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1:36:57

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1篇

然而,现在关于此文的解读,从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到有关方家关于此文的研究心得,和笔者所听的四节省市级公开课,仍然停留在对此文语言魅力、修辞技巧、艺术手法、美妙神韵的欣赏上,认为这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其中不泛对某些语段有极其精彩的品评。关于《听听那冷雨》的思想情感,均笼统地概括为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没有整体的研究、阐发和把握。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篇美文作了肢解,学生在学习该文时也不知从何处入手,缺少整体感。

我认为,在研究此文时,在思想感情上有两条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把握了这样两条线的基础上去研究该文,文章整体的思路就非常明晰,所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技巧、每个意象也都着了根(不再是虚幻无定,难以捉摸的)。

作者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写了不同时空的雨。

其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了20多年前,初到台北,在日式的瓦屋里听雨,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听黄梅雨、听台风暴雨、听雷雨、听西北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多么饶有情趣、富有意蕴的雨啊!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20年后的台北,“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通过灰蝴蝶(瓦片)的飞走(消逝),树木的砍伐,鸟声、蛙声、虫吟的减沉,而导致雨趣荡然无存。借助时间上的对比,作者所要揭示的思想感情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对古老文明造成了巨大的侵蚀。而作为文化人的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种侵蚀,人生的感喟、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以及内心的孤独、惆怅、失落,都随着涓涓流淌的文字一同流入读者的心底。故而,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借助“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再来看看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对“大陆的雨”的描写。

作者在前面的确有几处直接写到了“乡愁”这样的主旨,如关于久违了1/4世纪的那块土地的叙述,“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写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在台北的雨声中回忆江南、四川。这些都是直接来写思乡之情。

但是作者的故园之恋、故国之思更多的是借助于文化的寻根来反映的,作者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于“雨”中。原文第二小节关于“杏花、春雨、江南”所蕴含的中国人独有的感悟,以及关于苍颉造字以及汉字所独有的音形义于一起的美妙特点的形象阐述,是文化上的寻根;文章第四小节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所描写的雨、云的意趣与意象是从异国他乡任你怎么寻觅都无法找到的描写,以及关于“宋家天下”、“米家山水的韵味”的精妙阐发,是文化上的寻根;文章第五节关于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词的巧妙转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游子之情,文章第六节关于北宋文学家王禹黄冈听雨的描写,更是文化上的寻根。此外,还有第七节关于雨打屋顶的一段精彩如散文诗的描写,明显受白居易《琵琶行》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关于乐声描摹的影响。“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作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老中国、古老文明底蕴的厚重,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而由于政治的原因却让台湾、让作者与大陆、与祖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割裂。作为游子、诗人、散文家的余光中把对故国的感情完全放在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上,借助赞美抒发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被剥离母体后的苦痛。故而在《听听那冷雨》的结尾作者也借助“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层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来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至此,《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优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文章整体的结构思路应该说非常清晰了。“冷雨”之“冷”既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又表现作者精神上的忧郁、阴冷:与祖国传统文化割裂、剥离后内心产生的“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心理,以及面对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对古老文明的侵蚀,作者内心的不安、孤独、惆怅和失落。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2篇

大家好!

为落实市人口计生委《关于》文件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基层计划生育专用车辆交接仪式。为两个镇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这是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委、政府,向关心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向战斗在计划生育工作第一线的广大计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良好的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同时,我们也以“服务基层、面向基层、保障基层”的理念,千方百计的解决基层计生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努力改善工作条件。鉴于我四个地区具体计生工作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委、政府通过与市主管部门申请,拨款万元,并由政府投入万元,总计投入万元购置了四辆汽车,为以上地区各配备了一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此举充分体现了委、政府对基层计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将有效提高这两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对这些地区、乃至全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你们以此为契机,使优势更优,弱势变强,充分发挥流动服务车的作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厚爱,为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3篇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它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红色给了枫树,金色给了田野,橙色给了水果,紫红的、雪白的颜色给了。

秋天的雨,有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不信啊,你闻,菠萝甜甜的,梨子香香的,小雨滴迎来了许多香味――烤山芋、糖炒栗子……小朋友的脚啊,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该穿上厚厚的、漂亮的衣裳了。落叶树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下,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交响乐,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活动目标

使幼儿乐意参加散文诗欣赏活动,体验作品的优美意境(活动重点);初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丰富词汇的使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雨声录音、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绘有插图的自制大书《秋天的雨》(一段文字为一页)和配合阅读的背景音乐;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赏析:

这篇散文诗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诗里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语言、五彩缤纷的色彩、优美动人的画面、童趣十足的情境符合大班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的需求,有助于启迪、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该散文诗不仅文字优美,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暗含了自然规律,能给予幼儿关于季节变化的正确认知,同时还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使幼儿在倾听、想象、欣赏、移情、入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将这种感受迁移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赞叹,萌发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向往之情。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播放雨声的录音,请幼儿猜想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小结,导入活动主题――秋天的雨。

二、整体欣赏,初步感受

老师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富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散文诗《秋天的雨》,提问:“这首散文诗的标题是什么?”“诗里都说了些什么?”“听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分页欣赏,感知理解

第1页

老师请幼儿集体阅读自制大书的第1页,同时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请幼儿自由回答。在讨论的同时,老师帮助幼儿理解、丰富散文诗中的词汇“温柔”,然后小结:“原来秋雨过后大自然产生了很多变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事物、新景象。”

第2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合音乐阅读大书的第2页,引导他们在富有色彩韵律变化的画面中感受秋天的美,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五彩缤纷’造个句吗?”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植物的色彩变化很大,好像都换了一身新衣服,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

第3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3页,提问:“为什么秋天的雨有好闻的气味呢?”“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你还闻过哪些好闻的气味?”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各种水果、农作物都成熟了,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

第4页、第5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4页、第5页,提问:“秋天的雨真的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给大家带来一首丰收、快乐的歌吗?”请幼儿回答,引导他们感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感受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并初步了解拟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四、完整欣赏,大胆表达

老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然后一起朗诵作品内容。老师提问:“你们最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五、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4篇

一、饱含古典韵致的“诗意美”

余光中说自己“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他的散文也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雨”作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尝的自然物,轻易就把蕴蓄在作者心中的情思牵引出来,编织成细细密密的诗意的情网。这网里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是“牧童遥指”的情趣,是“细雨剑门”的惬意,是“渭城轻尘”的春意;这网里还有从少年到老年听雨的故事,这故事让雨变成了电影纪录片;这网里还有身在异地他乡,却产生“荡胸生层云”和“商略黄昏雨”的中国古典意趣。余光中或化用或引用古诗词,让读者仿佛徜徉在汉唐风韵的走廊。

他不仅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还常常能根据思想和情感的需要选用变化多端的句式,构成思想驰骋千里,文字横亘眼前的特点。基于此种追求,他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力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首先多种修辞的运用,让原本很多普通人眼中可以观看的平面的雨,变成了丰富的立体的雨。其中生动的比喻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对偶如“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排比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短句叠加如“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把对凄风冷雨的感悟,“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第三段“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蒙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诗意魅力。

我们经常能看到电视上面播放一篇美文,诵读者如痴如醉,声情并茂,似乎文字的情感已经渗透在内心,做到这一点,除了诵读本身的情感关照和投入,当然离不开背景音乐的氛围营造。一篇美文,一定有可以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这是因为美文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内敛的音乐美,这篇散文正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二、充盈摄魂之魄的“音乐美”

题目中的一个“听”字,就为读者准备好了倾听的耳朵,所以,雨的节奏感、韵律感、平仄协调、起伏转换就应“听”而出了。写雨的出场“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随着季节的变换,雨的鲜明节奏感显露无疑了。雨打在不同的地方,回荡着不同的声响:“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作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把雨在不同地方呈现的不同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接下来雨的声音和样子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这是轻细柔婉的小雨;“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这是充沛饱满的中雨;“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这是嘈嘈切切的急雨。在作者惟妙惟肖的叠词描摹下,雨不仅下出了层次,也下出了节奏,更描摹出了敲打乐独有的音乐美。雨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从中国下到外国,比人类出现的更早,是音乐的原始鼻祖。我们对它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但是,这段文字打击乐终于叩开了默然的心灵,让我们可以在雨的旋律下翩然起舞。

三、彰显玲珑剔透的“画面美”

雨一直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因为它总能有意无意间营造一种沉郁悲愁的意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好,“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罢,“雨”一旦下起来,诗人的诗意就和画面合二而一了。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光中融诗人与散文家的身份为一体,散文自然犹如灵动的水墨画,将读者的注意力吸附并定格在文字构筑的画面中。看作者的“杏花、春雨、江南”里,一幅简单的水彩,雨就升格成了作者乡梦的依托。“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能透视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氤氲的水墨画。“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雨是下得连绵不断,挥之不去,这能让人想起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当然,雨中不尽然只有黯淡和惆怅,也有恋爱的考验和甜美,像那雨中追逐的青年男女;也有亲情的安抚和关爱,像那母亲在窗外雨声中轻拍襁褓中的婴儿。这些才构成唯美的画面。作者的文字好似王家卫的电影,下笔处即有定格的画面,这些或温暖或凄然的画图,彰显的正是作者理想追寻与魂牵梦绕的生活。

四、涤荡涵盖宇宙的“情感美”

在作者这里听雨,有缠绵的春雨,滂沛的夏雨,有萧瑟的秋雨;有大陆的雨,有台北的雨;有凄凉惆怅的雨,也有欢悦柔美的雨,不一而足。但作者的笔下却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冷”字。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前几段中写出了对故乡母亲的孺慕,对美丽中文的热爱,对中国历史的遐想,对中国文化的景仰。但所有关于中国大陆的美好记忆,在分割漂泊后便只剩下回忆的感伤,于是“雨”便成了一个典型的载体,来承担作者无尽的乡思。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当年离开内地,乃是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二十一岁,故乡的回忆,文化的濡染都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美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从誉满的《乡愁》,到让人不忍卒读的《乡愁四韵》,无不凝结着诗人沉甸甸的乡思。他的终极理想就是“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一直饱含深情地称:“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所以,“听雨”则成了对文化的追思。雨网斜织,满纸离愁,这冷冷的雨,飘入他敏感的心扉,沉淀下的是他难遣的家园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他说:“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所以,“前尘隔海”是远离大陆,远离民族文化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在”是因年华流逝或传统的承载不复存在而发出的叹息;“听听那冷雨”,也就只能在记忆的余生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为了不使这冷雨过于苦涩,作者在不忍言说的乡思之外,还是点缀着些暖色调的情感,浪漫甜蜜的雨中爱情进行曲,细腻温馨的亲情抚慰,给以乡情为主打的主旋律上,加上了轻柔欢快的亲情爱情的和弦,于是情感在点缀润色中自有丰腴充实的美。

新月派诗人在创作诗歌方面,强调“三美”,而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创作上更是锦上添花。让读者多维度、全面体、深层次地感悟文字的力量。所以诗意美、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这四美已经成为“余式散文”的标签,这不止是文字本身的力量,也不止是生活的沉淀,也不止是对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情感的蕴蓄。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5篇

余光中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乡愁》一诗让大家耳熟能详,这篇散文其实也在表达一种乡愁,但文中的乡愁,不仅仅表现为对大陆的思念,更表现为对中华古老文明的倾慕和对中华古文明失落的忧虑。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对“雨”的感受来传达的。在结构上,文章不同于一般的线性结构的散文,而是以“雨”为话题,呈放射状的自由联想结构。作者的思绪像野马驰骋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乃至世界的疆土上,驰骋在深邃的历史隧道里,奏响了一曲以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惊叹为主旋律的交响曲。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神思飞越、浮想联翩的。

文章先是写了现实中“天潮潮地湿湿”的雨季,自然地转入“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令人感觉台北、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黑白片”比喻单调乏味甚至灰暗,可见作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是担忧的,而这种担忧,正是出于爱。正是这份爱,诗人连大陆上的大寒流的酷冷也愿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可见其向往与投入。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方块字“雨”的魅力。“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由于作者对空间上的“那片土地”“古大陆”的失落,已决意从“方块字”“美丽的中文”,即传统的文化中去寻觅魂牵梦萦的那个记忆中的“古神州”。这一点,在30年后余光中的自述中也能得到佐证——“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的和文化上的”。可见,余光中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是文化上的无根之感与漂泊无定,是归属感的失缺让汉字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就如一个简单的“雨”字,在作家的眼中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上的美感。

如果说方块字“雨”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作者心中的慰藉,那么,现实中的“雨”又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呢?“雨是女性”,作者写道。这是一个独特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雨的感性、多情,只有同样多情感性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空蒙而迷幻的雨气,有清清爽爽的味道,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作者的感受如此细腻逼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雨的气息唤醒了地上的地下的生命,唤醒了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雨”是一个引子,引出的是一串长长的关于那片土地的记忆。

雨,不仅可以嗅,还可以观,在作者的眼里,雨是这样的:“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这种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也成就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如“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般的意趣,或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也让人顿生闲意,忘却尘世,这是在美国的落基山所无法看到也无法感受的,这里作者又一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雨是可嗅可观的,更是可听的。从课文第五段开始,作者写听雨了,作者笔下的雨是丰富的。从空间看,有大陆的、有岛上的;从人物看,有蒋捷、有王禹偁、有作者自己;从时间看,有四月的黄梅雨,有七月的台风台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听雨的感觉是千差万别的。“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为什么多了一层凄迷之感呢?这种凄迷之感正是一种游子之痛。作者为什么又要插入蒋捷的听雨呢?蒋捷的词里既有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又有整个时局的风云变幻,这种人生境遇中包括了游子之情、家国之痛,这种感情与作者的境遇有相通之处。王禹偁的散文中的竹楼听雨,则是一种文人之趣,此外,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因为,余光中要借助他的听雨,转入听屋顶上的雨。作者两次讲到在“日式古屋里听雨”,其实严格地说,应该是中式的,因为日本式的瓦屋顶,是从中国模仿过去的。日本统治台湾50年,建筑了许多类似中国瓦屋顶的房子。在瓦屋里两次听雨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梦总会醒的,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代文明挤兑了听雨的美感,挤兑了传统文化的诗意。这是现实之忧。

如果说老舍所爱的北平是整个儿与他的心灵的黏合,那大陆也一样充溢在余光中的心间。余光中1928年重阳出生于南京,9岁之前,在多湖多雨多寺庙多燕子和风筝的江南水乡浸润中,在水样温柔的江南女子(母亲和许多表姐妹)呵护下,抽枝展叶。可是,水的温柔还没来得及培植出一株幽雅纷披的兰草,火的猛烈已逼近大江南北。日寇铁蹄践踏在太湖四周,余光中的静谧童年提前终结。后来一路逃难,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回忆往事时,他曾说,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失去,失去伙伴,失去朋友,失去同学,失去亲人,失去故土。这种感伤袭来的时候,就像潇潇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选择“雨”这一意象作为他抒情的载体,而“冷”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二是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和孤独。这种孤独源自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他说,此生最大伤痛乃是“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1992年回大陆),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而他,正是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最成气候的“游子”。

余光中“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他以学贯中西的经历、多学科知识、诗人的才气和对语言的敏感,提出了“诗性”散文。他以为,审美的散文,应该有“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这篇散文,应该是很好地践行了他的标准,但更为打动人心的是他华丽典雅的语言外表下一颗不失诗意和传统的美丽灵魂。

[ 学法指导]

《听听那冷雨》是“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慢慢走,欣赏什么呢?这是散文教学内容的一个定位。可以欣赏的地方很多,但最好的定位还是要依据文本本身的特点。这篇文章是一篇诗性散文,所以抓住其诗性,就是抓住了文本实质。

文中的诗性表现在:

第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思维的跳跃性。余光中先生评价散文优劣一个重要依据,是散文是否具有“诗性”。所谓诗性,在第一维度即时空关系描写上,余光中散文中较少有对时空的连续性描写,而是追求多方向自由联想、奇特意象的叠加、电影蒙太奇剪接和快速闪动的节奏等。这篇诗性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掌握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

第二,要反复品读语言。文章运用精当的意象,化用丰富的诗句,充满诗意,也足见传统文化对作者的浸润。如“疏雨滴梧桐”化用李清照的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骤雨打荷叶”化用元好问的“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此外,作者还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即使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也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即《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另外,文中运用了丰富的叠词,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语言充满了音乐的韵律。在修辞上,排比、对偶、比喻等比比皆是,语言充满力量和美感。

总之,余光中把对雨的感觉,集中到以听觉为核心的感觉场中来。他不但听到了外部世界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他内心世界的怀乡之声和古典艺术的节拍,听外部的雨是瞬时的,而听自我内心的节奏却是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仅仅接受雨的声音,而且调动了自我内心几十年的精神和艺术的储存。调动得越深,对外部的感觉的同化就越是自然。而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散文又充满了诗意。这样的散文,值得慢慢品,细细读,含英咀华,最后会让人面目都清秀起来。

【链接】

余光中为散文分类

第一是抒情。这样的散文也就是所谓抒情文或小品文,正是散文的大宗。情之为物,充溢天地之间,文学的世界正是有情的世界。也正因如此,用散文来抒情,似乎人人都会,但是真正的抒情高手,或奔放,或含蓄,却不常见。

第二是说理。这样的散文也就是所谓议论文。但是和正式的学术论文不尽相同,因为它说理之余,还有感情、感性,也讲究声调和词藻。韩愈的《杂说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苏轼的《留侯论》,都是说理的散文,但都气势贯穿,声调铿锵,形象鲜活,情绪饱满,绝非硬邦邦冷冰冰的抽象说理。

第三是表意。这种散文既不是要抒情,也不是要说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的那份情趣、理趣、意趣,而出现在笔下的,不是鞭辟入里的人情世故,便是匪夷所思的巧念妙想。表意的散文展示的正是敏锐的观察力和活泼的想象力,也就是一个健康的心灵发乎自然的好奇心。

第四是叙事。这样的散文又叫作叙事文,短则记述个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或是某一特殊事件之来龙去脉,路转峰回;长则追溯自己的或朋友的生平,成为传记的一章一节,或是一个时代特具的面貌,成为历史的注脚,也就是所谓的回忆录之类。

第五是写景。所谓“景”不一定指狭义的风景。现代的景,可以指大自然的景色,也可以指大都市小村镇的各种视觉经验。高速公路上的千车竞驶,挖土机的巨铲挥螯,林阴道的街灯如练,港口的千桅成林……无一非景。

第六是状物。物聚而成景,写景而不及物,是不可能的。状物的散文却把兴趣专注于独特之某物,无论话题如何变化,总不离开该物。此地所谓的物,可以指有生物,譬如草木虫鱼之类,也可以指无生物,譬如笔墨纸砚之属,甚至可以指人类的种种动态,譬如弹琴、唱歌、开会、赛车。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6篇

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如品读语言这部分,对语言特点的解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把握情感相对来说就难了些,拟采用点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培养学生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脉络,把握结构特点;2、品读语言之美,走近作者情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展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雨夜【北宋】张咏

提问:这些诗语有共同点,发现了吗?

(回答:都写到了“雨”或“听雨”)

明确: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雨”是文人的爱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当中,听到的雨以及听雨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雨是情感抒发的一个触媒,你看,有人从雨中听到了离愁,也有人从雨里感觉到孤独和相思,还有人在雨里听到了战场上的厮杀。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同题材的散文,看看能从中读出哪些东西。

2、关于作者:

与学生共同回顾《乡愁》,明确“乡愁”是余光中笔下永恒的主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展示)作者生平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1949年5月由香港赴台湾读书,1958年赴美学习,1964年再度赴美讲学,1969年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书,1971年返台,1974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展示)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74年,也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那时正值“”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流动的,有时甚至是神经质。余光中写作这篇文章,是执拗的想念家国的忧伤。他抒写这种感觉时,巧妙抓住了“雨”这个特殊意象,尤其是抓住了“听雨”时内心的疼痛感觉。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展示)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我那时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余光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便是余光中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代表作。

3、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惊蛰zhé 仓颉jié 氤氲yīnyūn 米芾fú 寒濑lài 羯jié鼓 淅沥xīlì 滂沱pāngtuó 啾jiū 树香沁qìn鼻 裾jū边 蓊wěng郁 宵寒袭肘zhǒu 山隐水迢tiáo 铿kēng锵 舐舐shì 嘈嘈cáo切切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4、整体感知:

(1)初学问难(断句)

A、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B、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2)提问:

谁在听雨?――“我”(他)

在哪里听雨?――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听到过哪里的雨?――大陆、岛上古屋。

明确:在第2问的回答里抓住“想入非非”的“想”字,从现实开始回忆,文末再从回忆落入现实,文章由“雨”为线索贯穿始终,首呼尾应的结构特点便一目了然。回忆部分有时间的转变,有空间的变化,还有雨本身带来的各种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三维立体结构。

思路明确: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由雨展开联想)

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将雨的回忆沉淀)

5、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一下语言特点。

第2课时

1、自主发言,交流阅读体验: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显著特点?何以见得?你能不能说出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答案丰富多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可相互提示、补充,基本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文化底蕴丰厚。

例如:第四段有直接引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有化用的李白诗“笑而不答心自闲”。

(2)大量使用叠词,节奏感很强。

例如:第一段“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3)有的句子特别长,有的句子特别短。长的一气呵成,感情强烈,短的简约凝炼,如散珠落玉盘,长短搭配,音节参差错落,充满音律美。

例如:短句――杏花。春雨。江南。

名词独立成句,读起来非常干脆,看起来充满美感。三个意象让满纸都是水汽都是淡淡的花香。

(展示)在散文的语言技巧上,我追求多元的弹性,认为语言应文白互补,句法应长短相济……中文标点,不可拘泥文法,而应依照文气。――余光中

2、讨论: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我们品读完音乐一般的语言之后,你能不能感知到作者对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呢?请用本文语句来印证。

(1)喜爱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答案不唯一,很多把雨描摹得很美的语段都可以)

(2)怀念雨,“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深入思考:作者仅仅是喜爱和怀念雨吗?为什么?

明确:古老的文化、缠绵的情绪,过去的生活,这一切都跟故乡联系在一起,雨不过是思乡的载体,对雨的钟情,原不过是一场割舍不断、慰藉不了的相思,所以再冷的雨滴到心头也是暖暖的,只是可惜随着时代变迁,这雨连听也听不到了,如何让人不惆怅呢!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品味作者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经过多少漂泊,多少沧桑,唯一不变的,是家国之思,雨中的回忆落到现实是满把的苍凉。

3、(展示)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朗读,说一说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明确:(1)“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2)“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3)“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4、作业:写一篇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7篇

一、比较阅读教学,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关于语文教学以及文本的解读,国内很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孙绍振先生建议采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其中,还原法就是要回归本质,通过对客观生活的还原,回归到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实践中可以看到,还原法比较适合于单篇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研究,根据提供的相关线索,将未加工的原生态想象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艺术形象与原生态二者的区别和差异。对于比较法而言,更加适合于散文的阅读,先找到矛盾以后,再对矛盾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比如,人教版《春》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将朱自清先生与林欣澜作品中的春风进行对比;同样是春风,前者的春风与后者的春风有何不同?通过给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对比阅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对比阅读探究以后,得到如下结论: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风更加的清新、温柔,犹如母亲的手一般抚摸着我们;林先生所写的春风,力度则更大一些,而且显得非常的豪迈。通过对春雨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杜甫所写的春雨特点,学生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随着和风而来,春雨细如丝;杜甫的春雨无声轻巧,朱自清先生的春雨密、亮,而又绵长。学生通过比照,得出上述结论可谓水到渠成。通过对比阅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即对比阅读。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勾勒出充满各种意蕴的画面和场景,然后表达各异的情感。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阅读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二、古今散文比较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在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将古、今散文对比教学。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比较是思维理解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了解世界万物。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效果非常的明显。在古代散文以及现代散文的教学过程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挖,而且发展空间也非常的广阔。我们应当深挖教材中的古今散文中所蕴含的联系点,这是非常丰厚的资源。据此,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能够在得到精神升华的同时,更加接受中国文学遗产。在古代与现代两种类型的散文对比教学过程中,应当找到二者的可比性,即应当具有可比性的古今散文对比才有意义。在这一基础之上,对散文由此及彼、从外到内、由已知到未知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某篇古代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出一篇与其题材一致或者相近的现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反之亦然。在此过程中,要求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好准备工作,多研读同类文章,才能为学生比较阅读学习提供材料。与此同时,老师应当从文本中走出来,不能局限于某篇散文或者被其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相反,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找出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文章,然后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古今散文的对比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无论是构思立意、语言修辞,还是在谋篇布局等方面,也应当具有可比性。比如,在写人叙事类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前有很多学生阅读散文作品时一头雾水,对散文阅读不感兴趣,或者产生了厌烦心理;在做散文相关的作业或考试时答非所问。然而,通^一段时间的比较阅读教学,无论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考试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学生能够自主理清散文的基本脉络,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能读懂原文的含义,并且准确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感受、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深挖文章的内涵,并有明确的态度和观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推知文章的语境意义,这与之前的断章取义大相径庭。学生基本能够抓住“文眼”,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且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语句的特点与作用,可以品味散文语言,并且揣摩散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及其情韵。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使散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清新散文范文 下一篇:散文诗世界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