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18 00:29:19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一、做好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

针对近期全国出现少数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的现象,我所按照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部署,对我所的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清醒地认识社区矫正工作的紧迫性、复杂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进行审查核对,社区矫正罪犯是否做到每个月电话汇报四次,法制学习是否达到八个小时,义务劳动是否达到八个小时,对未达到要求的必须补充劳动和学习的时间,对每位服刑人员近期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活动轨迹进行清查,发现有违反管理规定的依法进行相关处罚措施。通过家庭、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多方途径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帮扶,增强法制观念,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特长,自主创造,依靠劳动创造财富,走正确的人生之路,我所的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二、对社区服刑犯罪进行集中学习,再次强调工作纪律,防止脱管、漏管现在出现

4月22日我所对监管的40名犯罪进行一次集中学习,除了4名因疾病和急事请假外,全部到齐。工作人员分析了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状况,讲解了社区矫正重新犯罪的案例,每位服刑人员简单谈一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近期的活动轨迹,再次强调工作纪律的重要性,对不按时报到并汇报思想、擅自外出、随意进入特定场所,将采取批评教育、警告等措施,对三次警告还不服从的依法办理收监执行手续。通过学习引起他们对社区矫正服刑严肃性的认识,督促他们服从管理,好好改造,同时加强司法所自身队伍建,设确保监管工作到位,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2篇

一、要严格执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要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等的不同特点,针对矫正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矫正措施,并实行分级管理。按照有关法律和有关文件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严格要求,使矫正对象认真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社区矫正有关制度,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定期上报思想汇报材料,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居住地,应当报告司法所,写出申请,并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等。

坚持每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活动一次,坚持周、月汇报制度,每月组织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2小时。

要进一步健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评奖惩制度。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每月一考评,每季度一综评,半年和年终总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奖惩,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

二、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工作,提高矫正效果

要采取培训、学习教育、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社会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采取个别谈话、心理帮助、家访帮教等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和帮教。加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的组织,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帮教活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困难和问题办事处社区矫正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认真抓好矫正工作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司法所、各派出所社区矫正工作者以及各居委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加强人员培训,今年计划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两次培训,平时定期召开例会,汇报和交流工作情况,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共同抓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3篇

市从社区矫正工作试行以来,为了切实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一直高度重视和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工作,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管理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作出原则规定;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迁居、会客、请销假等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度,市根据《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的规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协作机制,签署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协议书。各司法所立足实际,对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的条件、程序、管理措施、考核奖惩作出具体规定。县专门编制了300份《社区矫正手册》已免费发放到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手中,市社区矫正办也正在编制包含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社区矫正工作纪律、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社区矫正管理制度、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等内容在内的全市性社区矫正工作手册,拟于今年12月下发全市执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管理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规范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审批。严格请假条件,规定入矫3个月以上、经风险评估重新犯罪风险低、日常考核良好、有正当请假理由的社区服刑人员,才能进入请假审批程序。外出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有同行人员作为担保人并签订协议。规范请假程序,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提交务工、就学、就医单位证明书等材料,对符合条件、外出时间在7天以内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司法所批准并发出准假通知书;外出时间7天以上的由司法所报县区社区矫正办批准并发准假通知书。并开展外出前专题教育,通过针对性个别谈话教育,强化其在刑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三是加强对外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落实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外出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汇报工作、生活情况,每月提交书面思想汇报。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教育,对县和秦州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GPS定位管理,并对外出服刑人员开展异地走访,调查了解他生活、工作、矫正表现情况。探索异地委托管理,司法所对经准假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能够主动委托流入地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日常监管教育,努力降低社区服刑人员脱管的可能性。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4篇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上级文件,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和监督。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日常报到、汇报、请销假等,进一步规范电话汇报制度,加强电话联系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最新动态。坚持按相关规定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集中教育活动,坚持周汇报、月报到制度,积极组织其参加公益劳动。在坚持遵守制度规定的同时,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公益劳动和每月的交思想汇报表,如有个别矫正对象有特殊情况未及时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个别考虑,在给予机会的同时,也能从另一方面强化改造的思想。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采取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认罪悔罪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尤其抓好矫正对象的入矫时教育,这样能为以后的矫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继续广泛搜集各方面信息资料,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招聘信息很多,但是没有工作的矫正对象也很多,平时继续多多观察留心,有招聘信息的及时通知没有工作的矫正对象,即使他们没有找到工作,也会心存感激,也会为以后的矫正工作埋下好的伏笔。

四、继续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专门的矫正对象档案资料库,为每个矫正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认真对矫正对象个人档案资料进行管理、维护。根据区矫正办要求,做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录入、维护工作。有的矫正对象年限比较长,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平时保存好个人材料的同时,每一年结束时把当年的纸质档案材料做出来,一方面可以及时有纸质材料信息,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对象结束矫正时不用一下子做那么多的纸质材料,这样不仅及时掌握情况,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便利。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上级政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最大力度组织预防和管控,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服务与帮扶相结合,不断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帮扶机制,着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为长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为契机,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程度,推行信息化防控手段,积极拓展多元化帮扶途径,不断探索评价社区矫正绩效的评估体系,促进社区矫治效果明显改善,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能力明显增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科学而有成效地开展。

三、主要措施

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重点围绕管理规范化、防控信息化、扶助多元化,开展矫正效果评估等方面予以推进。

(一)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重点围绕矫正衔接规范、矫正执行规范、矫正解除规范、执法文书规范四个方面,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水平。

1、矫正衔接规范

(1)县司法局收到相关单位委托后,指派工作人员或指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的镇(区)司法所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出具评估报告。

(2)司法所在收到县司法局指派办理后,在五个工作日内提交评估报告,提出能否适用管制、缓刑或者假释的建议,县司法局在十个工作日内提交委托机关。

(3)司法所不接受各级法院、监所的直接委托。

(4)严格履行社区服刑人员的交付程序。县局社区矫正科收到法律文书后,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电话通知或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到。县局社区矫正科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并对其进行入矫前教育,完成首次谈话笔录,发放《社区矫正“鑫生之旅”监督考察手册》,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镇(区)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2、矫正执行规范

(1)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同时,签订矫正责任书。

(2)司法所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制定方案时做到因人定案、因人施矫,一人一案。

(3)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严管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司法局批准实施。

(4)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教育学习,其中每月18号为集中教育日,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司法所需制作规范性、完整性、独创性的集中教育讲稿,县局社区矫正科每月组织开展评比考核活动。

(5)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社区服务,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有关社会组织,加强镇(区)社区矫正劳动基地建设,根据公益性、人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制作社区矫正社区服务计划。

(6)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本县的,由社区服刑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局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局批准。

(7)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月18号进行书面思想汇报,文化程度低的对象可以口述,由他人,人需签字。思想汇报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关系及思想状况。

(8)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周一进行电话汇报,对电话汇报情况进行详细记载。电话汇报内容包括: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困难及思想状况。同时,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9)司法所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管、宽管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

(10)司法所对未成年人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监督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具体按照《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章的规定执行。

(11)司法所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严格执行《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奖惩要求,进行奖惩。

3、矫正解除规范

(1)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内,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作个人总结,根据其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2)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天,应当为矫正期满对象进行公开解除宣告(期满当天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解除宣告应当庄重、严肃,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同时,向解除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4、执法文书规范

(1)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报备通知及时通报公安机关。

(2)司法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3)严格按照司法部、省厅相关文件和县局台账格式要求制定社区矫正台账,从运用审前评估、交付接收、矫正执行、解除终止矫正等环节,以及包括社区服刑人员花名册、社区矫正会议记录簿、社区矫正志愿者名册等进行整理制作台账。

(二)社区矫正防控信息化

围绕日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有效提高监督、教育效果,全面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

1、推行远程视频系统

(1)运用县、镇(区)调处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入矫教育等活动,做到县、镇(区)两级同步、规范有序,实现会议网上开,业务网上走,社区矫正集中教育网上督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活动,全部在调处视频监控中心进行,每月及时向县司法局汇报活动开展时间。

(3)县司法局在每次活动开展前,对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出席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计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4)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每季度在视频监控中心为全县社区服刑人员授课一次。

2、健全录音电话音频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带录音功能的电话机,在全县使用社区矫正录音电话音频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留音、监督人情况反馈、审前调查假释评估留证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对录音电子档案分类归档,通过互联网,每月向县局传输加密电子档案,县局社区矫正科及时核查当月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情况反馈及各项取证,统一整理归档。

(3)各镇(区)司法所落实专人负责录音电话数据采集、核对、整理工作,做好音频数据安全工作,每月上报情况记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3、建立指纹考勤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指纹考勤机,用于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集中教育、社区服务及各项活动考勤签到。

(2)各镇(区)司法所及时完成指纹打卡系统调试准备工作,适时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指纹档案,每名对象分别建立两枚不同的指纹档案。

(3)各镇(区)司法所督促社区矫正对象,在每次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指纹考勤一次。

(4)指纹考勤信息每月定期向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送,每次集中教育、社区服务时间及人员出席率列入月度和年度考核计分。

4、完善移动定位监控系统

(1)依托社区矫正目标位置定位监管系统,对重点对象和外出务工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手机移动定位监管。

(2)强化系统运用,各镇(区)司法所需确保专人负责监控平台,发挥系统作用,实现“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等功能,并形成每日监控日志。

(3)加强对离线对象的追踪和情况通报,对刻意逃避监管的对象,及时给予惩处。情节严重的,提请法院撤销缓刑、假释。

(三)社区矫正多元化扶助体系

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齐抓共管,整体联动,落实社会适应性矫正扶助措施,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社区矫正扶助能力。

1、建立“五扶一促”扶助平台

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各镇(区)司法所围绕“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五个方面,每年至少开展2次帮扶需求调查活动,记录在案并进行分类帮扶。以“五扶一促”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扶助活动,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困难。

(1)对生活困难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责任田等方面帮困扶助。

(2)对失业下岗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就业帮助。

(3)对存在心理隐疾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型扶助。

(4)对处在学龄期或者愿意继续在校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学帮助,就学帮助的主要目标人员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5)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形成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进行技能培训,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群体,真正回归社会。

2、创建结对帮教扶助平台

(1)以“5+1”矫正小组模式为基础构建帮扶机制。即每位矫正对象配有五名帮教人,矫正对象居住地村干部,志愿者、社区民警、家庭成员(监管人),社区矫正工作者,五名帮教人联合帮扶一名矫正对象。

(2)司法所加强与帮教人联系,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服刑态度。

(3)开展矫正对象“助人自助”活动,鼓励年龄相近、性格相仿的社区矫正对象自行结对,先进带后进,老对象带新人,相互提醒、互相鞭策,共同进步。

3、搭建临时救济扶助平台

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积极发动企业赞助和社会各界捐款,建立社区矫正临时救济资金,用于解决经济特别困难、生活难以为继的对象过渡性生活问题和重大节日、活动期间走访帮扶活动。确实困难对象,按规定程序审批给予救济,临时救济资金由县司法局统一管理,设救济专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

(四)构建社区矫正效果评估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社区矫正措施的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成效以及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1、对社区矫正工作质态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制度实际运作状态和结果进行评价,包括重新犯罪率、矫正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2)将重新犯罪情况与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日常管理情况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分“优”、“良”、“差”三个等次(详见附表)。

(3)县司法局结合社区矫正年度考核,对各镇(区)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全县通报;工作质量和成效评估结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评估结果为“优”和“良”等次的年终考核列入加分,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将及时通报并查找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落实整改方案。

2、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进行评估

(1)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重点采集风险等级、刑罚执行情况、矫正期间表现、奖惩情况、矫正阶段反应、外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数据,评估得分低于55分,认定矫正质量效果“差”,评估得分在55-75分之间,认为矫正效果“一般”,评估得分高于75分,认为矫正效果“好”(详见附表)。

(3)各镇(区)司法所需客观、真实填写社区矫正质量效果评估表,对社区矫正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效果评估,效果评估表统一存入社区矫正工作档案,评估结果在每季度30日前报县局社区矫正科;对矫正效果评定为“差”、阶段效果得分为负数的对象,需进行重点情况分析并及时调整矫正思路和管理等级。

3、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公众态度、社会关系修复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抽取两个村(居),各随机发放问卷(附件三)调查30份,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A选项的平均选择率在80%以上评定“优”,选择率在50%以上评定“良”,选择率在50%以下的评定“差”。

(3)社会反响评估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需及时分析,多方面查找原因,积极整改,不断提高公众认可度。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的实施,是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实际,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所要落实专人负责,围绕制度落实、日常监管、帮困扶助三个方面,与县局社区矫正科做到信息共享、工作同步。同时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6篇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司法所接收本户籍地矫正对象,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建立档案,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根据委托管理的规定,委托其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一 注重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

除了利用每月一次的书面思想汇报和集中教育以外,根据矫正对象年龄、犯罪性质、性格特点的不同,在集中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忽略的地方,确立每周一为“谈心日”,社区矫正人员主动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相关情况。谈心谈话以关心、激励社区矫正对象为目标,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之间通过真挚的感情交流解决思想问题。并且鼓励他们珍惜目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多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要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做知法、懂法的公民。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谈话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矫正个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通过定期与社区矫正对象谈话,了解他们的悔罪态度、工作与生活情况,强化社区矫正人员的自我教育,从而悔过自新。

二 坚持思想教育不放松

针对青少年情绪易波动,思想较为幼稚的特点,把住矫正对象的思想关,开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活动,加强思想矫正。严格管理不放松,严格要求他们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按时报到、按时思想汇报、按时参加公益劳动,自觉遵守矫正纪律,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坚持警示教育不放松,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矫正对象旁听案件审理,为其敲响警钟,预防重新犯罪。坚持鼓励学习、就业指导不放松。针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在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确保为其提供学习、就业机会,使其尽快能够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切实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工作,做到从思想上引导人、生活上关心人。

三 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效,司法所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制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矫正者们集中观看社区警示教育片,还要对社区矫正日常每月报到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请假制度、集中学习、公益劳动、考核评议等方面作全面讲解,并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做到及时汇报、按时报到,外出一定要经过批准,在今后的日子里要积极改造,配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做好矫正工作。司法所还要与社区矫正对象签订公益劳动报到和重大节假日纪律告知书,要求他们主动联系社区,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在社区服刑的机会,摒弃不良行为和恶习,多做公益劳动,争取早日解除社区矫正,顺利回归社会。通过集中学习培训,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综合法制意识,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

四 建立心灵疏导机制

成立心灵疏导工作室,接收社区矫正人员,为矫正对象进行过心理测试,对需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个案心理辅导,使一批被矫治对象顺利回归到健康轨道。

工作室可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师对社区矫正人员做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重点对存在有暴力倾向的社区矫正人员和未成年人(武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逐人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并依托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成长轨迹、心理状况和社会危害程度逐人进行科学评估,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可以全面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思想动态和身体健康指数等具体情况。有利于矫正人员更好地了解自己、加强自省,有利于司法所根据矫正人员的特点制定教育改造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矫正、完善自我、健全人格、融入社会。工作人员通过综合分析结果为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使服刑人员以健康心态平稳渡过服刑期,对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进行定期跟踪回访,积累经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观。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7篇

一、司法所在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客体互动中的角色困境

社区矫治工作的开展是在党委、政府和政法委的领导下,通过建立领导小组的形式,赋与司法行政机关执行主体的身份去落实,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治试点工作,并且联合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并非司法所单独便能完成的,以下笔者主要对司法所与其他客体间的联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工作主体和执法主体

“公安机关是法律主体,司法机关是工作主体”。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治的工作主体,没有执法权,而依法享有执法权的公安机关,却不直接负责矫正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措施的保障,而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却又常因不了解具体情况而无法及时有效行使职权,因此常常导致司法所社区矫治工作主体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例如淳化司法所目前对在册的25名对象的管理中,他们的直接管理者是所在社区的司法所,司法所需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思想检查、工作了解等日常监管,主要包括日常定期的电话汇报、一月一结的思想汇报、日常工作状况汇报和生活状况汇报甚至GPRS对象定点督察等,而面临这样的矫治服刑人员,司法所只能通过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自身的威慑力很小。因此往往延误了有序的执法进程。

(二)司法所与上级主管部门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次级单位,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监督、管理和考核,然而作为社区矫治工作第一线的司法所却时常面临上级机关给与的过重压力,影响甚至束缚了司法所矫治工作的开展。而在淳化司法所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

1.指标忽略个别差异。上级司法部门对于司法所的工作有一定指标要求,例如,对矫正对象的再次犯罪率指标江宁区司法局有固定的人口比例要求,而对于本身人口就少的淳化社区而言,这种比例下再次犯罪人口几乎为零,一旦有再次犯罪发生即未达标。

2.问责对象单一。在现行的考核制度下主要的问责对象是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而很少考虑到违规服刑人员的因素,矫正人员的素质和服刑情况是不确定的,以这种不确定因素考核司法所的工作能力,难免会有失公平。

(三)司法所与矫治对象

司法所与矫治对象之间应当是合理有序的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矫治对象常对社区矫治工作存在抵触心理。淳化司法所目前在开展矫治工作中时常碰上这样的情况,服刑对象不愿意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学习和义工活动,并且抵触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家访甚至拒绝到司法所进行定期的司法汇报。

二、试谈解决司法所目前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社区矫治工作的主体地位,创建统一的社区矫治管理机构

政府立法、依法统一为司法行政部门赋予对社区矫治的管辖权。在此前提下,建立从司法部到地方司法所的社区矫治机构体系,赋予司法所法定执行权力,使得司法所能够直接对服刑对象的抗“矫”行为进行处理。独立高效地完成一系列处理工作,提升社区矫治工作效率。

(二)建立合理、透明、高效的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社区矫治工作的部署和管理工作中指标高、考核严、问责对象单一的问题,建立健全合理、透明、高效的管理体制是迫在眉睫的。

(三)提高社区矫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深化

目前大部分矫治工作者实际的专业水平程度并不高,因此在开展工作中并不能真正体现矫治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其注重服刑对象将来发展的工作前提。

(四)确立社区矫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专业工作者队伍数量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8篇

为了实现矫治目标,,社区矫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接收矫正对象后,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情况、思想动态、社会经历、犯罪经历、家庭状况及性格特征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现实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对其采取何种矫正手段,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矫正个案,具体表现为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对报到次数、走访次数、思想汇报次数、教育的内容、活动范围的限制等设定不同的矫正内容。

首先,按照年龄来说,对于未成年矫正对象,其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社会经验和认识能力远远低于成年人,他们对自己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没有正确的感知和预见。但相应的,其主观恶性较浅,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其戒除恶习的可能性也更大。

其次,按照矫正对象的性别来说,近年来,女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女性犯罪不仅在数量上日趋上升,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危害程度也日益增强。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要重点做好女性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帮教帮扶工作以及多关心其家庭生活等方面。

再次,按照矫正对象的危险性程度来说,可以借鉴上海市或连云港市的做法,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危险性程度,将社区服刑人员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危险,分别进行从严监督、普通监督和从宽监督。

最后,按照矫正对象的罪行种类来说,实施不同的矫正内容。例如,对于职务性罪犯,应该侧重于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包括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对国家的奉献义务和责任等;对于暴力性罪犯,他们一般比较个性比较偏执、爱钻牛角尖、理智性差,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心理矫治,通过心理疏导,提高其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等。

2.完善奖惩方式

梳理我国各地制定的办法,对矫正对象的奖励包含表扬、记功、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物质奖励、减短矫正期和减刑奖励等;对矫正对象的惩罚具体大致分为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等六种。

在奖惩方式改革上,可以借鉴浙江等城市的做法,丰富社区矫正的奖惩种类和内容,但是在引入这些城市经验的同时,首先,应当遵循一定的奖惩原则,包括依法适用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奖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等。其次,创新、丰富和完善奖惩措施及手段。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惩包括司法奖惩和行政奖惩,在奖励方面,对一些在矫正工作中认真遵守纪律、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可以设立减短矫正期或考验期等奖励措施,并真正落实到矫正对象上。在惩处方面,可以赋予矫正机关对于一些违反矫正规定的罪犯收取适量罚金或保证金的职权;对一些严重违反矫正规定的矫正对象还可以处以采取禁闭反省等短期限制自由措施,或建立“反向中途所”,限制自由,严格管束,强制劳动,这可起到惩戒本人并威慑其他矫正对象的作用,又可避免收监带来的过度监禁化的弊害。

3.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规模越来越大,矫正对象分布范围变广,流动性加大,这些因素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加之社区矫正力量不足,传统的方法如定期报到、不定期走访、电话抽查等形式开始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但是,如果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就不能将法律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刑罚执行就会大打折扣或流于形式,从而削弱法律的威慑功能,严重影响法律的尊严和统一实施,还可能导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因此,探索运用信息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创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要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9篇

8月6日,召开了县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后,我们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和机关全体干职工会议,就贯彻落实县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作了专题研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提出来了贯彻落实意见,达成了共识,并一致认为,要围绕县委的决策,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三调联动工作操作规范,成效显著。2、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按照全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加大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巩固、完善、提高工作,不定期深入各基层司法所开展督导、指导检查,不断发挥基层司法所作为维护一方稳定的“稳压器”的作用。3、安置帮教“保稳定”。着重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采取在组织帮扶上实施机制、责任、经费三举齐抓,在心理帮扶上实施真心、亲情、真诚“三情共建”;在素质帮扶上实施文化、思想、技术“三位一体”;在经济帮扶上实施资金、政策、就业“三管齐下”,念好“三字经”,打造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阳光工程”。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刑满释放人员213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160人,解除劳教人员53人,严格按照省厅“无缝对接”的工作要求,从各监狱接回“两劳”人员123名,接回率100%。并对两劳人员发放了六个月的未就业生活补助费,发放率100%。进一步规范了安置帮教基地,帮教率达100%以上,安置率达98.2%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

4、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建设。今年新增社区矫正对象118人,全县累计有412人社区矫正对象。为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要求各乡镇的社区服刑人员按期汇报活动状况和思想情况,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外出和迁居审批手续,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确立“首问责任制”,即无论社区服刑人员的户口是否在辖区范围,只要到司法所报到就先接收,以保证不出现漏管现象。并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gps手机定位系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服刑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短信向系统发送思想汇报,也可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通过手机短信向矫正机构反映。另外,该系统可定期自动精确统计矫正工作数据,矫正机构通过对数据分析,能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动态,进行科学分析决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者形象地称其给社区服刑人员构筑了一道无形的电子“围墙”,防止和减少了脱管、失控。

四、加强机关作风的整顿,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全面改进工作作风。一是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入结新”等活动,加强机关作风整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教育管理,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认真学习省、市各级各禁令。大力推广文明用语,规范服务行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扎扎实实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时,分别召开专题党支部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找个别干警谈心以及全体干警在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自查 ,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全局工作效能。 二是以构建防腐体系为抓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通过学习《中国共产程》、省市县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观看《焦裕禄》、《牛玉儒》、《杨善州》等教育片、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等各种形式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和接受监督的意识。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和谐”的要求,加强团结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各项工作的落实,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不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 实施情况 解决建议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1.社区矫正现状调查

1.1对社区矫正开展活动的调查

调查人员发现,各个社区的基层司法机关开展的矫正活动全都是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日常行为规范,主要由请销假制度、公益劳动制度、定期汇报制度构成;日常监管,主要是定期走访服刑人员并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考核奖惩,也就是根据服刑人员接受矫正时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相比之下,城市社区的社区矫正活动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而大部分的农村社区或者经济条件稍差的社区组织严重缺乏高素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根本不可能监督所有服刑人员的行踪,经常会出现服刑人员未经请假就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长达十天半月之久,而社区矫正组织负责人员却毫不知情或者去走访时吃闭门羹的情况;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农村的社区矫正负责人大多都由村委主任或者村长充任,他们由于事务繁忙往往无暇顾及,大多都是笼统地下达读书看报任务,定期收思想汇报了事;再就是公益劳动有多有少、有重有轻,部分社区把服刑人员的公益劳动当成了生财之道,公益劳动成为了社区矫正工作最主要的方面,严重干扰了服刑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使得服刑人员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可言。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使得这些社区的矫正工作成果华而不实,其情不容乐观。

2.社区矫正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1城乡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率不高。通过第一部分的调查不难看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社区,相当一部分居民不够支持甚至还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有些居民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存在戒备心理,担心服刑人员会对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对服刑人员始终怀有敌意并敬而远之,使得服刑人员融入社会步履维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也步履维艰。

对此,司法部门和社区负责人应当积极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教育,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营造社区居民与服刑人员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同时,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和社区组织内部也要加强配合,严格监管所有服刑人员,努力确保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彻底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2.2社区矫正模式单一,并不适合所有的服刑人员。服刑人员的自身情况如学历、年龄、体质、风俗习惯等千差万别,部分服刑人员在接受矫正的时候必然存在诸多不便。例如,有些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接受矫正教育就比较吃力;有些人年龄较大或身体素质较差,不能经常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各项公益劳动;有些人由于工作、学习或者外出就医的需要,经常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基本上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有些人利用各种关系庇护,逃避社区矫正甚至还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蒙混过关。上述所有现象,都充分说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单一、套路陈旧,只能搞“一刀切”而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质量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应当密切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根据服刑人员的自身特殊情况,共同商讨制定出合理的矫正方案,而后密切监督实行。当然,无论是司法部门还是其他辅助部门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为每一个服刑人员都量身订做出合理的方案,但是至少也应该从大方面将所有服刑人员归为几类,一类适用一个专门的矫正改造方案,适用一个专门的考核方式或者监督模式。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质量,也充分照顾了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人力、财力、精力不足的问题。在以后条件更为成熟的时候,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就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制定更加严密的矫正改造方案。总而言之,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细化才能最终保证好工作质量。

2.3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工作部门不够协调合作。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司法所具体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还需要民政、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的广泛援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考核奖惩措施,往往会导致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明、配合不力,形成完全由司法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

对此,笔者建议参与社区矫正的各工作部门尤其是公、检、法、司机关加强协调合作,各机关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联合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规划,具体划分职权并建立工作考核评定制度和争端解决机制。各机关还可以抽调专门人员共同组成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联合指挥部,共同商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监督各单位的工作情况。相信通过统一部署和细化职责必然能使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2007法律出版社

[2]王琪.《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中国司法》2007第2期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

上一篇:幼儿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下一篇:实习思想汇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