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新闻范文

时间:2023-10-04 00:13:00

晚间新闻

晚间新闻篇1

卫星传输的省级电视台“晚间报道”新闻节目,和其它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一样,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提高受众收视率,省台必须正视现实,放下架子,以优质的新闻节目、特别是民生新闻,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内蒙古电视台《晚间报道》悄然调整内容定位,提出“站在公共立场关注公众利益”的节目定位和报道理念。

作为电视新闻从业者和“晚间报道”类新闻的编采人员,笔者认为“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想要做的好,有传播力、影响力,关键是要找准在受众和市场中的位置,明确并坚持内容定位。

就电视频道和节目而言,受众(观众)即市场。找准目标受众是电视新闻节目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卫视频道因其覆盖广泛,其受众绝非仅限媒体所在行政区划,内蒙古汉语卫视传播影响范围和参与竞争市场范围定位,就包括“大三北”乃至“全中国”,就是要与全国的电视频道竞争全国的观众,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宣传内蒙古,竞争全国的电视广告。这就决定了“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内容必须适合本地本行政区以外的更大范围传播。

传播学认为,有效传播要完成“传播一接受一反馈”三个过程,我们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是“入耳、人脑、人心”、近年电视界对电视节目找准自己的目标观众的通行说法是“精确打击”。因此,找准明确自己的目标观众是“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又一个方位问题。

如果上述认识和观点被接受,就可以为当下的“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提出关于生存发展的坐标和方位。

第一,卫星传输收看的“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的内容定位,必须是对全国观众都有价值的,考虑到宣传内蒙古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宣传内蒙古,服务全中国”。既要注重“三贴近”,还要有别于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并且要关注对全国观众都有价值的公共话题。

时段、受众(市场)需求规模决定,“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的收视预期、收视率目标不能高,与18点20点段的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和“举国”办、具有垄断性、极具权威性的“联播”类新闻比,有三分之一收视率、2%的收视率即可。

第二,如何针对目标受众需要和内容定位。做出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1、做有用的信息传播,做有思想的新闻。

2、就一个新闻事件,用编辑部的认识和思想收集和整合信息,做编辑整合传播。

3、抓住影响公共利益的、关注度高、普遍意义很强、可能成为热点的新闻事件,不遗余力地做足做热。

4、抓住时机,抓住热点,做足做好热点新闻的第二落点。

5、用准确的公共视角发现和报道重大时事政治活动关系公众利益的内容。

6、坚决坚持内容定位。力戒内容定位随意性、偏离目标观众需要、无的放矢、模糊不清。

第三,“晚间报道”类新闻的具体内容。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十分重要。也要十分确切、十分清晰。并且要坚持到底。

1、“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那些关系国家、社会根本、关系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事情,是维护或者损害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事情,靠这样的内容做出特质、做出品格、做出核心竞争力;

2、要坚持关注政府关系公众利益的作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公共政策要关注是维护公共利益,还是损害公共利益;还要监督政府利用公权力为公众服务,还是谋取不正当利益;要监督公务员、公职人员,是在为供养他的纳税人服务、尽职尽责还是相反;

3、要关注监督公共财政适用于公众、用于公共服务、用于公共服务产品生产,还是用在少数人或者个别人身上,还要监督对公共财政使用是效益最大化,还是铺张浪费等等;

4、公民的知情权、选举权、财产权、隐私权等等权利的侵犯与保护,也是必须关注的内容,为社会、为人民增强安全感;

5、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公共卫生防疫、公共安全、社会安全、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设运行都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密切相关、关系每个人的根本利益,都是“晚间报道”类新闻必须要关注的。

6、少做、或不做单纯关系个人具体事的报道,不做邻里纠纷、简单的道路安全事故等等不带有根本性、不影响多数人根本利益的报道。

做以上这些公共内容,不仅是批评、曝光、做问题报道,更要注重正面报道,树立正面样板,给人以信心。

第四,根据受众定位和内容定位,“晚间报道”类新闻节目其节目状态上要有大的改变。

晚间新闻篇2

习近平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晚间新闻篇3

【关键词】都市报 新闻同质化 创新

一、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合肥有5家都市报,其中四家是早上出版,只有合肥晚报下午出版。虽然新闻源的渠道多,但作为一个中等城市来说,能够获得的新闻线索还是有限,重大的新闻基本上家家都有,雷同现象常见。如6月7日的报纸:全城各家媒体都对热点中的高考做了报道,虽然各家采访的角度不同,但内容基本上请专家解读高考,提示高考中的注意事项;在新闻同质化不是那么明显的突发新闻版面中,一共有5条新闻与其他都市报发生了重复,其中一名情侣刚下火车就被人骗的小新闻,五家都市报中有四家做了报道。这种情况下,如果哪一家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读者只需看一份报纸就足够,否则就浪费时间。

二、新闻同质化既伤读者,又伤报纸

首先,新闻同质化首先伤害了读者。在日常采访中,与读者交流,或者零售报摊摊主交流时,常听他们说,“现在的报纸相同的地方太多了,不仅大事相同,小事也都一样……”作为新闻人,每每听到这话,总不是滋味。因此,不少读者说,“别看合肥有五家都市报,但看一份报纸就足够了。”因为,不仅国际国内新闻相似,就连当地的新闻也不少雷同,读者抱怨不断。

其次,新闻同质化也伤害了报纸自己。一般来说,读者只会订一份报纸。他们会在几家报纸中反复比较后,才决定订哪一份报纸。如果一份报纸长期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渐渐失去读者,甚至失去一部分读者群。一份报纸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发行量,随后失去的便是广告收入。时间一长,报纸的品牌影响力、权威性等就会随之褪色。

三、破解新闻同质化的举措

正因为报纸新闻同质化严重,各家都在想奇招,出怪招,总希望走出自己的独特路子。各家都市报总是侧重某个方面,以吸引读者。

《合肥晚报》作为合肥当地的主流媒体,还保持着晚报的特色——下午出版。在合肥全城五家都市报中,《合肥晚报》成了唯一一家下午出版的报纸。从出版时间上来说,下午出版是个劣势。因为前一天的新闻,几家早报几乎是一网打尽了。读者下午拿到的晚报,不少新闻很可能是早报报道过了,这样看来,《合肥晚报》的新闻在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在出版时间上又增加了一项劣势。

于是晚报人开始想招,抓独家新闻,抓重点新闻,打造自己的品牌拦目。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能捕获的新闻线索,是有限的,多数也是公开的。记者要想抓到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并不是那么容易。打造品牌栏目,没有好的稿件,怎么打造,也是白搭。

《合肥晚报》又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走出自己的独特路子?经过调研、思考,《合肥晚报》决定把握好自己的下午出报的特点,将劣势变为优势。将当日新闻、本土新闻、新闻策划作为制胜的三大法宝。其中最具有“杀伤力”的当天上午发生的事件、当天见报的“今日独家”新闻叠,它以晚报晚出的时间差,使得《合肥晚报》能够为读者呈现与其他四家都市报不同的新闻,从而从新闻内容上做到了差异化,将原先市场上因新闻同质化而丢失的读者群重新夺回。

四、“今日独家”以时间优势领跑全城媒体

1、“今日独家”16个版,全国罕见

在今年6月7日改版后,《合肥晚报》从拿出整整一叠16个版面的篇幅,用来为读者呈现当日新闻,以区别于同城其他几家都市报的新闻。目前《合肥晚报》今日独家版面从周二到周五,每天为16个版。在周一、周六、周日,今日独家新闻的版面也不少于4个版。

在周二至周五的“今日独家”新闻叠中,报社版式设计人员专门设计出了一个大图导读的头版,作为当天《合肥晚报》众多新闻叠中放在最上方的头版,使得读者对当日的新闻在头版一目了然。这样的篇幅在全国晚报晚出的报纸中,极为罕见。

2、“今日独家”内容丰富

周二至周五的《合肥晚报》第一叠的“今日独家”,在前六个版中,作为普通今日独家版,报眉叫做“今日独家”,主要安排记者当天上午采写的一般性新闻或重点新闻。除了普通今日独家版面外,还分为“今日出警”、“今日调查”、“今日开庭”、“今日事件”、“今日提示”等多个分类新闻版面的,做到了新闻叠独家化、版面专题化、内容栏目化。此外,遇到当天上午发生或获知的重大新闻线索,《合肥晚报》采访部门还会专门进行策划,安排专门的版面,为读者呈现策划内容。

比如“今日独家”叠中的“今日出警”版,是由采访部门与公安、110联系的记者,每天与公安部门中的通讯员保持密切联系,得到线索后,迅速前往事发的第一现场采访;“今日开庭”版面,是由采访部门与法院对接的记者,获知了当天上午开庭的时间后,对于当天上午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庭审进行报道,在法庭宣判后的两个小时时间内,本报关于案件的报道就会呈现在读者面前。

3、“今日独家”是如何出来的

(1)确定线索申报制度,集报社之力做好新闻。为了让今日独家版的新闻多样化,不放过每一个有价值的线索,《合肥晚报》采访部门在改版的一开始,就确定了线索申报制度。每天早上7点,由采访中心各新闻部门主任统计所在部门记者的今日线索,线索搜集后,一并报给采访中心主任在随后进行的编前会上与编辑们进行讨论,对于能够重点采访的新闻,将由部门主任及时通报给一线记者。这样,使得一线记者可以与采访中心负责人、编辑进行互动,在紧促的采访时间里能做到有的放矢。

(2)多名记者争分夺秒抢新闻。对于每天发生的动态突发性新闻,《合肥晚报》除了在普通的今日独家版面上专门开辟一到两个版面用于刊发之外,还专门开辟了“今日出警”这样的专门提供当天警方出警信息的版面。

每天晚上,《合肥晚报》采访中心都会安排一名值班记者,专门负责收集每天零点之后发生的线索、动态消息,并进行采访。在凌晨之后,《合肥晚报》实行线索专人负责制度,零点之后,值班记者一旦接到动态突发性的线索后,会立刻前往事发现场进行采访,并及时在10点半之前发回稿件。

(3)摄影文字联动,做到版面图文并茂。为了让今日新闻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出来,《合肥晚报》在今日独家新闻方面实行摄影、文字联动制度,对于容易以画面展现的新闻,报社规定负责采访今日新闻的文字记者必须跟随一名摄影记者采访,发回后方的稿件要做到图文并茂,最后由后方编辑决定图片的配用。

4、“今日独家”效果:合晚新闻领跑全城媒体

自从今年6月7日合肥晚报改版之后,大量增加今日新闻,使得报纸新闻内容彻底与其他四家都市报区分开来,除了一些重特大事件外,《合肥晚报》的新闻内容完全不同于其他四家早报,特别是早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合肥晚报》做到了领跑全城。

根据报社发行部门的统计数据,在6月7日改版当天,《合肥晚报》零售量从一万五千份增加到两万份,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内,零售数量呈现缓慢递增趋势。

同时,加大“今日独家”等差异化新闻版面的投入,也使得报纸的广告收入有所增加。改版后,不少广告商表示,他们非常钟情“今日独家”。

5、“今日独家”的精益求精

当然,今日独家新闻需要完善。由于采访时间比较紧,加上采访对象的不确定性,一些新闻虽然避免了新闻同质化,但却容易丢失了新闻的深度。与同城的其他四家早报相比,每天合肥晚报上版新闻中,有70%以上的新闻做到了与早报的差异化。在如今的《合肥晚报》今日独家稿件中,不仅要求要追求新闻的速度,更要追求新闻的深度。

对于当前一天可预知第二天上午的重大新闻题材时,为了追求深度的采访,本报采访部门会在前一天召集采访记者,召开采编会议,对此事进行周密策划,从多个方面全方位报道这一新闻事件。并在会上严密分工,并确定一名统稿人,做到在第二天10点截稿之前,所有稿件到位。这样的全包揽式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最深度的报道,不给早报留有再做新闻拓展的余地。

例如今年10月16日,安徽省第一家航空学院在合肥成立的当天,本报派出了4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影记者,在当天上午的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本报5名记者通过在现场全方位描述,并采访飞行学院院长、老师、民航专家,发回了4个整版的稿件,从全方位展现了安徽第一家飞行学院成立的背景,这所飞行学院为准飞行员们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服务,学员们将驾驶什么样的飞机上天飞行,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报名学习成为飞行员,这些读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都通过那一个上午记者图文并茂采写回来的版面上得以体现。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会新闻部)

晚间新闻篇4

关键词:《城市晚报》;《新民晚报》;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74-02

都市类报纸从异军突起到发展壮大,目前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如何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是每一位都市报人致力探究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唯一一家主要面向城市市民发行的综合性晚报—《城市晚报》,与晚报界的“重量级”“老字号”—《新民晚报》,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差距,进而可以加大《城市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了便于研究,现随机抽取这两份报纸的2011年11月1日—11月30日共计60份报纸作为本次比较分析的样本总体。

一、报纸介绍

1.城市晚报

《城市晚报》(以下简称《城晚》)是由吉林日报社主办发行的省级晚报,是吉林省唯一一家主要面向城市市民发行的综合性晚报。创刊于1983年,现在发行量已超过35万。城市晚报1995年被全国晚报协会评为“全国读者喜爱的晚报20家”之一。创全省发行量最大、传阅率最高、新闻时效性最强、广告成长性最快等一系列媒体之最。

2.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以下简称《新民》)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新民晚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晚报,前身为上海新民报晚刊,是创办于1929年的新民报五个分社、八个地方版中的一个,具有七十多年的办报历史。

二、对比研究

1.版式风格的比较

报纸是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报纸的文化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之后才可以体现。因此,帮助和吸引读者来阅读报纸,并使读者一直有兴趣读下去,是报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报纸版面的设计形式就是报纸吸引读者阅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就《城晚》在版式上的安排早已经脱离了传统晚报“杂、散、碎”的编排模式,破栏、不规则栏等现象已经很少出现了。《城晚》基本上将每个版面平均分为了4~5栏、2~3个部分,基本形成了模块式的编排形式;在标题上,一律横题,使标题与人们阅读的水平线的流程相一致,提高了报纸的易读性。头版的标题基本上都采用加粗黑体,字号也都超过了初号大小,总体看较比稳定且醒目。其他版面的标题字体也都以黑体为主,字号大小也均在初号和小初之间;新闻照片的大小相对都比较醒目,很好地增加了读者的视觉强势。值得一提的是《城晚》的一些专副刊都大量地采用了时尚活泼的图画和卡通漫画,使整个版式看起来轻松、活泼,极具有现代气息。

对于《新民》,通过抽取的样本来看,其在版式上的海派风格尽显无疑。与《城晚》那种用大标题、大图片、大板块来吸引读者的版式设计形式相比,其眉清目秀、交错咬合的版面布局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新民》基本上与《城晚》相似,也将每个版面平均分为了4~5栏、2~3个部分;在标题上,《新民》却比《城晚》活跃得多,《新民》基本上每一个版面新闻标题的字体和字号都会变化2~4种,且横列式标题与竖立式标题交替出现;在稿件的安排上,《新民》多采用“穿插”的布局结构,将一整个版面合理、有机、美观、相互镶嵌交错地结合在一起,而《城晚》在这一点上就相对的简单、呆板很多;对于不同的稿件,《新民》还比较注重对线条的使用,稿件与稿件之间泾渭分明、清晰又紧凑,而《城晚》对于不同点稿件却没有明显的分隔,仅以标题的醒目性来增加稿件的归属感,为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多不便。

2.头版样式的比较

从头版的设置上,两份报纸明显不同的风格表露无遗。笔者对比了2011年14日、15日和17日这三天的六份报纸,其中不难发现:《城晚》在头版中基本上没有新闻内容,仅是将头条新闻的巨大图片刊登在显著位置(几乎占整个版面的1/3),并配以醒目的标题文字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其次还在版面的右侧罗列了重要新闻的索引,形式也是以醒目题目的方式供读者选择阅读。最重要的是,《城晚》的头版除了刊登上述内容和报题之外,剩余的地方全部用来刊登了广告,其所占头版面积几乎相当于头条所占的面积,有时甚至超过了头条所占的面积,达到了版面的1/2之多。《新民》从整体看,头版的编排设置形式较比稳定,所刊登的新闻内容均以提要的形式呈献给读者,相比较《城晚》的形式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性。整个头版只有头条新闻的一幅图片,且居于版面的版心位置,大小适中,不张扬,不凌乱。广告的安排位置相对于《城晚》也更具收敛性,不会使读者因为看到广告图片而对报纸产生厌烦心理。

不言而喻,仅就头版而言,《新民》给读者提供的信息量已明显大于《城晚》。头版是报纸的“脸面”,也是读者接触的“门户”,都市报不仅要让读者感到有趣,而且还要让读者感到物超所值。不能否认,清晰的图片,纪实感强,可以美化报纸吸引读者,但是《城晚》把大量的版面让给广告的这种做法是笔者不能认同的。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曾说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头版刊登适量的广告亦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因为广告刊登不当而影响了新闻传播的质量,甚至是报纸形象和长远利益,那就不是小问题了。”《城晚》长时间且大面积地把头版让给广告(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了),势必会形象到新闻信息的传播,久而久之《城晚》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就会改变,到那时再想解决对策就为时已晚了。《新民》在处理头版广告的问题上就做得比较好,广告基本上不出现在正中间,有的也只是一小块文字广告,或者在最底下的位置,从而保证了头版内容永远以新闻为主,版面的视觉中心也永远是新闻内容而不是广告画面,版面整洁、高雅,一派大报风范。

3.新闻内容的比较

城市类报纸作为地方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应传播与市民生活相贴近的各类信息,“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科技,从教育到法制,从社会生活到国际风云,从党的方针政策到市场行情变化等等,凡是市民关心的内容都要有所反应,大量反应。”[1]本着这样的标准,笔者在对抽样的两种报纸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后,发现《城晚》和《新民》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各类新闻报道的比例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笔者以样本的60份报纸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报纸在各类新闻的报道比例上进行了对比统计,新闻类别大致分为: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和评论新闻(见表一)。

表一

我们知道,都市类报纸的读者定位应该是本地区最广大的市民,因此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仅应当以其亲切可读、活泼丰富的版式风格和内容来吸引读者,还应当以突出其本土新闻,彰显地方特色为追求的目标。目前,全国报业市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同传统报纸间的白热化内部竞争;其次,是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的求生存的外部竞争。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都市类报纸怎样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价值体现呢?笔者认为,以本地区的传统、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突出本土特色,树立独有的自身品牌形象,牢牢抓住本地区的读者群,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而从表一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城晚》和《新民》对本地新闻的关注程度都是极高的,尤其是《城晚》。看来他们都把彰显本土特色、贴近受众、服务读者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最大程度上的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同时,笔者将表一中的数据用柱状图表现出来如下。

通过柱状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新民》在加强报道本地新闻的同时,对于其他各类新闻报道的比例基本上是相对均衡的。众所周知,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其政治和经济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民》作为这座特大城市的一份都市类报纸,严守阵地,以本地新闻为主,国内、国际、财经、文娱、体育和评论新闻互为依托,牢固地树立了自身的品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城晚》在各类新闻的报道比例上,除了高度地报道本地新闻外,关于财经新闻的报道比例几乎相当于国内和国际新闻报道比例的总和了。“商业的力量在崛起,公民对商业的关注度也在提升,这或许就是当下几乎所有综合性日报都设立财经新闻、经济新闻版的依据”,“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够读懂财经新闻,正像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明白人民币升值、CPI指数飙升、俄罗斯小麦歉收这些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2]。因此笔者认为,《城晚》应该相对地减少一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比例,多报道一些读者更喜闻乐见、更关注的本地、文娱和体育新闻,这样才能使报纸的风格更贴近民众的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拥有较大的读者群。

三、总结展望

《新民》这位晚报界的“重量级元老”,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一直以来都把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为读者服务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激烈竞争如此节烈的晚报界中运筹帷幄,稳步向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拥有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城晚》相对《新民》虽然年少,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东北地区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城晚》较《新民》而言:它过于追求“强势效应”,过多追求广告收益,而对信息的厚重度不够重视,内容的深层度也挖掘不够,虽然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创新,但却少了老学者沉稳的气质和耐人寻味的经典风格。

《城晚》应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品牌,创新自身的独有特色,积极地在本地区构建自己的读者群。相信不久的将来,吉林的《城市晚报》一定会成为东北地区最受读者认可、最具新闻号召力、最受广告商青睐的第一大报。

参考文献:

[1]席文举.二十一世纪都市报[J].新闻战线,2000,(12):66-68.

晚间新闻篇5

与此同时,报纸网站广告的增幅却都有大幅度提高:两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0%、31.2%。

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出,基于表现形式的差异,报纸的经营前景无法与互联网媒体抗衡,但是对于拥有多年新闻采编经验和内容集成优势的传统报业来说,如果能够进一步强化作为新闻产品服务内容供应商的自身功能,充分利用好传统载体进行新闻产品的送达,依然可以保存自身优势。

从目前的媒体实践看,报纸与网站的新闻提供各具特点

(一)报纸的新闻内容同质化趋势严重,个性特点不明

1.出报时间相近,无法形成时效性优势

各地的报业竞争激烈,一类城市中具10种以上报纸的地方比比皆是,日报、晚报、晨报、午报、都市报、商报等等不一而足。为了抢占晨间的“黄金段”,大多数报纸几乎都在早晨出报,甚至连晚报也不例外。挤占晨间发行时段,本出于争夺市场和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但新闻的发生是不受市场意志控制的,几乎同时上摊的报纸,截稿付印的时间也差不多,难免“千报一面”。而报纸付印后发生的新闻,只能到次日才能见报面市,报纸的即时性就无从保证。

2.新闻内容雷同,无法激发读者兴趣

报纸同质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同的报纸对新闻事件和体裁的选取类似,报道雷同。以在上海发行的几份主要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为例,头版的内容时常相同,以2007年9月份为例,上述报纸中三家以上用同一新闻事件作为头版头条或次头条的,达16天。这些雷同尤其体现在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编排上,由于都采用新华社稿件图片,版面上几乎没有差异。在争取读者方面,依靠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固然是个办法,而用更快、更巧、更独特的处理才更加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前者是将新闻“推向”读者,后者是用新闻“拉拢”读者。对新闻事件选择的高度一致固然意味着该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当所有的报纸都在谈论一个话题时,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能力也就有限了。

3.版式设计趋同,无法形成视觉刺激

内容选择难以激发受众需求的同时,形式的包装也呈现同质化趋势,缺乏创意和突破。在新闻编排上,大标题、大图片似乎已经成为日报、晚报、都市报吸引读者的不二法门。头版大都采用了封面式编排,即主要新闻用大黑体标题或大图片导读,次重要新闻用小黑体标题导读;报纸内页的编排方式都是用主要新闻的大标题压住整个版面。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读者阅读方便,但缺乏变化和个性。相同的编排方式带来相同的版面风格,在报摊上形成千报一面的景致。①

(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弱,而形式包装和信息容量优势强

收集并分析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网站2007年8月的头条新闻,可以发现门户网站新闻具有如下特征:

1.时政新闻比例超过50%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三大门户网站关注的重点,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只是偶尔出现在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中,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占门户网站头条新闻的75%以上。

2.以新闻网站为主要信息来源,少量原创作补充

三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的第一来源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三大门户网站在转载时,关注的是已经上网的媒体,转载仅以纸质报刊形式存在的媒体内容相对较少。尽管商业网站的采访受到严格限制,但三大门户网站仍然有少量原创新闻。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编译国外的外文媒体内容。这些编译的新闻署名为编译者,并被网站作为本网的原创作品;第二,部分关于科技和体育等方面的新闻以体育专稿的形式;第三,做嘉宾访谈。②

3.转载加工重在包装,突显受众关注因素

门户网站在转载新闻时,更多的操作是复制加粘贴,很少对转载新闻的内容进行加工。

三大门户网站转载新闻中60%以上与原新闻内容一字不变,这一比例高的甚至超过90%。但在转载新闻的标题加工上,网站着力颇多。

半数以上的新闻标题会经过编辑加工,少部分经过网站编辑加工后的标题与原标题相比,凸显了新闻内容中受众最关心的因素,如中国新闻网的一条新闻原标题为《20日10时国新办就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情况举行新闻会》,经新浪网转载后,标题变为《国家统计局称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4%》。

4.海量数据优势突出,多媒体互动手段尚不成熟

在对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做分析时,发现信息海量和交互性的特点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而多媒体的传播并不乐观。三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头条标题中,多数会链接出相关的新闻专题网页。在专题页面上,一般都设有滚动新闻、图片、背景资料、分析评论和网友评论栏目,这些汇总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从对门户网站一个月的头条新闻分析来看,视频新闻在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中应用并不频繁,由于宽带限制,在线播报和在线视频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连接速度慢、图像质量差、视音频不流畅等问题。③

基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各自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无论是与成长于虚拟空间的互联网媒体比拼,还是与同处于传统阵地的其他报业集团竞争,传统媒体都需要强化其新闻产品内容的独特性,同时在形式上寻求突破,从而展开差异化竞争。④

美国资深记者杰克•富勒认为:“所谓新闻就是一个报社最近了解到的对所服务的社区有重要意义或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问题的报道。”⑤。

这一定义中包含了新闻产品的几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读者兴趣。时效性,是新闻之所以“新”的第一要素,在互联网尚不能做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用的时代,对读者而言报纸作为“新闻纸”依然具有保持“新”的可能。重要性与读者兴趣,这两者决定了读者对新闻的接受度。“重要性”将新闻推向读者,“兴趣”使读者索取新闻。三者的结合,使得读者对新闻产生了需求,并得到满足。

从《新民晚报》的实践看报纸的竞争策略

近年来,《新民晚报》从当日新闻着手,高度重视每日上午的即时新闻采集,结合创新编辑理念和手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以新闻时效性为重,捕捉当日新闻

时效性强是《新民晚报》的一大传统特色,也是这份78岁的老报纸受到众多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曾提出“晚报不晚”、“时间性是晚报的生命线”的理念。

他说,因为既然是下午出版和读者见面的晚报,天然的要把日报出来以后的当天消息赶快地发表出来。如果不这样,读者看过日报,为什么还要看晚报呢?与此同时,晚报相对于早上出版的日报还有一个优势:能够把当天上午日报已经出版后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刊登在当天的报纸上,也就是刊发“当日新闻”,这是晚报的“独家武器”,也是《新民晚报》的特色所在。即便在网络时代,也是晚报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新民晚报》头版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上午首发”“中午抢发”“今晨突发”的稿子,编辑把时间突出标注在稿子的显要位置,给人的感觉特别醒目,一种鲜活的气息跃然纸上。

比如,2007年9月9日头版头条是标注“12:00中午抢发”的消息《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闭幕》,9月6日头版有两条标明“上午首发”的新闻:10:40的《上海将在五区县同时试鸣警报》和10:00的《116座轨交车站同时在建》。这些新闻的重要性、独家性及稿子的写作水平也许并非特别出挑,但抢发意识和处理手段的相得益彰,提升了整个版面的新闻性,给人以视觉冲击,增强了读者的关注度。

2.从创新编辑形式入手,强化报纸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的独特性是由可读性支撑的,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如何围绕“重要性”和“读者兴趣”这两个要素,把即时新闻编得有新意,夺人眼球,从形式上做好文章,也是报纸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此,《新民晚报》作了一些尝试。

2007年11月26日,《新民晚报》头版编发了图片新闻《中国月球第一图上午9时41分公布》,整个头版就是一幅“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照片(见前页图)。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举。它从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这则新闻的重要性,先声夺人,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从时间上来说,这则当日新闻落到了晚报手里,编辑以创造性的编排让当日的《新民晚报》占尽先机,出尽风头,第二天其他报纸的相关报道也就相形失色了。这是近期《新民晚报》强化时效性优势的精彩一笔。

3.围绕重大事件,凸显新闻时效

《新民晚报》向来重视重大新闻的当日报道。这方面至今一如既往,毫不放松。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开幕当天,《新民晚报》在头版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主体新闻《党的十七大上午在京开幕》,对十七大的开幕进行了综述;标题新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人民日报今发表社论祝贺十七大开幕》,营造了舆论氛围;侧记《中国的大事吸引全世界目光》,通过对与会者的跟踪,反映了十七大的重要意义;《上海市民喜庆十七大召开》则记述了本地的普通群众对于这次会议的热切态度。几篇报道完整地勾勒了当日喜庆盛会的整体面貌和热烈氛围,把这条当日新闻的文章做足做好了。10月22日上午,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新民晚报》当即抢发,牢牢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新闻“看点”。

注释:

①朱春阳:《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特征分析》,《新闻战线》2004年第10期

②杨敬文:《业务研讨: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新闻前哨》2005年第10期

③游雨欣:《门户网站头条新闻五大特征》,《网络传播》2006年第1期

④蒋宏:《新媒体环境下看传统媒体的盲点与策略》,《新闻界》2006年第4期

晚间新闻篇6

去年底至今年初,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对旗下的《联合晚报》和《我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与重组,与集团旗下另外两份华文报纸《联合早报》《新明日报》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版与重组?这对于报社组织内部沟通和跨组织沟通机制带来什么新的课题?对于中国媒体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启示?正当这两家报纸的改版与重组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笔者有幸在新加坡大巴窑的SPH报业中心大楼里采访了《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先生、《联合晚报》总编辑王彼得先生、《我报》总编辑吴新迪先生和《新明日报》《联合晚报》联合新闻部创意总监周木聪先生。综合访谈所得和其他相关资料,本文将简要介绍这同一集团旗下几乎同时改版、重组的两家华文报纸,并探讨在这种新的竞合关系中,媒体组织内部沟通和跨组织沟通机制的构建,及其对于新闻生产的影响。

报业重新布局 形成错位竞争

从世界范围来看,同一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形比较普遍,这种竞争有利有弊。适度竞争有利于报纸保持市场敏感与创新活力,提升内容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但竞争过于激烈则可能导致内容恶俗、质量下降,甚至自相残杀,对于媒体和公众都造成损害。我国许多报业集团的成立,最初就抱有减少竞争、整合资源的意图,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集团旗下新办报纸与原有报纸抢饭碗的局面。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改版就是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问题,而《我报》在创刊之初即瞄准市场空白点,避免了与既有报纸定位的重复。

《联合晚报》革新改版,与《新明日报》握手言欢

新加坡《联合晚报》改版之前,与同一集团旗下的《新明日报》定位极为相似,内容上均以休闲娱乐为主,读者对象因此重叠,甚至连读者对象的年龄段都极为接近,其中均为43岁左右。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二者虽然相互竞争,却又几乎相安无事。一方面,这要归功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给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使得二者不必恶性竞争而能够生存;另一方面,因为同属一个集团,也避免了恶性竞争的产生。然而,新加坡华文晚报的这对“双胞胎”近年来却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间固然有新加坡本地市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新兴媒体崛起给报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应对挑战,《联合晚报》在2007年10月进行改版,力图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以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在改版中,为了使《联合晚报》与《新明日报》减少竞争,确立了“错开定位,扩大市场”的改版方针。为此,《联合晚报》重新定位,而《新明日报》保持原有定位基本不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改革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扩大读者群,尤其是年轻读者;二是提升产品品位,改革后的《联合晚报》在内容层次上高于《新明日报》,而又低于集团旗舰报《联合早报》,三是提升包装品位,采用专业美编,对报纸从版式、LOGO到色彩等进行全面更新。扩大读者群是核心目标,明确内容定位是根本关键,提升包装品位是基本手段,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

《联合晚报》改版后,首先在内容上突出增加了原来相对较少的时政新闻,比如2008年1月18日头版头条的《全国巴士大改革》,新闻内容涉及全民切身重大利益,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这样的报道以前很少能够在《联合晚报》上看到,更多的是谋杀、、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副刊得到了比过去更为明显的重视,改版以前,副刊在《联合晚报》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且被商业所左右,主要为了满足广告客户的需求。改版后,《联合晚报》的副刊强调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一周涉及七个主题,分别为“科技In”、“别出心财”、“体面人生”、“新食力”、“悠游乐”、“时尚志”和“元气十足”,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到目前为止,虽然《联合晚报》改版时间不长,但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市场的积极反应。首先,集团旗下报纸的读者数量整体增加。以2007年12月为例,由于期间包括圣诞假期,一般是全年报纸发行的低谷时段,虽然单从《联合晚报》来看,原来习惯其低俗风格的读者有所流失,发行量有所下降,但是,从《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总体情况来看,发行总量则有所增加,因此,对于集团而言,不损反益。其次,广告收入的提高。与发行量小幅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改版后的三个月,《联合晚报》的广告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这一成绩甚至令他们自己也颇感吃惊。王彼得总编解释说:“晚报这种提升,卖给读者还比较难,但是要卖给广告商却比较容易”,因为,广告主更“喜欢这样的环境,跟品牌定位相吻合。”显然,读者数量的整体增加,广告收入的大幅提高,实现了集团“错开定位、扩大市场”的改版目标。

《我报》一分为二,以双语开拓市场

《我报》是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也是新加坡的第一份免费华文报纸,2006年6月1日创刊,主要读者对象是20岁至40岁,有英、华双语背景却很少阅读华文报章的读者群。创刊之时,《我报》的口号是:“给我20分钟,给你全世界”。《我报》特色鲜明,新闻以精简为主,80%是华文新闻报道,20%英文新闻简讯、英文知识等,其目标是确保读者能通过20分钟的阅读,知晓天下大事。

经过大约一年半的经营后,《我报》于2008年1月8日推出双语版,采用双封面设计,华、英文报道各占一半,内容力求做到互补而不重复,从而引领读者进入截然不同的东方与西方视界。《我报》的改版,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和读者阅读的需求,在新加坡,年轻人英文普遍优于华文,英文作为工作语言,是沟通工作信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了解国家政策等的主要途径,华文则主要运用于生活语言,休闲活动、电视、音乐、朋友交流等。正因为如此,《我报》改版之后,硬性新闻,需要在最短时间得到的新闻,大多用英文提供,而娱乐性的新闻则用华文表达。但是,这个分野也并非一成不变,华文报道也有硬新闻,比如华文编辑部主动发掘的独家新闻往往用华文撰写,其中不少与国家政策有关。硬新闻报道中,华文、英文也各有分工,比如关于中国的新闻,因为新闻人物主要运用华文,华文报道就能保持其原汁原味,而其他国家的新闻,则直接用英文报道。

《我报》的定位,吴新迪总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新闻甜品,是《联合早报》或者是英文《海峡时报》(也隶属于SPH)的补充。因此,《我报》与它们的竞争依然是一种错位竞争。按照吴新迪的说法,如果把《联合早报》定位为2――它是全国性的报纸,是严肃的,是高层次的,《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则可以定位为1,它们是晚间报纸,是都市的,民生的,而《我报》的定位介乎二者之间,为1.5。从读者对象来看,《联合早报》对于英校生――英文第一华文第二的人――来说太难了,看不懂。《我报》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语文水平的要求程度,为此,有时还在比较深奥的词语后面加上英文作为解释。不过,语文水平要求程度的降低并非意味着报纸格调的降低,《我报》的硬新闻仍然不少,因此与《联合早报》形成互补关系。

组织结构统筹整合、资源共享

报纸的改版与内容的调整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而是需要组织结构的统筹整合为支持。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同一报社(集团)内部各部门、各条线之间的分隔经常造成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内容“撞车”或“盲区”现象,这其实正是因为组织结构不合理、组织内部沟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物。因此,加强组织结构的统筹整合、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组织结构内部的资源共享,既是报业机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报业机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对旗下报纸进行改版之时,通过组织结构的统筹整合以改善报纸内部和报纸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正是管理层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实践具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改版之前,一方面,集团旗下不同语言报纸之间分歧较大,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渠道,管理层只是被动地通过总编辑会议等以期促进文化融合;另一方面,新闻内容的“撞车”或“盲区”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加以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联合晚报》《我报》的改版过程中,根据各报的定位和目标,组织结构的重构同步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联合晚报》与《新明日报》统筹整合、分进合击

为了实现《联合晚报》错位竞争的改革目标,需要与竞争对手《新明日报》共享部分资源,为此,在改版过程中,集团对《联合晚报》与《新明日报》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组,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统筹整合,构建起了主要以“垂直型”沟通协调为主的组织结构内部沟通机制,提升了组织结构内部沟通协调的整合性与有效性。

改版之前,《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各有独立的编辑部,二者之间缺少沟通渠道,没有协调机制,因此,容易产生新闻报道的“重叠”或“盲区”。因此,在改版的同时,实施了组织结构的重组。首先,两报各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了一个“联合新闻部”,下设6个组:副刊组、娱乐组、国际组、体育组、赛马组、美术组,共有40多人。根据两报的定位,各组每天分别为它们提供新闻内容。“联合新闻部”的设立,清除了两报过去所存在的沟通协调方面的组织结构壁垒,实现了两报组织结构的无缝对接,为两报的“错位”提供了最为有效的组织支持。其次,两报仍然各自保留了60人左右的队伍,主要包括采访组、编辑组、摄影组和商业组。王彼得总编认为,不排除以后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组织结构合并的可能性,但是采访组、编辑组不能合并,因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显然,两报内部各自拥有的独立团队,构成了 “联合新闻部”下的两报内部次级组织,为两报的“竞争”提供了最为有效的组织结构支持。再次,设立了一个统筹总编辑,其级别在两报总编之上,可以统筹联合新闻部、《联合晚报》《新明日报》三个部门,从而实现集团层面组织结构的整体统筹与协调。

组织结构的重组,实现了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高效性,这种高效尤其体现在新闻生产的流程中。首先,两报均在8:30召开独立的新闻会议,这一会议成为两报组织内部重要的沟通机制,主要内容是确定报纸的内容“菜单”,明确当天的新闻重点,联合新闻部则分别派人参加会议。其次,每天上午10:30,联合新闻部、《联合晚报》《新明日报》三个部门负责人定时召开统筹会议,联合新闻部提供两份准备好的新闻“菜单”供两报选择,两报则通报各自准备的封面新闻和其他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在联合新闻部的协调下,两报根据各自的定位进行调整,有效地避免了新闻内容“撞车”和“盲区”现象的发生。再次,联合新闻部的统筹还包括协调合作,如果遇有重大新闻,两报之间能够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例如,国际组虽然设在联合新闻部,但是当遇到重大国际新闻时,又可以由《联合晚报》主导,抽调两报新闻组的精兵强将,协同联合新闻部国际组一起行动,在贝・布托遇刺以后,就是采取了这种协调合作的报道战略。

在王彼得看来,组织结构重组以后所形成的这种全新而高效的组织内部沟通协作机制,对于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大有裨益。过去两报相互竞争,“及时性”被放到了第一位,“准确性、深度性”反而被忽视,只要不漏稿、有新闻就行,而组织结构重组以后,能够统筹协调更多的人员、时间予以求证、丰富、补全,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内容更加充实,更好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了报纸的市场占有率。

《我报》内部分工明确、外享《联合早报》支持

跟《联合晚报》与《新明日报》的组织结构统筹整合的重组模式不同,《我报》改版之时,实施的是组织结构分工合作的重组模式,原有的组织结构一分为二,强调组织结构内部的明确分工与适当沟通,构建起了以“平行型”为主要沟通协调机制的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沟通机制,提升了组织沟通协调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我报》作为一份免费报纸,其采编队伍十分精干,由50人组成,华语、英语新闻室基本上各占一半,两个组织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组织之间没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而且与《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不同的是,《我报》的双语版虽然同为一份报纸,却没有更高层次的组织或个人对两个新闻室进行协调统筹。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两个新闻室之间没有沟通,相反,为了避免同一份报纸双语版新闻内容的“撞车”重叠现象,《我报》内部两个新闻室之间主要通过组织内部平行沟通的方式进行协调,改版之前的每日会议沟通也变更为Email联系。这种组织内部的平行沟通既可以是两个新闻室总编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各组主任之间的沟通。由于Email的异时同步特点,保证了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及时有效。

同时,《我报》在实现了组织内部的平行沟通之外,还实现了与《联合早报》的平行沟通。由于《我报》与《联合早报》的错位竞争关系,经由两个组织之间的平行沟通,《我报》只需独立采访本报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就特别重大的事件形成本报的焦点报道,其他内容大都由《联合早报》提供,《我报》进行改写,从而实现成本的减少。为了充分共享资源,《联合早报》会跟《我报》分享当天的新闻菜单,单本地新闻就有20条-30条,《我报》从中选择三五条。

对于大多数的媒体集团而言,因为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外部竞争,都有着降低成本、精简队伍的迫切性。但是,精简队伍往往又会影响新闻的质量。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实现组织结构的内部整合,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的建设,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是这样,西方许多大报同样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集团的优势体现在组织结构内部各层次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而非简单相加或者仅仅核心业务(新闻生产)的合并;第二,集团内部报纸之间的合作,需要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即切实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比如《联合晚报》与《新明日报》的联合新闻部;第三,需要根据各报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模式与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兴(2007):《传媒集团项目化管理及其组织结构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24期

[2][新]袁舟(2003):《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广东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静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晚间新闻篇7

12月1日早7点,北京电视台“早间新闻”主持人在节目的一开始就做出了这样的报道:

男播:观众朋友大家好。昨夜今晨光临北京的大雾可能已经给一些出行的观众朋友带来不便了,这里我们也提醒马上要外出的朋友,您最好先拨打122,查询一下路况信息。

女播:据预报,今天白天的天气是雾转晴,最高温度8度……

这篇口播稿是当天北京各媒体中对大雾的最早报道之一,同时也打响了北京电视台对京城大雾报道整个战役的第一枪。

一、 短兵相接 “早间新闻”沉着应战

11月30日深夜至12月1日凌晨突如其来的大雾很快笼罩了北京城的南部和东部地区,而早晨昏暗的光线更使大雾变得不易察觉,对于正在准备“早间新闻”的编辑来说,这场大雾确实是一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

天光渐亮,雾气渐浓,此时“早间新闻”已经处于直播前的倒计时阶段。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早间新闻”的编辑决定在第一时间抢发出这一新闻。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安排记者采访拍摄,“早间新闻”编辑就拨通了北京交通指挥中心的电话,询问当时的路况信息,并立即将最新的路况信息送入直播间。“早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只粗粗看了一遍,便在节目的开始播出了这一新闻。同时,主持人还根据雾天的特点,对开车的市民和有晨练习惯的市民加以提示,这样又增加了新闻的服务性和贴近性。

在完成了“早间新闻”节目的播出工作后,“早间新闻”的编辑立即打电话向分管气象、交通等部门的记者约稿,为后面的新闻节目做好准备。这样不仅为采访有关部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使北京电视台对于大雾的报道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 排兵布阵 “新闻中心”部署战役

气象异常就是命令,接到约稿通知后,各采访部门的记者立即赶到电视台。

早晨7点40分,第一批记者整装出发。

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召开的临时编前会也在紧张进行。

会议首先传达了北京市领导对大雾报道工作的要求。市领导认为,早间新闻对大雾的报道还不够充分,希望北京电视台能全面、深入、详细地报道好这次大雾。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编前会提出这次报道要加强全天新闻的联动,要在新闻的时效性和服务性方面有所突破,想方设法把最新的消息和最新的服务性信息播发出去。

“加强全天新闻的联动”意味着此次报道将是一场大规模集团作战,而这样针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大规模集团作战对调整后的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来说还是头一次。为此,大家集思广益,梳理大雾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报道重点。同时大家还根据大雾发展的可能性,拟定出几套报道方案,并针对各档新闻的时间做出了详尽的播出安排。

为了“把最新的消息和最新的服务性信息播发出去”,会议决定,一方面通过飞字幕的方式对气象、路况、航班变更等新闻进行及时播报;另一方面,紧急启动刚刚在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搭建的转播系统,争取在新闻节目中及时插播实时路况信息。

8点30分,会议结束,各部门主任领令而去。

8点50分,负责转播系统调试工作的技术人员和保障播出的编辑人员奔赴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由采访部门派出的第二批记者出发。

三、 首战告捷 “特别关注”扩大战果

12点,第一批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后,突破交通拥堵的重重围困赶回电视台,他们带回的稿件为12:30播出的“特别关注”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特别关注”是一档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是市民了解上午发生的新闻的重要渠道。从创办至今,一直以“特别时间、特别事件、特别视点、特别关注”为报道特色,是许多市民中午必看的一档新闻栏目。

为了让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大雾情况,“特别关注”的主编将经过多日精心策划的艾滋病日报道放在第二段播出,而将头条位置让给了与大雾相关的报道。

12点30分,“大雾锁京城:空气中度污染”、“大雾锁京城:高速公路全封闭”、“大雾锁京城:机场航班都延误”三条重头新闻在“特别关注”播出。这三条新闻不仅让北京的观众看到了当天大雾的画面,了解了大雾的成因和危害,还使观众获得了交通航空等方面的信息。

“特别关注”关于大雾的报道刚刚播完,立即得到相关领导的表扬。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记者和编辑,许多刚刚完成发稿任务的记者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再次出发奔赴采访一线。

“特别关注”首战告捷后不到三小时,另一条战线也传来捷报――北京交管局指挥中心转播系统调试、演练成功。

由新闻编辑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设备调试小组可以说是这次报道的一支奇兵,他们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次报道战役的胜败。在交管局指挥中心安装的这套转播系统本来是为了2005年在“早间新闻”中插播上班高峰的实时路况所准备的,所以,系统的调试时间定在了2004年12月中旬。突然而至的大雾迫使北京电视台不得不强行启动这一系统,将测试与演练合二为一,并将需要进行半个月的演练时间缩短为几小时。

下午3点,在技术人员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系统调试成功并向电视台直播机房传回了清晰的画面。

这意味着在新闻节目中插播实时路况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观众们可以通过电视看到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交通状况。

四、重点突破 “北京新闻”奠定胜局

18点30分播出的“北京新闻”作为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政令和北京市民了解北京发生重大事件的重要窗口,这样的特殊定位就使“北京新闻”必须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度”。尤其是对气象灾害的报道,既不能置身事外,不做充分报道;又不能过度渲染,引起社会恐慌,所以,这次大雾报道对“北京新闻”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新闻中心和编辑部门的领导从上午开始就多次研究“北京新闻”的选题,指导稿件的编辑和新闻编排。根据“北京新闻”的特殊定位,经过反复斟酌,最终选定了两个报道方向:一是,报道最新的气象、交通、航班信息,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服务性;二是,报道当天大雾情况和北京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保障市民生活秩序的情况,增强新闻的导向性。依据这两个报道方向,“北京新闻”确定采用直播路况信息,与首都机场记者电话连线播报航班情况等报道形式,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18点30分“北京新闻”开始播出。

18点40分20秒开始插播了长度近3分钟的从北京市交管指挥中心传回的最新路况消息。

18点43分10秒开始插播了时长近1分钟的与首都机场记者的电话连线,报道了最新的航班变更情况。

18点44分左右播出了记者刚刚完成的北京气象台专家会商的最新结果,发出了大雾天气仍将持续的预告消息。

18点46分左右播出了“雾降京城 应急预案启动”的报道,全面回顾大雾对北京造成的影响,以及北京市各部门积极应对气象突变,启动应急预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所做的大量工作。

在当天总长为26分的“北京新闻”节目中,与大雾相关的报道用时超过了9分钟,占新闻总长三分之一,及时、生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这次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的全貌。

五、再接再厉 “晚间新闻”完美收官

“晚间新闻”是北京台全天播出的最后一档新闻节目,“晚间新闻”对大雾报道的好坏关系到这次大规模报道能否画上圆满的句号。

19点,新闻中心和编辑部门领导将全天各档新闻节目的主编召集到“晚间新闻”编辑科,一起回顾、分析全天新闻报道的得失,通过这种方式使“晚间新闻”的编辑借鉴前面各档新闻的经验,弥补各档新闻出现的不足和漏洞。

为了真正体现出对大雾的动态报道和与各档新闻的联动,“晚间新闻”的编辑及时调整了报道和编辑思路,决定以“快报”的方式报道“北京新闻”播出后出现的的最新情况,为此,“晚间新闻”重新向相关记者约稿,特别向负责报道公共交通、地铁运输和市场物价的记者约稿。刚刚完成“北京新闻”报道任务的记者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开始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19点30分,记者们再次奔赴采访一线。

22点30分,“晚间新闻”开始播出。

《今晚九时 最新路况》、《晚高峰时 道路拥堵》、《今晚大雾 路段封闭》、《起降航班 因雾延误》、《天气预报 明仍有雾》、《公共交通 启动预案》、《因雾影响 菜价波动》七条新闻以《今晚快报》的形式播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间新闻”对大雾的报道是全天各档新闻中最充分、最全面的,报道时间占到了“晚间新闻”总时长的一半以上,报道涉及实时路况、气象预报、公共交通、航班信息、市场变化等等,充分体现了“晚间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特色。

“晚间新闻”的成功标志着北京电视台对这次大雾报道战役的全面胜利。

晚间新闻篇8

上海报业的竞争格局

在上海报业市场上,竞争者包括本地报纸、异地报纸以及上海报业与异地合办的报刊,其中上海本地报纸是竞争的主流。据最新统计,上海共有75种本地报纸,其中综合类报纸22种,专业报53种,①但真正进入市场前沿的只有不到十家报纸。②这些报纸主要分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从发行量来看,两集团的主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几乎相当,但由于大多数为公费订阅,故而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两大报业集团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自费市场上,本文试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早报市场:《新闻晨报》一枝独秀

2000年6月《新闻晨报》全新改版,此举标志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文新报业集团竞争的开始。《新闻晨报》以25~45岁的都市男性为目标读者群,注重时效性和服务性,“追求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目前,《新闻晨报》60%的发行依靠零售,是上海最早出摊的综合性日报,日发行量稳定在四五十万份,年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

信息结构与目标读者群的需求对位是《新闻晨报》的最大优势。该报为其目标读者群“度身定做”的信息结构(为周平均数)如下:每天各5个版的体育新闻和证券新闻、各3个版的上海新闻(经济、社会、民生)、国内新闻(要闻2版、中国新闻1版)和国际新闻,至少2个版的娱乐新闻和服务性内容(晨报热线、实用新闻),至少1个版的财经新闻,外加消遣性的晨报闲情与闲话(各1个版)。

表1 上海报业市场综合性日报版面对照(5月17~23日)

项目

新民晚报

新闻晚报

新闻晨报

青年报

劳动报

新闻午报

总版数(版)4开40

对开16

4开44

4开22

4开16 4开32

相同版数(版)19

8

26

15

9

8

特色版数(版)21

8

18

7

7

24

价格(元)

0.7

0.5

0.5

0.5

0.5

0.5

彩版比(%) 26.9

29.3

30.4

31.4

40

43.8

相对于其他综合性日报,《新闻晨报》具有明显的信息规模优势以及独家信息优势,而《新闻午报》尽管异质性较高、发行量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主打文化娱乐和生活休闲,没有触及硬新闻,影响力毕竟有限。

《新闻晨报》对广告市场的开掘较为充分。值得一提的是其周刊《晨报一周间》,该周刊采用“主题经营”,实现了新闻资源与广告资源开发的互动。《新闻晨报》6月25日推出了《汽车周刊》,6月26日、27日《人才周刊》和《房产周刊》又相继改版,为即将到来的广告争夺战做好准备。

2.晚报市场:《新民晚报》独步天下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新报业集团在晚报市场上的正式较量,始于2001年4月《新闻晚报》改版。《新民晚报》追求最大数量的读者群,力图让“8~80岁的读者都喜欢”。该报的内容结构为每天各1个要闻版和本市各类新闻版、国内新闻版,以及各2个版的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以及专副刊。副刊“夜光杯”是全国知名品牌,包括“新民时尚”、“新民康健园”、“新民汽车”、“新民网络”、“新民楼市”、“新民环球”、“新民体育”等在内的专刊有四五十种。《新民晚报》80%的发行依靠费订阅,长期以来,上海人已经养成了阅读该报的习惯,尤其是老年读者对该报更是具有相当的忠诚度。

表2 《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广告比较③(单位:万元)及评估④

报刊名称2000年2月 2001年2月 2002年2月 广告开发 信息结构 阅读便利度

新民晚报6045.24

6381.47

5490.31

新闻晨报361.08

927.58

1870.29

新闻晚报220.07

125.51

202.46

因此,《新闻晚报》以“晚报年轻化”为主旨,以对开16版的版式区分、便于阅读的模块化版面结构、提前1个多小时出摊、更多的彩版以及2角钱的价格差,与《新民晚报》争夺市场。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将主要精力用于早报市场的开拓,故而对《新闻晚报》投入不足,而且《新闻晚报》多数稿件并无自己特色。笔者对5月17~23日两报的统计表明,在主要内容方面(指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新民晚报》与《新闻晚报》的格局基本相同,《新闻晚报》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专刊上,而这并不属于“必读”的内容。从实际运作看,发行量仅为10余万份、广告收入仅列上海市平面媒体第13位的《新闻晚报》目前并未对《新民晚报》形成冲击。

3.生活服务类周报:三强对峙

与上海的商业城市生活氛围、海派文化的精致相关,上海市目前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已有近20种,竞争也最为激烈。其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申江服务导报》、文新报业集团的《上海星期三》与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上海一周》运作最为成功。

据统计,目前上海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至少有200~300万人⑤,这无疑是利润丰厚、值得仔细开掘的资源。三份报纸纷纷以城市白领为目标读者群,以刊载娱乐新闻、消费信息为主。1998年元旦创办的《申江服务导报》品牌成熟度高,兼顾白领与学生,以38万发行量、超亿元的年广告收入拔得头筹。《上海星期三》创刊于2000年5月7日,以3角钱的定价主打中低端读者(现已改为5角),月末豪华版又分割部分高端市场的份额,发行量约25万份,年广告额在3000万元左右。由于《上海星期三》目前已向扬州等多个城市进行品牌输出,故而该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觑。《上海一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该报读者定位更为低龄化(20~35岁),打造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指南周报,发行量很快突破20万份。但由于该报没有将自身的广告资源与《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作进一步的区分,其年广告收入仅为1500万元,发行优势并未在广告经营方面体现出来。

由于生活服务类报纸干预舆论的能力较弱,新闻类报纸,尤其是综合性日报依然是报业竞争的领头羊。目前上海综合性日报的市场竞争格局表现为两大报业集团的一份晨报、两份晚报之间的竞争,但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近创办的《东方早报》无疑是撬动上海报业竞争格局的活跃因子。

上海报业走势前瞻

中国广告年鉴统计显示,北京报业市场上,30多家北京本地报纸以及几百种中央及部委报纸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北京的年广告总量为110亿元左右;上海每年的广告额在130到160亿元之间,接近全国广告总量的六分之一,但上海本地报纸数量仅为70余种,加上少数中央报刊,报纸总数不足100家。丰裕的广告资源,使得上海报业的竞争要平和得多。相对稳态的报业结构更使上海报业的竞争少了许多悬念。

在很大程度上,竞争的强弱决定了媒体质量的高下。在我国新闻史上,上海报业曾铸就了无数的辉煌;1991年初《解放日报》“皇甫平”的系列评论更是破除了姓“社”姓“资”的思想僵滞,开启了我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竞争尚未充分展开的上海报业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不但读者对报纸内容时有微词,上海新闻从业者也认为上海主要报纸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媒体”距离较远。⑥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年底,上海传媒管理高层发出了“打造上海板块”的声音,这预示着上海媒体格局与未来发展路径的变革。笔者认为,上海报业的一系列新动向,正是上海报业意图在竞争中实现突破的趋向,以提升影响力为指向,上海报业将发生以下两个方面的变革。

1.内容为王,追求出色的新闻

提升上海报业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在竞争中提升报纸这一信息产品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与精致、细腻、周到的地域和社区亲和力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供给相比,上海报业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内容的先进性不够,对重大问题披露不多,对国际事务的热情不高。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上海报业要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肯定,必将打一场内容上求新求深的攻坚战。

首先是回归新闻规律,“快捷、新颖、鲜活、丰富”将成为上海报业的新闻追求。即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以读者对新闻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为主要目标,大量采用第一时效的记者跟踪报道,强化独家新闻、信息密集和视觉冲击力。6月份以来《新民晚报》头版已透露出可喜的变化:头版头条新闻有所突破,开始用标题形式时政要闻,新闻图片形成头版的视觉中心。《新民晚报》创办不久的“新民环球”周刊瞄准国际热点,有背景资料、专家访谈,时事漫画,将国际新闻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目前,上海报业在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的新闻信息方面的开掘还不够充分,对市民关注的本市时政新闻、政策性信息,缺乏深度解读;承载专题性深度报道的版面较少,无法放开视野,快速、深入地追踪各个领域的热点新闻和热点话题。除了《新闻晨报》的“上海新闻・焦点”版以及周日的“晨报周刊”,《新民晚报》的“新民视点”版和《青年报》的“焦点新闻”版外,其他综合性日报尚未将深度报道作为经营重点。

上海报业无疑又潜藏着巨大的能量:5月25日《新闻晨报》推出的报道《走入后非典》,将原本沉重的话题做得轻灵、隽永,又不失深度和启迪;新近改版的《外滩画报》对上海本地新闻的挖掘更为充分,新闻视角聚焦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凸现新闻的解释和理性之美;试刊已显示其选题策划、深度剖析的能力,追求“影响力至上”、人力资源优势更明显的《东方早报》必将给上海报业带来新的变化。

2.创新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新民晚报》的种种举措已经透露出新的信号:在兼顾最大读者群的同时,该报将更关注读者的质量――这显然包含了办报理念的创新。报纸对广告客户的争夺是以追求广告客户的消费群与报纸读者的最大交集为目标,核心是报纸所凝聚的读者的“品质”(学历、职业、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与决策能力等)。报纸对读者的争夺沿着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尽可能提高报纸本身对读者的价值报偿,二是尽可能降低读者获取传播产品时的代价,通过竞争优势获得读者青睐。无论是文新报业集团去年年底对于全国知名晚报的考察调研,还是今年3月份以来《新民晚报》在周刊设置上的变化,以及《新民晚报》最近的大型读者调查,可以判断《新民晚报》必将把报纸质量提高与广告收入增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内容结构的调整,带动读者结构的变化,提高读者质量,充分发挥广告与报纸质量、发行之间的互动效应。

《东方早报》的出现显然是上海报业新动向中最具革命意义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资本运营的突破(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该报由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合资控股,三家报团拟将注资1亿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提供了一种在目前解决中国报业发展条块分割、发展报业的途径。我国报业发展有三大瓶颈:资源配置不合理,报纸只生不死;条块分割,做大规模难;法规滞后,自主经营难。《东方早报》定位为长江三角洲的主流报刊,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江浙两地。在利益协调的基础上,各省级报业集团之间将再次开始资本链、资源链和人才链的整合,这对我国报业经营跨地区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参照。

注释:

①数据引自《中国新闻年鉴2002》,因《东方早报》已获正式刊号,报纸总数、综合报纸数相应各增加1份

②谢琼:《上海平面媒体的发展与现况》,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年7月25日

③慧聪报刊资讯网,依据广告刊例价格推算

④星级评估由本文作者根据各报版面情况作出。

⑤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传媒与生活》第110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新闻标题范文 下一篇:国内新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