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样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4:29:26

打样实训总结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技能动作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两个过程。以钳工实训技能当中的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重视规范的操作方法,结果锯下去后发现锯缝是歪歪斜斜、参差不齐的。实际上,规范的锯割操作,从锯条的安装方向、起锯的角度、锯弓的握法、站立的姿势、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锯削的力度与频率、眼睛的前后观察都有明确的操作要领。学生一开始训练时就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随着训练的持续,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锯削后的余量在0.20mm—0.30mm之间才算达到锯割技能的训练要求。再比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左右手的平衡用力等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如何将锉刀端平,更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反复纠正的。学生对自己的训练情况往往会“当局者迷”,所以通常会安排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从而使锉削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只有这样,锉刀在加工过程中才能尽量保持水平,避免中凸的出现,从而获得较高的平面度。

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的结合

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当中的两个专业术语:练习曲线和高原现象。

(一)练习曲线

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就是时间与训练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以钳工锉削技能训练的练习曲线为例,有以下几个特点。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在练习的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先快后慢的主要原因是:开始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学习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加之练习初期兴趣浓,情绪饱满,比较努力,所以练习初期进步较快;训练后期对锉削表面的粗糙度、与大平面的垂直度及尺寸精度要求提高,单个表面的加工速度变快,加之后期训练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所以提高较慢。教师在指导时,应加强后期的指导和训练。经常变化训练任务,逐步提高训练难度,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训练热情。比如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要求学生把锉刀端平,保证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合格。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最后进行锉削配合训练提高配合精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练习曲线有共同趋势,但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当然也会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的原因会有多种,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如设备问题、工具、量具有缺陷外,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方法和努力程度有密切关系。练习中既然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差异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单独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顺利巩固和提高。

(二)高原现象

学生在练习中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即所谓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训练方法,而代之以新的训练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变之前,技能水平的进步就会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在适应新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暂时的退步,一旦适应新的训练方法后技能水平又会提高。以钻孔技能训练为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钻孔的精度要靠打样冲的准度来控制。这时孔的位置精度可以保证在0.20mm的公差范围之内。但是当孔的位置精度要求提高到0.10mm的公差范围之内时,原先打样冲的钻孔方法就无法达到现在的精度要求。这时就需要采用修孔的方法进行加工。二是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兴趣和积极性降低、身体疲劳,甚至出现厌烦情绪,这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学生在训练当中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指导他们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其重拾训练信心,突破高原期从而继续进步。另外,当技能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会出现成绩相对稳定,曲线上升呈几乎停滞的状态,似乎训练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个人对技能的掌握水平与其机体的生理限度和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限度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实际上钳工技能是划线、锯削、锉削、钻孔、铰孔、螺纹加工等多项技能的综合,不可能每一项技能都同时到达生理“极限”,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比如自信心、锉削配合时的耐心、细心等。所以说,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许多参加过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在加工同一套零件时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出色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不能轻易说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经到达了极限,不能再提高了,应当指导他们改进工艺结构、调整好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

通过练习曲线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是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制定的,每个实训任务都应该体现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可以把教学模块大致分为: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和综合锉配六个部分。例如,在进行锯削模块教学时,就要针对锯削技能训练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专门进行锯削训练。训练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班级中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锯削合格要求时就可以考虑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实习教学。至于其他个别还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督促,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

(1)根据教学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实训任务。此时实训任务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技能水平,比上一个任务的难度有适当的提高。以常见的燕尾锉削配合为例,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燕尾处钻工艺孔或者进行沉割处理。当学生逐渐掌握燕尾角度的加工方法后就要提高任务难度。不再钻工艺孔和沉割处理,而是让学生利用锉刀结合锯条进行“清角”处理。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技能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2)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加工工艺流程。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意见,允许存在不同的工艺方案。

(3)任务实施,学生明确工艺流程后进行零件的加工。加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操作习惯。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加工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加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5)总结归纳并进行点评。点评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锉削配合模块是钳工等级考核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锉削面不平、量具使用不规范、测量方法不正确、工艺安排不合理等等。这些都要在实训时给学生指出,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另外,总结评价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进步。即使是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过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钳工实训是一项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不易掌握等特点的专业技能课程。在钳工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学生训练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 product teaching repository of printing in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ository, th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is deepened, and the real build the real repository management system is built. The training items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set together. New skill training mode is adopted, and open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Real product repository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 constructing,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ensur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技能实训模式;结果导向教学;实品教学资源库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 mode;result oriented teaching;real teaching 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88-02

0 引言

通过与新疆知名印刷企业合作,针对印刷企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分析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样的学生更受青睐。发现企业的需求是新员工具备同行业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基本工作。而对新员工的最大担心则是低级错误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不愿成为应届生免费培训的冤大头。那么,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人才培养目标又是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深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对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极为关注,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到现阶段思考的主要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诉求:“以就业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中国模式正在经历由知识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的转型。岗位职业技能的核心需求是要求学生“会做”、“正确做”。校内实训教学实践的实施要紧紧围绕此核心展开。

1 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关及存在的典型问题

1.1 国际职教实践教学模式的借鉴 以企业为主体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以学院为主体的新加坡“教学工厂”,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我国都缺乏天然条件完全采用,只能取其精华,根据自身和区域条件,适当地加以吸收。本课题在“结果导向教学”实训模式研究时,要进行策略选择和分析比对,在借鉴的同时须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状况相适应。

1.2 国内传统实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①校外实训的典型问题:第一,校外顶岗实习存在着各种风险:设备风险、身体伤害风险和生产事故风险;第二,学生的重复简单劳动,难以培养出相应的职业技能。实习企业提供的岗位多为“劳动型”而非“技术型”,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存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②校内实训设备的闲置:实训基地设备采购与实训课程规划缺少必要的呼应性,学校没有与实训设备理想对应的教学规划与课程,学校教师缺乏设备的使用经验及实训教学法需要的实实践经验,学校缺少必要的实训项目,市场很难找到与实训课程对应的实训教材,最终导致很多高校的实训设备闲置严重,很难在实训教学中发挥价值,形成了普遍的“睡眠设备”、“参观设备”,实训教学转型举步维艰。③实训教学技能考核标准的缺乏:学校缺乏实训教学中对学生技能审核评定的标准,仍局限于考试的传统模式,实训教学效果的评测,不能很好的与“就业技能”接轨。

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各高校均有设备闲置的困扰,要有新突破,提高实训设备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自身条件,总结经验及对策,提出可行性、有效的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及实施方法。

2 基于结果导向教学的技能实训模式的实践意义

先阐述一下两个核心概念:“结果导向教学”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实品教学资源库,让学生看着商业产品学设计、制作与输出,以行业应用逆向引导实训教学,开辟结果导向教学的校内技能实训新模式。“实品教学资源库”是一个陈列各类商业产品的样品展览室,通过按照专业分类的各类商业产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全面对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专业的产品材料使专业设计的表现元素更丰富;学生通过拆解产品制作过程,及半成品素材,对生产工艺流程有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结果导向教学的实训模式研究意义概括如下:

2.1 为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打好基础。目前,通过对校各级印刷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析,以下问题亟待解决:①印刷企业提供的岗位大多劳动强度大而技术要求低,大量的简单重复工作使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失去信心;②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双师素质”,无法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③印刷行业管理秩序不规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印刷技术专业依托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借鉴国际职教模式,总结高职院校经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优秀的印刷企业合作,搭建出从印前设计到印刷输出的一体化全流程实训环境,并引进商业级系列实训项目及符合行业规范的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在校园内综合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2 提高我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性。结合前几届印刷专业实践教学(六届,七个专业班级),实习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企业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对顶岗实习缺乏热情,有些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学生不能得到真正的专业锻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成结果导向教学的校内技能实训模式,既能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接轨,又能屏蔽顶岗实习的困扰、课程转换的尴尬和实训设备的闲置等问题。

2.3 为其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校内技能实训教学,既能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接轨,又能屏蔽顶岗实习的困扰、课程转换的尴尬和实训设备的闲置等问题。

3 校内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建设思路

结合校企深度合作,提出以学院为主体,联合企业打造出具有工作级专业实训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方案建设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步:业务洽谈,设计实品教学资源库。

第二步:样品设计制作实训。

第三步:企业远程校样后并数码打样,最终产品成形输出。通过样品的设计、制作与成形输出,培养具备从印前设计到数码输出全流程工作经验的印前制作员。课时进行与综合实训同步进行。另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线考核题库,以方便结业考核和进行专业认证。

整个实训课程规划分四个阶段进行,如图1所示。

简言之,实品资源库建设思路:业务洽谈方案策划数码打样与质量检测成品制作。经过以上五步实品资源库建设方案,全过程渗透结果导向教学模式。

4 特色与创新

实品资源库提供的不仅仅是印刷产品,而是通过产品传递专业体系。每类产品对应专业课程,专业的产品材料展示使专业设计的表现元素更丰富。同时,通过制作过程及拆解产品制作和半产品素材,让学生对印前设计和印刷、印后各工序间的工艺生产关系的掌握更加系统、深入。

另外,校企共建实品资源库,以“会做”、“正确做”为实践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而增强办学活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办学体制,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印刷技术专业人才技能与满足印刷企业需要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2010.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教高[2006]16号,2006.

[4]刘萌.校企尝试融合的实践创新与模式构建[J].管理观察,2011(12).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一、前言

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是印刷类专业的必修课1,从印刷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来说,分色及制版工艺属于印前,是学生理解掌握整个印刷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国内外关于制版技术的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方兴未艾;更为重要的是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印刷行业中有多个明确对应的工作职位:制版公司或者印刷公司的制版车间里晒版机(包括传统PS版晒版机、各种CTP制版机等)、冲版机、激光照排机、打样机等都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操作。顺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工作后能快速的适应岗位,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显得迫在眉睫。

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从教之初,该门课程只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就业的学生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看到设备的名字都觉得陌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是属于印刷工艺的哪个阶段用,更不知道设备具体怎样操作和相应的工艺要求,这种状况下毕业生到企业里无法找到自信,而企业也觉得培养一个有着专业背景却没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成本上升,收益不佳。

鉴于此,作为一名高职高专院校的印刷专业教师,我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该门课程应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除了依然重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外,也将实验、实训、实习并入常规课程设计中。具体实施如下:

《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该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印刷品的复制原理及复制要点;电子分色与彩色桌面系统的加网技术;图像分色的基本原理;拼版、激光照排机胶片输出的原理与方法;各种常规印刷方式印版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技术。

、重视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是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的实践中学生就会蛮干,因而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0%,而实验、实习等占40%。

1、教学重难点突出

鉴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及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的特点,重难点理论知识需要多次多角度反复的讲解。在一章内容讲解完毕后会留两个学时复习,复习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进行重点知识的小结,然后留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复习,并且说明要就本章重点进行提问,以此种形式督促学生能够真正的看书,了解掌握本章的重点。之后再布置作业,作为巩固。

2、新知识及时补充

目前,作为制版技术的变革---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各研究机构、院校及生产厂商都积极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研发工作,以致新成果、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不能仅守着教材的旧知识,要在课堂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的关注各专业网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并且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课堂的效率,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同时配以相应的教学视频。如,平版制版、凸版制版、凹版制版采用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录制的专项教学视频;丝网制版是浙江理工大学与杭州升达丝印机械厂等制作的教学交流视频;而扫描仪的使用是惠普公司制作的《扫描仪功能和使用方法》视频。通过生动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真实的了解相应的制版工艺原理及过程、所用材料特质等,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容易。

4、课堂形式多样

一般一个学时讲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剩下的15分钟则用于对本节课或者实验实训课的讨论,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依据反馈的信息来改进以后讲课的侧重点和授课方式等

、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单纯的理论课堂是不足够的,在校内开展实验实训课、与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践是有效的手段。

1、实验实训课

1.1 学院计算机中心

对图像进行阶调的调整、色彩的校正及清晰度强调这样的内容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演示相关的知识点、在软件的什么菜单下、如何设置等,之后安排学生到学院计算机中心上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遍,上机课时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辅导。

1.2校建印前实验室

在介绍完相应的课程内容后,组织学生到实训楼印前实验室学习激光照排机、PS版制版机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课下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以此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顶岗实习

我校与河南省邮电印刷厂(河南省防伪保密印刷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每一届印刷专业的学生在第五学期会到该厂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是考虑前四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各门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顶岗实习期间,部分同学会被安排到制版车间,负责激光照排机、CTP制版机及冲版机、打孔机、数码打样机的输出工作。学生在短期的培训后进入既定岗位,由该部门的车间主任和小组长负责管理,我作为专业课教师可以随时去车间为学生做专业知识的指导。实习结束,河南邮电印刷厂会给每一位学生出具一份盖有公章的实习鉴定,来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会鞭策学生实习期间服从管理、积极学习,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产任务。

、树立职业自豪感

王选,他曾引发了全球中文印刷业的第二次变革,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却鲜有人知他的另一个称号是激光照排之父, 所以当介绍完激光照排机的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央一套的《大家――激光照排之父 王选》,以大家的风范和光辉事迹来鼓励学生们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创新意识。

总结

1、在《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体会到了《若干意见》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指导意义,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效果显著;

2、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我的教学思路,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自身的实践水平;

3、合作企业是以追求效益为主,无法单纯的顾忌学生的培养,目前还无法实施轮岗制,这是尚需讨论和改进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1、陈永常.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刃磨薄板群钻;薄板钻孔;叠加批量钻孔;钻模单件钻孔

实际生产中经常碰到一些薄板钻孔问题,如对0.3mm~2mm厚的薄钢板、薄铝板、黄铜皮、薄纸片、云母片、胶木板、有机玻璃等材料进行钻削加工。在孔加工中对薄板进行钻孔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材料的特殊性使得加工难度加大。掌握不好,钻出来的孔往往容易失圆,有时候钻头啃入工件,会带动工件转动,发生安全事故。作榍工实训指导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刃磨薄板群钻,掌握薄板钻孔的加工方法。

1问题分析

使用普通形状的麻花钻头在薄板上钻孔,由于标准麻花钻钻尖较高,主切削刃低,当工件将要钻穿时,钻头立即失去定心作用,同时轴向力又突然减小,加上工件弹动,从而造成两主切削刃的过多切入,从而出现以下问题:使钻出的孔不圆,如扁孔、多边孔等;钻孔时钻头易折断,尤其钻小孔时;孔口毛边很大,造成粗糙度值大;容易扎刀或折断钻头,严重地影响产品质量。有时工件抖动厉害,操作者扶不稳,导致工件飞出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实践证明,用普通麻花钻钻削薄板孔是不正确的。经查有关资料,采用群钻钻削薄板效果很好。

2薄板群钻的特点、刃磨方法

2.1薄板群钻的特点

薄板群钻又称三尖钻,主要特点:在普通麻花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磨平钻头端面并垂直于钻头轴心线,磨出两条圆弧形切削刃,且两切削刃外缘磨成锋利的刀尖,两刀尖等高。达到在钻心尚未钻穿工件时,两主切削刃外尖己在工件上划出圆环槽,起到定心作用,轴向力不会突然减小。且磨短、磨尖横刃,使钻心处的切削刃更锋利,以减少轴向阻力和挤刮现象,提高钻头的定心作用和切削稳定性。这样,当钻心穿透工件时,两主切削刃除了起切削作用外,还起到一种锁定中心的作用。因此,切削力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冲击也会大大减小,从而满足薄板钻孔的加工要求。

2.2刃磨薄板群钻

1)磨平钻头端面并垂直于钻头的轴心线。2)修磨两主切削刃外缘处后角为10°~14°。3)把两主切削刃磨成圆弧形,两圆弧长度一致,且两切削刃外缘磨成锋利的刀尖,两刀尖等高,但应比钻心低0.5mm~1.5mm。4)修磨横刃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5~1/3。所刃磨的薄板群钻必须经过试钻孔,检测孔径尺寸合格,钻头锋利方可使用。

3薄板群钻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薄板钻孔主要以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加工方法为主。

3.1工件叠加批量钻孔

当遇到工件件数较多,孔系复杂,特别是材料上的孔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薄板钻孔加工,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材料太薄,硬度较低,划线时不能很好地固定,造成划线误差;在薄板上用样冲打样冲眼定位,很容易使材料受到样冲冲击而产生变形,造成加工误差,影响工件的质量;有些特殊材料,如云母片、胶木板、有机玻璃等,表面不能被破坏,钻削时,孔两面容易起白边,甚至把孔钻坏,产生废品。这时就需要用辅助夹具――钻孔样板,把工件叠加进行批量钻孔,从而提高生产率。

1)加工前的位置精度控制。首先把所有工件分成几摞,每摞件数根据材料厚度决定,按照图纸外形尺寸要求用剪床剪切若干件厚3mm~4mm的钢板,每摞配一件钢板,多剪一件,并把所有钢板去毛刺、校平,以减小装夹误差。取其中一件作为标准钻孔样板,按图纸尺寸划出所有钻孔位置线、检测、打样冲眼、钻孔,按照图纸要求保证所有位置精度、尺寸合格,并去掉双面孔口毛刺。依次经过自检、兼职检验员、专职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作为标准钻孔样板。如果工件批量大,可以每个孔装上钻套,钻套经过热处理加工,具有很高的硬度,保证经久耐用。

2)按图纸要求把所用孔径钻头全部刃磨成三尖钻。

3)工件的装夹。要在薄板工件上钻孔,其薄板工件的装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钻孔的精度、质量等,严重的会报废工件,所以装夹时就得全面的考虑。薄板装夹可以把若干工件叠起来,最上面放标准钻孔样板,将薄板夹在中间,最下面放一件厚钢板,对齐两基准面,用弓形夹头夹住、紧固。

4)工件的钻削。将夹紧的工件按照孔径尺寸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钻削,以减小加工变形。由于薄板群钻不能白行找正,下钻时一定要对准孔中心,防止刮花样板表面,或多次挤刮造成样板尺寸误差。每加工完一摞必须更换一次底板,以防止上、下孔未对齐,产生尺寸误差,甚至别断钻头,发生安全事故。

3.2钻模单件钻孔

对于大批量外形尺寸较大,厚度在0.5mm~2mm之间的长条形薄板料,且孔径、孔距尺寸大致相同的工件进行钻孔加工(如图1),就要用辅助定位工具――钻模。

用剪床剪切一件400mmx113mmx4mm的钢板,去毛刺、校平,按图2尺寸要求划出所有钻孔位置线、检测、打样冲眼、钻孔,按图纸要求保证所有位置精度、尺寸合格,并去毛刺。装上3个6mm圆柱销,进行紧固。依次经过白检、兼职检验员、专职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作为标准钻模。

2)刃磨一支8mm薄板群钻。

3)钻削孔1。对孔1进行定位:8mm钻头对准孔1,右手压下进给手柄,调整钻模位置,使孔1钻头与钻床主轴同轴,用压板把钻模固定在工作台上。开机,把一件工件放到钻模上,两相邻侧面紧靠圆柱销定位,左手用力压住工件,右手摇动进给手柄进行钻削加工。依次把所有工件的孔1加工完成。

4)钻削其余孔。用扳手松开钻模,把圆柱销1取掉,用同样的方法定位孔2,用压板把钻模固定。把一件工件放到钻模上,用另一支8mm钻头将工件的孔1与钻模的孔1固定,工件两侧面紧靠圆柱销定位,左手用力压住工件,右手摇动进给手柄进行钻削孔2。孔2钻削完毕,松开进给手柄,工件向右移动一个孔距,用8mm钻头将工件的孔2与钻模的孔1固定,继续钻削下一个孔,依次把所有的孔加工完成。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要加强示范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课堂展示—讲授—实训辅导—图例—样衣展示—实际操作—讲评结合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实践教学模式。自主实践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升华自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育过程、方法手段、节奏要得当,学生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出才能,创造出业绩。

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远远好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真正做过的事情远比被动接受的事情记忆深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践项目:项目应该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第二,项目实施前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地引导,即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第三,项目实施中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一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第四,项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生的实践任务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学生真正能够自主进行实习实践,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第五,项目实施后进行必要的总结:项目完成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运用新旧知识探索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老师的总结也相当的重要。在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提示,帮助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模式。学校与多家服装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就业为目标,根据企业需要定期接纳服装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实践精神,使学生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便于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具体的实践项目,与企业确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岗位及教师学生的食宿场地,并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管理学生的实践工作,将学生分别安排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定时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换。在双方达成共识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改革以往的实践模式,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把学生简单地变成生产机器。要根据条件安排相应的老师全程跟进实践任务,把实践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实践的过程同老师进企业进修挂钩,让老师带着课题或任务进企业,可以推进学院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发展。老师带着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真正让学生将做、学、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校内实习模式。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拥有实践机会。在校内设立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服装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对服装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岗,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企业流水线设置岗位需求,可以从企业接单、制版、打样、排料、机工流水、后道、包装)严格执行企业标准,实行经济化运作,让学生在校同样可以实现带薪实践,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国际合作实习模式。虽然我国服装设计源远流长,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欧美先进国家基于市场经济完善的运作模式和服装业的高度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引进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此外,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装院校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我们进行服装教学的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并且以国际视野进行学生培养,使学生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作者:卢啸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改;高职

国际色彩联盟在1993年提出了色彩管理技术,随着CTP技术、数字印前、数字印刷等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色彩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刷复制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印刷企业印刷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行业对熟练掌握色彩管理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现在众多的印刷高校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确与企业真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色彩管理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该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保证整个课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印刷色彩管理在印刷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印刷原理、制版和数字印前等课程为先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印刷色彩管理课程。但目前由于高职课程中很多色彩管理课程局限于几个孤立的实验,以至于高职学生学完后不懂得色彩管理有何用处,觉得课程较难。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课程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动手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达到能做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熟练制作和使用设备特性文件。该课程必备的模块如下:色彩管理的基础知识、扫描仪的色彩管理、显示器的色彩管理、数码打样系统的色彩管理、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印刷常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数字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如果课时较多,可以增加数码相机的色彩管理模块。如果课程开始时,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可以适当的增加色彩学的基础知识(颜色的形成、颜色的视觉理论、CIE标准色度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知识点)和印刷标准。

但课程中对于单一模块的训练还不足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色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课程后面的实训课程中来一次系统的色彩管理应用,建议可以做一个印刷综合实训,一次的流程中完全不使用色彩管理,而同样的作品从头到尾应用一次色彩管理,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色彩管理的作用以及色彩管理的系统化,这样色彩管理课程才能真正把从印前到印刷多个环节整合起来。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色彩管理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所以理论与实践需要同时进行,实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且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实践,所以该课程一般需要在对应的实训室进行开设。且至少对半的时间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练习。通常,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在观摩中学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一般建议每个小组人数不要太多。实操后要独立完成实训报告,达到对实训过程的回顾与总结。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多数不高,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多开展互动式教学,适当的提出或布置一些课后内容,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达到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3 其余的几点建议

1)该课程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支持,应各高校建立的色彩管理实训室各不相同,所购软硬件不同,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对应教材很难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建议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自编教材或自编课程指导书。

2)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加大实训室投资。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对应的设备,学生根本没法直接动手,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个模块的内容就相当抽象,很难理解了。而且,色彩管理环节的实训所用耗材费用较高,所以开设该课程一定要保证实训环节的经费。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因色彩管理系统中部分设备操作界面较小,很难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观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投影到屏幕上,方便大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管理。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该课程的印刷机色彩管理模块,很难在课程中开展练习,所以建议可以在企业开展这个内容的时候进行录像,课程中学生学习。且在不同企业的采购的设备和软件以及流程不同,学生可以在学习了其中的一种后,在企业学习不同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从而达到对色彩管理的更多理解。

【参考文献】

[1]田全慧,等.高职高专《印刷色彩管理》教材建设探讨[J].出版与印刷,2011(4).

[2]肖根生,李菲.印刷企业色彩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印刷质量与表转化,2015(3).

[3]黄文均,李荣宗.印刷企业实施色彩管理技术的重难点[J].中国包装工业,2014(12).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1.1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的设置

我国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工程应用型的纺织工程本科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大纺织”的综合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的,因此在本科教育期间加入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纺织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结合相关专业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重新做出调整和修改,依然在《纺织材料学》和《纺纱学》理论课的课程后配有相应的《纺织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将原有的《纺织综合实验3》和《纺织综合实验4》进行了整合,变为现在的《织物实验》,设置在《织造工艺学》和《织物组织与结构》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同时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地方特色,设置了《亚麻织物打样》等实训课程;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纺纱工艺学课程设计》、《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和《纺织厂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实验实训课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2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作为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业实际,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本专业一直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我们也将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都配有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时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地域特色,增添了《亚麻织物打样》和《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等相关课程。纺织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都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陆续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经历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进行棉纤维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棉纤维天然转曲的存在,而且在调显微镜焦距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在显微镜焦距调节过程中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在进行织物布样强力拉伸测试时,有的同学发现被拉断的布样非常整齐,就会想是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还是布样的选取出了问题,最终该小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纺纱实验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生条在生头时的困难,但大家一遍遍练习,最终解决了生头难的问题;在细纱操作时,细纱总会出现断头的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想很多原因出来进行分析:如细纱管是否合适,钢丝圈和钢领的速度不协调等等,一次次重新操作,依次排除原因,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会很好地纺出所要求的细纱;织物小样设计中,同学们会自行拟定织物组织,选择所需经纬纱线,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织物组织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赋予实践。在小样整体设计中,同学们体会到穿经阶段用时最长,且最需要耐心和技巧,穿经阶段关系到织物组织形成的正确与否,穿经好坏关系到用纱是否会造成浪费,织物布面形成是否平整,是否会出现条痕等现象;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他们同样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吸收经验,不断改进,使实验测试及产品设计越来越接近理论设计的结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会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产生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所在,及时讨论或解决,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在意实验时间是否结束,直到将测试完成或织物小样设计完成才会离开。本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也在教学中陆续进行,由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按照相应的理论划分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实验时内容更具象,与相关理论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实施是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为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验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实验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开放实验室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行选定题目,设计实验方案等,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项目,学生选择进行实验和实训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设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外,还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有时可以很好地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同时部门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场所、试剂药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的教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可以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实验项目与设计,实验方法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主体自行设定。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有时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实验量较大,几个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实验中,有些学生展现出了不同的优势,现在在校生有的跟着老师做相关科研课题,他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了理论课堂;还有些同学已经毕业,但很感谢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他说正是因为在开放实验中的坚持、耐心,注意观察、自主思考,在问题中不断前行,才使他现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踏实、更认真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开放实验室成就了很多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3结合专业参与纺织品设计比赛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附加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纺织品的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的特色化与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高。本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或部级组织的本专业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生们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避免了很多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在原来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增添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年级学生也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参加纺织品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4结语

实践教学的设置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设立弥补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缺憾,打破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与改革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实践环境,也为提高纺织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懈努力。

作者:孙丹 王大伟 孙颖 栗洪彬 郑文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钰洲.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纺织教育[J],2007(1):4~5.

[2]孙颖,刘铁山,叶仲琪,王大伟,颜丹.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纺织[J],2011(1):6~8.

[3]林卉,胡召玲,赵长胜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3):153~155.

[4]苟如虎,王亚玲.“三线并进”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5(1):238~241.

[5]马宏图.开放实验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科学与技术[J],2012(5):135~137.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已逐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加以应用。本文总结了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职教理论的引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引进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结合模块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新型职教课程模式[2-3],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排序入手,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合作”的原则,寻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现场、职业活动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边干边学,通过系统化完成若干工作任务的过程逐渐熟能生巧,从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策略和技能水平,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

1.针对就业岗位需求优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发展趋势调查进行分析,确定近阶段染整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纺织印染及贸易企业的工艺员、打样员、化验员、检验员、跟单员、营销和贸易业务员等。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以及与之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和认知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染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工作领域对应的各个学习领域,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染整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染整生产工艺实施”工作领域为例,根据完成生产流程中“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四个岗位(群)中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形成对应的4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应确定4门学习领域课程。为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开设染整设备和综合实训方面两门综合性课程。同样,针对染化料检测、面料测试、仿色打样、CAD设计与描样等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也分别确定对应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将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部嵌入各项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中去。基础知识类课程也结合工作任务来学习,如《染整应用化学》结合染整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染整加工中常见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来学习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典型化合物的应用常识;《化学分析与检验》结合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纺织纤维与面料》以各类纺织面料为载体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和面料识别和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开设有关染整生产管理、跟单、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等管理类、商贸类课程,充分体现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商贸管理的“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由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组成的“新四类”课程体系模式,分别包含职业文化素养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实践训练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染整专业职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纤维与面料、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染整设备操作与维护、跟单等;职业能力类课程主要包括染化料性能测试实训、纺织品性能测试实训、染色印花打样实训、印花CAD实训、染整工艺设计综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阶段性集中训练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品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报关知识与商检等“工商融和”课程。

二、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情境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最终成效能否体现,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而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抓手。

1.以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能力培养要求,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项目)和产品为载体,确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将工作过程对应的各类典型纺织产品和所用染料作为载体,按染色工艺及设备的知识技能模块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课程学习任务。专业能力目标是学会选用常用染料、会制定和调整染色工艺、会选用合适的设备、会分析和解决染色中常见问题等。同时,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要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4]。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章节单元的区别在于每个学习情境是具体工作过程的完整体现,而不是按学科划分的知识单元。根据“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5],每门课程中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见表1)。

每个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对应的典型产品、设备、方法、案例、业务、活动等为载体,围绕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即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特定场景和境况,开展情境化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标准中要根据情境教学的要求,对每个学习情境用“掌握”、“会”、“了解”等动词明确学习目标,并用“对……进行……(加工、操作、制作、处理等等),完成……”等描述学习任务具体内容的纪实性语言进行学习情境描述,对采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场景如何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提出建议。教学情境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任课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运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在实训现场、生产工位或仿真场景,营造出与学生零距离贴近的真实的现场职业环境和岗位情境,采用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项目情境、仿真情境等设计方案[6],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设计出最有效的情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3.紧扣岗位应用能力强化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对考核方法要提出原则方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必须重点强化工作实绩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两方面。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考查测试、调研报告以及作业及实训项目报告等书面材料的完成时间、规范程度、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综合能力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热情、敬业精神、钻研精神、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有相应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的课程,则将鉴定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部分,使能力考核与社会接轨。

三、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1.“校企互通”促进师资团队“双师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要求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师资团队向“双师”结构转型。“校企互通”是实现师资团队“双师”化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以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到企业去实践,获取岗位工作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提高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任教师比例,或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校企互通”,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报酬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2.“校企联动”健全“全方位”教学管理新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单元,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远比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室、教材”三要素复杂得多。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框框,适当引入企业化的时空观念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管理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配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弹性学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施校企共管的“多元化”管理、校企互联的“信息化”管理、校企交融的“职业化”管理,校企互利的“开放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校企联动”教学管理体系。

3.“校企共建”实现教学环境“情境化”

创建和完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条件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基本条件。教学场所要成为符合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要求设计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就必须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配套的教材、教具和工作文件。教学环境“情境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扩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情境教学空间,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堂与工作现场一体化、学生与岗位员工一体化、教师与技术专家一体化、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2]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 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172-173.

[5] 向丽.英国学者“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调研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8-31.

[6] 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化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51-54.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服装设计专业 《女装技术项目》 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服装院校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给服装企业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的开设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女装技术项目》课程定位

服装技术项目实际上是对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制作工艺的一个综合,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紧跟当前行业任务运作流程出现的一门新课程。完成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

《女装技术项目》是一门集女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工艺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该门课程是在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该门课程是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模拟服装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具体措施是以小组为单位,4―5人自愿组成小组,小组虚拟一个服装工作室,在给定或者自选主题的情况下,设计一个系列女装,将所设计的系列女装按教学要求,绘制出全套工业样板,将该系列设计打板、裁剪、制作出成品。成品规格应以所定位的人群为标准,并做出该系列的成本核算表,使学生能较规范地掌握企业运作的每一个过程。

2.《女装技术项目》课程教改思路

2.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形成完整的印象,课程打破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互不相关的因素,通过对女装各种服类从任务书分析、面辅料搭配、结构、工艺一整套模拟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式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成衣操作流程,掌握不同服类女装变化款的纸样制作原理与方法,并能按照纸样和工艺要求缝制出成衣;通过项目的实例操作,学生会了解服装成衣化生产的内在规律,具备独立完成服装的款式解读、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服装企业的生产、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研究,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2.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上,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板、服装工艺制作三门课程进行融合,改革、构架、创新三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定为《女装技术项目》,树立开放意识、改革意识,增强课程的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企业项目为纬、以专题为经的体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课程之间相互贯通,每个环节落实专门老师,每位教师都必须熟悉整个教学流程,分工合作。

教学内容以实际的生产项目、主题性竞赛项目等来进行设置。理论部分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此前所学知识进行疏理、联系、贯通,使学生达到较熟练地掌握简捷、实用的服装面辅料搭配、服装制板及服装工艺技术方法;实践部分的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任务书的分析、产品的面辅料搭配到打板再到完成工艺操作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过程,主要对不同服类服装进行学习操作,深化服装打样单、工艺单等制作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与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系列女装项目确立:任务分析,落实小组任务,让学生掌握女装技术项目概念并根据企业的产品开发任务书分析服类、服装的风格、特点。按照项目任务书进行市场调研,确定设计的品牌来完成新一季产品的女装开发。培养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具备新产品开发与策划能力;能正确捕捉市场流行信息,具备市场应变能力;基本能胜任服装企划、服装营销、服装跟单等工作岗位。在女装设计中根据项目任务分析款式的基本构成及基本板型;根据项目任务分析材料元素,色彩元素、收集相关的材料;学习面、辅料与款式的搭配;制定打样单;要求学生能运用手绘及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具备面料与款式的协调、设计及表现能力,为正确制作服装工业样板提供设计依据,基本能胜任服装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女装项目的制作:通过打样单分析以及制板规格设计,进行系列样板制作,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在原型样板的基础上利用纸样旋转的方法完成结构图,制作成1:1的工业样板,同时由支持企业提供面料制作样衣。要求学生具备服装样板制作能力,能根据客户提供的款式图,准确地分析该款式的结构图并进行样板的制作;分析女装的款式造型,进行女装裁剪和工序分析,最后进行系列女装的工艺缝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缝纫基础,能准确地运用该款式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合格的服装企业制板工作人员;具备生产实践指导能力,为面料排版、剪裁及成品工艺流程设计进行指导;基本能胜任纸样制板师、裁剪、工艺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第三阶段项目评价、总结:整理所有文件装订成册,其中包括造型分析、打样单、面辅料小样、纸样、工艺单、缝制技术研究过程素材与资料、成品资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企业也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教师、企业的评价,撰写学结报告。本项目课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外交流、改革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责任心;基本能胜设计师、纸样制板师、技术总监、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根据服装设计的特点和教学所达到的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授课方式采取项目教学,学生分组落实项目内容,教师辅以学导式、启发式。要求任课教师不拘风格,实事求是,与企业一线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研究性、扩展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探究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学生,在教学中,注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指导艺术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视野,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并运用于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在线课堂开展在线交流、辅导;延伸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

总之,项目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女装技术项目》课程需要在客观要求进行改革。借助项目教学的优势,考虑从理念和操作层面改革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有益于建立高职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构建“双教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打破教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卓开霞.女时装设计与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16.

[2]许淑燕.服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57).

[3]段婷.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博览,2009,(21).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论文前期准备和开题阶段,电子阅览室资源有限,电脑设备无法跟上学生的需求。毕业论文中期实验阶段,实训室不但要承担普通年级课程教学实验,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实验室资源紧张,时间重合,实验设备高负荷运转。每次实验指导老师不可能全场指导,实验过程得不到监控,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得不到保证。而且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缺乏主动性,主动联系老师次数少,仅联系两三次,指导老师有的要指导十多人,学生不找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那么在这段时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处于放任自由状态,无人顾问。到了快交论文时,匆匆忙忙找老师,东拼西凑,应付一下。轻过程,重结果的管理,毕业论文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2缺乏监控机制

尽管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撰写、格式要求、过程安排、答辩评分等通知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也就在形式上检查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表格填写是否完整,答辩程序是否完成。一些高职院还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缺少可行的,严格的论文指导、评审、答辩的硬性制度的约束。论文质量的好坏主要看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正确新颖、论据是否充分等,对于这些要求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很难进行统一,在进行质量监控体系中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毕业论文的考核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3提出建议

(1)选题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工作实际确立选题,并开展综合毕业实践工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就业为导向”,毕业论文围绕就业岗位(群)工作进行命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摆脱以前“围绕文献资料团团转,毕业论文纸上谈兵,假题假做、内容空洞”的现象[1]。以染整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例,首先走访盐城及其周边地区印染企业的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操作工、打样员、检验员、染整工艺员、生产主管、技术主管等岗位为适合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典型岗位。然后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各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操作工是染整生产工艺实施、打样员是仿色打样前半制品的检验、检验员是印染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染整工艺员是染整工艺的制定、生产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技术管理。第三,召开生产一线已毕业的高职毕业生实践专家研讨会,要求各位毕业生从自身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罗列工作任务,再和我们专业老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后,结合企业招聘信息、校企交流、政府工作报告、地区发展规划等掌握具体情况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为使毕业论文突出真实性和实践性,在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战性的项目任务式毕业论文模式[3]。由企业提供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命题,参与指导学生,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2)指导采用双导师指导学生

由于指导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有限,而且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题目内容一开始就很熟悉,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还需有一个磨合期,在有限的毕业论文阶段,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我系染整技术专业从去年开始实行双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选择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各一位。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在就业岗位上对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已经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经学校审核后,自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论文课题,在实习岗位上选择一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老师。由于学生选择的课题紧贴就业岗位,有的可能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浓,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而且,企业指导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遇到问题,老师就在身边,天时地利人和,将毕业论文与实习有机结合[4]。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成了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校内指导老师理论知识和格式的要求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3)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和指导,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小结,每天写论文工作日记。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应适当,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应不少于4小时。对实验指导,指导老师也要发扬专业团队精神,共同指导,实行团队专任老师实验室轮流值日指导,实验设备使用事先预约,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实验时间,争取实验资源最大利用率。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题方案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4)考核重过程,完善质量监控

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后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前,各专业要成立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人数3~5名,其中至少一名为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生产专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整个毕业论文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研究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尤应突出过程的评价,严格把关。然后答辩小组组织对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图纸及成果进行验收和对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进行答辩前的资格审查。答辩小组应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以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准备好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在答辩时进行提问。答辩时间:一般为15分钟,学生陈述约5分钟,提问和回答问题约10分钟。建立和健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记录制度,答辩小组要指定一人作记录,以便为撰写学生答辩评语和成绩评定提供依据。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情况撰写书面评语、给出答辩小组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分数建议专业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老师、答辩小组汇总评定最终成绩。学院每年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鼓励,近两年染整专业一人次获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两人次获省级优秀论文三等奖。今年教务处对每个系评选的优秀论文进行网评,按照毕业生数的千分之二,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目前染整专业有两篇优秀论文以全院排名第一、第二好成绩,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积极地推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总之,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稳定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高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适应新阶段社会与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上一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客房实训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