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8:50:51

绿化技术论文

绿化技术论文篇1

所有的屋顶绿化系统的防水问题最终均表现为屋面的渗漏,而且一旦渗透,维修起来极为不便。研究屋顶绿化中出现防水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

1.1屋顶绿化类型与防水等级不匹配

不同种类的屋顶绿化型式对防水的设防等级有不同的要求,复杂的屋顶绿化采用低级程度的防水设防标准会带来严重的渗漏隐患,简单的屋顶绿化选用高标准的防水型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则是一种浪费。

1.2防水材料的阻根性达不到要求

在屋顶绿化的防水系统中,植物根系对防水材料具有的极强穿透能力,是造成材料本身破坏,最终导致主体结构渗漏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设法阻止植物根系破坏防水层和构筑物顶面,就会造成防水层受损而影响其使用寿命。解决好植物根系对防水材料的穿透作用是处理屋顶绿化防水问题的核心技术。

1.3防水施工中细部结点处理不到位

防水施工操作流程的不当或细部结点的处理不到位,是影响屋面防水效应的主要矛盾,在屋顶绿化系统中也是如此。收边、搭接和交合处,往往是渗漏的初始爆发点,成为防水的薄弱环节。在女儿墙根和天沟檐口等薄弱环节处,由于材料延伸性不够好,或接口的密封性处理不到位,会出现拉裂或脱离粘结面等现象而导致渗漏。[2]植物的根系往往更会通过这些薄弱点穿透防水层,导致防水层和结构本身严重被破坏。

2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防水系统结构形式

按照屋顶绿化的几种型式对防水问题进行分析:

2.1拓展型屋顶绿化

也称为简单式屋顶花园,是利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援植物进行屋顶覆盖绿化。往往不需要单独设置灌溉系统,只靠自然降水即可解决植物养护问题。

拓展型屋顶绿化采用一道或两道防水设防,其中包括一道耐根穿刺防水层。屋面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种植层、基质层、储排水垫、阻根性防水层、找平层、屋顶结构层。其中,储排水垫是一种用土工合成材料包覆壳体和陶料、蛭石、膨胀珍珠岩等构成,起到过滤、保护、和储排水的三重作用,施工简便,可满足普通拓展型屋顶绿化低成本的要求。

2.2半密集型屋顶花园

半密集型屋顶花园的植物选择的范围可以为除高大乔木外的小乔木、灌木、草坪和地被。屋顶上可以留有小路和庭院供人们行走和驻足。一般需要定期灌溉和维护。宜采用两道防水设防,其中包括一道根阻性防水层。屋面结构可采用种植层、基质层、过滤层、储排水层、阻根性防水层、找平层、屋顶结构层的型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两道设防的屋顶绿化层次中,根阻性防水层必须设置在上层。

2.3密集型屋顶绿化

密集型屋顶绿化也可称作花园式屋顶绿化,不但可配以乔、灌、草的植物搭配,还可以加入园路、亭子、水池、假山和木椅等各种园林设计元素,为人们提供完备的观赏和休闲空间,需要周到的维护和保养。

此类型屋顶绿化应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设防,其中至少包括一道耐根穿刺防水层,宜选用两道根阻性防水材料。其屋面结构层次宜选用种植层、上保护层(抑制水分蒸发、防止基质流失)、基质层(轻质营养土质)、过滤层(防止过量水分和基质流失)、下保护层(保护过滤层和基质层)、储排水层(排水和储水)、保护层(保护其下防水材料不被破坏)、根阻性防水层(两道设防,防渗透和穿刺)、找平层、屋顶结构层的复杂结构型式。

3阻根性防水基材的选择

近年来,常用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APP)、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防水卷材、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防水卷材、湿铺法复合自粘防水卷材等,均是应用效果良好的屋面防水材料。然而,植物生长过程中发达根系的穿透作用,是普通的防水材料无法阻挡的,特别是某些材料本身含有植物根系亲和酶,此类材料不但起不到防根刺的作用,反而会吸引植物根系向下生长扎根,最终导致材料本身乃至主体结构的严重破坏。选择具有抗植物根系穿刺功能的防水材料是对种植屋面进行防水处理的关键。

阻根耐穿刺防水材料在国外应具有权威机构的根阻实验合格证明,国内目前则是凭借实践经验考察。一般来讲,某种材料作为阻根耐穿刺防水层用于种植屋面已应用3年以上,未发现渗漏,暂视为阻根耐穿刺材料。[1]目前,经理论认证和实践证明的有效根阻防水材料主要有:铜胎基复合防水材料、聚氯乙烯防水卷材(PVC)、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TPO)、合金防水卷材(PSS)、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防水卷材(HDPE)、聚乙烯胎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PE)、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配套胶粘料、EVA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材料。以铜胎基防水材料为例,该类材料是在SBS改性沥青中添加生物阻根添加剂,或在中间以铜-聚酯复合胎基为夹层,利用铜元素对植物根系生长的抑制和阻隔作用,实现防水材料的阻根性能。

4防水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防水施工中的细节处理,就要成功地处理好一头(防水层收头),二缝(防水材料接缝、变型缝),三口(排水口、檐口、出入口),四根(女儿墙根、烟囱根、管道根、设备根)的施工,这样即可基本解决因施工环节带来的漏水问题。

以卷材铺贴为例,在施工过程中,先用涂料涂刷管根或口根部位,再将卷材收头,出屋顶管根或口根部位,用焊接法或双面自粘胶条密封,将卷材垂直收头。材料之间的搭接处应不小于100mm,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缝应错开,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流水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主导风向搭接。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屋顶绿化中的女儿墙周边,防水层应延伸上翻至墙上几十厘米,为种植覆土高度做好预留。

5结语

屋顶绿化,作为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植物的多种效益相融合的载体,在拓展城市空间及解决很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解决好防水问题,才能为屋顶绿化的成功运用和广泛推广奠定基础。可以预测,处于逐步发展和完善中的屋顶绿化系统,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广博的作用,为人类营造更美好的居住和环境条件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徐赟来.值得推广的屋顶绿化工程防水技术[J].园林,2008(3):20-21.

[2]安立伟,闫晓云,陈云飞.论屋顶花园(绿化)的防水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74.

摘要:屋顶绿化系统中的防水问题是屋顶绿化体系中的应用技术难点,也是屋顶绿化充分发挥作用和广泛推广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屋顶绿化中出现的主要防水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防水系统结构形式、阻根性防水基材的选择和防水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了解决屋顶绿化中防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绿化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小冠花;公路护坡绿化;繁殖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公路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冠花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作为公路护坡栽植,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之后,在南京、山西、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栽培生长良好,近几年经过在东北地区试种后发现,小冠花在不需任何防护处理的情况下,可露地越冬并且生长正常、健壮,是东北地区新兴护坡地被植物。

1形态特征

小冠花(CornillaVariaL.)别名多变小冠花,属豆科小冠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呈放射状,横向走串,在地表下10cm处纵横交错分布,并生长出许多根糵芽,由此可形成新株,故可以用根进行无性繁殖。其主根和侧根上部长有形状不规则的根瘤;茎匍匐生长而枝端斜向上,有棱中空,质软而柔嫩,长90~150cm,草丛高度仅60~70cm;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25枚,全缘,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伞形花序,腋生,每花序由8~22朵小花呈环状紧密排列于花梗顶端,花冠蝶形,花初开时粉红色,以后渐变紫红色,开花期长;荚果细棒状,长2~4cm,每荚有3~12节,每节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呈红褐色,种皮坚硬,腊质层厚,硬实率高,千粒重4.1kg。

2生物学特性

小冠花抗逆性强,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但不耐湿。该种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再生力和生活力,抗旱性强,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但生长较慢。一旦雨季来临水分充足,生长立即加快,在适当灌溉条件下,生长繁茂。小冠花不耐湿,如受水淹,根部易腐烂死亡。小冠花萌发早,抗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好,在瘠薄土壤也能生长。其1年有2次明显的营养生长现象,第1次生长为头年潜伏在地下的越冬芽在早春萌发出土;第2次生长为第1次生长苗进入盛花期后,侧根上的不定芽再次萌发出土。多变小冠花发枝力很强,地上枝叶繁茂,单株覆盖度达4~6m2。

3护坡特点

公路边坡植被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公路边坡被水冲毁,稳定公路路基,附带美化公路沿线景观环境。小冠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根茎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干旱、贫瘠能力尤其显著,是坡地防护、绿化美化难得的优良品种。种植当年,地上部分即可形成致密的草层植被,当年实生苗单株草丛覆盖面积可达0.8~1.7m2,丛与丛之间茎蔓交织,枝叶繁茂,使整个地面全部覆盖,能阻止暴雨直接冲击地面,延续雨水渗透时间,阻滞地表径流形成,防止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地表层土壤形成不同深度的、牢固的稳定层,从而有效稳定土层,固定沟坡,阻挡冲刷和塌陷,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小冠花根系发达,串根性极强,在地下易形成庞大的根群网络,有利于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冲防蚀性能,从而有效保护路肩、边坡。特别是在陡坡和高填方路段栽植,对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的效果。

4其他用途

小冠花除了能进行公路护坡绿化外,还有很多用途。小冠花根系有很多根瘤,固氮能力很强,同时枝叶含氮3.1%、磷0.2%、钾3%,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种植小冠花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都显著增加,土壤理化形状也得到改善,能抑制杂草生长,也是果园、林地、沙荒等地的良好覆盖绿肥;小冠花茎叶柔嫩,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草;另外,小冠花花期长,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5繁殖技术

5.1种子直播法

5.1.1场地整理。由于小冠花种子细小,苗期生长较慢,因此应精心整地,去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然后施入有机肥进行耕翻、细耙、整平。耕层深以25~30cm为宜,经整理后的地块应达到细致平坦、上松下实。

5.1.2种子处理。春夏秋均可播种。由于小冠花种子硬实率高达70%~80%,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可擦破种皮,也可用15%的硫酸浸种20~3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再进行播种。

5.1.3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和条播法。将种子混入一定比例的细沙土进行播种,通常撒播用种量为22.5~30.0kg/hm2;条播行距30cm,用种量为15kg/hm2,覆土厚度皆为1~2cm,播后适当镇压。为保持床面湿润,利于出苗,可在床面上覆盖草帘,待出苗后陆续撤除。

5.2育苗移栽法

春天建好苗床浇足水,事先也要进行上述的种子处理,

然后播于苗床覆以粗砂或肥土,用塑料薄膜盖床保温保湿,待苗高15cm时移栽大地。阴雨天进行移栽缓苗效果好。

5.3分株繁殖

将生长多年的过密母株挖出,分成单株移栽,栽后压实土壤浇足水,成活率达90%以上。

5.4截根繁殖

4~5月或雨季把粗壮的根系挖出,截成15~20cm长的小段,每段带3~5芽埋入土中,覆土4~6cm,保持土壤一定湿度,15d左右即可发芽。

5.5枝条扦插

生长季节截取枝条中部20cm左右长的枝条,斜插于土中,浇透水,注意不能太湿,约20d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孙吉雄.草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绿化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技术;规划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坚持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更新规划和建设理念,发挥绿色技术的作用,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是摆在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国外探讨与研究绿色城镇化和绿色技术等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到绿色城镇与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城镇技术创新等。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式是从国外引进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如陈万球认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走出发展中的困境,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不二选择[1];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系统要素整合塑造构建而成的[2];袁凌等提出了构建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对其技术创新想法[3];刘栋、李伟朋分别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零能耗住宅建筑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4-5];董泊提出,既要从单体的绿色建筑抓起,又要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层面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建设[6];徐琳琳则从城镇风貌设计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利用绿色技术[7];贾铠针指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8]。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绿色城镇化,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依托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城镇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绿色”、“可持续性”[9]。绿色技术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为了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技术的迫切性,大力推广新型城镇化下的绿色技术[10]。

1.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合理布局、规划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体现。绿色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符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该区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等要求,了解该区域内公众对各类绿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及相关建议,拟定出合理的配建标准,完善空间布局,协调设施建设,使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施资源配置做到从“有”到“优”的转变。

1.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现今交通拥堵现象在我国多许多城市十分严重,如何提前做好交通规划,避免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纳入的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区的特点,如城镇规模等,选择合理的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1.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建筑技术

①建筑的体形和朝向。建筑体形系数和建筑物的节能有着直接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建筑体形可以更好地减少建筑物和外界的热量交换。同时,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对节能的影响,应该结合各种设计条件,重点从采光、集热和通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地制宜地确定出合理的建筑朝向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②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的护结构主要包括建筑的外墙、外窗和屋面部分,这些部分起到抵御风雨、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等作用,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应选择合适的墙体材料,加强外墙保温技术和屋面保温技术。

2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文在前面部分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在此,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分析对象对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2.1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发展由来

原信江新区的各村村民多为零散式居住,村庄分布不均,各村之间往来基本都是乡间小道,交通不便,而且该地区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信江新区南区位于鹰潭老城中心的北部,它和老城区隔江相望,信江河将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环绕,区内绿色葱茏、水清气新,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和景观条件。把国家“生态文明”兴国方略和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作为前提,随着鹰潭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信江新区的发展得以确立。

2.2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建设规划

2013年鹰潭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明确了信江新区南区的建设方向。信江新区南区的定位是建设成为城市未来的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的规划用地为11.78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信江新区居住容量15万人,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3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

信江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中,通过结合原信江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土地资源利用等实际情况,该区通过选择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该区有建筑面积99700m2可容纳六千名学生的鹰潭新一中,建设有行政办公楼、市政广场公园及配套建筑等的鹰潭市行政中心,占地约31.2亩、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含大型剧院、博物馆、群艺馆等的文化艺术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该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实现了土地、设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3.2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在道路交通的建设中,结合该地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可以避免以后的交通拥堵问题和实现建设中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的道路交通建设目前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道路网布局,通过龙虎山大桥、鹰潭大桥、信江大桥和鹰东大桥实现和老城区的连接;根据人流车流等特点道路横断面选择为一块板形式,在满足通行的同时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3.3绿色建筑技术

选取该区常见的一种住宅模型,运用DOE-2软件对其进行朝向、体型系数、外墙保温和屋面保温的绿色建筑技术能耗模拟分析。建筑户型和基本介绍如图1和表2所示。该模拟主要是通过改变几个方面的参数来得到该建筑模型制冷采暖能耗对比于基准能耗的变化情况,模拟的内容如表3所示。3.3.1朝向将该建筑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每次转动20°,把正南方向设为0°,进行模拟朝向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不同朝向对建筑能耗会产生不同影响,在建筑设计中要选择适合朝向,该区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20°以内。3.3.2体形系数体形系数越小越利于降低能耗。将该建筑模型做一个简化如图3所示。通过改变体形系数进行能耗模拟,从表4可以看出:体形系数减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和制冷能耗。3.3.3外墙保温对选用的外保温和内保温构造形式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模拟可知,该建筑墙体采用内、外保温做法和单一墙体材料相比较,其能耗量减少许多,选用外保温方式建筑的节能效果比采用内保温方式的建筑效果要好。3.3.4屋面保温模拟分析了正置式屋面和倒置式屋面对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屋顶在选用保温做法后,该建筑模型的能耗都降低了,而且可以看出,倒置式屋面的节能效果要比正置式屋面要好。

4结论

在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合理布置建设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运用适宜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更好的促进鹰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球,丁予聆.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创新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40-43.

[2]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16):27-37.

[3]袁凌,申颖涛,姜太平.论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64-65.

[4]刘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1.

[5]李伟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零能耗住宅建筑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4.

[6]董泊.关于实施绿色城镇化的探讨———以天津市汉沽区大田镇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20(2):111-113.

[7]徐琳琳,周瑞.浅谈绿色技术在城镇风貌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6).

[8]贾铠针,叶青,赵强,等.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同构关系[J].工业建筑,2014(44)增刊:57-60.

[9]邱江.绿色城镇技术创新与绿色城镇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张艳.论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1.

绿化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技术;节能;技术应用

1.前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加之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能源需求和消耗量巨大,产生的工业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跻身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利用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方式已迫在眉睫。图书馆建筑作为拥有巨大人流量的大型公建,其在灯光、空调、电梯、计算机等方面的能耗巨大。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类建筑,图书馆更应体现出其人文关怀,发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为读者创造出可愉悦身心的绿色阅读环境。

2.绿色技术在图书馆建筑中的应用

2.1绿色技术的含义及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2.1.1绿色技术的含义

绿色技术是指低污染、低消耗、于环境无害,并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技术体系。它与节能、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本身具有时代性,并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绿色技术也不断发展变化。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

2.1.2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绿色技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所理解的绿色建筑含义也有所不同,其大致分为两个层面:

(1)利用场地特性,发扬地域主义建筑特点以达到绿色建筑效果。

在设计初期,应正确把控其宏观层面。其设计要点在于建筑应根据所处地域条件,充分结合地形,全面考虑当地环境、气候等要素,合理规划建筑形态,朝向,空间布局,基本功能等建筑要素。

以我国古代建筑为例,在寒冷少雨的北方,建筑形态多粗犷敦实。墙椽厚重是为了减少对流已达到保暖的效果,四合院宽阔的中庭有利于冬日摄取更多的阳光。

(2)结合时展,利用高新技术,在建筑中使用前沿的绿色生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能源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绿色技术,目前一些成熟绿色建筑技术已被人们很好的利用到了建筑上。

如现在流行的中水回收技术手段,不仅节约了净水的用水量,还巧妙的处理了污水。其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宾馆、综合楼等建筑中,运用一定的方式,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如冲刷厕所、浇灌绿地及供暖用水等。

2.2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

2.2.1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

图书馆作为人口密集的公共建筑,无疑是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其能耗主要来源于照明,空调,通风及供暖等。

各地老图书馆无论是在功能还是规模上都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近几年来,各城市相继建立图书馆新馆,新馆的特点集中体现为规模增大,设施齐全,考虑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及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新建的大型图书馆,大都采用通透式、大开间的设计,进深较大,中间间隔较少。新建的图书馆既要考虑传统管理模式的因素,更要注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对阅读环境和智能设施配备均提高了要求。如对通风、采光等要求较高,有的图书馆采用玻璃幕墙。强调自由空间,加强绿化种植,完善空调和借阅设施。

2.2.2图书馆的绿色设计要点

在绿色图书馆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场地特性,综合考虑其生态性,人文性,可持续性及节能环保性。力图将能耗降到最低,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内外绿色景观更为丰富,读者身心更加愉悦。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发挥地形优势。

(2)尽可能的少用能耗设备,巧妙利用建筑构造技术以达到舒适环境。

(3)利用自然采光、科学技术手段减少照明能耗。

(4)合理设计空调系统

(5)合理的室内外绿化

3.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技术应用

陕西省图书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在长安立交西北部,所处区域环境交通方便。弧形檐顶敞向天空的形象象征着吸纳人类智慧的渴求。门廊柱顶上采用了从汉代石造柱头构件抽象而成的装饰,券窗的造型彰显了陕西省图书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特色。高层书库塔楼顶部和四个塔式楼梯间顶部均作向上起翘的檐顶,使建筑更显典雅、挺拔、飘逸。整个建筑从造型上给人以强大的力度感和时代感。

整个图书馆合理采用绿色技术,为广大读者创造出灵活、便捷、高效、节能环保、愉悦身心的借阅环境,该图书的绿色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因地制宜

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陕西省图书馆即建于塬上,建筑基址高于周围平地。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建筑置于高地之上,不仅抬高了建筑位置,扩大建筑体量,丰富了建筑形象,更设计出可供市民休憩的层层台阶,为读者提供亲近自然的阅览体验,体现出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人文关怀。

(2)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

图书馆平面呈变形的“工”字形。“工”字形平面有利于建筑室内空间合理利用,使建筑室内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避免了其他形式建筑平面所带来的通风不畅、采光不佳而必须机械通风产生的能量损耗。

(3)建筑室内外植物及景观设计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外种植多种绿色植物,馆外周边种植多种绿色植物划分出建筑与城市干道,并且隔绝了一部分街道噪音,营造出馆内安静的环境。室内植物随处可见,一层大厅中庭更设计了浅水池等景观小品,池中养殖金鱼供读者欣赏。一方面,这些景观可以体现出文化与自然的相通性,缓解读者疲劳;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改善建筑内外微气候,调节环境温湿度,帮助减少了机械耗能。

(4)合理的采光方式和照明手段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根据建筑朝向的不同,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开窗形式。南面采用巨大的落地窗以扩大采光面,节省照明所耗电量,而东西两面只开小窗,开窗位置相对较高,避免阳光直射对读者眼睛伤害。建筑门厅及中庭均采用通透的玻璃自然采光穹顶,减少了室内照明。整个建筑不同区域,采用不同亮度的灯具,例如借阅区灯具亮度相对较高,而安全通道楼梯间则亮度相对较低,只适合遇险时人们安全逃生所需要的亮度。对建筑室内各个部分所需照明强度的合理评估,正确的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有利于建筑绿色节能。

结语

随着现代人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作为人员密集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图书馆对于绿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建筑师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对绿色图书馆设计与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亦步亦趋的探索阶段。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先进绿色图书馆案例,取长补短,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理念,设计出更加节能、环保、人文的新型绿色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黄蓉.论构建绿色生态图书馆[J].山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

[2] 石同生.生态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04.

[3] 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7.

绿化技术论文篇5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 本文针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不足,引入协同理论对其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协同理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总流程以及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的子流程,最后从设计的流程出发提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改进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协同;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2123);航空科学基金(2012ZG53083);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Z2014185)。

作者简介:郭云涛(1975-),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李聪聪(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白思俊(1964-),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0 引言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2014年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纸制品生产企业3400家,纸品生产量10110吨,消费量9782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纸大国、第二消费大国。然而,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2013年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2934家,其中亏损企业有401家,占13.67%。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着困境与考验。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造纸业“绿色性”不足,曾一度是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1]。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度的提升,许多传统造纸企业开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效率,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在生产出高质量、环境友好型纸产品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统供应链管理逐渐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2]。

然而,从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实际来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是在传统工艺上加入绿色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由于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利益目标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风险管理认识偏差等,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协调性差、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库存增加等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这种状态下的“绿色供应链”无法为造纸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把协同理论应用在绿色供应链流程设计中,使绿色供应链流程的自组织程度不断提升,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3]。供应链协同对造纸企业之间的同步化的运作状态进行描述,使各节点企业更好地合作,有效避免内耗与冲突,从而产生“1+1>2”的运营效果。

为此,本文从造纸企业的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帮助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同时强化和突出绿色理念序参量,改进原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从而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流程设计

2.1 战略协同的引入

造纸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包含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不同于传统供应链,其在效益和环保方面均有需求。个别企业的环保意识缺乏,对自身绿色创新技术的保护,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导致绿色供应链的合作计划难以达成。为了统一绿色战略、达成双赢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本文在战略层的各个企业之间引入战略协同。

2.2 策略协同的引入

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终交付物需经过原料绿色回收、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纸企业运营目标不仅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包括与环境的相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社会总效益的提升等多元目标,其成本也相应增加。只有企业间相互协同合作才能高效利用资源、信息交互、减少库存等,从而节约成本,实现多目标。于是,在策略层生命周期过程中引入策略协同。

2.3 技术协同的引入

最后,在战略层和策略层的活动具体落实中需要相关协同技术的支撑,技术层是保障其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在技术层本文引入技术协同,帮助企业之间和工序之间完成协同绿色供应链管理。

2.4 总体流程

根据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层次划分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的构建原则,本文从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和技术层协同[4]三个层面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步流程

3.1 战略层协同流程

战略层协同位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最高层,指明了策略层和技术层的研究程度和范围,是协同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战略层协同是造纸企业在整体市场竞争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战略目标,把环境友好放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位置,寻找与自身的绿色战略观高度一致的合作伙伴。供应链网络中各成员应本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理念,追求一条绿色的生-产-销的模式。如果合作企业无法达成以上绿色战略协同观,应重新寻找合作伙伴,从而保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开展。绿色供应链网络建立后,相关的制度建设是防止供应链成员绿色活动偏离的有效措施。绿色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遵循统一的规则保障战略层协同的顺利进行。

3.2 策略层协同流程

策略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中间层,具体指导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之间的协同。

策略层协同是纸制品企业之间具体活动开展时的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绿色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要在流程上不断地协调改善,达成绿色供-产-运-销的合理分工,制定统一的流程标准,保证策略层协同的优化运转状态。各节点企业在所需求的资源(造纸设备、原料仪器、相关信息等)和自身持有的资源上协调沟通,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物资和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合理分享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目标才能实现。在绿色生产流程统一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企业生产活动的协同随即展开。通过库存协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协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协同缩短设计周期等,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果。

3.3 技术层协同流程

技术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层。绿色供应链管理比传统供应链管理实现的目标更多,针对于此,技术层协同需要提供信息共享技术和协同时用到的相关绿色技术把企业之间协同的难度降低,保障绿色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离不开信息共享。在战略层成员的选择、策略层流程的协同、需求协同、资源协同、生产活动协同、监督的协同都无时无刻不体现信息的传递,尤其是与环境相关的数据信息。只有造纸企业间信息数据交互分析,才能甄选成员、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减少库存、实时监督等。在绿色活动协同管理来看,同样少不了绿色技术的支撑。造纸企业的废料处理、产品设计、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中都需要绿色技术的采用,否则与传统供应链协同并无差异。

4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实施建议

对改进后流程在企业的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4.1 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共赢战略

造纸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改变以自身利益为主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制定协作共赢战略,绿色供应链协同才能更好开展,从而达到长期目标和收益。企业要从造纸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合理的深耕布局,拓宽企业的合作对象范围,建立基于产业链供应的相互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应对相关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相关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促进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升级。

4.2 改进企业文化理念

将协同理论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从造纸企业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企业文化,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造纸企业,优化企业人文素质,把协同合作纳入章程。以团结创新,立德敬业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倡导、员工认同、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精神就象缺了脊梁一样,是不可能长久健康发展的。要树立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以此形成企业的优势。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指导企业经营的基本纲领。有效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对大环境、使命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绝不能与现实脱节。其次,经营理念必须在接受检验中修改、丰富。经营理念不是永久不变的。在公司领导心目中,企业经营的好与坏或者说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否达到,就是以公司是否最终实现了“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这就是追求企业绩效的依据。这四句话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

4.3 强化企业自身优势

绿色供应链流程的改进需要供应链成员进行互补重组。互补重组的前提是各个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强化企业自身优势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竞争力的增强。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就象逆水而行的船,不进则退,甚至被市场的大风大浪冲翻击毁。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被市场认可、接受,企业发展依靠用户。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不能被用户接受,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帮助用户发展,这样的产品谁还会要。因此只有增强企业的自身优势,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4.4 正确引导供应链协同技术

协同技术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协同管理的基础条件。企业只有在战略和策略上进行调整,再根据具体情况理性引进相匹配的协同技术,绿色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迅速提升。

5 结语

在提倡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今天,造纸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本文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重新设计,使企业从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开展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本文最后提出该流程在企业实施的具体建议,增加了该流程在造纸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朱红霞.绿色供应链在造纸业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18(12):165.

[2]姜苹,范兴昌,孙薇薇.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08(36):88-90.

[3]Erhun F, Keskinocak P.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Plann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ies in the extended enterprise. Springer US, 2011: 233-268.

绿化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

绿色建筑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生态建筑理念。传统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的功能性、结构美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建筑考虑,而绿色建筑将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视建筑设计与自然相协调,将建筑与生态系统巧妙结合,使建筑具有了有机生命元素。绿色建筑学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首先是人类对建筑的需求不能无节制的膨胀,要注重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将建筑融入生态系统的整体,打造承担生态功能的有机建筑体。然后,绿色建筑要符合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开发绿色能源,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品质。最后,绿色建筑不仅仅提高人类对建筑设计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绿色聚居环境的精神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

绿色技术(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y)又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简称EST,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绿色环境技术、绿色产品技术等,本文讨论的绿色建筑技术即是绿色技术的一个技术范畴。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有着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施工与生活用能,利用多级链式使用方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绿色环保建材进行房屋建筑,在物理环境上积极创造开发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西方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传统建材的优化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西欧一些国家在早期采用内含空气的外墙保温材料、密封保温性能良好的双层玻璃、具有自动温度调节装置的供暖设备等;第二阶段是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一些国家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比如英国密尔顿-肯斯的能源村,利用机械通风带热回收装置、含氢气的双层玻璃等绿色技术;第三阶段是对新型材料及技术的开发,比如轻薄的硅气凝胶隔热材料、室内通风回热系统、智能室内温度调节系统、红外线反射技术等。

2.绿色建筑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的本土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学是在一定的城市发展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要符合本国国情,将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本土化体现在绿色节能设计上,既符合绿色建筑学理论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节能理念以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绿色舒适的居住空间为目的,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绿色节能整体规划

建筑设计在整体规划时要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做充分的调查,比如周遭的地势、四季的风向、气候的变换带来的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周遭工厂建设情况等,根据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最优的节能规划。北方天气寒冷,楼盘设计规划通常采用避风、向阳两条原则,这就考虑到楼盘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地区的风向进行布置,如果楼盘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维护,就要尽量上风向,或者种植人工林增加风阻系数。南方天气炎热潮湿,楼盘设计要顺着主导风向,规避高大建筑群,增强楼宇的通风系数。此外,楼盘设计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附近的公园、广场、工厂和河流。对于临近公园或广场的楼盘,可以适当增加楼房建筑密度,减少小区内的绿化规模;对于周围建筑密集,存在工厂、厂房的楼盘,则要增大小区内绿化规模,来抵抗噪音、废气污染,营造温差小、通风性强、含氧高的区域小气候,减轻楼房居住环境的供暖和排热负担。

2.3楼房建筑框架的节能设计

外墙的建筑面积最大,节能潜力开发也最大。外墙的设计关系到室内温度的调节,墙体的热传导性能决定着夏季是否能够阻挡室外热浪的侵袭和冬季是否能够阻止室内热量的扩散。墙体的热传系数取决于隔热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我国的外墙保温结构通常包括外保温、内保温和夹心层保温,三种保温结构墙体各具特色。外保温结构墙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桥、冷桥的出现,并且结构坚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夹心层和内保温多用于我国东北地区,保温性能良好,但厚度较大、工艺成本高,并且影响室内使用面积。

门窗在现代建筑中的面积越来越大,钢结构高层建筑的整体玻璃外墙、地层的大落地窗等隔热保温功能较一般,应适当降低玻璃的通透性,提高门窗的密闭性,采用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玻璃等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屋顶的隔热保温作用也很明显,通过增加屋顶的隔热保温层,种植绿色植被,打造绿色环保屋顶,还可摆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板,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热辐射,增强屋顶的隔热保温效果。

2.4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

北方地区的冬季供暖消耗占据房屋能耗的主要部分。建筑设计要合理规划楼宇的供暖系统,扩大供暖的集中性,采用新型天然气供暖设备,提高供暖效率。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创新供暖收费系统,户主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在外出时降低供暖温度,减轻供暖系统负担。

3.结语

西方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它的研究大多基于建筑单体的设计,没有真正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学的发展,因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还出于起步阶段,在技术科研、成本投入等方面还不成熟,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要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在节能设计中充分利用绿色能源,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Brenda Vale, Robert Vale.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M].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91.

[2]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1995.

[3] Conceptualizing Discourses on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Plann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2).

[4] Ken Yeang.Designing with Nature: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J].New York:Mc Graw-Hill,Inc.1995.

绿化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绿化系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市政园林的绿化系统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倡导,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所以,园林绿化现已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的绿化系统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是其施工工程环节的关键,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

1、市政园林绿化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项目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形改造土方工程、植物栽植工程、地形改造土方工程、园林给排工程。园林砌体工程等。在整个过程中,施工技术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园林工程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及美观。在我国,由于绿化事业起步较晚,各方面都相对的滞后,,其表现在:1、专业人才方面的稀缺,如今有许多的绿化施工 队伍大都是一些长期工人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实践经验然后组建起来的,其工作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这样就很容易的导致施工技术的不到位,标准不高,直接影响其施工质量,这也会使园林绿化系统整体看起来很粗糙;2、就施工单位而言,在施工中由于偷工减料等造成的施工与设计不合理也是导致绿化系统的滞后,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2、绿化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市政园林工程的施工在实际操作中,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掌握其工程基本理论和现场指导施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还能较好的把园林绿化系统的艺术性、技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绿化系统的施工中影响其施工技术的因素。

1、市政园林的施工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原理及思想。城市的绿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专业性强的建筑工程,但目前所呈现的是其严谨性和技术性都很薄弱,这种现状让大多数人都肤浅的认为绿化系统方面的施工其实就是种种花草树木,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再加上其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致使许多素质不高,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个人纷纷涌进绿化施工行业,机械式的照搬图纸,却不知道“三分设计和七分施工”的道理,一个好的绿化系统的建立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完成,一个科学的、先进的施工设计,更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配合。

2、市政园林施工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目前,我国大多城市的绿化施工监理工作都是有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职的,这样往往会出现:园林绿化所用的土壤质量不好,其现实采用的标准是能栽培就行,可以不用施肥,只要不死就行。只重视表面的景观效果,这样的工程最终会导致许多树木花草生长不良,甚至会大面积的死亡,增加了其后期维护工作的难度。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及文化品位,因此,加强绿化施工的设计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3、市政园林绿系统建设的造价管理过于松散。造价的科学管理不仅是施工成本控制的问题,它还影响着技术与管理方面。由于市政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工程预算、结算审核等方面的控制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部过程,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的变动、设计的变更等等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施工项目的实际投入成本。目前,我国因为成本的预算、结算超出预算导致无法正常施工的事情有很多,也致使园林绿化的效果未达到,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市政建设的造价管理方面有待提高。

优化市政园林绿化系统的施工设计的措施

1.要做好对绿化用地的规范化整理

在进行植物的栽种之前,必须对所规划的地面进行处理,(1)回填优质的种植土。种植土对植物的生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在选择上要严谨、科学,种植土的回填需要在栽植绿化植物前进行。所填的深度要确保填埋后起伏要自然、没有杂质。(2)要对绿地进行平整。填好种植土之后,还需要按照图纸要求对绿地进行平整,这个过程也很重要,如果表土深度在20cm以内,应该填入细土,其土壤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cm。经过整理后,达到整个绿化体面能够起伏自然、无坑洼及杂物才算基本标准;同时要注意将表土打碎,种植土中的建筑垃圾和杂草等有害物质及时清理掉,将多余的土及时清理。这些都是绿化施工的重要前提。

2、要实施绿化系统施工的报批手续和准入制,规范园林施工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一个单位在进行绿化系统的施工时都必须经过绿化主管部门的审批。受理的绿化主管部门要重点审查其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经批准后,方可施工。经过严谨的审核,能够更好的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更有利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社会上绿化工程的情况,以便于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整计划,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我们还要实行招投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的资质的施工单位积极参加,营造一种市场竞争的意识,淘汰一些施工不专业,信誉不好的施工方退出绿化施工行业,规范绿化系统的施工市场,从而促使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3、要从政策上制定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绿化施工技术。现如今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各种针对性的法规相继出台,特别是近些年建筑施工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及新调整,针对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应该修改或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市政园林的绿化工程方面,要确保其施工技术和管理,使之朝着一个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需要建立一批有园林工程师组成的监理队伍,对绿化系统的投入、规划、施工技术进行指导控制。确保施工单位能够领会整个工程设计思想,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确保整个绿化系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束语

一个成功的生态园林绿化系统离不开好的设计思想及施工技术的保障,这样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打造出满足大众需求的市政生态园林。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园林绿化系统的施工原理,拥有过硬的现场施工技术,创新管理,使得园林绿化系统的建设极具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加快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国庆.市政园林工程绿化施工技术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11(19)

[2] 郑治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8)

[3] 黄迪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8)

绿化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符合现代生产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实际基本国情。随着机械自动化日益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复杂。但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需更加速的发展、更加广泛、科学的应用。

1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处于单子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方面普遍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在机械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并且在工业组织与管理、生产模式方面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升级;在人才管理方面,没有好的、适宜的人才管理机制,理论人才过多,不够全面性;在机械设计方面,我国还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设计水平也没有很大的提升,在工艺水平方面,我国的数控加工技术还多停留在精细加工等初级阶段,在复合加工手段的采用上尚未真正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

1.2 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面临的问题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工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技术人才,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够宽广等等。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人只有知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技术,对人才的管理培养不够合理、全面。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提高实际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是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必须提高水平,改变落后的状况。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还不够广泛,缺乏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制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2 改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措施

2.1注重人才培养与发展

抓重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之所以有太多中小型不合格、对环境污染严重、管理不当的企业与工厂,就是因为人才匮乏。当今技术发展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应该注重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机械制造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管理人员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自动化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应用。

2.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Pseudo- FMS),是要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优化人机界面,不过分追求自动化,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我国目前在消化呼吸、融会贯通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创新,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以适用为前提,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取得实践经验再推广应用。

2.3 扩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机械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缺陷到完善的一个科技性和系统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需要从原来的机械化往自动化方向进行的过渡,达到计算机、机械在生产上的自动控制。由此可以看出,机械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必须要不断地迎合市场的需要,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创建一项灵活的、能够适应各种产品生产需求的自动化技术,从而使自动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检测和分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得以实现,进而可以自动的完成产品各部分的自动生产。

2.4 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绿色化

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同时注意到发展的环境,实现发展机械自动化的绿色化。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综上所述,我国要搞好机械自动化,不但要起点高,瞄准世界先进水准,而且必须包括各种灵活的低成本、见效快的技术,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从我国具体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加速发展,健康地走上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英.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J].科技传播,2010,(24):40,6

[2]周洋.浅谈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11):277-277

上一篇:生态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