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3 17:14:34

拳术教学

拳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太极拳;武术;教学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更加的身强体壮,心态常青春活力。太极拳在国内推行了那么久,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受老一辈的喜爱。目前,在高中学校的体育中,也推广到了太极拳这项运动,这是非常值得推荐和肯定的,因为太极拳具备了很高的体育价值。由于太极拳目前在高中体育中的推广并不久也不广泛,所以对于太极拳的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针对太极拳的教学,谈谈改进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效果,使太极拳教学达到预期的期望。

一、讲解太极拳动作的概念及其规律

刚开始接触太极拳,如果教师立马给学生每个动作如何伸展,那么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太极拳跟学生平时做的广播体操不同,他们对太极拳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在刚开始对太极拳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大概讲解一些关于太极拳的特点。

例如,打拳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自然呼吸;太极拳里边动作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基本动作没有低过胯、高过眉的;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等等。

这样学生就会对太极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以后学习太极拳的动作会更加协调和规范了。

二、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相结合

整套太极拳是由每个动作构成的,每个单独的动作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教师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在教学的时候,一般先示范整体的动作,接着再把整体动作分解成为单独动作来教学。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会觉得动作比较难记,很难连贯起来,尤其是难度大的动作。所以,教师可以按照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进行分解教学。

例如,练习“云手”动作时,可以先练习手的动作,再练习以腰为轴的身体部分动作,最后练习脚的步法。

要想达到完整的掌握太极拳动作的效果,分解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因为它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当分解动作教完后,再进行完整的动作练习。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结合一起会让太极拳教学效果更好。

三、要位、规范和正确示范太极拳动作

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相比较会有一些不同,其动作是弧线的,不像其他拳术是以直拳为主的,所以太极拳的示范一直都是拳术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光如此,在练习打太极拳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必须要时不时的发生一些变化,再加上手部的旋转运动,要学生完全的接受并掌握是很难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拳术导师应该多多加以示范和讲解。除了常用的正背面示范之外,也有镜面与侧面的拳术示范,尤其是左右的动作重复就更应该使用镜面示范了。这样同学们就能了解身体前方的变化了,而拳术导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正确练习,以便提示和纠正。此外,太极拳变化多端经常有方向上的变化,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学背对着导师的情况,这时拳术导师就应该主动到学生的面前去,而不应该继续留在原点。除此之外,应该将学生平时固定的队形打乱变成不固定队形,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模仿拳术导师的示范。但是对于太极拳具体的动作,拳术导师应该详细而准确的讲解和示范,对于难点来说,拳术导师可以采用上肢的动作与下肢的动作分辨来教学,先教会比较简单的下肢动作,等待渐渐熟练了以后,在相对的加上困难一点的动作,以便学生能快速的掌握。如果有相对比较复杂的动作,拳术导师在教拳术的时候可以将这一部分变成重点提出来,在上新课前进行讲解和剖析,如果在同学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进行讲解授课,效果更加良好。如果拳术的动作比较复杂,便可提前到第一次课开始的时候,将这些动作化难成简变成准备活动,在以后的每堂课前都先准备式的练习一遍,等到教学这部分时,就水到渠成了。

再拿“云手”作例子,练习“云手”的过程,在第一次课时,就已经开始提前让学生两手画圆的上肢动作了,之后的课程都要把这个动作当成准备动作来做,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了,等到教学的时候,再稍微纠正一下在加上脚步和重心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将难点化解了。

四、组织比赛,促进太极拳练习

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的勤快练习,可以组织班级比赛,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10个人。教师可以录下整套太极拳给学生,让他们回去练习的时候,有遗忘的地方或者是动作不够规范的地方,可以通过录像多次练习。通过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热情,也对太极拳在高中中的推广起到推动的效果。

太极拳是一项心静体松、连绵不断、柔缓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项目,在对它的教学时,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当,这需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定,使得学生更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高一立.河南省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2]樊发祥.温县和式太极拳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3]刘胜杰.豫北地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4]王冠男.大连市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D]. 辽宁师范大学2012

拳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布依族拳术 苗族拳术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72―03

众多的少数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进程中创造了独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人类与自然抗争、族群冲突、军事斗争、等文化因子的复合载体,见证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方式上正面临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正淡出人类的视野,成为文化史上的历史记忆。基于此,国家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适应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课题组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源优势,立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区位优势,对布依族、苗族拳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行列,以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 布依族、苗族拳术的挖掘整理

布依族、苗族作为聚居在黔南州的主要少数民族,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的精粹与经典。套路体系众多,这给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传统体育项目在动作难度、文化底蕴上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拟引进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工。

我们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的团队优势与科研经费优势,通过对黔南十二个县市布依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发现,布依族传统体育有武术、赛马、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四十余项Ⅲ。布依族传统武术有形式多样的套路体系,而且传统武术符合学生好动的性格特征,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布依传统体育相比,苗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项目种类更为繁杂,仅苗拳一项,就有一百多个套路体系翻。然而,由于传统武术其形成与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根源,部分套路体系来源于远古的军事斗争与生产劳动,对器械要求相对较高,黔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其次,布依族、苗族拳术的相关器械制作程序相对比较繁琐,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将给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将布依族、苗族拳术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

少数民族武术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是课题组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在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力图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武术、增强国民体质的多赢发展一次探索。但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武术进校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课题组通过与布依族、苗族拳术重要传人的多次探讨,决定对原有的布依族、苗族拳术套路进行适度的改造、精简部分难度动作,最终创编了有18个动作的布依族断砍拳、28个动作的苗拳简编套路,作为校本课程试点开发的主要教材。

2 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2.1 确定试点基地

民族文化进校园,并非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通过对试点学校的实验之后才能确定哪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而实验结果的成败,与试点基地学生的民族成分、学校的体育传统、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课题组通过多次的调查研究,以及与都匀市教育局联系,与多个学校领导沟通之后,确定将都匀市第六小学、福泉市第三中学作为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并从课题经费中专门划拨一定的经费作为实验基地校本课程开发费用,各实验基地领导也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设置相应的配套经费。

2.2 师资力量培训

教师作为文化传递的中介桥梁与纽带,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其教学内容鲜有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将布依族、苗族传统拳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训才能有的放矢。因此,课题组先后三次邀请黔南州职业中学的苗拳重要传人蒙老师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现场展演苗族拳术,并拍摄相关视频资料,讲解动作路线与攻防技击含义。同时,布依断砍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重要传人先后6次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类一等奖,课题组在黔南州体育局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与独山县体育局取得联系,赴独山县体育局调研,与布依拳重要传人莫义猛大师进行交流、并走访布依拳重要传人陆兆明老先生。此后,邀请莫义猛大师来学院给体育专业学生做现场展示,在保留布依拳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部分难度动作进行精简、创编布依拳校本课程套路。为了保证师资力量培训的实效性,课题组主要选派年轻力壮、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常年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培训,并定期进行检查。经过三个月的系统训练之后,学院的武术教师前赴福泉三中现场培训该校体育教师,传习布依族、苗族拳术、并互留联系电话,便于日后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以保证教学质量。

2.3 编写校本教材

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媒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口传身授为主,但这一传承方式在当代社会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有部分传统武术套路失传或濒临失传。没有相关文字的记载,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传统武术校本课程将难以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弊端,课题组在编写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布依族、苗族拳术进行编写、并着重介绍了布依族、苗族拳术的历史源流、价值功能、文化特征、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以期激起广大学生学习布依族、苗族拳术的积极性,并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到图文并茂,多次修改、反复斟酌,最后送民族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

2.4 确定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框架体系。布依族、苗族拳术能否作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必然需要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对苗族独木龙舟的多次观察、采用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参与独木龙舟的体质变化特征测试表明,独木龙舟不具备体育属性,只是一项原始竞技,并由此逐类旁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方式上应当有针对性与选择性。从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来看,其价值追求就是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体质发展,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为未来的体育生活服务。基于此,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量表,以体质健康变化特征为主要标准,确定了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设计力量、速度、柔韧、平衡、灵敏等几个维度。至于布依族、苗族拳术是否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通过一定周期的时间间隔之后,对实验对象体质特征进行反复测试,将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论证,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3 经验总结

3.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远古的农耕文明社会,是多元文化的复合载体,与宗教、哲学、历史、军事、艺术等相互依附、共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也是如此,宗教、体育、旅游、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共同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如果仅仅是体育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可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体育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习。其次,体育教师在民族地区可能少有机会与民族传统体育重要传人正面接触。第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传人在恪守原有的传承规范的前提下很少向外界展示其拥有的技能。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正是充分利用了多年的工作关系,与黔南州职业中学、黔南州体育局、独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的密切联系,才得以结识布依族、苗族拳术的重要传人,并拍摄视频资料、培训师资力量、编写校本教材,推广传统武术。

3.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民族文化产生、存续、与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如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一旦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要重新修复,其难度非常之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只是修复民族文化生态的举措之一。但从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来看,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需要对主体民族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了解其生存状态,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确定试点基地并培训师资,在一定周期内的实验开展之后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评价才能确定是否能将某一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从布依族、苗族拳术的开发来看,仅在试点学校的开展,其时间前后将近一年半左右时间,可以想象,如果要在布依族、苗族聚居区内将布依族、苗族拳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其难度有多大、时间跨度有多长。实践经验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广大的体育工作者长时间的积极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绩。

3.3 校本课程开发只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之一

当前,有学者从教育、旅游、申遗、竞技、引进社区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布依族、苗族拳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实验开发是在综合考虑了师资力量、项目特征、学校发展以及可接受理论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原有套路难度进行适度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引进的。此外,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十分丰富,课题组并非随心所欲地引进部分传统体育项目,而是通过多次论证才决定实施研究方案。这就表明,不论是任何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者是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对与特有的传承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考虑其普适性与可操作性。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民族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之一,但其发展目标与目的最终能否一致,与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其具体的推广措施需要社会各界在实践过程中协调配合,不断调适才能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罗玲.黔南布依民族体育文化透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73-77.

[2]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小明,杨世如.独木龙舟的文化解释――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体育学刊,2010(10):1-9.

拳术教学范文第3篇

师承梁相 习春传承拳法

相传春拳起源於中晚满清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後传与严二及严春父女,严春氏,聪颖灵敏,此武术即成於她,故名“春拳”,所谓南拳北腿,春拳就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

谈及春功夫,不得不提的就是春一代宗师叶问师傅,他师承陈华顺师傅和梁赞师傅,1949年挟技来港之後,在九龙深水洞竽辖指劬欧沟曛肮ぷ芑峤淌谠春拳,曾培养出了李小龙、梁相师傅等出色弟子,对春的改善及推广,使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

梁相师傅是叶问宗师在香港所带的首批弟子之一,也是其众多出色弟子中的一位,他为宗师拳艺所折服,遂从之心冶炼春拳术,得宗师悉心相授,据记载:“自叶问宗师公开教授春拳艺以来,盖由梁氏及仝人等致力发扬,春派由是於廿世纪五十年代奠基定席香港,从而代衍枝繁;乃至今日春派名显全球,习者千万,梁氏厥功有焉。”郑传煜壬便是从师梁相师傅习得春拳术,为叶问宗师徒孙。

早在郑传煜壬中学时代,同学中有人在学习春,经同学介绍,他也开始学习春,当时他的老师就是叶问大弟子梁相。郑传煜壬随梁相师傅学拳长达十年,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他非常感激老师的悉心指导,使他的拳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时几乎和梁相老师是朝夕相处的,每个星期学拳六天,下午与晚上都可以去学,老师的功夫非常好,K且极力地教我们,因而进步非常快。”

郑传煜壬追忆道,梁相师傅出拳有力,手法灵活,深得叶问宗师真传,在教学中也很有耐心,手把手指导纠正动作,K据自己所悟教授弟子每个动作的要领,在对练时,怎样做才能练好,哪些动作做得不够好,师傅都会一一指出。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郑传煜壬渐渐领悟到了春拳的精髓,很快掌握了其中一些要领。

十个春秋,梁相也是其唯一的师傅,郑传煜壬曾一边工作一边练拳,待学有所成,加之一心想将春这个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加以传承推广,使得更多的学习K喜欢,他开始计划收徒教学。

开馆授学 桃李满园竞芳菲

近年来演艺界有许多作品将叶问事搬上荧屏,特别是《一代宗师》、《叶问》等电影,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春拳的热潮。七十年代开始,郑传煜壬开始教授春拳术,默默耕耘了数十载,此後自己开馆授学,成立“春郑传烊术会”,海内外门徒多不胜数,可称得上桃李满天下。

郑传煜壬深谙春拳法的特点与技要,他介绍说:“春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膀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术。它立足於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

在教学期间,郑传煜壬还不断揣摩各派武术,扩阔了武术的眼界。他认为春拳术的来源是由春祖师综合多年搏击经验,根据人体结构及力学,整理出最直接、最快、最强的招式而成。是以春是人的功夫,亦是最适合人的功夫。而春讲究瘟Α⑿读Α⑷会峤枇Γ重视拳术技巧而不Y力,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适合学习春拳术。走进郑传煜壬的春拳术馆,女学徒比例也非常高,郑传煜壬说:“春本来系由女性所创,是一套适合女孩子练的功夫,以柔制刚,招式好实用,女士适合学来自卫,如果换成是强身健体角度,更有修身功效。”

几十年来,郑传煜壬所教的学生不计其数,许多弟子通过他的指导和勤力地练习,成绩非常显著,有一些还在海外教授春拳,他经常带学生参加比赛和表演比赛,捷报连连,战果喜人。在庆祝香港武术联会成立25周年、2013首届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上,郑传煜壬带的团队摘得一等奖;2013中国武术散手“香港”公开赛暨第十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手)选拔赛上,获得男子新秀组52公斤级优胜奖。首届省港澳青少年武术赛暨第二届省港澳武术赛,他所带的学生饶元邦、汤伟超分别获得获得春[手项目金奖和银奖;香港2009东亚运动会中国武术散手“香港”公开赛上,获得男子新秀组75公斤级优胜奖……

真可谓是桃李满园,硕果累累。看到学生们学有所成,他便倍感欣慰,希望能让这些优良功夫继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学武益多 兼修中医跌打骨伤

春是一种实用型的功夫,郑传煜壬是这麽认为的,学完之後就可以用得到,怎麽打怎麽削,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很多招式都讲求双手的练习及脚步的变化,K且是双手都要兼顾,“一般大家都习惯了用右手,左手相对笨拙,学习春可以达到‘惯用四足’的效果,长期练习,左手也能如右手般灵活。”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运动形式,本身就兼具强身健体的作用,长期练武和教学,也让郑传煜壬看起来很精神、比同龄人更年轻,散发出武者的精气神,也许这就是春的魅力所在。

除了对教授春拳有心得外,他更是春拳式散打拳击教练,教授的内容有春拳术、搏击技巧,此外还有医疗气功。“运动是外在的,气功则是运用真气训练五脏六腑,每一个脏器都主管一个系统,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某个脏器出了问题,因此五脏六腑健康了,身体也就健康了。”他介绍说,医疗气功也是一种很好的强健体魄的方式。

习武之人难免会有受伤,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去中医学院学习中医跌打骨伤科进修了,以备需要时能够用得上,他是]册中医跌打骨伤科医师,K在九龙开办了郑传旃巧丝埔焦菁靶∥魍宸止菸骨伤病人及门人服务。这也让他加深了对人体关节结构的认识,知道了人体的弱点要害,更习有医疗气功,令其拳术修为及搏击技巧更进一步。

学生对於郑传煜壬的评价是:为人很正直,从不为多招生而心存欺骗,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有耐心、用心教。师生情谊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凝聚,他和很多学生就像兄弟或朋友一样,感情很深,有些因工作或家庭而停止了学习,但有时间仍会回来拜访老师。

看到学生们的成绩,郑传煜壬发自心底地开心,这也是他前进的动力,他说,未来还要教出更多的好徒弟,尽己所能帮扶他们去发展,此外,他还计划去内地开班教学,让春这门传统武术文化得以推广K传承发扬下去。

人物简介

拳术教学范文第4篇

答:武林俗曰:“拳品如人品,拳家习武先做人”,系武德之准则。对待拳品如人品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人品是做人的品质。是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体现;而拳品是练拳的品德,是习武者思想、理念、精神、作风等的外在体现。把人品和拳品联系在一起。以人品界定拳品,把人品的高低作为衡量拳品高低的标准,就能摆正做人与练拳、习武与修德、人品与拳品的关系。伸张正义,济贫扶弱,与人为善,尊师敬友,谦逊有礼,虚怀若谷。严以律己是习武者道德的基本准则。人品高尚则练拳成为一种服务社会的技能、艺术与文化。人品低劣则练拳成为有害于社会之手段。人品与拳品,相辅相成,互相促动,人品高低决定着拳品的高低,拳品的高低推动着人品的修炼。“武林有路勤为径,拳海无涯苦作舟”。没有高尚做人的修为和境界,缺少武德,就难以攀越武林的顶峰。必不能臻纯化境。也就难以成为武术大家。

问:不惑不悟。大惑大悟。练习通背拳后。韩先生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答:人若翻然省悟,“错误背面即是正确”。这与《易经》阴阳互为其根,五行生克循环变化的规律,同理可证。

武林先贤日:“通背拳法通于兵法,以智战巧力拨千斤,谓通背之真技;拳理通于生理,以意润形,松静自然,调和气血,谓养生之大道”。我初人通背门时,先贪套求多,后又贪招求绝,再后才领悟通背拳术之科学内涵:“通”天下之大,莫大于理;“通”天下之精,莫精于术;“通”天下之妙,莫妙于法。通背拳术以易理为根,经天纬地;以人为本,意惠心智,吐呐导引,气血松畅,海纳百川,博大精深。迄今为止。我研修通背拳术已四十余载,在实践中心体双悟,将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科学体育理论有机结合,技出传统而不因循守旧。尊重科学而不丢宗脉法根。通背拳术与中国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一样,精深之处内含思想与文化,精神与灵魂,虚灵空妙,纯任自然的浑元一体,天人合一。

所以,我深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背拳术是中华武术宝库的一支奇葩。科学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和通背拳术。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重责伟业。中国系武术发祥地主庭,“龙”的传人。怎能不挺起通背脊梁,奋进精武,勇铸武魂,自强不息地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国粹呢?

问:总体感觉通背拳在武术界似乎已不占主导地位。请问韩先生实际情况是通背传人“不逐东风杂众香”的低调行为,还是人才凋零而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先生有何良策让通背拳再“热”起来?

答:回首中国近代武术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武当松溪派名拳师王征南撰《墓志铭》载有六路、十段锦歌诀,句首赞曰:“佑神通臂(背)最为高”。清乾隆至咸丰六年(1737~1857年)间,广陵(灵)于麻古氏传《通背拳书壹本・序论》记载:“是拳,采摘名家好手居多,至大红、小红、炮拳、猴拳等类,凡佳妙者。亦采入一二手,总以通背为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鲁胶东流传,螳螂拳中兴传人“升宵道人”编著《罗汉行功全谱》有十八家拳技歌诀。开宗明义记载:“以太祖长拳为首,韩通的通背拳为母”。清咸丰五年(1856年),又流传有少林寺福居禅师编著《少林衣钵真传》,内容同出一辙,记载:“以太祖长拳为首,韩通的通背拳为母”等十八家拳法特点歌诀。以上史情,无不凸显通背拳术在武林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考查中国现代武术史。通背拳术造就了许多中国武术家和一代名拳宗师。例如:以中国武术家、通背拳大师、五行内功通背拳术始祖修剑痴先生为代表的著名弟子有,中国武术家、云南省武协主席沙国政;中国武协委员、贵州省武协主席王子和:中国武协副主席、北体教授成传锐;中国武协委员、沈体讲师薛仪衡;中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王侠林(女),中国武术七段、大连五行内功通背拳师林道生等先贤。此外。特别是已故中国武术家、著名劈挂拳大师郭长生;已故中国武术家、著名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已故中国武术家、著名尚氏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等先贤,均出自通背门。自1979年以来,国家将通背拳列为重点挖掘的传统武术特殊拳种。国家体委审定的《武术竞赛规则》,将通背拳列为六大传统拳术竞赛项目之一:后又进一步定位传统武术二类拳竞赛项目;并经国家挖掘,辽宁林道生、薛仪衡等先贤。献出珍藏多年的《通背拳谱》,为国家武术科研部门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系统研究通背拳术的势、法、理论根据。不仅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背拳门人理论联系实践,在全国竞技场上频频夺魁的有:获全国散打(武术)擂台65公斤级三连冠冠军李冥宴;获全国无差别级冠军宋铁龙;获全国传统武术套路竞赛金牌奖王永发、任刚、张宇博、韩冲等。可以说,中国传统通背拳术的技击与养生等科学体用价值经久不衰,历史地位十分夯实。

改错究偏而后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至今还有些通背拳师。仍然受到“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宁传十步走,不传一真口;手传口授,法不传六耳”等保守思想的严重束缚。还有些拳师,教学故弄玄虚,使学者照猫画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蒙受愚忠之苦!加之学者各人资质和悟性的不同,使所学练的拳势功法。虽习有所专,但却不系统,未能走上拳学明理的正确轨道。特别是有些学者,还没有系统的学练“通背”筑基功(通背功)法,就先学练通背拳套路?这就是我们在竞技场上见到的“抡胳膊、拍大腿、全场飞跑”的自编“通背拳”。参赛者为取得金牌,双臂一展放长击远,只顾“大开”。却不懂通背六合三尖照的中正“密合”。这样毫不讲求通背基本功和拳势法根的讹传误练,必将使真实的传统通背拳术逐渐失真甚至失传。这确实是给人一种:感觉即通背拳术在武术界似乎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而今,中华武术如何发展包括通背拳术在内的各传统拳种流派?目前是中华武术向何处去的一个重要“交点”、“热点”和“难点”。依愚见:通背拳术的发展。“众人捧柴火焰高”。主动加强与武术各拳种流派广泛交流、团结与协作,有计划开展通背拳技战术和养生术等功法的社会普及教学,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广大武术爱好者对通背拳术的深入了解及认同。不断夯实通背拳术在武术界可持续发展的群众性多边基础,是推广和发展传统通背拳术的必由之路。以理推术,以势求法。用科学正确的拳理指导练功实践,才能有效提高练好和正确发展好传统通背拳。俗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目前,最大的难点是有些通背拳师和教练根本不掌握,何为“通背”势法规则?何为通背“放长击远”的势法理内涵?因此“无知就无

畏”。带来教学不严谨等一系列传承的质量问题。所以,为师者必须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的为学者传道、授业和解惑。一是解放思想、综旧融新、不丢法根;二是实事求是、去粗取精、敢于传真;三是积极开展普及科学教学,确保传统通背拳术真实正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然而,学者想练好通背拳术,也必须践行先明理练功,再学拳的实践程序。一动一静,理与意合,将拳理转化成有意取势的思想和方法(思路),指导行拳练功的实践。只有将功法练到心体双悟的化境,真功自然上身。此外,因改革开放,中国武术面临外国武技的新挑战!因此,中华武林各拳种流派必须和谐团结,荣辱与共。努力弘扬和传播包括通背拳术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和文化,使其普及在国内。弘扬于世界。

问:作为通背拳的理论权威。韩先生认为通背拳成一家风范之原因何在?

答:实在不敢领“理论权威”的头衔。我仅是一名努力正已育人、传承和研修通背拳术的忠实门生。通背拳术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和武林奇葩之代表,我认为主因有三:

一是通背拳术具有独到指导练功的势、法、理论体系。按阴阳、五行生克循环变化的互为其根规律和通背功筑基原理,以意统形,内导外效的操手击发“摔、拍、穿、劈、钻”和操腿击发“弹、撩、点、撞、劫”;合以激步、瘸步、寒鸡步、蟹行步、雀跃步、弹簧步等应用步法;贯以精、神、气、力、手、眼、身、步,内外功法的八要论和高度协调、精微整合的训练手段,使传承的通背拳术寻有根源,学有拳理,练有功法,应用有技术在武林独树一帜。

二是通背拳技战术的方法独特合理。技战御搏,形表思想,意统势法,以人为本。御则防卫自主“上、下、左、右、中”有五护之法则。搏则研判自裁“刚、柔、虚、实、进、退、急、缓”有八断心法要论。攻防护守,动静以松沉、柔活、冷烈、速妙、巧变为行拳窍要。临阵对决,虚者灵,空者妙,引手把脉眼主神,灵活巧变得机速入,手脚齐动虚实掩护,进步欺身发手为真;“松练九柔为化意,整用一刚为功效”;粘衣松放气吐力显,骤然爆发似触电如炸弹,令敌心惊胆碎神魂散。

拳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宏州傣族;孔雀拳;形成;发展

一、傣族孔雀拳概述

孔雀拳属于傣族民族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种,派生于傣族的“旦拳”,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生产劳作、动植物模仿,融入长拳、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技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持民族民间传统拳术风格,根据小四门打八边的路线特点,融入了民间孔雀舞蹈动作,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顺应竞技体育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武术套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经济利益的导向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民族地区逐步脱离闭锁封建的状态,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更新意识形态,并通过更好的教育、竞技等传播途径,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

二、孔雀拳的形成

德宏傣族孔雀拳是傣族武术的代表拳术,它的形成与傣民族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土司封建社会制度、原始宗教的崇拜和佛教的信仰、心物同源的思维模式、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普天同乐的节庆习俗相关,是傣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一)促进德宏州傣族孔雀拳形成的有利因素

1、德宏州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孔雀的生存生长。

2、土司制度注重傣族文化的传承。傣族在历史上创作的自然科学典籍、佛经、诗歌、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在土司时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推广。

3、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孕育着传统体育形成。傣族村寨建立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耕作物生长周期短,水稻一年两熟,当地居民拥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和娱乐,有利于促进自娱自乐的传统体育的发展。

4、的影响。德宏州当地傣族民间主要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由缅甸掸帮传入我国云南省德宏地区,后人将统其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佛经、古代史诗、神话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孔雀图腾的叙述。

5、礼仪节庆促使孔雀拳得以升华。古代傣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以求庇佑和保护。这种图腾崇拜的行为方式通过古代文学、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娱乐活动等各种方式流传下来并大量反映在节庆中。此外孔雀拳是民族性格的表达载体,由于不受场地限制,开展方便易行。

(二)德宏傣族孔雀拳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于孔雀拳的形成年代的传说众多,但是至今尚未查阅到关于孔雀拳记载(建国之前),我们现在接触的孔雀拳其实是傣拳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顺应竞技体育发展,融入傣族民间孔雀舞,而衍生的具有多元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拳术。

1、德宏州孔雀舞概述。民间孔雀舞在傣语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是盛大节日、做摆、赕佛、中必不可少的舞蹈,过去表演孔雀舞的舞者大都为男子,身着架子衣,由于架子孔雀舞道具过于沉重、限制动作,民间孔雀舞表演艺术家毛相大胆的将架子去掉,展现了更加灵活的肢体的同时融入了眼神、面部表情等细节刻画。毛相老师有三个得意的徒弟:约相、旺腊、刀美兰(女)。约相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将傣拳与孔雀舞融为一体,创编了首套孔雀拳套路。

2、德宏州傣族武术概述。傣族武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属中国南拳,早在汉代,便有了雏形,唐代时,傣族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之一。在傣家村寨中,习武是每个男人的必修课。傣族武术主要分拳术、棍术、刀术等。拳术分单练、对练和集体操练三种,拳术种类众多:有孔雀拳、白象拳、喜鹊拳、金鸡拳、四门拳等等。

3、德宏州孔雀拳形成。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1980年,国家文化部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民间表演艺术家约相将民间孔雀舞的舞蹈动作跟傣拳的动作结合起来,根据傣拳小四门打八边的特点和路线,首次以武术套路的形式在大型文艺表演中亮相。1982年,在内蒙古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了更好的顺应竞技体育的要求,经云南省体育委员会和民族委员会的建议,约相针对孔雀拳术的竞技性、民族性进行改编,并以表演的形式搏得广大媒体和群众的关注。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云南省武术大师何福生编纂的孔雀拳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在竞技场中,同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根据竞技体育的发展需求,再次将孔雀拳进行整理,并首次以竞技体育的身份亮相。2002年傣剧出身、具有傣拳基础、擅长傣族民间孔雀舞的杨四接触研究孔雀拳,于2006年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参加孔雀拳和孔雀棍武术套路的比赛,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得到较高的评价。从此孔雀拳以竞技体育的为主导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三、傣族孔雀拳的发展

(一)孔雀拳的现状特点

1、不同时期的孔雀拳有着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孔雀拳在对孔雀进行原生态的模仿的同时更侧 重傣族文化的宣扬,更注重傣族拳术的攻防特点和路线,传统的攻防特点和招式比较多。

2、不同地域的孔雀拳有着不同行走路线。孔雀拳的行打方法遵循四门拳的路线规律。瑞丽约相创编的孔雀拳遵循小四门打八方的原则,其主要路线有如下两种,如图一(小四门)图二(小四门打八方)。

芒市杨四的行走路线如图,在原地起势后:1孔雀步绕行一周,2右行到场地右前方,3经场地前方直线演练直走到场地左前方,4斜行回到场地中央, 5竖直行走在场地前方亮相,6孔雀开屏回到场地中间后方,7高空鱼跃到场地左后方,8空翻斜打到场地右方偏前一些的位置,9回到起点收势。

3、孔雀拳代表人物及动作风格。相同的动作不同的拳者操练风格,例如在套路中孔雀开场的眼神,旺腊的眼神动时快速灵活、定时气势夺人动时矫捷灵活,约相的眼神、定时明亮大方、动时活泼快乐,杨四的眼神动时干净利落、静时坚定不移。

相同的动作不同的人操练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生活背景、身体条件和对拳术套路本身不同的理解,约相的表现朴实、动作大方、柔韧有余、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具有傣族民间特有的淳朴、温顺的审美特点。杨四的动作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头眼定位干脆利落、在民族拳术的展演中融合了傣剧对定式的要求,更加适合竞技体育道路。

(二)孔雀拳现阶段的发展途径

1、竞技体育。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民族武术的衍变,孔雀拳作为傣族武术的代表拳种,多次亮相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农民运动会等竞技场上。

2、舞台表现。傣族武术的多重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要求孔雀拳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审美形态,追求运动员本身姿态美、舞蹈动作的情景美、民族信仰的神圣美,运动员在进行孔雀拳术的表演和竞赛时,为了突出其民族特点,应身着艳丽的五彩孔雀服饰、应和着民族乐器(象脚鼓、铓)鼓点的伴奏、赤脚上阵。

3、节庆习俗。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中,伴随着祭祀、赕佛、祈福为目的而举行的赛龙舟、放高升、堆沙等传统体育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孔雀拳则作为民族文化核心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在节日庆典的舞台上。

4、民间教学。德宏文化馆在芒市、盈江等地区已开展孔雀拳的培训和传播工作。芒市的满满村、拉院村、10个德宏当地的州表演团和三个老年大学的人数加上盈江当地的人数大约已有三四百人。

孔雀拳术虽然以政府系统组织和民间自发学习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和学习,但是没有既定的规定套路,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料、图片说明、教学示范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是参赛者以竞技比赛套路或自编套路为主,根据传教者的意愿将民间套路技巧加入现代武术难度,随意性大,统一性弱,不利于孔雀拳术的推广和发展。

四、孔雀拳的发展对策

应对孔雀拳在德宏州地区的现状,当地政府、本地村民、民族武术爱好者应客观对当局形势进行理性的析,开拓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策略。孔雀拳是德宏傣族的本土特色拳种,首先应该得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重视和肯定,巩固群众基础。其次,根据现代竞技体育对民族武术的发展需求,保留傣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创造和编纂,逐步达到“高、新、美、难”的现代要求对现有的孔雀拳套路进行统计和综合,编排形成具有傣族文化可传承的固定套路,并通过教学教育导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傣族孔雀拳。再次,通过学校教学社会体育等方式进行孔雀拳的传播和培训,发展新生力量。最后,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也可以结合云南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强德宏傣族孔雀拳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加大政府及民间组织在文化及拳术的不同维度上的交流,开发民族武术文化旅游项目。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孔雀拳是傣族武术文化的代表拳术,它的形成与傣族的社会制度、生活生产、自然图腾崇拜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民族思维理念与性格、民族节日庆典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现在的健身娱乐竞技体育的功能转变。

2、孔雀拳和孔雀舞是艺体不分家的综合体现,它们同源近根,起源于同一氏族社会,并共同作用于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

3、孔雀拳作为民族拳术在民间开展不仅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传承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本民族群众的民间支持,保留本民族特色。

4、孔雀拳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为即兴表演,在宣传、表演和教学时缺乏规定套路。

(二)建议

1、德宏州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增加对民族武术、傣族拳术、孔雀拳的重视和保护,并通过多重方式深化群众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意识。

2、贯穿傣族历史文化,对孔雀拳进行理论总结,并根据民族竞技体育的需求,编纂既具有民族特色有易于民间、学校传播教学的规定套路两套(一套侧重于竞技体育,一套侧重于群众体育)。

3、结合竞技体育的需求和民俗文化节日的需要,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或者民族传统武术表演,树立民族文化武术项目的形象,夯实群众基础,促进其发展。

4、加大当地媒体宣传力度,对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进行新闻报道、对民族拳术的展演和竞赛以电视、网络、广播、新闻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播报。同时将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上传到相关网站便于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相互学习和交流。

5、选取对傣族文化较为了解,具有一定的傣族拳术、孔雀舞蹈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发展新一代孔雀拳传承人。

参考文献

[1] 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2] 马向东.德宏民族文化艺术论[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6.

[3] 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4] 徐才,张山等.武术学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拳术教学范文第6篇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拳术所以塬远流长,在历史上虽几经曲折,但始终延续不断,并且直到今天日益繁荣兴旺的原因。先生对拳理的着眼点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他毕一生精力,切磋以求的是,从纷杂的表面现象里,探索和研究贯穿于拳术整个学术领域里的真谛。

王先生怀着这种抱负,在1907年前后,离师出游,以广开眼界,增长见闻,从更大的范围和领域里,继续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大约在1913年,袁世凯的陆军部长靳云鹏,在北京成立陆军部武技教练所,王先生即曾主持教务工作。1918年后,先生又往游河南、湖南、湖北,南抵福建,并在福州市军队中任教。以后又北上,在天津等地开始授徒讲学。在这一段时期里,先生在大江南北遍访当时各派著名拳术家,广泛地获得了我国各地、各种拳派的第一手材料,并分别分析研究了他们的内容和拳理,王先生在游学河南时曾到嵩山少林寺,访问当时“心意拳”传人衡林和尚,相与切磋月余。

形意拳和“心意拳”同出一源,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先生对少林寺的访问,具有重大意义。

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使他获得无比丰硕的收益。正如其他学科一样,每一位获得卓越成就的学者,都总是在前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再有所发展,有所建树一样。先生凭着坚定的抱负,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终于洞察了我国的拳术要义。在二十年代中期,他对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创建了“意拳”,这是先生多年含辛茹苦的心血结晶。意拳锻炼,可分为以健身桩为主及技击两个方面。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然,合平需要”。具体地说,也就是应该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能达到的状态。因此他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适自然”,同时使从事锻炼者的精神意念与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他所总结和倡导的训练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拳术的训练方法,而且对现代体育运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球类、田径、体操和跳水,还是宇航员在航天器里的健身运动中,都已运用精神集中、放松和意念训练,这和意拳的理论和方法,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1928年,先生曾赴杭州,任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的裁判,随后去上海传授意拳。1938年又到北京,在四存学会体育班主教意拳。1940年夏,同道友人赞许“意拳”,并赠名为“大成拳”。先生当时不好推却,遂定名为“大成拳”,曾于当时北京《实报》、《新民报》等报上,发表对我国拳术的观点和练法,并欢迎武术同道莅临观摩交流,对当时武术界影响甚大。

同其它的学术领域一样,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免会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发生矛盾。芗斋先生的学说,在我国拳术界也引起过巨大的震动。在此期间,中外人士,特别是我国的武术家们,专门拜访先生以探讨拳术宗旨的人络绎不绝。先生在上海逗留时期,就曾与当时在“西洋人的青年会”担任拳击教练的匈牙利人英格相会。英格曾经获得过最轻量级的世界拳击冠军。在交流技击中,英格出击,直拳向先生进攻时,先生左手一抖,遂将英格摔倒在地。英格失败之后,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我所见到的中国武术》一文。对芗斋先生的造诣,中国武术所达到的高水平,感到惊讶。

1937年秋,北京名拳师洪绪如先生造访王芗斋先生,三试三北。绪如先生第一次用形意拳的劈拳向王先生进击,方觉触臂即被弹出倒地:第二次用虎形的“虎扑”进攻,亦被弹出倒地;第三次用崩拳,仍被弹倒。洪先生浑厚朴实,为求学问不计胜负,立即向芗斋先生求教。芗斋先生即与之促膝长谈,为之讲解拳学原则、原理,洪大悟,亲自率领自己的学生们就教于芗斋先生。

四十年代初,日本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曾于1936年代表日本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为国际摔跤的选手,要求与先生比试。八田欲掳先生手腕用招,哪知两手才一接触间,立即被抖得腾身离地,身贴墙壁后倒在地上。以后又有日本当时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建一,与先生作过较量,比试失败后,转向先生学习。七十年代,泽井建一在他所著的《中国实战拳法――太气拳》一书中,叙述了他向先生就学的过程片段和对意拳的评价等等。

1947年秋,先生在北平太庙(即今日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意拳研究会”,广泛传播意拳宗旨及其训练方法。北平解放后,先生即停办“研究会”,迁到中山公园,潜心教学,侧重健身,在教学中称为站桩功。

1950年先生在全国体总筹备委员会曾担任武术组组长,后因故去职。

1951年,先生应邀到保定市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教授站桩功,就在这段时间里,先生对于中国拳术的基本功,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效用问题,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意拳站桩功的传播,几乎已经遍于全国,研究探讨站桩功的文章、刊物,也日益增多。先生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呕心沥血,今天已在祖国大地,开出鲜艳的花朵。

1963年夏,先生病逝于天津。宏伟的成就萌发于远大的理想,实现于艰苦的理论研究与锲而不会的长期实践之中。王芗斋先生~生的事业与成就,在我国拳术发展史上,将作为一位具有卓识远见的革新家与实践家,永为广大拳术爱好者所敬仰。

拳术教学范文第7篇

据说,当年五枚师太因避清廷耳目,遁迹至川滇边区的大凉山上。由于痛恨那批背叛少林寺的叛徒,五枚师太日夜苦苦思索如何以另一套簇新而有效的拳术去对付他们。于是,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而与其传统形式及观念大相径庭的“谅春拳”便在这构想下创设出来了。咏春拳所注重的是随机应变,出手成招,而非靠预先想定的“死招数”。

虽然,我们不必太着重五枚师太当日创立泳春拳的初衷是否真如传说般“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但春拳的确有很多与一般长桥大马拳术有所不同的特征。且直至叶问宗师为止,这一派拳术事实上一直是颇为秘密地相传。(这传说的另一部分是――五枚师太创立此拳术的目的既用以对付少林叛徒,是以她非但不像其他的创派者般蓄意地加以发扬,反而嘱咐她的承继者对此拳术严守秘密!)

无论上述传说真实与否,作为这时代的春拳术热爱者,我不论“发扬光大,违背祖师”之训,只因觉得如未能将这一派优良的拳术公开,实有负春派前人的苦心孤诣。

泳春拳一向着重活学活用,这却与现代采取大规模教授的方式相冲突。其原因是,以前的教者只不过收一个至几个学徒,而他们那一时代既有充分的时光穷年累月地跟随师父学习,师傅亦因只得三几人学徒的关系,早晚总会有一天将未教的传授下。因此,那一时代的师父,根本就无须编定任何系统化的课程,反正有的是时间。另一个使当时的谅春拳教授者无须编定系统化课程的理由是,泳春拳本身已是一套着重自由发挥的拳术。由于春拳术没有预定的招数,假如教者预先排定了教授课程(尤其以教授“藕手”中的动作而言)的话,岂非逐渐流回教授“死招数”的范畴?甚至在叶问宗师的时代,当时的教者仍本着“随意发展”、“因人而教”的方法。

可是,上述的“随意发展”、“因人而教”的方法,显然在大规模的教授法中不适用。因为,在教者面对一班人的时候,以他个人的记忆力,能否记得每个学员学了多少技术,实是一大疑问。且在一大班学员中,各人入门先后时间亦是极易使教者混淆的因素之一。于是,极易造成有的学员对同一招式重复又重复地“学”多次;有的学员则漏学了某些动作而不自知;有的学员却应学而未学,未学而先学。此外,南于没有一套限定的课程,于是“随意而教”的教者会由于个人的喜好,将特别擅用的招式反复地传授给学员,而对其它不大喜好的招式置之少理(甚至不理)。如此种种,不独制造了有的学员自诩其教者“秘传绝招”之机会,其最大弊病却在于致令绝大多数的学员“学而不全”,因而使咏春拳术陷于一代不如一代的危机。

对于现代化的大规模教授法,编定另一套系统化的教授程序已成为必须的问题。可足,编定了次序的教授方法,会不会再度流入教授“死招数”的范畴呢?

经过十数年的观察及研究,我想出了一套办法去消除这一可能性,办法很简单:将一应的招式作有次序的编排,只为方便教学之需。而在某一阶段,教者如能善导学员们于所学的动作由原来编排好的次序在手或搏击中全部拆散,并故意诱导他们随意调乱,变成自由发挥的“活招式”,这问题的症结便迎刀而解了。

因此,我除将“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等编订了每课的教授法外,更将“手”编成了七节基本动作。每一节各有其特别要义。在每一节“手”完结后,学员们不久便要将手中所学的招式化为纯熟的个别反应动作,以便在搏击锻炼中使出来。这可使学员明白各种招式的灵活运用,是按乎敌人突然而来的不同攻守情况予以变化――每一招式的连贯次序并不一定,而每一节手中的任何一式均有可能与另一节手中的任何招式配合连贯起来;总而言之,要能学懂“随机应变”。这样的教授方式,使我及我属会中的各教练解决了老一套教授法的缺点,同时仍能保存了咏春拳中有异于其他各门派的独特观念。

现在,在“国际春拳术总会”中,一致推行的这种系统化教授法,最大的特点是,当一个在本会属下任何地地区、任何支部中锻炼的学员,无论他学到何种程度,只要他的教练一看他所学的最后一式动作,即可毫无困难地继续执教下去,绝不会遗漏了任何课程。相反地,当本地会属下的某位教练在突然接教另一位教练原来的一班学员时,亦无须费心研究每一学员的程度问题,这是旧有的教授法所不能拥有的优点。

二、国际泳春拳总会训练程序概述

春拳的训练程序,每一问武馆俱略有出入。然大致上皆以小念头拳套为最初入门功夫,而以木人桩法为最后课程。以下仅为本馆的训练程序(男子班)。

1.拳套

甲:小念头(基本拳套)

乙:寻桥(中级拳套)

丙:标指(高级拳套)

2.手及搏击课程

甲:单手――手部感觉初级训练课程

乙:双手――手部感觉高深训练课程

(1)盘手(初级“两手兼顾”锻炼)

(2)过手(感觉配合拳式以作攻守锻炼)

(3)甩手(脱离“盘手”阶段之攻守锻炼)

丙:自由搏击――穿戴护具之真实打斗训练

(1)本门攻守锻炼(两人以拳拳术互相攻守方式)

(2)咏春拳对外锻炼(用各种不同门派招式混合以训练咏春拳练习者经验)

3.借助器械之功力锻炼

沙包、木人桩、三星桩、吊腿等。

4.不借助器械之辅助锻炼

扯空拳、撑空腿、侧身拳、转马及步法、独立脚站椿、长桥力、手腕劲、双人对扯等训练

5.木人桩法

谅春拳最高深套子,共116式。

6.武器

武器之教授通常不列入拳术课程之内,只按个别情况需求而定。

甲:六点半棍法

(1)棍功基本锻炼――马、棍、枪棍、埋棍桩等。

(2)“六点半棍”套子

(3)棍

乙:八斩刀法

(1)刀功腕力锻炼

(2)“八斩刀”套子

(3)致用法

详述如下:

小念头 春派拳术最初级以“小念头”拳套开始。通常,每一位入门的学员第一天开始便学习这套拳,直至全部套子练习完为止方进入第二阶段。

在本馆,一首小念头通常修习时间为十课至十二课。在学员锻炼期间,教者一面授以新的动作,一面改正学员动作上的错误。这种边教边改的方式可使学员极易接受新的动作并修正第一式动作上的错误,因而加速进度。

单手小念头熟练以后,便到了“单手”的过程。单手是初级的手部感觉训练。这时,由于学员刚学习了小念头不久,不论在身、手、马方面都仅具雏形,是需要一段时候方可掌握单手要点的。在这段期间内,本馆教练带传授学员一些辅助锻炼,如转马、扯空拳、基本上步方法及较后期的扯侧身拳、双人对扯动作等等,以辅导学员们有良好的根基去进入较高深的课程。寻桥寻桥在双人“对扯”以后开始传授。这一讶:春拳术

中的中级拳套,包含了身、手、步、马、肘并腿击之法。寻桥是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套子,整首拳套最多为膀手之法;单就转马膀手、踏步膀手、低膀手等,已占了全首拳套中十之六七,由此可知膀手在这拳套内之重要地位。

双手寻桥拳套完成以后,便是“双手”的训练了。双手首先练习“盘手”,待盘下熟习以后,便可接受基要的“过手”训练。在本馆,过手的基本手法共编成一整套系统的、有条理的课程,并分为七节动作以便于教者及学员双方的记忆。每一节中皆包括小念头及寻桥中所分化出来的若干招式,此攻彼守,生生不息。

七节手各有要旨,兹略述如下:

第一节为基本搏击手法及步法的配合。如这一段练习纯熟,便能应付一般的敌人。

第二节为应付擒拿及反擒拿之法。小念头中段,其实包含了这一段动作,今在这一节手法中混合部分寻桥的招式配合“以形补手、以手补形”之诀使出。

第三节强调手部感觉及步法的配合。这一节手法极注重“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灵活感觉,以及膀手与问手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注重双拳的攻击方式,以及滚手的运用方法。

第五节训练“跳桥抢攻”及“以打为消”之法。

第六节训练指手的灵活变化,是以掌缘打击敌人的贴身变化。

第七节专注于双方由远距离变为“手搭手”时的抢攻法。

在第一节手法锻炼纯熟后,学员便可真正体会到搏击的感受。自由搏击的形式有两种。最初的自由搏击,只不过使学员们能够脱离了以手搭手的“手”方式,而改以离身搏击法,这是点到即止的,在春拳术语来说,名为“甩手”。其后,又引导学员们尝试穿戴护具,真真正正地对打。这种打斗训练方式,虽然比较第一种形式来得激烈一些,可是却是最实际的获得经验方法。且在严密的安全护具保护之下,再加上循循善诱的方法,学员是绝对没有半点危险的。因此,此种方式甚至还可以在纯女子班推行。

自由搏击 自由搏击并非两人混乱对打。而是在搏斗中,真真正正地使用出在第一节中所练习的手法。这时候,是学员们最感兴趣的期间。而由入门至此期间,在本馆大约需六至八个月。

手可说是咏春拳术中最主要的训练。一个学习春拳的人其功夫造诣精深与否,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春派三首拳套及一首桩法的招式,纵然全部熟习,而不诣手搏击之法,等于得物无所用,如入宝山空手回。拳套即如“工具”,手即如“使用工具之法”,如不识使用之法,有工具何用?故有时往往有“习两首拳”胜“习三首拳”的情形,虽前者所习不多,惟能熟练,至真正搏击之时运用随心。且占快、准、劲、狠四大要素,故能胜后者。

今本馆之训练课程,先以两首拳套为基本,然后继之以实习手搏击之训练,由浅入深,必要七节手法整体纯熟运用,方修习“标指”拳套,即此理也。

标指 标指是春派最高级的拳套。这首套子以攻为主,而最多指、掌、肘之法。标指拳套中,极大部分的招式采用“以攻为守”、“以打为消”之诀。此等招式固然较为凌厉,但难度亦甚大,如学员没有良好根基,有时会适得其反。故标指放在高级课程中,自有其理。

在标指之后,跟着要练习的,便是将整首拳套内的拳法运用于手的练习中。如果能够将标指拳套内所包括的招式使出,无疑增加了更强劲的攻击力量。因为,标指内所含的招式,较之前两首拳套内的攻击手法要来得狠毒及迅速得多。

马、步及脚法训练与此同时,学员更要严格地锻炼下盘功夫,如练习“独立脚小念头”,借助沙包及木人桩等器械锻炼腿法、马步等等。然后是一连串的咏春手对脚搏击法、脚对脚搏击法,直至最后能修炼至纯以春派马步之法而能克制敌人,令对方无法起脚为止,方为最高法度。

木人桩法最后,便是“木人桩法”的修炼了。本来,在此之前,亦有一些散式是给习者对着木人桩来练习的。但到了真正要修习整套顺序而下的木人桩法的话,便非要到了熟悉地运用上述三首拳套之招式以后。

木人桩法共一百一十六式。其中十六式为脚法,盖指左右而言,实脚法共八式而已。

拳术教学范文第8篇

拳术创自达摩。本为静坐并行之功。首重气,力次之。所谓养气者,纯刚是也。气充而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其练法简易:于动中求静,用后天之形,补先天之气。以手足动作,调节呼吸。虚心实腹,气归丹田。有一分气,用一分力,故不伤气。诚中形外,则精神健旺。盖气妥则志败,气盈则力盛。子舆氏所谓:“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之言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才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吾人处身社会,南北不定,风气各异,每有迁地而苦不适者,果能练习拳术,持之以恒。从未必即跻神勇之域。而内部精力充沛,自足以抵抗外界侵袭之气,病夫之饥,庶可免矣。

内家拳可分为形意、太极、八卦三派。均系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势,于无思无意中得以修养也。其法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困苦,复无标奇立异之姿势,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习之。懦者可使之强,刚者可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或有劳伤疾病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可从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祛病延年,可操左券。初练时似感不易,迨稍入门径,知其总枢,即不难自习。其枢在腰,力起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圆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

一、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捋、挤、按、探、捌、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

二、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行”是也;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tai、鹰、熊,“十二形”是也。

三、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即风轮掌、背身掌、狮子掌、抱掌、反身掌、卧掌、平托掌、顺势掌是也。

学习内家拳须知

今之学拳术者,第好高鹜远,辄以练气凝神,勿须拘于形式。这种理论固极高深,但它不切合于初学者。因为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姿势之外,实无其他致力之途,且拳术贵在顺中用逆,导气下沉,动中求动,神不外散,则自然气聚神凝。其姿势纯正者,呼吸即调;其形态乖谬者,则呼吸亦如其形态而形成散乱。佘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者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万勿忽视。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岐途。但即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可指日可待。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投足,左右往来,前进后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进退,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故不可专求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健康,自然可以却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者循序渐进,虽不能成为名家,要以可免误入歧途矣!

一、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源出一流,而式不同。初学者亦各择其性之相近,认定一种,加以练习。

二、三种拳术既经择定一种之后,学会一式,即须勤加自习,切勿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学者宜细细领悟。

三、到场练习,应该主动,将所学会者温习。须知多练一趟,身体上可多获益一次。千万不要等人催促才去练习。

四、练习拳术,学有先后。初学者应自起点学起,切不可强与先习者比拟。

五、练习拳术如有不明了处,应当随时请教,以免食而不化。而于平时,尤应观察他人演习,藉收今昔仿摹领悟之效。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形意拳,万不可因式简而贪多求快,不求甚解。应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提高,一式学不好,不学第二式。否则姿势长期不正确,势将事倍功半。身体机能也难以得到改善。三体式、五行拳虽形式简单,如不加重视,而过急欲学套路,学花样,希图以多而胜,实际功夫很难长进。

二、应有毅力,持之以恒

不择场地。只要平坦、通风的一块地即可。每天有计划的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也难以收到锻炼的好处。坚持才能改善素质,提高技术水平。

三、因人制宜,适当安排

有人认为:形意拳猛烈,运动量大,只有年轻时才能从事学习。其实不然。古时有名的拳家很多是从中年以后,如李洛能37岁始学,李镜斋63岁练至70余岁学成。女同志同样可以学。但要因人制宜,适当安排。拳势稍缓,少打明劲,然后再增内容,提高强度。

四、协调和顺,呼吸自然

拳术教学范文第9篇

笔者于1993年在日本东京见到《李天骥・太极拳の真髓》一书,书的封面之套签标有“太极十三势本邦初公开!!”的字题,还有“この一册で太极拳の全てが解る”的字样,左侧印有李先生二寸照。余买回一看,原来是李先生附会太极十三势所编著的《太极养生十三势功》,由吴增乐表演的附照。在1997年4月第一版李德印、李春莲编著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一书中,作者把李天骥先生之十三式内容又重新以《太极拳基础练习十三势》为名刊出,动作图录相同,只是歌诀文句略有更改。李天骥先生(日文本194页翻译录下)言讫编撰成十三式,而李德印先生也说基础练习十三势,是围绕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和需要选编的一套基础练习方法。

二位李先生是世侄血缘,他们对太极拳的追求是一往情深,在各自编著的书中文句表明,对十三势之锻炼还是希望推敲再三,力求更完美。阴阳顿挫,抑阳高下……文风不古,在吟诵唱念中时有憋气在胸之感,显然是平声换为仄声的关系。

虽然歌诀不同于诗文,但便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要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这样才便于流传。倘若时常读起来不顺气,使人不能习惯,便说不上为歌诀了。二位虽然是武学之贤能,可在文理上则显得逊色。

武术基础训练,一般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三部分内容。从广义上说,二十四式太极拳本身就属于基础训练范畴。它既是初学入门的教材,也是提高技术行之有效的基础套路。然而,从教学角度分析,在教套路之前或同时,进行一定的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强化技术规格和技术要领都是必要的。

基础练习十三势,是围绕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和需要选编的一套基础练习方法。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中可以作为基本功练习,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和课外补充教材。甚至应该使学生先做基础练习,打好一定基础,然后再进行套路教学。

当然,太极拳的基础训练绝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很多具有共性的武术基本功,如站桩、行步、压腿、踢腿、活肩、下腰,以及跳跃、平衡、发力等练习,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控制能力,为太极拳技术提高打下牢固基础。教师应根据具体对象和条件广泛选用。

武林之丹道泰斗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笈》中对太极拳也有言及。先生在回忆家传之时说:“吾家藏抄本《太极拳辑要》四卷,几经沧桑,仅剩残篇断简,每每忆及,令人痛心,善本未传,愧对后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领,列目追写,以供同道。太极拳虽出于后人所创,但其源于武当十三势,开始尚能遵守三丰遗教,降至近代群贤辈出,传播日广,各有见地各说各理,加之年代久远,越传越谬,殆失武当真面目。重套路轻内操,以致舍本求末。现在追写功法,可能与一般不同,希望阅者详参,万勿鱼目混珠,而误己误人。谨言,以表愚诚焉。”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太极十三势的本来面目,前贤周潜川、关亨九相继去世,我再不把它写出来,就再也无人知道其庐山真面了。

太极十三势乃为太极拳之操演精练,贯穿始终之精神,当今太极拳大家都说太极拳起源于十三势,但都没说清拳经十三势的内涵。现在大家知道的传统太极拳,俗称“老太极”,俱是在十三势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十三势即没有今天的太极拳,由此可知十三势是各个时代的练拳的人都想知道而且并不十分清楚的。所有书中都讲十三势是如何关键,是如何重要的内容,避而不谈十三势本来面目,说十三势是什么八卦五行,八法五步,加起来共十三势之因由。

拳术教学范文第10篇

一、不争强斗狠、与人信让、化干戈为玉帛

1906年,时称修明的修剑痴先生,好游侠作为,常以武会友,结拜武林豪杰,在直隶(河北)、京、滓一带武林很有名气。后为谋生和发展通背拳术,遂应邀到直隶总督府大军阀曹锟麾下任武术教官。1915年,因直奉战乱,修老弃戎,独闯关东,以艺名号称“剑痴”在奉天(沈阳)北市开山门授徒传承祁家门通背拳术。一时间,有登门拜师欲学功夫者,也有要一比高低者。修老来者不拒,均以江湖礼仪和武林道德恭而待之。然而,旧社会在异地他乡,靠教“把式”吃饭的“同行是冤家”。包括社会、武林和三教九流在内,都各为名分和利益,互相排斥,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明枪暗箭,其社会背景等关系,十分复杂和微妙。此时。有一人因与修老交手败阵后,心怀叵测。跑到了“东北三老”之一,时任东北军大帅府武术教官胡奉山面前,以修剑痴初到奉天(沈阳)设场表演和教拳,《奉天日报》大肆宣传等情节搬弄是非,并讹称:修剑痴狂言“打遍关东无敌手”。胡老说,有好功夫者可取长补短,是狂徒就应教训教训,遂差人邀修老比武。修老不知背后有小人搬弄是非做了手脚,自觉与威震东北的大帅府武术教官胡老先生切磋武技,无论输与赢都是人生快事。正欲赴邀时,有知内幕的朋友及时说明原委并力阻,于是由好友安排酒宴,亲请胡奉山入席,戳穿了小人的谗言诡计。胡老乃武林侠义之楷模,深知江湖之险恶,席问闻河北老乡初来奉天谋生之原委后,通情达理,与修老互敬如宾,开怀畅饮尽兴之时,又各自当场演练拳技功法,为朋友们助兴!据说,二老如龙似虎的功夫确实不同凡响:修老意统神形,外柔内刚,周身整合妙手非凡:胡老动静虚实,戳蹶连环,落脚时跺裂了一块地砖。顿使当场的武林朋友大饱眼福,喝彩不绝!真是:“论交翻恨晚,说剑增感慨”。修剑痴、胡奉山二位化干戈为玉帛的武术佳话,实为武林先贤中德艺双修之楷模,其美名确应后人传承和颂扬。

二、不以强凌弱、重武修德、侠者仁义胸怀

1920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通背拳术,修剑痴在沈阳传承发展祁家门通背拳术的基础上,又往返沈阳与大连之间流动教学,转而定居大连开办通背武术馆。此间,作为东北最大的水旱码头――大连也是旧社会江湖行帮生息繁衍的主要领地,大连帮、山东帮、河北帮,三帮分立、藏龙卧虎。因此,码头上也收留了不少因势单力薄、弃武谋生、靠卖苦力吃饭的落魄江湖好汉。修老为发展通背拳术,常出入红房子(旧地名)、码头等处,借与朋友谈生意,讲文论武和切磋拳械技艺时,不断扩大通背拳术的影响。1931年秋的一天,修老在-码头与河北老乡吴师傅指点弟子们练习白蜡杆,突然从人群中跳出一位面容黑红,虎背熊腰的年轻人,抱拳说了声:“请指教”,不等人们应答,就练起了拳脚。这种有违江湖常规的做法,使人即刻警觉是要“踩场子”!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那年轻人五短身材。出拳夯实有力。但手脚的配合却有些不整。为探寻虚实,修老一针见血地说:“小兄弟,功夫不错,能接住手吗?”话音刚落,年轻人突然飞步一拳,直奔修老当胸打来。这突如其来的凶狠攻势,把人吓得倒吸一口冷气,不好!只见修老侧步移身“顺手牵羊”,将年轻人脚跟带起,借势“顺水推舟”放出丈余,还没等落地,修老已飞身跃步将其拉住。年轻人自以为要被打一顿,忙抱头闭眼,没想到修却笑着说:小兄弟,在江湖上可要讲究规矩呀!以后,愿意玩拳,去西岗的拳房找我修剑痴。其实,这位所谓的“小兄弟”,名叫孟照奎,山东济南府人。生前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西山街,系本溪煤矿退休工人。笔者登门调研时,他已78岁高龄,毫无保留地用山东腔打开了话匣子说:“俺九岁拜山东名师刘光海(或称光远)师傅学少林罗汉拳,也听说过通背拳:1923年,俺到天津火神庙拜白师傅(又称白四爷)学通背拳。可只学拳不能糊口吃饭,经师兄张永昌(又名张力山,张大力,会贯跤),介绍到北平(北京)天桥沈友三师傅门下学硬气功和贯跤。1927年,俺独闯关东,先后到沈阳、哈尔滨、营口等在街头‘半兴半尖活神仙’(有真功,也有假托)的卖艺谋生,后到大连水旱码头上做劳力,能多挣点钱好谋生。期间,因平时年轻气盛,脾气倔强,愿与人角力、摔跤争个高低,人家都叫俺‘小山东’。又因俺姓孟,好打盹睡觉,又都叫俺‘孟迷糊’。那时旅大修剑痴师傅的名,俺在北平(北京)就闻说他功夫好。在旅大码头,亲眼见他平时穿件长袍,体不压众,貌不惊人,练两下拳软绵绵的。就决定与他比武,也好闯出个名分,讨码头帮主的重视,多挣点大洋(工钱)娶个老婆过日子呀!所以,那天交手,俺先来个冷袭,没想到一搭手,就被放趴下了。后来,码头上的人都笑话俺,俺心还真有点不太服气。有一天,正好本溪煤矿招工。俺报了名,说当晚火车去本溪,俺买两瓶酒就去了修师傅拳房,说是拜望他,请指点一二,也是想用‘力大降十会’,贯跤摔他。结果,俺一搭手欺身抱腰,人家一抖身侧步,俺自己摔出来了,这回俺心真服了。告别修师傅当晚要去本溪煤矿扛活了。也能看出修师傅挺喜欢俺这虎劲。修师傅说:到哪吃饭都不易,要不行,回来给我扫地看场子。还给了俺一个银大头(一块钱),说留着路上用吧。俺感动得掉了泪,可惜,那时如果自己有个家,能吃上饭,就跟修师傅学通背拳了。到现在俺也忘不了修师傅大人有大量,真仁义呀!”

三、不因循守旧、革新育人、大武术大发展

修老曾先与贺福元(又名贺振芳,原北平伪警察局警政官)等人,拜河北新桥通背拳名师李恒(又称李大恒,河北新桥东坞村人,系大枪李忠的同乡及弟子),学练二十四势筑基的大架老祁派通背拳械:后拜名扬燕赵的通背拳师许天和(又称许大杆,河北新城许家营人,祁家少派衣钵弟子),学练三十六势筑基,六合小架少祁派通背拳械:并得益于师叔张友春(别名张玉春,号山西“鹞子张”,太原商号形意拳镖师,后拜少祁派通背拳始祖祁太昌为师)形意和八卦拳技的指导:系祁家门通背拳术第四代中兴大成之传人。修老一生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发展传统武术和培养武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

上一篇:精品课程案例范文 下一篇:城市精细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