循环制冷系统的电冰箱,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唐黎明,周苏明.带有冷变换器的双压缩机耦合冰箱[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2(11):106-107.

[2] 陈炜.通过开停控制降低三系统冰箱能耗分析[J].制冷技术,2011,2(01):58-59.

[3] 任召峰,孙清典.冰箱分立多循环制冷技术[J].制冷,2009,3(04):88-89.

双循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室内陈设设计;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

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建筑装饰业的新发展,建筑装饰行业门类也日益增多,学生的就业面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相继根据专业的需求开设了“室内陈设设计”这门课程,弥补了专业知识上的空缺。几年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构建“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以该模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在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室内陈设设计课程是在修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后开设的设计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则是关注学生室内陈设的构思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突出室内陈设的艺术效果[1]。在实践教学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定位应偏重于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教师注重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教师偏重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的指导,没有把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设计。

(2)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没体现出教学的实质性效果。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式的接受者。

(3)有些院校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基础教学的研究,培养具有扎实设计基础的学生,没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性质。

以上三个问题的出现,是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对课程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顺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唯一的方法与途径。

二、项目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室内陈设设计”课程选择典型的空间作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为居住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餐饮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办公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展示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每个项目下设不同的任务,通过“教―学―做双循环模式”展开教学。见下表。

项目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完成课程教学。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室内陈设设计,既要关注与项目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经济能力和家庭文化特点,还要以人为本考量个体的物质、情感和感官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开展室内陈设设计时要以自身的被人认可的艺术素质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的综合信息,快捷准确地把握空间的主题与风格,达到符合双方要求乃至被社会认可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方案实施

1.模式的含义解释

“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是“室内陈设设计”课程长期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发展的产物,是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找寻的一个有效推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双向循环模式不等同于以往由“教”到“学”到“做”,和由“做”到“学”到“教”,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制订出“教”中“学”和“做”

“学”中“做”和“教”“做”中“学”和“教”双循环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如图所示)所以说,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如何达到教学做合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方案实施

(1)“教”中“学”和“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改变传统课堂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做”提高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以教学内容“家具部件构造”任务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先讲述有关家具部件构造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实体模型展示家具部件的构造。教师在展示模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家具部件的材料、家具五金连接件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家具部件构造的知识,还能在“教”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进行家具部件组装。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这种“教”中“学”和“做”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学”中“做”和“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模式展开教学,教师将企业一线的实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形成了在“学”中“做”和“教”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如教学中布置“为某特定场景设计系列家具”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相关系列家具的知识,收集设计资料,出设计方案,最终定设计方案,到模型制作。在学生“学”中“做”的过程中,教师将家具设计的实例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学”中“做”和“教”的教学方法。

(3)“做”中“学”和“教”。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在“做”的过程中,通过综合实训的方式完成,课程学完后,学生通过模拟一个工程案例,系统地完成家具的设计和室内陈设品的布置。在整个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作品构思到图样制作、模型制作再现了教学内容,同时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学”弥补了知识的不足。教师在学生“做”中“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理念和思路,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实践证明,“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伟,刘丽丽.高职实训教学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13(11).

[2]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天智.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实训》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1).

双循环范文第8篇

一、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行1+2模式,即1年学校基础教学,2年医院临床教学(含实习1年)。将专业课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学校实训中心统一确定学生见习和实习医院地点,与见习和实习医院达成协议,制定学生见习和实习内容及大纲,印发成册用于学生见习和实习的管理。

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改革

(一)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

1.专业课教学(第一次循环):学生在学校学完第一年的基础知识后,入校第二年的9月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开始第二年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过程,时间为36周,轮转地点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全部学生为一个大班,同时将学生以8-10人划分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将专业课设计为两个大的模块即:专业理论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见附表。专业理论授课为大班授课制,由临床医生担任,穿插在学生第二年的教学中,大班理论授课时数压缩,仅讲授重点、难点和给出纲要。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增加护理技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进行双循环模式,双循环由医院医教科按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前老师详细介绍循环的目的、具体目标、内容安排、考核和成绩评定,重点强调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主动学习和自学的重要性。按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临床科室中循环学习,科室将为每组学生确定医教小组,医教小组的每位成员均可带教学生,科室主任为总负责人。学生在循环教学中参与诊疗整体过程,使学生早期、长期地融合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接收训练。学生以每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听讲座、病例讨论等方式训练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双循环的教学模式,从大班课—小组见习—自学即“理论—实践—理论”,加强对已学知识的融汇贯通及灵活运用,同时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实习(第二次循环):入校第三年进行实习循环,时间为42周,实习地点有县医院、县中医院、社区、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继续进行小组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通过以上双循环强化式的教学模式完成以临床实践为主线的临床实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

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中见、实习过程中可考虑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手段,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并用。

1.小组式教学:教师以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主题,与学生共同创设多个问题情境[2],让全体学生事先准备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准备工作完成后,全班按小组进行,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如外伤包扎)、角色扮演(如中毒急救)、游戏、演讲、课件展示、观摩和师生点评等形式。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最终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床边教学:用典型病例示教、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与病人直接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体征、症状,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典型病例的诊断、治疗、预防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临床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承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3.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

在双循环临床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通过研讨、短期培训、外出进修实践,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领会三年制临床医学双循环临床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鼓励教师开设创新性实验课并设置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设立教学改革成就奖励制度,评选优秀课件制作者;通过集体备课、同行听课、教研活动、师生座谈等进行教学交流;对教学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对优秀实习基地进行相应的奖励。建立对实习医院的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学生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开设学生创新实验奖。

(四)教学考核改革。

教学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学各层面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将从知识、技能、临床综合三方面进行。考核内容有:知识理论考核,在理论授课结束时进行,范围主要为理论授课的内容。技能考核:每个小组循环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为技能考核,内容以临床实际能力和表现考核。临床综合考核,在双循环教学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知识和技能考核构成各科成绩,知识、技能、临床综合三方面构成临床综合考核成绩。对教学各层面的考核包括临床教学医院整体教学氛围、带教科室、带教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授课、病例讨论课、双循环等各环节带教的量和质,由学校外请专家予以评价。

(五)教学管理改革。

双循环教学过程由临床教学医院医教科统一管理,成立学生参与管理小组,协助医教科管理。医教科为每位学生建立资料,设计卡片,教师填写学生见习量和质,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双循环过程中学生小组相对搭配固定轮转,小组式管理,可以讨论,相互学习避免浪费教学资源。

三、结 论

双循环范文第9篇

【关键词】c语言 循环嵌套 五步三变量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体系中是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然而循环结构在这三部分中属于最为复杂的一种,根据现阶段的教学经验,对于双循环结构来说都是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析总结出“五步三变量”的方法,所谓五步即为:第一步为概念导入;第二步为嵌套定义、格式及典型应用的理论讲解;第三步为分析程序,找出“三变量”;第四步为写出程序;第五步为用所学内容解决导课环节设置的引例。

1 概念导入

循环结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能够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应当设计一下概念导入的环节。由于具备了C语言的while,do---while,for等三种类型的循环格式,因此这种顺序安排循环嵌套的概念导入环节。

启发一行式子能够利用循环结构来实现结果,然后九行这种结构的式子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即为我们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从而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导入相关的概念知识点。

2 嵌套的定义与格式

(1)嵌套的定义。假如在一个循环体中同时包括了另一个完整形式的循环结构,则这称为双循环嵌套。(2)嵌套的格式。while、do-while、for这三种循环结构类型允许各自嵌套,同时可以互相嵌套。

3 分析程序,找出“三变量”

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于双循环结构来说通常都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总结“三变量”方法,解决这种循环嵌套问题,只需要找到三个变量(行变量1,空格变量k和列变量J)即可,从而能够轻易地解决双循环这种问题。以输出图1作这样的图形为例。

例子分析:

这种图形问题,能够这样进行简单理解。第一行犹如来了第一个体育老师,让你跑一圈,第二行犹如来了第二个体育老师,让你先做一个仰卧起坐,然后再跑了两圈,第三行犹如来了第三个体育老师,让你先做两个仰卧起坐,然后再跑三圈,依次类推,逐渐寻找规律,来了第1个体育老师,你会做1-1个仰卧起坐,再跑1圈。

运用C语言的专业术语解释,体育老师的个数相当于行数,仰卧起坐的个数相当于空格个数,跑圈数相当于输出#号的个数。分别使用i表示行,k表示空格,J表示#号,解决这种图形问题,只需要寻找出这三个变量即可。

先找出行变量i,这个图形总共3行,因此i值相应的变化是从1到3,for(i=1; i

再找空格变量k,根据图形分析,列出各行相对应的空格值,从而可以推出k和i的具体关系。行变量i为1,2,3,i,对应的空格变量k为0,1,2,i-1,由于k和i是i-1的关系,因此得到变量k,for(k=l;k

根据相应的图形分析,列j出每行的列值,从而推出j与i的具体关系。行变量i为1,2,3,i而对应的列变量为1,2,3,i。由于J和i之间是相互相等的关系,因此能够得出变量j,for(j=l;j

4 写出执行程序

5 结束语

在概念导入环节中的九九乘法表,这犹如来了九位体育老师,各位体育老师没有让做仰卧起坐,只是跑了九圈,因此这里的k变量能够进行省略,只需要找出i与J变量即可,总共有九行,因此for(i=l;i

双循环嵌套结构输出图形的相关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运用相关的学习方法,寻找出具有三变量时有的图形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两个变量即可完成,不需要空格变量),能够快速轻松地解决这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像颖.c语言教学改革浅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2]段红义.C语言循环结构教学浅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4).

[3]崔敏.浅谈C语言循环语句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

[4]曾辉.探讨C语言中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0(26).

作者单位

双循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星级 机电控制 基础实训课程 双循环 能力提升

专业建设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内涵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星级评定指标体系中,课程建设的分量达到了36分(百分制),其中实习实训课程达到14分,可见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但对于高职教育的机电类专业,怎样实施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1、高职机电控制类专业技能训练现状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公共基础模块中,比如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作风严谨、环境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就安排在思政、数学、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中。高技术和高技能主要安排在专业模块中形成[1]。但是高技术、高技能并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进行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符合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但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中,由于招生形式的严峻,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出现较大的差异,而整个教学过程却很难有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控制类课程都是安排在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也是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第一个学期,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即新颖刺激又充满困难,在老师统一的指挥下,势必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能独立完成或者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人来指导或者根本就不会完成,前者的出现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后者就是那些上课不认真、思维愚钝的学生。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到后面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

同时,学生面对的是基于书本的单项训练,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缺乏一个整体工程项目的概念,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动脑去思维,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乏味,认为我好像是懂了就行,让基础性实训操作陷入事是而非的境界,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严重影响后续的专业训练。

正所谓“基础不牢,无以为续”,后续专业训练的老师就感觉到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于是出现放弃一部分学生,常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的质量。这些问题也己引起职教人的高度重视,提出专业基础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实训教学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2]。

2、专业基础训练的任务

专业基础训练以原理性的验证比较常见,也就是在讲解原理的同时,会增加一些“理实一体化”的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常被称为“项目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时候,就感受到项目化的内容。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是电工基础、电子基础和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项目化内容。以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其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项目化的基础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机电控制线路的技术标准,熟悉机电控制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初步了解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掌握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会处理简单的线路故障[2]。主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的理解,加强基本原理的应用。

3、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训的过程分析

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践比较丰富的莫过于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原理的讲解,基本器件的认识,第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安装和调试控制线路,第三是项目文件的评定。

对于第一部分,一般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视频、PPT,还有现代的MOCOO、5分钟课程资源等等。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动画或者实物样品,认识基本的元器件,了解其基本参数和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是技能训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老师给定一个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比如说: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站控制的实现,学生可以按照已经给定的金典电路图进行安装于接线,或者自己设计的出非金典的控制线图,进行安装接线,从而实现其功能,老师在此过程中,担负着指导和引导的功能,最终对结果进行评价。现在比较推广的是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先自学,然后完成任务。

第三部分是项目文件的处理。一个有效的课堂,往往需要进行最终的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4、专业基础训练的“双循环”模式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完全可以将课程设计成一个逐步提升的项目串,学生只有完成简单的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任务。对照项目设计的内容,设计和使用了两个实训室,安装有固定软件的电脑设计实训室和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充分利用世界大学生的空间课程资源,学生采取在电脑设计实训室进行理论自学、电路设计和仿真等工作,教师承担指导和引导等工作,待这个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实物实训室,进行线路的安装和调试,再回到电脑实训室进行项目文件的书写和评价,从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循环和一个实训室的循环,并准备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

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训练,采用“双循环”的实践模式,在自行设计的一体化教室进行,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企业的工程项目引进实验教学,解决了学生工程意识缺乏的局面,提前让学生体验继电器控制设计的全过程,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差距,提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东西,为企业的准员工提供了一个培训过程。

参考文献:

[1] 苏俭,周志萍 电气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年8月(25)1000-1001;

[2] 赵春锋等 基于PLC的电工实习教学装置的研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月(32)136-140;

[3]盛南岭 自主设计注重时间强调特色再现生产[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年8月(29)171-174

[4] 贾宁,吴雨倩 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7) 16-20

[5] 于冰,张海珍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模式探析[J] 中国人才2013(3) 104-105

作者简介:刘炳良(1966 ~),男,湖南省邵东县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教育教学研究。

上一篇:消费者信心范文 下一篇:水循环范文

热门文章 更多>

双循环

精品范文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