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4 15:47:25

禁酒令心得体会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1

“禁酒令”实施半年节约4300万

信阳是河南首开“禁酒令”的省辖市,一度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3月12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07年十大地方新政”评选活动落下帷幕,信阳“禁酒令”的票数名列第二。如今在信阳,工作日中午不饮酒已成为一种习惯。

2007年1月4日,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在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一条禁令―禁止公务人员工作日中午饮酒。当天大会上,《中共信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两份“红头文件”公布并开始实施。

根据文件的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信阳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党政干部实行“五个禁止”,其中第二条是禁止公务人员工作日中午饮酒。文件同时规定了惩罚措施:明知故犯的,就地免职。人们俗称此项规定为“禁酒令”。

“禁酒令”下达后,信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三个督察组,每个组配备酒精测试仪、微型摄像机和微型录音笔,中午可随时去酒店检查,下午可随时去单位检查。督察组还可调动110,对违反禁令的人员,督察组可以先斩后奏,处理后再汇报,还可公开曝光。

实施“禁酒令”半年时间,信阳有百余名干部因违反禁令受到处分。

2007年8月,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做客新华网时透露,实行“禁酒令”后,信阳市半年节省的酒水费就高达4300万元,用这些钱可建四五十所小学。熟悉内情的人说,4300万元相当于一个小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这只是保守数字,实际节省的钱比这个要多。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信阳的“禁酒令”开始辐射河南、轰动全国。

2007年5月,商丘市也开始实行午间“禁酒令”。2007年6月,开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六条规定”,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日不准午间饮酒,不准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等。同年,漯河也颁布了包括“禁酒令”在内的相似规定。南阳、许昌、驻马店等城市也提出“禁酒令”。河南省公安厅、省工商局、质检局等单位也在系统内提出过类似禁令。

信阳的“禁酒令”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不少群众认为禁酒势在必行。一些市民反映说:以前下午到行政机关办事,很难找到人,有时就算找到人了,也是满嘴酒气的时候多,现在办事方便多了。

市民张先生说,有次他去某部门办事,下午3点多到领导办公室,但领导中午喝多了,正躺在沙发上睡觉。本来能够当天办成的事,只好明天再来。张先生说,干部中午喝酒没什么好处,无论喝多少,都会对工作有影响,非常支持“禁酒令”。

市民刘女士说,“禁酒令”实施之前,有时候下午去政府相关部门办事,往往找不到负责人,工作人员只说领导出去办事了,让稍等,有时等到下班还不见人。后来次数多了,有人悄悄告诉说,领导中午喝多了,下午都回家了。后来刘女士学聪明了,办事一大早去。

一边叫好,另一边在叫苦。在“禁酒令”的持续压迫下,不少白酒企业在信阳的日子不再好过,无论是省外的茅台、五粮液,还是省内的品牌酒都大受影响。

有消息说,信阳当地酒厂的销量下降了1/3。信阳一家酒类企业的负责人说,一般企业下降1/5非常正常,以他们的企业为例,产品60%在信阳销售,“禁酒令”颁布后,2007年的销售额减少了3000多万元。

事实上,河南白酒最好的光景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河南的白酒产量居全国第三,宋河、宝丰被评为全国名酒,还有一大批省优、部优酒。仰韶、宋河、宝丰、赊店等白酒品牌都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每年一掷3000万。1999年至2001年,河南白酒连续3年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从2002年起,随着制药、房地产等业外资本的进入,豫酒又逐渐好转。但豫酒至今没有全国性品牌,所以很难做全国市场。

无法做全国市场,豫酒主要只能在家门口销售,而消费的主渠道之一又是公务、商务接待活动。各地争相出台的“禁酒令”,无疑影响河南白酒的销售。不少酒企负责人表示,“禁酒令”出台时,为什么不考虑一下酒类企业的意见?

律师论证:公共权力不能干涉

2007年12月22日,河南省酒业协会召开第四季度名牌白酒骨干企业联席会,酒类企业对“禁酒令”有很大意见,反对“禁酒令”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一名参加会议的白酒企业负责人说:“部分省辖市政府规定,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明知故犯者,就地免职,经咨询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

显然,“明显的违法行为”主要是针对信阳出台的“禁酒令”。

事实上,酒类企业之所以对“禁酒令”有如此强烈反应,主要是因为公务员是目前酒类消费的一个巨大群体,禁止公务员中午喝酒,对一些中高端品牌的酒冲击很大,不仅仅公务员不能宴请别人,而且一些人找公务员办事也不能喝酒。这样下来,对酒的销量有一定影响。

白酒企业于是到酒业协会反映意见。河南省酒业协会一负责人说: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不可能坐视不管。我们不是反对信阳“禁酒令”,只是质疑。作为行业组织者,协会在广泛征求白酒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委托律师对“禁酒令”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

委托的律师是来自河南德英杰律师事务所的亢银忠先生,他同时也是河南省酒业协会的法律顾问。亢银忠律师认为:他说,只要不影响到工作,公共权力就不能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没明确条文规定,公务员中午不能喝酒,对个别干部喝酒影响工作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依法处理,而不能以政府文件代替法律。

“禁酒令”为何在信阳执行得最好

信阳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说,“禁酒令”不是信阳市的发明,河南省纪委2005年就发过文件了。信阳市正是依据省纪委的一份文件―河南省纪委的纪发(05)10号文件,题目是“关于严禁机关工作人员影响公务和形象饮酒行为的暂行规定”,其中第二条:机关工作人员饮酒应遵守下列规定:1.不准工作时间和工作日中午饮酒……

这份文件申明,本规定的适用对象是全省所有公务人员;如有违反者,情节较轻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和单位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组织处分;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但是,河南省纪委文件的第二条第一款后面还有个括号:重大庆典、重大对省外公务接待活动等除外。河南多个省辖市在制定本地“禁酒令”时,都照搬了这个括号。唯独信阳的“禁酒令”没有这个括号,而且还设置了专门的督察组:不论什么人,不管什么情况,也不管他喝的什么酒,执行和处理都不留任何空间,逮住了就罚,效果非常明显―没有干部敢在中午喝酒了。

据了解,从2007年至今,信阳已查处了444名违犯“五禁令”和“十不准”的公务员,其中处分164人,这些公务员大部分都是因违犯“禁酒令”而被查处的。

信阳市纪委一位人士说,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是为保证下午的工作质量,并没任何不妥之处。以前有些干部上午10点多就开始约酒摊,上午11点就坐在酒桌上,喝到下午两点上班时间,然后满嘴酒气地走进办公室,给干部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实,“禁酒令”并不是不让干部饮酒,而是在法定工作日的中午不能喝酒,也就是说,在晚上和休息日的中午可以饮酒。

2008年1月,河南信阳市委书记王铁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禁酒令”符合公务员法,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王铁书记说,公务员不同于一般群众,对于公务员应该有特殊要求,国家的很多要求也是在八小时外的。说侵犯私权,其实是对法律的曲解。“禁酒令”是对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提出的特殊要求,我们觉得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么做都是没有问题的。公众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怎么说,我们的态度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对于下一步会不会禁止公务人员晚上喝酒,王铁书记说,“禁酒令”成功的一点就在于理性化,如果晚上禁酒,那肯定推行不下去。晚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你什么都查不出来,查不出来就执行不下去,定和没定一样。

法学专家:“禁酒令”符合法治精神

亢银忠律师关于“禁酒令违法”的言论曝光后,在网络和报纸、电视上引起很大争议。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河南省酒业协会及其委托律师对“禁酒令”提出异议,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证明了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提升。“禁酒令”出台,导致酒类企业的利益受损,由此引发异议是正常的。

但姜明安教授又说,就具体事件而言,“禁酒令”是符合法治精神的。《公务员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公务员工作日午间不得饮酒,但是根据立法精神,推究立法原意,这个文件的出台并无不妥。根据《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包括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很显然,如果公务人员在公务过程中(包括中午)饮酒,就可能因酒误事,可能因酒与前来办事的行政相对人发生冲突,可能因酒影响公务员本身及政府的形象。这样,公务员对其法定义务的履行就会大打折扣。

姜明安教授认为,在对违反禁令人员的处理上,首先应引用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或有其他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可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此外,《公务员法》对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且经教育不改的公务员还有辞退的规定。

针对亢银忠律师的论点,郑州大学法学博士刘剑也提出个人看法。他说,亢律师的论点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公务员的非工作时间,属于私法领域的事务;二是公共权力适用的范围有限。后者没错,但前者的论断偷换了概念,导致这个前提无法成立。公务员是自然人也是普通公民,享有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但公务员所从事的工作和非公务人员有明显区别。公务员为民众直接服务,其劳务费由纳税人支付,这就决定了他的某些活动已超出了私法约束的框架,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正因为此,《公务员法》的颁布才变得顺理成章。

此外,多数网友也是一片声讨。网友们说,以往,酒类企业是公款吃喝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吃惯了公款的这些企业,因为“禁酒令”的出现,伤及了一些人的利益,开始感觉“饥饿”,进而从法律条款中寻找救命稻草。难道非要用公款养着企业,让全国人民买单?

“请问,中午喝酒下午还能上班吗?这和酒后驾车没什么区别。”

“公安部门规定禁止酒后驾车是否违法?”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2

这是美剧《大西洋帝国》开篇对大西洋城1920年代初的真实再现。简短的两幕预示着一个混乱时代的开启。

反映禁酒令题材的美国影视剧并不少见,在世人印象中这个时代是空前混乱与极度自由的奇特结合,其戏剧性自不待言。不过回看历史现实,当禁酒以法制形式加以确立时,或许时人谁也未料想到,它给美国政治与社会环境带来的可怕后果。

禁酒的“四种武器”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化建设,一座座繁华都市拔地而起,渐渐取代农村成为美国经济、社会中心。相伴而生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阶层固化严重,劳工不满工作时长与社会地位,不断涌入美国各大城市的移民又使得清教徒感到传统文化正在被侵蚀……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应声而起。

“禁酒”就是对“进步主义运动”的一次响应。

美国早期移民中的“清教徒”,对宗教戒律非常看重,他们把饮酒与罪恶联系在一起,禁酒情绪十分强烈。另外,如《大西洋帝国》中所演绎的,“妇女运动”也是呼吁“禁酒”的重要组成力量,许多家庭妇女认为,正是丈夫的频繁过度饮酒,破坏了家庭关系的和睦。她们成立组织,呼吁国家进行立法干涉。

舆论的力量有了,“科学”的论证也不能少。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一共写下三本书来支持宪法第18号修正案(即《全国禁酒令》),其中一本还是论述酒精危害的专著。费雪在自己的经济学论文中,区分了“不可能有用的”效用和“确实有用的”效用。在他看来,人们频繁地饮酒降低生产效率,损害社会环境,因此政府有责任替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人做出选择,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生产中去。同时犯罪问题、家庭暴力亦可迎刃而解。

“一战”的爆发则成了禁酒令得以实施的最后推手。为了确保战时粮食供应,美国政府开始实施临时性的禁酒措施。禁酒支持者趁此时机舆论造势。就这样,在一战结束后,“粮食供应”虽然已经不能成为禁酒的借口,但禁酒却“变本加厉”,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宪法第18号修正案,在参众两院很顺利地通过。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

到1919年,除了康涅狄格和罗得岛两个州拒不接受禁酒法令外,其余大部分州都批准了这条宪法修正案。1920年1月2日,《沃尔斯特法令》在一片欢呼声中生效,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喝酒不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私酒泛滥,黑帮崛起

禁酒令颁布了!可它是否如当初那些全力支持颁布的人所言,提高了公众的道德水准?

在正规酒市场被禁的同时,高利润的私酒黑市流行起来。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巨额利润可图。普通的美国公民出于个人嗜好,谁也不愿意放弃小酌一番的机会,就会偷偷从非法商贩手中购买私酒——政府哪里管得住人们的嗜好与欲望!

禁酒令无意间促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简易的家庭小作坊,规模庞大的地下酿酒厂,一时间比比皆是。但因缺乏酿酒的原料,人们纷纷采用加工工业酒精的方法粗制滥造。在私酒泛滥的2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大约有五千万升的工业酒精被盗。联邦政府官员眼见禁酒令执行力度欠佳,1926年,总统柯立芝决定在工业酒精中放入有毒甲醇,防止人们的盗窃活动。这项决定带来了悲惨的后果:1926年全纽约有1200人因喝毒酒生病,400多人死亡。同时,一些私酒商贩也从海外(诸如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等地)不断进口各类酒品,整个地下私酒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而混乱的局面。

也许有人会说,执法人员就坐视不管吗?当时的联邦探员的确曾经下大决心整治私酒黑市,可庞大的产业链给执法带来了巨大困难。纽约市长拉加第就曾经对禁酒法令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单是在纽约一地,要切实执行禁酒法令,需要动员的警力便高达25万名”。此外,一些本地的执法部门也根本不想与联邦探员配合,甚至刻意阻碍联邦探员的禁酒行动。

当时的美国多数城市虽然都制造私酒,可还从没有一个像度假胜地大西洋城那样明目张胆在酒吧、赌场内公开售卖的。一句话,“禁酒的事根本没在大西洋城发生过”。这一点也成了吸引众多外来度假商人的“法宝”,毕竟在别的城市,只能是在地下酒吧战战兢兢偷偷饮酒,而这里却不用顾虑有谁会来查禁。当时的大西洋城由纳吉·约翰逊(美剧《大西洋帝国》的纳吉·汤姆森的真实姓名)统治,他曾自信满满地表示,大西洋城虽然有官方禁止的东西,可“这些都是人们的需求”。

同时,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法制约束,私酒黑市上难免出现一些由利益分配不均出现的商业纠纷,为此一些帮派组织铤而走险,杀人越货。从统计数据上看,这一时期的美国犯罪活动愈加猖獗。美国的黑社会组织凭借贩卖私酒取得高额利润而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贿赂主管禁酒令的官员们,多数官员亦难抵诱惑,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为私酒黑市大开方便之门。最有名的芝加哥黑帮老大艾尔·卡彭,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的,据说他每日贩酒所得利润就高达5000美元。这位黑帮老大在谈起自己的私酒生意时与纳吉·约翰逊一样辩解道:“我通过满足大众需求来赚钱,如果我犯了法,芝加哥成百上千的知名人士就跟我一样有罪。我们唯一的差别就在于我卖酒而他们买酒。每个人都称我为黑帮分子,我则称自己为生意人。当我卖酒的时候,我是非法走私的行为,而当我的主顾在湖滨大道上用银托盘装酒宴客时,这就是热情好客的行为。”

废除禁酒令

1932年,人们看到禁酒令非但没有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准、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反而带来更多腐败与犯罪等问题时,那些平时对有组织的禁酒人士持支持态度的人也渐渐看清了它的危害性。

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很多农民呼吁政府放开禁酒令,以拓宽他们的粮食渠道供应。工商界人士也呼吁废除禁令,以酒品的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时顺应民意,把“开放禁酒令”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之一。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二十一条修正案,废除第十八条修正案,长达14年的禁酒令时代在此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禁酒令废除了,可酒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严格管理的传统却被保留下来。比如我们今日看到在美国开酒吧,必须要通过“酒牌申请”,而外出喝酒的美国人,也要带上附有照片的身份证明,否则会被拒绝售卖给酒精饮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道德立法倾向愈发明显,主张政府介入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去的呼声成为主流。禁酒令可谓是这一主导观念下的产物。

的确,过度饮酒会给人的身体以及外部社会关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禁酒令本身却并不符合法治精神的主张。不顾人们的个人行为习惯,盲目制定法规、政策,最后非但起不到那些“想当然”的道德效果,反而背道而驰,换来“滥用政府权力”的恶名。当法律成了限制个人正当自由的工具,它也就同时违反了国家和法律的本质。

今日中国,这种将某些纯属个人道德领域行为“入法”的现象并不罕见,而说法一经提出,总会看到网络上引来强烈的舆论抗议。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3

英语中“dry”这个词意为“干的”,而美国英语中还有drys、dry town、drystate的说法,“dry”在此是因没有酒喝而干渴的意思,“干人(drys)”是主张禁酒者,“干城(dry town)”是禁酒市,“干州(drystate)”是禁酒州。

美国历史上,各地的禁酒活动此起彼伏,最后甚至形成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禁酒运动。从第一批最早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的英国人,到后来一批批漂洋过海而来的欧洲人,大多是新教基督徒,移居新大陆后仍保持勤俭朴素、甚至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他们把酒视为“上帝的礼物”,不许滥饮买醉,醉汉要受谴责和惩罚。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康涅狄格、弗吉尼亚和纽约就出现了禁酒协会。1826年成立的“美国禁酒协会”发起了第―场禁酒运动。后来,又先后出现“禁酒党”、“妇女基督徒禁酒联盟”等许多组织。

1881年,堪萨斯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其州宪中将酒精饮料定为“非法”的州。该州有个名叫嘉莉・奈辛的女子,积极提倡禁酒,组织了禁酒小组,专为妇女基督徒禁酒同盟布道,宣讲酗酒与犯罪的关系,后因感到口头宣讲不受重视,便采取直接行动,自己拿着短柄小斧跑到一些酒馆、酒吧乱砸酒瓶、酒桶,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并因这种她自称为“斧砍”的行为多次被捕。

当时反对禁酒的人状告堪萨斯州政府,但法官明确支持禁酒,其裁决称:“饮用此种醉人饮料会使人变懒、变穷以致犯罪,使社会丧失秩序,给民众健康、公共道德和公众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20世纪最初20年,又有更多妇女或教会禁酒组织出现,禁酒声浪一波又一波,始终没有停息。甚至在原先最“湿”(最反对禁酒)的纽约市,挪威人教会团体和非裔美国人也组织起来呼吁禁酒。他们认为禁酒对工作艰苦、生活贫穷的工人很有利,尤其对黑人妇女有好处,因为纵酒的黑人男子常常殴打老婆。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国会两院中“干”议员的人数已大大超过“湿”议员。美国对德宣战后,原先反对禁酒最有力的德裔美国人悄悄靠边而站。为把酿酒用粮转为军粮,政府颁布了限制酒类生产政策,这对禁酒运动更是有力的促进。当时有些州、县已自行宣布为“干州”、“干县”。至1918年,全国有3/4以上的人生活在禁酒州或禁酒县。全国最大的一次禁酒运动、美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禁酒时期”(Prohibition)终于来临。

以失败而告终的“高尚实验”

1917年,国会通过禁酒法案。1919年该法案被当时48个州中的36个州批准。1920年,该法案作为宪法修正案第18条正式生效,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包括烈酒、葡萄酒和啤酒在内的一切酒精饮料。该法通过沃尔斯特德(众议院提案人)法令加以实施,联邦禁酒局工作人员四处出动搜查、没收和销毁酒类产品,其势汹汹,猛不可当。当时也有不少人抵制这场运动,要求撤销这条修正案。有一名“干”议员对此嘲笑说:“撤销?那不就像一只鸣禽要把华盛顿纪念碑挂在尾巴上飞到火星上去吗?”

美国的邻居加拿大不禁酒,因修正案第18条而“干渴”难忍的美国人便偷偷跑到那儿去“解渴”。当时威尔士亲王爱德华访问了加拿大,回国后对他父亲、英王乔治五世说,他听到了一首流传在美加边境的民谣:“20加4个美国佬感到渴得离奇/跨过边界来喝黑麦威士忌/酒瓶一打开,美国佬就开始歌唱/‘上帝保佑美国,可上帝救了英王!’”

宪法修正案第18条一时撤销不了,可好景也不太长。它有效了14年,在美国人确实“干渴”了14个春秋之后,那只会唱歌的鸟居然把华盛顿纪念碑送上了火星。1920年宣布该法案有效的是威尔逊总统。1933年宣布废除该法案的是罗斯福,因为这位甫上台的总统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重局面:全国到处是非法的酿酒、运酒和贩酒活动,有组织犯罪集团的走私活动更是猖獗,不可收拾。

各种酒从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偷偷运进美国。难以控制的底特律河成了走私畅通之道。到处是买卖私酒的黑市。芝加哥成了贩酒黑帮的集中地,虽没有了酒馆,却出现了上万个“speakeasy”(悄声说话之地)供做黑市交易,其中“卡彭帮”头领“疤脸艾尔”靠贩卖啤酒赚取暴利,成了拥有千人武装、操纵芝加哥赌博业和业的黑社会头目。这个禁酒时期正值历史上称之为“喧嚣20年代”的20世纪20年代,因禁酒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病也确实像沉渣泛起,喧嚣一时。

这场被称为“高尚实验”的禁酒运动以失败告终,193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宣布废除修正案第18条。然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很多美国人认为这场禁酒运动虽然失败了,却依然有很大启示意义,依然可以促使人警觉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警觉纵酒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人甚至说,如果你从比较开阔的图景来看,禁酒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第18条被废除后不久,有两名美国医生就紧跟“禁酒时期”,发起成立了“嗜酒者匿名互诫协会”(AA),后来迅速发展,竞成了世界陛组织,以致目前拥有100多万成员。该协会成员在座谈会上交流戒酒心得,互相勉励戒除酗酒恶习,另有两个组织――Al-Anon(由嗜酒者的亲友组成)和Al-Ateen(由嗜酒者的未成年子女组成)积极支持AA的戒酒活动。

关于酒驾

其实在美国,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社团组织,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松有关节制喝酒或戒酒的教育,没有放松制定和执行有关酒的法令。笔者从网上检索,发现联邦和各州有关酒的法律及其简介之多,若下载可装订成一本厚书。各地酒厂显然最关心有关酿造、运输和销售的法令,酒店最关心有关执照、缴税和安全的规定,青少年最注意关于买酒、喝酒最低年龄的限令,驾车者则特别关注名为“酒精影响下驾车”(DUI)的法律。

DUI规定驾车者血液内酒精浓度超过多少百分比就是“在酒精影响下驾车”,就是违法。交通警察通过“当场清醒度检查”、“呼气测醉器”等方法测试驾车者,发现严重违反者要逮捕重罚,大多要送监狱。血液内酒精浓度原来各州有不同规定,自2004年以来,全国统一规定为0.08%,凡是达到这个百分比或高于这个百分比的人开车都属犯罪。

对饮酒最低年龄的争议曾持续了很多年,各州也一直有不同规定,有的是18岁,有的是21岁。酒商赞成18岁,茶商、汽水商则喜欢21岁。直至1984年才由里根总统签署,颁布了《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规定全国统一的饮酒最低年龄为21岁。1995年更有《零容忍法》问世,绝对禁止21岁以下青少年买酒、喝酒,也不允许21岁的人为21岁以下的人买酒。在美国,年满16岁即可通过考试取得驾车执照。显然,降低饮酒年龄就等于把很多青少年害死在高速公路上,只有提高年龄才能减少饮酒、撞车、夭亡的悲剧。

历年来醉酒驾车造成的严重车祸,尤其是年轻驾车者丧命的惨剧,实在是怵目惊心。美国每年因醉酒驾车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是在一两万以上,1982年竟多达26173人。不过,后来逐年有所下降,如1986年,25017人;1990年,22587人;2002年,17524人;2009年,12744人。这个下降趋势令人稍有宽慰,应是整个社会加强有关教育和严格执法的结果。

媒体始终重视饮酒问题

美国各媒体始终重视有关饮酒问题的报道,即使是达官贵人及其子女犯法,也要公诸于众。如2001年,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便衣警察在市中心巡逻时,在一家夜总会看见两个年轻女孩在喝啤酒,经盘问发现她们是用虚报年龄的假身份证在这里买酒喝,其中一个是布什总统的孪生女儿之一、一年级大学生杰娜,年方19,还不到21岁法定喝酒年龄,结果被罚做社区服务工作。这件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她老子在竞选总统时被揭的老底又一次给揭开:1976年布什因“在酒精影响下”开车被逮捕,但他从未把此事告诉过女儿,他说,因为他不想让她们晓得他的“不负责任行为”。著名周刊《国家》的一名编辑为此把布什讽刺了一番,他说:“我们的DWI(醉酒驾车)总统为他的易受影响的女儿们树立了很坏很坏的榜样,那掉下树来的苹果离开苹果树本就不会很远么。”

又如《纽约时报》曾刊登文章,详述人们醉酒驾车后遇到的“磨难”:

你不妨设想一下如下事实:你在朋友家派对上喝了几杯红酒,回家蹈上警察拦住你的车,要你接受当场清醒程度检查。他发现你身体有点摇晃,叫你“金鸡独立”,你却站不稳,便要你跟他去警察局,在呼气测醉器上测试。测试结果,你血液中酒精浓度为0.10%。警察立刻没收你的驾照。你被关在看守所小房间里,等家人来接你。你的车给拖走了,事后你去取,付了134美元。回家第二天,你便收到一张传票。两周后,你去法庭,法官向你宣读判决:吊销驾照45天,察看一年,听16周酒的教育课,其中包括AA的两次座谈会,一部“受害者所受影响”电影。离法院时,你得交600美元罚款和法庭费。一周后,你去上教育课,学费571美元,可分期付款,首付200美元。45天后,你去交通局排队取回驾照,付了500元。汽车保险公司随后来通知说,你的保险费涨了。

阅读此种报道,读者大多会觉得心惊肉跳,也自然会引以为戒,不去重蹈他人覆辙。正是由于受到比较深入而持久的教育,有调查材料显示:如今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喝酒,或不纵酒,葡萄酒和啤酒对健康有一定好处,喝的人比较多,饮烈酒者则少得多,朗姆、杜松子及其他一些烈酒几乎都已绝迹;在饮酒者中,醉酒驾车者的比例也相当小。另有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的酒消费量低于任何其他工业化国家,比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低,仅有西班牙、德国和法国的一半;美国每100万人中就有164个支持戒酒、节制饮酒和反对醉酒驾车的组织,比法国多20倍,所以有人说,美国不是有瘾于酒,而是有瘾于酒组织。 1921年,美国纽约。禁酒令颁布后,在警察的监督下,向下水道倾倒酒的场面在街头随处可见。

“自禁”的烈酒广告

笔者近年来回国小住,常“补看”在美国看不到的电视,发现各个频道商业广告之多、同一广告重复之多,有时简直不能容忍,其中有不少酒类广告,除啤酒、葡萄酒外,还有多种烈酒,做广告的往往是影视明星,以生动表情活现饮酒之乐。我不爱喝酒,一见酒广告就换频道,所以除了茅台,不记得任何其他酒牌儿。茅台是国酒,本就无人不晓,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节目更以茅台来报时,――18点59分,装潢考究的茅台酒瓶说了声“让我来报时”,荧屏上便出现时钟,19点整,新闻联播就开始了,全国数亿电视观众就在茅台引领下进入这个全天最佳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

见各频道烈酒广告,我曾多次努力回忆美国电视节目,似乎觉得美国电视不做任何酒广告,可又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记忆,回纽约后便咨询一名经营酒牌执照生意的犹太律师,并根据其建议查询有关网站,了解了不少情况。

事实是美国各大广播电视公司均不做烈酒广告,尤其可贵的是,这是他们的“自禁”行为,即没有法律禁止他们做酒类广告,他们却自愿这样做了,尽管这种广告收入可以高于其他一切广告,是一笔数目极为可观的钱。他们认识到,这种广告会特别有害于青少年听众和观众,既然广播电视上不能登有害的烟草广告,那也就不登有害的烈酒广告。各大酒商也一直支持广播电视公司的这一决策,所以自1946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几大全国性无线广播电视公司,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福克斯广播公司,都一概不发烈酒广告。只有少数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由于收视范围较窄,所以有时会悄悄塞进一些烈酒广告。

本世纪初,事隋稍起变化。全国广播公司一反常态,宣布要在夜间节目中插入烈酒广告,声称因在夜间,所以不会对少年儿童有影响。这一决定立刻遭到社会改良人士们的坚决反对,他们甚至呼吁联邦决策人迅即制定法律,阻止这一行为。全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负责人说,全国广播公司推卸其对公众利益的责任,而把自己的底线放在了年轻一代的健康和安全之上。哥伦比亚大学全国防止科学中心负责人则说,对付全国广播公司这种行为的唯一办法是争取制定联邦条例,就像有条例禁止烟草广告上电视一样。

在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全国广播公司在登了三个月伏特加酒夜间广告后就住手了,又像过去几十年一样,不再接受任何烈酒广告。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4

被处罚技术犯规并不稀奇,但是你听说过因为没有叫暂停而被吹罚技术犯规的吗?在2004―05赛季步行者与活塞的东部半决赛第五场中,赛场上出现了NBA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笑话。

由于步行者队在第三节中节节败退,使得卡莱尔在这一节中连连请求暂停布置战术。结果,他在第三节就用完了下半场的所有暂停,但步行者仍以大比分落后。第四节,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离全场比赛结束还有两分多钟时,裁判突然发现步行者队没有按照NBA官方规定在第四节请求暂停,当即判罚了他们一次技术犯规让活塞队罚中一分。

对于这个具有喜剧效果的小插曲,当时的活塞队主教练拉里布朗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碰到这种事,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问了裁判,他说自己执法了28年,这样的事也是头一次碰到。”

不准戴墨镜

如果你问谁是联盟中长得最帅、三分球投得最准的球员,达蒙・琼斯会告诉你他就是。2005年季后赛的时候,因为在对网队的第二场比赛里拿下了30分,赛后他代表球队参加了新闻会,心情大好的琼斯特意戴上了一副墨镜,并且在会上大谈感觉自己就像是个超级明星。结果在第二天,这位“超级明星”就接到了联盟的罚单:禁止他再戴墨镜参加新闻会!

琼斯对联盟这个处罚嗤之以鼻,他认为联盟管得太宽泛了,球员们有权利选择穿着什么样的装束去参加新闻会。而且对于他这样的帅哥来说,如果不戴墨镜的话,就显示不出他英俊的本色,他发誓:“我再也不会给联盟指手画脚的机会了。”琼斯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因为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打出能代表球队参加会的成绩。

禁止饮酒

在NBA中酒鬼比比皆是,但是在赛后新闻会上喝酒的却不多见,勇士队的“科学巨匠”唐・尼尔森就是这么一位。

2007年季后赛期间,老尼尔森多次将啤酒带入新闻会现场,并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回答记者提问。这多少有点像“红衣主教”奥尔巴赫在胜利后点上一支雪茄庆祝的意思。但是这一个可能成为标志性的举动却因为联盟的禁令而被迫叫停。

“根据这一情况,联盟已经颁布了禁酒令,禁止任何教练或球员在接受采访时饮酒。”联盟发言人蒂姆弗兰克说,“我们已经把联盟的意思转达给了勇士队,希望此类事件不要再次发生,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为一个人而颁布一道法令,可见联盟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

禁喝“激浪”

奇才队的球星卡隆巴特勒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奇才队明令禁止他喝一种叫“激浪”饮料,这使得巴特勒就成为了NBA第一位被“禁喝饮料”的球员。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它非常严肃。”巴特勒无奈地说,“我家里有六台冰箱,以前都装满了‘激浪’,可是现在……这简直是疯了。”

事实上,球队也是为了他的身体着想。“激浪”中含有过多的咖啡因,长期饮用会形成依赖性,并对身体造成影响。但是,巴特勒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喝它,喝完后我会感到兴奋。我通常是赛前喝一半,中场时喝另一半。每当那股劲过去后我就得再喝点来找回感觉。但是现在,他们将它从我的生命中抹掉了。”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5

塑造新形象从小事做起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阳市积极探索“自选动作”,提出以“转作风、抓反腐、办实事、树形象”为总抓手,高标准、高质量、动真格推进活动,特别是围绕整治“”突出问题,密集出台相关规定,人民群众很支持。

张平:在实践活动中贵阳市坚持立学立行,边查边改,从最习以为常、老百姓反感的“打麻将”、“滥办酒席”等陋习开始,先行整改。出台“三不许”,规定党员干部不许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进行打麻将等类似活动;不许在除家庭以外的公共场所打麻将等类似活动;不许与利益相关人员进行打麻将等类似活动。从2月13日开始,全市已派出38个检查组,在全市391家酒楼、宾馆、饭店、棋牌室等公共场所进行明察暗访。

:“家庭之外,禁打麻将”、“婚丧之外,禁止摆酒”为何成为重点整治对象?

张平:贵阳市出台“三不许”新规是国内第一例针对党员颁布的“禁麻令”,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麻令”。“三不许”新规其实仅仅是对党员干部最底线的要求。

“禁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我们不贪大求全,塑造党员干部的新形象就是要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让更多的公职人员将其视为高压线,“碰都不敢碰”。

尤其是出台“四严禁、一严格”制度整治“滥办酒席”,要求全市党员、国家工作人员严禁办理婚丧以外的酒席;严禁大办婚丧事宜或者借机敛财;严禁用公款、公物、公车办理婚丧喜庆事宜;严禁利用办理婚丧事宜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财物;严格执行婚丧报告备案制度。针对“文山会海”问题,市委率先垂范,把周三定为“无会日”,腾出时间下基层调研工作。

:“”积习甚久甚深甚广,非“一日之寒”,纠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党内监察机关,纪律监察部门如何落实反“”这一要务?

张平:从作出反对“”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批示,到中纪委常委会作出铁面执纪、纠正“”的部署,都彰显出中央落实八项规定、纠正“”的坚定决心。令人欣喜的是,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能,坚决反对“”等突出问题,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言出必行、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祛歪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要在出台“三不许”等相关规定的同时,时刻保持反对“”的高压态势,加强监督检查,坚持铁面执纪,督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令行禁止。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贵阳市一名干部说,“禁麻”之后,朋友之间的聚会从麻将桌上转战户外,老婆孩子齐上阵的“亲子会”也多了起来。另一位领导则说,没了麻将,朋友聚餐多是九点不到就早早散场回家了,近日看的书明显增多。对这种转变,你怎么看?

张平:党员干部早点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不好么?已有数位同志反映,以前因为抹不开面子,喝完“应酬酒”,搓完“工作麻”,休息经常在零点后,现在生活轻松多了,回家甚至还能辅导孩子作业。而且在针对麻将的“三不许”禁令出台之后,贵阳市又出台了针对办酒风的“四不准”新规――婚丧之外的酒席,禁;嫁娶双方同城合办酒席超过30桌,禁;公款公车公物办酒,禁;利益相关者送礼,禁。

:“‘禁酒风’就是针对所有的党员、干部,没有商量余地。”为何针对“办酒风”痛下决心,毫不留情?

张平:办酒风就像击鼓传花,不下决心断,就永远不可能断。一方面,对领导干部而言,借酒敛财的现象确实存在,部分利益相关者甚至不请自到,动辄以千甚至以万计的“红色炸弹”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对普通党员和公职人员而言,在民间办酒风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办酒往往已经超出了正常需求,攀比浪费现象突出。贵阳部分农村地区,盖一栋房子请三次酒,如果等到举债办酒,我们再干预就晚了。此次出台“三不许”能借新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坚决整治“”,促进风清气正,必须突出整治重点。

张平:干部作风上需要整治的重点很多,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关键是从一些看似习以为常但老百姓却十分反感的事情抓起。

一是整治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打麻将赌博的行为。“三不许”规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二是要建立领导干部婚丧嫁娶的报告制度,努力在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是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种房”。“三禁止”,就是禁止本人及配偶、子女违法“种房”或以入股等形式参与违法“种房”;禁止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参与或帮助他人违法“种房”;禁止购买违法“种房”建筑物。

四是全市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别是要严格规范兼职行为,做到不准违规兼职、不准兼职取酬;严格规范外出学习考察行为,做到不准借外出学习考察等名义公款旅游,不准在高档宾馆、风景名胜区举办学习培训班等,不准将外出学习考察费用转嫁、分摊到下属单位或企业等;严格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执法)职责,做到不准故意刁难管理服务对象或向管理服务对象索要好处,不准向管理服务对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准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各种宴请和休闲娱乐等活动安排等;严格依法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做到不准以非法手段和方式强制征地拆迁,不准拖欠、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补偿款或谋取私利。

“禁令”不是“一阵风”

:有人说,“风头过了就好了”。“禁麻禁酒”是否只是一阵风?

张平:“禁麻禁酒”肯定不是一阵风。实际上,“禁麻风暴”在贵阳已经刮了一年有余。最早在2013年2月28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抓典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专项工作实施意见》,就专门提及“严禁上班打麻将”。今年元月份,贵阳市有9人因上班时间打麻将受到处分。

正风必须肃纪,治乱必用重典。要想“三不许”规定取得好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做好执纪执法工作,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对顶风违纪的,露头就打、落地就抓,没有“下不为例”,只有“绝不例外”,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并曝光典型案例,提高执纪监督的实效性和震慑力。

:“禁令”实施之后,党员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有什么改变?

张平:靠酒席和麻将维系的人情网本就不正常,近几年网络上的诸多声音,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印象,必须引起警惕。党员本来就应该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觉悟。“世上最怕认真两字。”这一次纪委不再提宏大的目标,就是要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群众说,“这点变好了,那点也变好了,长期坚持,最后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就好了”。

:将“三不许”规定落到实处,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张平:“三不许”规定如一缕清风,让百姓为之拍手称快,但再好的规定如果不能落到实处而只是停留在纸面上,那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出台好规定固然重要,落实好规定,确保不打折扣更为关键。

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十困”、积案化解等问题入手,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

市委出台《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常委开展领题调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的通知》,明确由14名市委常委领题调研,着力破解城建、交通、社区公共服务等14个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组建39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服务队,由市四大班子领导担任队长,每月到一线开展1次以上服务工作。选派100名机关干部直接到非公企业挂职,选派100名干部到全市93个新型社区帮助开展“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建设。

启动“积案化解年”计划,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下基层接访等方式,由市委常委定期轮流到市群众工作中心、“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开展接访,明确常委“包案督访”责任,集中开展“解难题、清积案、顺心气”工作。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10条措施,要求市级班子及其各工作部门原则上不在中心城区举办大型会议和活动,从严执行公务车尾号限行制度,倡导机关干部带头减少使用私家车等,最大限度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6

论文摘要:古老的俄罗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享誉全球的柴可夫斯基和《天鹅湖》,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希金,是耳熟能详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百姓餐桌上土豆炖牛肉的共产主义,是寒冷的气候和健硕的体格,还是源远流长的伏特加酒文化……

19世纪中叶,“BoдKa”(vodka)(即伏特加)一词被收录于标准俄语词典中,它源自俄语“生命之水”当中“水”(Boдa)的发音,相当于中国的“白酒”,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白酒都叫伏特加。由于当时伏特加酒制造工艺尚不成熟使其味道欠佳,加之粗俗的酒馆文化,伏特加酒遂被上流社会视为没有文化,甚至是粗俗的象征,因此它最初的消费者只有底层民众。然而今天伏特加酒被称为俄罗斯的“国酒”,一位俄罗斯诗人曾深情吟道:伏特加酒与伏尔加河一样源远流长。可见,伏特加酒早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俄罗斯人民的心中。

一、伏特加酒的历史起源

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伏特加酒是神圣的,它的历史密码不该被破解。然而,随着人们对伏特加酒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历史起源便成了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早在公元9世纪,就有历史文献提到伏特加的生产。据记载,公元1174年,俄国已有了酿制伏特加的工厂。随着1505年瑞典人在莫斯科首次对“烧酒”进行报道,全国开始大量生产伏特加酒,并大量出口,在随后的短短十几年里伏特加酒点燃了整个俄国。到了1533年,俄国将伏特加的生产放开给小酒馆业主,霎时,掀起了俄国上下热爱伏特加的浪潮。然而1648年发生在莫斯科酒馆中的暴动为政府和人民敲响了警钟:大批酒鬼拖欠酒馆的酒钱,农民因沉溺酒肆而荒耕数年。俄国政府不得不将伏特加的销售权收回并垄断,而这却导致了更多“家庭酿制”伏特加应运而生。到了17世纪中叶,俄国东正教教会认为伏特加是恶魔的发明,毁掉了许多与伏特加生产有关的文件,尽管如此,修士们还是很喜欢伏特加。

至今500年间,伏特加酒已经渗入到了俄国社会的每个细胞,当权者对其也有些束手无策。它在俄罗斯先后六次被禁,又六次解禁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列宁废止了禁酒令以赢得民心,并将酒精度数降到35度以下;斯大林则废除禁酒令,大大增加了税收;赫鲁晓夫下令研制专供中央领导人享用的喝不醉的伏特加,这样既能享受美酒,又不误工作;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下令禁酒,有“矿泉水总书记”之雅称;叶立钦取消了国家对伏特加的专卖权,结果假酒横行,真正的好伏特加只能靠进口;普京上台后把伏特加产销大权收归中央,将大众视线转向红酒、啤酒,伏特加的销量逐年递减。这先后六次的禁令与解禁却恰恰使得俄罗斯人民对伏特加酒文化的热爱更为狂烈。

二、伏特加酒的酿造工艺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伏特加最早为15世纪晚期克里姆林宫修道院里的修道士所酿。起先,修道士们酿酒所用的酒精要从热那亚进口,后来便逐渐开始采用本地的黑麦、小麦和绵软的山泉水生产伏特加。

伏特加酒的酿造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酒精通过活性炭进行处理,除去不纯气味,然后加水勾兑。俄罗斯市面上出售的伏特加酒大多是这种勾兑而成,度数有38度、40度和42度等几种。另一种是传统酿造法,即以马铃薯或玉米、大麦等为原料,经发酵后成为酒胶,再蒸馏出酒度高达96%的酒精液,去除头酒与尾酒部分,加入水稀释,再使酒精液流经白桦木炭过滤糟,以吸附酒液中的杂质,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酒度40%-50%而成的。过滤后的伏特加是无色、无香、无味的酒品,其优劣取决于伏特加有没有彻底过滤,以及酒质的清纯程度。以谷物为原料的伏特加为高酒精度的烈性饮料,其口感比酒精勾兑的清洌净爽得多。但这种粮食酿制的伏特加酒在商店里并不多见,一是它价格不菲,二是俄罗斯老百姓早已适应了勾兑的伏特加酒。在人们的印象中前苏联酗酒的人较多,所以往往误以为伏特加酒是一种一饮即醉的烈性酒。其实伏特加的酒度在40度至50度之间,与白兰地、威士忌差不多,只因国外习惯以40度酒度作为烈性酒的分界线,所以它被视为低度烈性酒。 转贴于

三、伏特加酒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

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中,伏特加酒不再是单纯的饮料和文人们对酒当歌的享受,它早己以自己特有的身份象征融入到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于生命中。

说到伏特加酒与政治,不禁想到斯大林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与喝伏特加酒之间的矛盾时所做出的选择。斯大林说过这样的话:“什么好一些:是受外国资本的奴役,还是让人们喝伏特加酒?很清楚,我们选择了伏特加酒。”显然,斯大林深刻理解伏特加酒对俄罗斯农民、农村的重要性,理解伏特加酒在民心和政治上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伏特加酒和政治相结合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符号。

伏特加酒与俄罗斯文化。伏特加酒与俄罗斯人密不可分,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它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时至今在,在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家乡,人们并不将他看作是第一个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伟大化学家,而是一直津津乐道他在1865年撰写的一本关于如何蒸馏伏特加的书。书中门捷列夫规定纯正伏特加的标准酒精含量是40%,而伏特加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他取的,之前人们一直称之为谷酒。

伏特加酒对俄罗斯全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清酒诠释了日本人的含蓄,葡萄酒打造了法国人的浪漫,而在俄罗斯这片严寒的广袤土地上,还有什么比口感清爽,但流入胃部时却如同熊熊烈火在燃烧般的伏特加更适合俄罗斯人民呢?也正是伏特加酒的这种特性锻造了俄罗斯人不管高兴与悲伤,喝伏特加酒总是一饮而尽的豪迈特点。但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人们依靠伏特加取暖以及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大力支持伏特加酒的发展的同时,它对俄罗斯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无论白天黑夜总能看到不少俄罗斯人手握伏特加酒瓶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等各个公共场合喝得烂醉如泥。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俄罗斯男性是酗酒者,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9岁。据此,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文化的良性与恶性的影响可见一斑。

今天的俄罗斯人也正视到了这一点,于是,少饮或不饮渐渐成为时尚,旧的饮酒文化在悄然转变。在私营企业里,青年人们为了保持冷静的头脑放弃了豪饮的做法;现代俄罗斯人认为传统的烂醉如泥等同于将酒精直接注射到血管里,失去了品味伏特加酒文化的过程。同时,更多的高级伏特加酒也与健康的饮食理念一同步入了俄罗斯人们的生活中。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的神,是人们心中“纯净的精灵”。相信俄罗斯人民定会以全新的生活方式与伏特加酒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伏特加酒文化标注上“健康”的符号。

[参考文献]

[1]张连兄,田秀坤,伏特加酒与俄罗斯的命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9期

[2]蔡秋如,伏特加与俄罗斯社会生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12期

[3]徐兴林,朱敏,从伏特加酒看俄罗斯的民族性格[J],当代世界,2007年3期

[4]俄罗斯伏特加酒的传说[EB/OL],http://china-russia.org/news_5961.htm],2009-9-24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7

然而,笔者连续数月观察发现,多数商家对“两法”和商务部的“禁酒令”充耳不闻,不仅没有商家执行“两法”,而且连知道“两法”的也很少。没有众多商家的配合,当前,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特点

1. 场合的公开性。过去,未成年人吸烟多是偷偷摸摸进行,而现在,他们可以在公开场合如公交站台、商场甚至在校园内吸烟。至于喝酒,在学校的宿舍和街边的简陋饭馆经常可以见到,还有边喝酒边抽烟的。

2. 程度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攀比现象也日趋明显。表现在未成年人抽烟上,也由过去一两块钱一包变成现在五六元钱一包甚至十几块钱一包。有个谭姓的女生今年才16岁,已有两年多的烟龄,因为家里生活较为宽裕,抽的多是中档烟,一天至少一包。父母给的烟钱比吃饭的钱还多。班主任问她,你父母为什么给钱你抽烟?她得意地说,不给我抽烟就不理他们,甚至不回家,他们焦急了,就买烟来叫我回家。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组织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未成年人饮酒的情况同样不令人乐观,中学生酗酒闹事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3. 趋势的上升性。据中国卫生部2006年5月29日消息,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66.0%和3.1%。据此估计,吸烟者约为3.5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多少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从中国烟草控制专家杨功焕教授主持的研究分析可知,由于中国人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从1997年的19岁提前到了14岁,青少年肯定占有相当的比例。世界卫生组织就估计,在未来若干年,中国目前20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有2亿成为烟民(040922中国青少年维权网)。可见,未成年人吸烟比例上升的趋势很明显。

二、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原因

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造成他们抽烟喝酒的原因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好奇和模仿。调查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开始吸烟缘于好奇心的驱使。58.12%的吸烟学生自述其吸烟的原因是“觉得好玩”。许多青少年吸烟则是伙伴的劝诱。吸烟的中学生中,有55.89%吸的第一支烟是通过同学朋友获得的。吸烟者中要好朋友吸烟的占53.32%,而不吸烟者中要好朋友吸烟的只占12.50%。这说明吸烟伙伴对中学生开始吸烟影响很大。

2. 认识模糊。一些未成年人认为吸烟、饮酒能够“体现男子汉气魄”、“很酷”、“很时尚”,吸烟、饮酒成为他们向伙伴炫耀的手段。另一些青少年则认为,“烟酒不分家”、“烟酒铺路”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为将来在社会上作准备”。约有40%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认为,接受他人递烟和给他人递烟容易与人相处,这些学生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此外,还有些中学生认为吸烟喝酒能解愁、提神,于是,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感到失落和烦闷,进而模仿成年人借烟酒消愁。caiwen8.cn

3. 家长态度不明朗。对于成年人喝酒问题,有人曾对100个家庭作过调查,发现50%的家长认为未成年人喝酒应该制止;10%的家长允许未成年人特别是未成年男孩喝酒;20%的家长对未成年人喝酒不置可否;10%的家长从不关心孩子这方面的事情;10%的家长认为视情况而定。可见,过半数的家长是不反对孩子喝酒的。

4. 社会宽容。当今社会,见怪不怪,不只男性少年抽烟喝酒没人理,就是女性少年公开抽烟喝酒,人们最多也只是多看一两眼而已。东方网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人对未成年人抽烟喝酒表示“坚决反对”,但认为“偶尔可以”的仍占到22.75%。深度研究表明,即使是表示“坚决反对”的人,但见到未成年人抽烟时,也未必出面干涉,从而形成一个“无人管”的社会环境。

5. 媒体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电影电视等影像作品上。打开电视,酒类广告,甚至香烟品牌广告可以经常看到。至于电视剧、电影当中,剧中人抽烟喝酒画面的出现就更频繁了。未成年人在这种司空见惯的环境中,逐渐被潜移默化,从而在某种条件诱发时,开始尝试抽烟喝酒。

5. 商家唯利是图。东方网曾经就法规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难以贯彻落实原因作过调查,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商家赚钱要紧”,占46.01%;其次是有关部门对商家违法经营“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

作为商家,把烟酒卖给未成年人的理由一般有两条,一是“孩子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叫他们来买。”二是“卖买自由”,“我不卖给他,他也会找其他地方买烟,上门的生意干嘛推掉?”

当然,也有商家确实不知道有关禁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法规。广西《当代生活报》记者不久前曾到华联超市民族店酒类经营区调查,发现酒类商品促销标识比比皆是,却没有向未成年人禁售的标识。该店的一位营业员告诉记者说,他们根本没听说出台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而且没听说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商品及要设立禁售标识。这位营业员表示,一些未成年人买了酒不一定是自己喝,既然没收到总部的通知,他们是不会拒绝未成年人买酒的。之后,记者又来到位于东葛路延长线的南城百货超市进行采访,这家超市也未设有禁售标识。该店的营业员表示,他们对《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并不了解。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及时、普遍。

三、防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对策

专家指出,青少年发育尚未完全,各器官功能尚不完备,对烟的有害物质和酒精的耐受力低,肝脏处理酒精的能力差,因而更容易发生酒精中毒及脏器功能损害,影响记忆力及正常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埋下肺癌、肝硬化、胃癌、心血管病等疾病隐患。同时,青少年神经系统还较稚嫩,自制能力差,酒后易行为失控,诱发各种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如偷食禁果、与人争斗、擅自驾车等。因此,劝阻和制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吸烟喝酒有害健康的宣传力度。在未成年人当中,除了“抽烟喝酒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潇洒,更有风度”的误解外,确实有不少人认识不到抽烟喝酒的危害。一份问卷调查表明,有49.2%的未成年人认为抽烟喝酒没有什么影响,“抽烟喝酒是现代少年应该会的。”网上回帖也有不少人把“吸烟有害健康”分拆为“吸烟有害?健康!”可见,加大吸烟喝酒有害健康的宣传力度很有必要。

转贴于 事实上,吸烟容易致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吸烟者喉癌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十几倍。研究还表明,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女性吸烟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女性90%的肺癌、75%的COPD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有关。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烟妇女高25%。而且,吸烟者还会造成别人被动吸烟,增加患病的机会。2006年11月13日,新华社一则电讯就曾报道,安徽省一名患上肺癌的10岁女孩,得病原因就是她父亲经常在家里吸烟。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如果长期饮酒,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经常饮酒还容易损害食管和胃黏膜,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此外,酗酒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1/3以上的交通事故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抽烟喝酒会诱发违法犯罪。统计资料显示,74%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吸烟喝酒开始的。因此,有关方面应大力宣传抽烟喝酒有害健康的知识,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其危害,从而远离烟酒,或自觉主动地戒烟,有控制地喝酒。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让未成年人远离烟酒的诱惑,除了通过教育为他们建起一面“防火墙”以外,还应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郊游、志愿者活动等,使同学们心情愉快,积极乐观,健康向上。

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国少工委、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联合主办的,持续开展了10个年头的“无烟花季健康成长——‘太阳花杯’公益活动”,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度,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通过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征文、绘画、书法比赛、知识竞赛、“太阳花使者”培训班、主题夏(冬)令营、“太阳花少年绿化祖国万里行”和开展“绿色环境,快乐生活,无烟花季,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种树活动等等,对预防青少年吸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坚持开展下去。

学校要经常开展禁烟禁酒活动。设立班级禁烟禁酒活动优胜流动红旗、开主题班会、办黑板报等。还可以把是否吸烟喝酒作为操行评语的一项内容。

3. 政府应出台“无法界定顾客年龄时购买烟酒需出示身份证”的配套规定。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立法,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瑞典政府成立“瑞典禁酒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进行有关酗酒及其危害的教育,为教师安排训练课程,出版各种各样的教科书。美国政府规定,商家不准向年龄在21岁以下的人售酒,如果发现未成年人在酒吧里喝酒,或者商家把酒卖给穿校服的孩子,可以给警察或工商部门打电话,违法商贩将受到包括吊销执照、罚款等严厉的处罚。对于无法界定未成年人年龄等问题,国外多采取购销实名制的办法,要求商家查看顾客的身份证件。如果是家长支使,有关部门会出面干涉,严重的会对家长进行处罚。1989年美国的纽约州,一个父亲带着15岁的儿子进酒吧喝酒,酒吧报了警,那个父亲被罚做公益劳动60个小时。我们应该吸取国外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出台规定商家设立“无法界定顾客年龄时购买烟酒需出示身份证”等配套规定,建立相应监管和惩戒措施,加大对商家的抽检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4. 家庭和学校严格管理。家长应该改变观念,在禁止孩子抽烟的同时,不要让孩子过早饮酒。即使儿女已满18岁,亦不能让其过量饮酒。更不应组织、支持孩子聚集同学在家或在外喝酒。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尽量不要或少在孩子面前抽烟、饮酒,同时应努力改掉抽烟的习惯。

学校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调适。学习上为他们减负减压。课外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要针对学生抽烟酗酒的现象制定专门的校规。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组织监督帮助小组,防患于未然。另外,家长还要与学校密切配合,随时了解孩子的行踪,在孩子吸烟喝酒问题上采取积极干预的态度。家长应该了解一点青少年的心理知识,以平静的心态劝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5. 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有人建议,应该像限制烟草广告一样,对酒类广告也做一些限制。我们认为这一建议非常正确。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以在播出时段上尽可能避开儿童和青少年的收视时间,广告上也要打上“喝酒过量有害健康”等说明文字。电视剧和电影非要体现剧中人抽烟喝酒的情节时,也应以出现不良后果为呼应,让未成年人通过媒体逐步认识抽烟喝酒的危害。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积极采取措施,青少年抽烟喝酒的状况就能得到抑制和改善,就会创造出更加有利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2006年中国“吸烟与健康”报告[EB/OL]. 中新网,2006-05-29.

[2]朱国荣. 我国15岁以上烟民约3.5亿人,每天近3000人死亡[N]. 新闻晨报,2006-05-24.

[3]曹飏. 青少年“吞云吐雾”何时休[N]. 海南特区法制报,2004-11-25.

[4]未成年人“禁酒令”如何才能真的禁?[N]. 光明日报,2005-08-07.

[5]陈志高. “禁酒令”如何才能落到实处?[N]. 当代生活报,2006-01-04.

[6]付锋. 2006年“太阳花杯”公益活动正式启动[N]. 光明日报,2006-04-06.

禁酒令心得体会篇8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政府打击贩毒,打击卖淫嫖娼的决心是很大的,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警力来干这事。甚至基本上不理睬西方的司法制度来大力打击色情活动。由于打击的力度过重,以至于导致了嫖客集团的反抗,反抗的办法就是寻找到公安的一些冤假错案,比如处女嫖娼案,大肆宣传,等等。

实际上对于性交易这种东西,如果严格地按照证据来,可能根本就很难定人罪。

本文的目的也并不是给毛泽东时代唱赞歌,给人民心目中造神。其实,毛泽东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也差不了多少,一个国内的即使是红卫兵似的人物,如果在那个时候能够来到台湾,很可能很快也会变成一个嫖客。

因此,我这里探讨的是制度上的原因,即当时的政府对于卖淫嫖娼是个什么样的对策,而现在的政策与那个时候有什么不同。我还是想从原理上找原因。

还是先说我以前看过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书,介绍了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一些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根本就不应当禁毒。为此,他们曾研究过美国政府历史上有过的一段禁酒时期。当时的政府禁酒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因为酒精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此外,喝醉酒的人会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政府的愿望是想有一个干净的,好的社会,因此就下了禁酒令。而且这禁酒令是民主决策出来的。

可是禁酒令下达之后的结果怎么样呢?据统计表明,因为禁酒反而导致了美国社会因喝酒而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的增加。在禁酒令之前,美国的黑社会并没有发展的机会,主要也是因为没有财政策的支持。而在禁酒令之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芝加哥黑社会集团开始发展壮大。

从控制论上看,禁酒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其效果却是加剧了酒精的危害。

然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分析了美国禁毒以来的情况,发现与美国禁酒时期几乎一样。即每年死于吸毒的人大量增加,而一个庞大的黑社会集团,如意大利黑手党,则正是靠的吸毒发了大财。美国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和财力来反对毒品,但每年的吸毒人数依然上升,每年死于吸毒的人数也是逐年上升。

最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就认为,不管什么有害的东西,干脆就让它们自由交易好了,统统合法好了,它们认为在自由交易中反而能够抑制有害的东西。实际上前些年德国也在考虑干脆让吸毒合法化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可能是行不通的。比如台湾就长期允许卖淫嫖娼合法化,但是并没有使色情行业萎缩,对台湾的社会健康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后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打击色情活动。

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前苏联和东欧的拙劣表现也让人怀疑这种一切自由贸易的效果上的可行性。

因此,鉴于历史上毛泽东时代确实禁毒禁娼,有必要分析毛泽东时代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计划经济么?不,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中国就已经禁毒禁娼了。

我认为,一宗非法贸易的存在,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才有供给。而资本主义甚至包括中国政府现在的做法,缺陷都在于努力地打击供给,却不打击需求,这是吸毒和色情行业愈演愈烈的原因。

我国政府对于贩毒的打击不可谓不狠,数量稍大一些基本上都是死刑,但是为什么贩毒分子还是要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来干这种事情呢?原因就在于没有打击需求,实际上美国政府也是一样,从来打击的都是贩毒分子,却从不打击吸毒人员。

在社会上,只要有一种需求存在,就必然地有一种供给存在,再打击也是没有用的。如果要有有效的打击,就必须打击需求而非供给。需求消失了,供给也就消失了。

即使拿共产党的革命来讲,也是这样。当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矛盾严重冲突,导致了社会上的一个“革命”的需求。而国民党打击“革命”的供给不可谓不狠,共产党员可是统统枪毙的。但是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死罪都阻止不了。如果国民党当年打击的不是供给,而是需求,比如进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在国内实行民主,则共产党的革命无须镇压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这对于当时的国民党又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国民党一方面代表国内地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代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它当然不可能打击自己所代表的利益。

因此,对于吸毒的打击也是一样,就是将贩毒分子统统枪毙,我认为国内的吸毒现象仍然会越来越严重,人数仍然将逐年增加,投入的警力也将逐年增加。而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也将逐年增加,直到象许多非洲国家的现在的状况,即三分之一的人成了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当然,这也许是减少中国人口的好办法(唉,我其实也是无可奈何才这样说)。

而毛泽东时代之所以能够有效打击卖淫嫖娼,是因为主要打击的是需求而非供给。将需求打掉了,供给自然就消失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吸毒者是要被判死刑的,而嫖娼者也是要被判死刑的。这两样都属于重大刑事犯罪。

有人会认为,将吸毒者或者嫖娼者判死刑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而我认为,如果严格按照科学的观点进行考虑,完全按照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来进行考查,那么,在比较两种政策哪种有效的时候,就要分析具体的受害者有多少。

在毛泽东时代,就我的经历,所有的死刑都是有一个公判大会的,象国民党那样搞秘密处死的事情是没有的。即使是张志新,也是在公判大会上宣判后才被处死的。我这里要说的是,所有的死刑公众都是知道的。我在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法院贴出的布告和经常去看公判大会。但是据我的经验,因为嫖娼和吸毒而被判死刑的事情是非常罕见的。我只是知道吸毒和嫖娼是死罪,却难得碰到一个案子是这样。

这就说明,将吸毒和嫖娼定为死罪,事实上也杀不了几个吸毒者和嫖娼者。

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努力与“国际”接轨,因此也就以打击妓女为主而非嫖客为主,打击贩毒者为主而非吸毒者为主。则整个形势就开始失控了。而由此造成的性病流行,艾滋病流行。由此导致的因吸毒,因性病,因艾滋病,因由此产生的黑社会火并,因由此而在缉毒中牺牲的武警官兵,这样的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毛泽东时代因为吸毒和嫖娼而被判死罪的人数。

那么,比较两种政策具体造成的死亡人数,究竟是哪种政策更加人道主义一些呢。

上一篇: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入团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