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验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16:52:55

测验考试总结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11-01

如何使考试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实现其内在的教学目标,进而评出水平、评出成效、评出作用,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课改活动经验,对初中数学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探究进行阐述,以期待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课堂测验:重点呈现与双基落实

课堂测验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往往设置于较为完整的知识教学之后,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强化重点与查缺补漏的作用。然而,由于涉及的教学范围较广,故而需要将讲评范围划定于当次课程之中,且应注重双基。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巡查的过程将教学测验完成较早并且完成较好的学生作为“讲评典范”,而后运用小组分工、自评自纠的方法,让这些“小老师”进行作业辅助批改,并且进行小组发言与总结。

其次,教学测验往往是对重点知识点的检测,故而要注重巡视与讲评,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于优秀生要重点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基础;中等生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而“潜力生”要准确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也可以在课后让优秀生进行辅导与帮助。

再次,在测验讲评的后期,要将各个小组中优秀生和小组进行表扬,张贴他们的试题以示表彰。而后,进行作业设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份测验错题变形题目,第二天进行检查。第二次课堂教学之时,教师要重点提问这一测验的知识,关注中等生、“潜力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前一天各小组的题目设计,进行竞答与演示。经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与不断强化,教学双基就逐步得以落实。

二、阶段测试:查缺补漏与触类旁通

阶段性考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常见的测验形式,其中以单元测试、月考、阶段考试为主。这一类型的考试往往是对学生某个知识模块的检测,在题型难度上有一定的提升,同时还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拓展。

一方面,对于这一类型的数学考试,教师应尽可能地完成阅卷工作,而后尽快将试卷发给学生以免知识的遗忘而错过讲评最佳时机。在经过了学生自主思考与订正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作业,各小组完成测验评估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发言与测验丢分情况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各个小组进行小组点评的过程,仔细倾听、及时引导,为学生充分理解题型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做好讨论记录,进而为后续的题型变化与能力拓展打下基础。

此外,在教学测验讲评时,教师也应当适当地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进行数学题型的思考与讨论,认真填写测验情况反思,并将当天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转化为当天的作业,进行知识强化与能力拓展。这一过程中,因为阶段性考试也涉及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总结,一定要在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三、期中考试:注重总结与提升能力

在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期中考试、模拟考试以及质量检测等类型的考试属于大型考试,这一类考试的试卷题型较难、形式较为灵活,因此教学讲评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与教学过程控制,只有如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首先,在讲评之前,教师需要对考试涉及的类型、考试点以及教学思想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在讲评之前进行氛围、情绪的酝酿;同时,试卷讲评还应选择好讲评时间。

其次,由于这种考试形式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故而需要将小组讨论、考试评估表的填写与讲评环节结合起来,设置完整的时间流程与环节。应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不要仅仅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应尽可能地以测验为引子,以讲评为平台进行考试的全方位拓展与题型的变化,以期达到复习与总结的目的。

再次,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发言与题型点评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解题方法归纳、题型变化引导与总结方面的练习。尤其是对这一阶段的重点题型与教学难点,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及时讲解、点拨,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深化讲评的实践,完成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的教学目标。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对未来从事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行政工作能力的一种可能性的测查与验证。与单纯以基础知识和智力为主要考查对象的一般测验不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是人的基本资质与潜在能力,具体表现在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快速、敏捷、准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发展的十余年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命题规律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多样性、广泛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五种类型的题目。通俗地讲,这种测验在形式上涵盖了对汉语基础、逻辑、文史、社科、数学、时政、法律等各方面的综合测试。这种广范围的题型及考点设计,正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公正、公平的精神——不偏向于任何一门专业,保证“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发挥”,也保证日后从事公职的人员不是“偏才怪才”,而是各种能力均具备、各种岗位均可适应的全才。

2、基础性、思维性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的“测试内容”部分规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地方真题也可以看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90%以上的题目均为基础性题目。这种基础性既是针对某一专门学科而言,也是针对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应知应会的基本素养而言。然而,基础并非意味着简单,这种基础性是与思维性紧密结合的,考核的是“活生生”的知识,需要考生有“活”的思维来与之对应。

3、规律性、统筹性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考核模式;教学效果

本文以高校本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试点研究等方法,以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一、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解本科生对现状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和相关意愿,采取对本科生进行调查的方式,结合应用实际调查RP(Revealed Preference)和意向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1],对吉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占2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各项结果。

1. 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关于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4.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11.5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19.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本科生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2.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情况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86.54%的大学生目前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0%:30%。此结果表明:成绩核算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也是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普遍采取的策略。一些高校还对必修课、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作出统一规定,例如必修课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80%:20%,选修课为70%:30%。而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成绩构成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或者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某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甚至高于期末成绩。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考试临近突击复习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全程知识均衡和扎实地掌握。

3. 考核方式构成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构成形式,只有极少数课程会采取期中考试、上课发言和课堂分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出勤情况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为,目前高校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课程均将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获取来源,这种以出勤情况考核平时学习状态的方式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很多选修课程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参考项目,因此出勤情况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很大比例。作为比较新兴的考核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的成绩构成比例高于期中考试和上课发言,这充分体现了现今本科教育考核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与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这两种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能力。

4. 期望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占比情况

通过采取意向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也获取了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考核方式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测验,其中有42.31%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测验+期末考试,32.96%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只有平时测验,只有15.38%的学生希望考核成绩仅根据期末考试评判。此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

统计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情况显示,近一半(4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各占50%左右比较好,2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比较好。与实际平时成绩占比情况相比,平时成绩占比的期望值(50%)远高于实际值(30%),说明如果要满足学生的期望需求,平时测验成绩的占比有待提高。

5. 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占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55.56%)、课堂测试(26.67%)和出勤情况(8.89%)。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课后作业作为统计平时成绩的方式,其比例约为课堂测试的两倍,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

6. 期望的平时测验次数及考试形成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选课程的平时测验次数为3次比较合理,只有2.22%的学生认为应仅进行1次平时测验。

有46.15%的学生希望期中、期末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28.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有5.77%的学生选择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形式。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记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现行考核方式分析

综合以上各项关于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本科考核的几个主要特点:考核形式多样,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主;以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统计依据;以期末成绩作为核定分数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比偏低;学校统一规定期末和平时成绩占比,不利于考核形式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匹配。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增加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分值中的占比,全部根据平时测验评定成绩或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对于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期望以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考核为主;增加开卷考试比例,或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开闭卷形式;采取多次平时测验的形式。

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占比、平时测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次数、考试的开闭卷形式几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以单次考核、单一形式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三、考核模式优化方法

综合考虑本次调查统计所得结论以及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优化高校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办法如下。

1. 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占比,采取全进程考核形式,并提高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即把考核从一次性期末考核分成多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并设置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说,即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若干次考试,每次考试设置相应的分值,然后分别将各次考试设置于整个课程的进度中。根据本文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平时考试的次数为3次最为合理,因此,可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4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分别设置于课程进度的1/4、1/2、3/4和期末,考核难度逐级升高。

将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分布到全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分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3]。此外,平时成绩还可以涵盖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指标,从而更全面考察出勤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别化考核方式

统计本次调查所得的不同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可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学生更趋向于进行实践考核,而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倾向于偏重理论性的考核形式。可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科学选择差别化的、适应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应用规划技术和方法进行实际的公交线网规划和设计,在考核模式方面,该课程应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期末综合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研、课外资料查询、公交线路设计和线网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

3. 增加开卷考核比重

虽然闭卷考试的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成绩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但仅以闭卷考核作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难免有失公允。而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考查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将开卷形式用于某些侧重于实践和应用的课程的考试中。而对于侧重理论学习的课程,也可以适当在课堂测验中采取开卷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四、考核方式改革试点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普遍知识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构成)占30%。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管理学原理》传统的考核方式明显落后,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同时,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因此,本文以《管理学原理》的考核时段改革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微观环境的角度,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角度开展《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本次改革了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课程建设情况简介

本次所建设班级的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课堂教学为48学时,小测验和批改为6学时,测验次数为6次,其中笔试4次、口试2次。

1.1具体的建设手段、方法

第一、随堂考试。教学中基本保证每两星期进行一次随堂闭卷考试,时长为30分钟-40分钟不等,测验成绩计入最终总成绩。

第二、口试。将全班学生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对指定案例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讨论,老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总结。考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随堂笔试成绩、口试成绩、课堂表现、考勤等构成,占总评成绩的比例30%。

1.2随堂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

全班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0分、61.7分,70分,83分。全班第四次的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两倍多。及格率第一次为21%、第二次为58.1%、第三次为73.7%、第四为100%。第四次及格率比第一次提高了五倍。

1.3口试效果评价

全班44名同学按学号分了7个组,除了第六和第七组7个人之外,其他每组6个人。从案例集中选择部分案例,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分析,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每次每组随即抽查部分同学回答案例分析有关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被抽查了两次并有了相应的成绩,最后跟平时测验成绩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由于学生在课外,以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相关问题的准备和讨论,学生对分组式案例分析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很高。每次抽查学生基本都安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准备情况来看总体情况非常好,因此,两次的口试成绩也普遍比较高,全班最低分为80分。

2.考核方式改革取得的效果

客观的讲,从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种考核方式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教学过程看,该门课程考核时段改革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大学比中学要自由的多,而且部分学生把这种自由错误的定义为,上课也可以自由,随意旷课。由于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宣布了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和所占比值,并强调平时测验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节点也不会提前告知学生测验时间,因此学生的一次旷课,不仅在平时成绩的考勤分钟要扣分,更有可能因为耽误了测验而没有成绩,从而影响期末成绩。这就对学生产生了隐形的压力和约束,大部分学生保证了出勤,在全教学过程中全班出勤率都比较高,几乎没有旷课的学生。

2.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学生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表明考试突击一下可以,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同学基础理论部分内容的掌握也不扎实。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会紧扣讲课内容、而且测验方式以闭卷形式进行,尤其是第一次测验后,使学生感觉到测验必须认真听讲以及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讲内容。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在进行口试时,本项目采用了课外案例分析、课堂上以提问方式总结并给学生相应成绩的方式。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除了随堂笔试之外,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口试,每次课外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老师会随机抽查部分同学进行提问,因此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讨论和分析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很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分组式集体讨论和分析的参与度。

2.4平时测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随堂测验后,第一时间进行批改,在第二次上课时将学生的答卷发下去,公布参考答案,并对考的特别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这不仅对这些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之外,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之间形成了竞争的气氛,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测验和课程的学习及课后复习。因此,该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随堂测验题的难度不大

由于第一次尝试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经验,并且无法确定考核的结果,因此,所设计的测验题难度还比较小,以基础知识为核心,有涉及到操作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考核中,所涉及的测验题目应该将基础知识题和实际应用题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随堂测验题的题型较单一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一、何谓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即通常所说的“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所应具备的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是对从事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行政工作能力的一种可能性的测验和验证,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当中一门重要的笔试科目。

就测试内容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想要加入公职人员队伍的考生必须面对的第一关,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且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五大模块,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决断,完成大量的试题,平均每52秒完成一题。许多考生在走出考场之后摇头叹息:“时间不够,没做完。”因此,考生在公务员考试备考过程中,考生特别需要注意历年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题量与时间限制。

二、整体备考策略

从历年试题的单题难易程度以及试卷的整体组合上来看,试卷难度逐年加大,尤其是近两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难度明显有所提升。在考试时间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某些模块题型的变化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考生想要取得高分必须要具备更强的答题能力和更快的答题速度。针对此,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专家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首先,考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备考计划。

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可以帮助自己节省时间,避免盲目复习。大体而言,这个备考计划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考试目标有一个整体定位,确定报考职位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兴趣部门、岗位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找来以前的真题进行一个自我摸底测试。这一测试一是可以使考生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有一个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考生可以对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模块的速度和正确率。这样就可以指导下一步的备考。

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是备考的第二阶段,也即针对前面测验后的定位,对不同模块进行细致地有针对性的备考。这一时期主要是打基础的时期,一定要注意静下心来,细下去,认认真真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建议每天学习新知识前都要复习昨天学习的知识,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全部教材学习完之后用一两天的时间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劣势科目上,而没有给优势科目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考生对于数学这一块普遍比较头疼,而这一块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生又是拉开差距的利器,因此不少考生在考试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数学,结果到考试的时候觉得在言语和逻辑部分没有感觉了,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二是全盘放弃劣势学科,这是更多考生陷入的误区。很多考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加之时间又比较紧张,因此直接采取放弃的策略,将考前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背诵性的科目,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将数学这一块全部选择同一个选项,以求能够蒙中一些题目。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实际上,每一块的题目都存在着优秀的答题技巧,很多答题技巧往往可以在你对题目并不怎么了解的情况下帮你选出正确的答案。掌握这些技巧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可以大大的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因此建议考生在第二阶段有计划的安排时间,既保证留出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优势科目上的优势,确保考试时这一部分的分尽可能多的拿到手,又要分出适当多的时间去准备一下劣势科目,特别是准备劣势科目中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套路化的那一块。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报一个辅导班,因为很多答题的技巧和套路是考生自己复习过程中体会不到的,而一个辅导班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是备考的第三阶段。基础阶段的侧重点在于阅读教材掌握知识点,提高阶段的侧重点则在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技巧。练习以历年真题为主,挑选一些口碑较好的机构出的模拟题作为辅助,着重提高答题的能力和速度,摸索出答题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和答题顺序。突出自己的强项,提高自己的弱项。这一阶段用时约在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以练习为主的复习过程中,建议对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错题笔记,每天进行整理和复习,对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这一错题笔记也是模拟和冲刺阶段的重要复习资料。同基础阶段的复习一样,提高阶段复习结束的时候也要用一两天的时间进行梳理。

模拟阶段

模拟阶段是备考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准备两三套相当于真题的测验题进行模拟实训,建议模考练习不用太密集,隔两三天做一次,重点训练迅速进入考试状态的能力,同时优化自己的时间、做题顺序的安排。一是可以帮助巩固复习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将复习中所学到的技巧和方法综合运用在一整套题的解答过程中。二是可以帮助制定考试中每一块的时间安排,确保在考试中不出现手忙脚乱、做不完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准备题的时候不要到网上盲目地下一堆各种各样的题目存着,要根据考试的难易选择接近真题水平的模拟题进行考前测验。

冲刺阶段

冲刺阶段是备考的第五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整理前四阶段的复习成果,辅以适当的练习,调整兴奋点,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准备参加正式考试。

其次,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

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而言,虽然就命题趋势来看难度是逐渐加大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目的题目难度并不大,静下心来谁都可以做出来。但是如同前文分析过的一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题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尽可能的多做题、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就需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这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这里先要说的是,考生在考试中如果遇到一个题目,想了一两分钟仍然没有头绪,这时候就要及时放弃,先做其他简单的题目。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一定要学会放弃,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如果在考试中因为一道难题,卡在某个位置,很可能后面的题目都比较简单,而就因为去攻克一个难题而导致没有时间去做后面的题目。这是很可惜的,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有很多人重复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在考试中要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去做题。建议考生在考试中的做题顺序遵从先易后难的原则,不必按照卷面的顺序、卷面上写的参考时间做题,而是先做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一块,后做没有相对没有把握的一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考试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考生更快进入考试状态,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答题。而有把握与否则取决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模拟测试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言语理解与表达比较好的考生可以优先做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目,常识比较好的同学可以优先做常识判断部分。其次注意先做节省时间的题目,再做相对需要时间比较多的题目。比如逻辑判断中,各种题型所需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像图形推理、类比推理都是花时间较少的题型,考试中可以优先做这部分题目,然后再做定义判断、演绎推理、事件排序等。

再者,优先掌握常用、实用的解题技巧与解题套路。

考生在备考中注意优先掌握常用、实用的解题技巧和能够套路化解题的题目。具体而言,在每一块中都存在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这些解题技巧可以使我们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选出答案,这些技巧是考生务必要掌握的。这些技巧一方面需要考生自己在备考中积累,一方面也可通过一些辅导书、辅导课程获得。而掌握了这些优秀的技巧可以大幅度的节省解题时间,从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奠定基础。其次,在每一块中都存在一类或几类题目是有着固定的解题套路的,比如数量关系模块中的牛吃草问题,就只需要记住一个公式,考试时只要套公式即可很快的做完题目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这样能够套路化解答的题目类型也是考生备考中首要掌握的。这就需要考生总结哪一些题目能够用一个固定的套路去解答,并对这个套路十分熟悉,考试时只要套用就可以了。

最后,树立良好的备考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主要两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对待考试,要正确地面对公务员考试,不要有太多的压力,也不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只要进行科学有效地复习,考生一般都可以在考试中获得一个自己认可的成绩,所以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而很多抱着试试看的考生最终考完后可能就确实是“试试看”了,所以既然选择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还是要认真地去备考。

二是对待试卷,对简单的题目不要轻敌,对很难很怪的题目不要心慌。简单的题目不一定就只是为了送分,可能其中就存在一些小小的陷阱,因此每道题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很难的题目不一定是为了给你做的,可能是用来考察谁会选择放弃而去做题目的。要明白,很难很怪的题目,你不会别人也一般不会,如果你及时地选择了放弃,那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答题时间,就更有希望比别人赢得公考的胜利。

同时,要再一次强调的是时间问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中会有每一部分的参考作答时间,大家不要因为在某一部分作答时间短于参考时间就掉以轻心,放慢速度,而是要根据自己在平时练习中的完成时间进行整体把握,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正确快速地完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基础教育;学生发展评价;教育管理评价;学绩测验

一、前言

学绩测验与成就测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试,是学生发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学考试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和学界痛恶。相当多的学绩测验“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内容不统一、测验标准不一致、测验结果不精确”,[1]一定程度上是恶化师生身心健康,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削弱其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论和科学性的角度关注我国的中小学学绩测验,显得极为迫切。

cnki中以“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达1972篇,以“基础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共30篇,而以“学绩测验”为题检索的仅有3篇,且无一篇涉及基础教育。这说明,目前在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中,对学绩测验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的基本情况,我们编制了《中小学学绩测验问卷》(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以号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南通市为样本点,随机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各100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1%。

二、基础教育学绩测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封闭式问题,着眼于学绩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就“系统学习过的工具性课程”、“掌握教育测量基本原理情况”和“使用双向细目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系统学过心理与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而中学教师也是少的可怜。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统计和测量,这对于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绩测验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此外,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将所要考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成基本的考核单元,并确定每一考核单元在整个测验中的占分比而构成的二维表,它是编制合格学绩测验的必要工具,能帮助学绩测量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在编制试卷时小学教师从未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2.3%,初中教师也达到88.46%。没有使用双向细目表编制的学绩测验,很难说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和准确。相反,这样的测验必然会导致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的结果不精确等后果。

教师问卷的第六、九、十一、十二、十三题是属于开放式问题,分别是“您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问双向细目表有什么用处?”“请问试卷分析有哪些质量指标?”“您认为中小学举行的学绩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何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评估或测量,您有何建议?”对各题的回答进行整理,择要分析如下:

(1)对学绩测验目标的认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小学教师侧重于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初中教师则侧重于强调学绩测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查与教学效果的改进。高中教师对学籍测验功能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强调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反馈。不难发现,初中教师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指标,这是对学绩测验的目标的扭曲和误读(当然,这种认识又与管理评价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有关)。如此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是学绩测验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绩测验目标的片面理解与误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突出。

(2)对双向细目表的了解与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回答双向细目表的含义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老师直言“不清楚”,而其他老师则极少进行正面回答,只有个别高中老师能够说明双向细目表的功能是“为命题提供依据,检验考试的内容效度”。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向细目表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与工具并不是真正了解,更没有掌握和使用。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绩测验的盲目与低效。

(3)试卷分析的质量指标。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考查试卷编制的质量,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项指标。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将“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三项在管理评价中常常采用的不合理的统计指标,作为试卷质量分析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编制和施测学绩测验的时候,并没有自觉控制和掌握试卷的质量。另外,受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错误采用“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作为自己编制和实施学绩测验的质量指标,无疑是管理评价错误地发挥了其教学导向功能的结果。因此,管理评价体系必须在事实面前进行深刻反省。可以说,正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罪魁祸首。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考试对孩子是否有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态度”、“是否会比较孩子的成绩”、以及“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封闭式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90.4%)认为考试对他们孩子学习有用,只有9.6%的家长认为考试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这足以证明考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只有5.4%的家长不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比较看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家长之间会互相比较自己孩子的成绩,从而希望孩子考高分,能给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家长们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大部分(68.1%)集中在第二个选项,即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应该肯定,但还需加以改进,因此,将近80%的家长还是认同考试制度的。

我们同样采用开放式问题考查家长对学绩测验目的的认识。总结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考试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家长将考试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认为要“让孩子在考试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对考试的观点明显受到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折射。在肯定考试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对学绩测验的意见和建议,择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如下:(1)考试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盲目;(2)现行考试体系需要改革;(3)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4)学绩测验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能力水平;(5)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责备和忽视;(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只考试。我们认为,家长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家长对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真实态度,而对封闭式问题的回答则是被动选择。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学校考试的一种矛盾心态。

(三)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在中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小学生考前焦虑达79%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考前焦虑比例,初高中考前焦虑情况依次递减,但是总体上,中小学学生考前焦虑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些数据足够引起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或“考试综合症”等现象,不是对考试功能的一种否定,而是启发我们应该对考试结果为何造成普遍的心理焦虑进行拷问。如何解释考试分数,如何对分数进行比较,是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和测量原理的。严格说来,对以诊断性和掌握性学绩测验分数的解释,应该以掌握标准为参照,而不应以常模标准为参照,直接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数解释和比较,才是造成学生普遍的考试焦虑的直接因素。

表2反映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各中小学大部分数据集中在b、c两个选项,说明在学生的眼中考试不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只能片面或者大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有6.25%的高中生认为考试对了解学习情况没有帮助。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倾向于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和评价自己。

表3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对考试价值的理解。89.5%的小学生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高中生也有72.7%的比例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而初中生中有62.1%的人认为考试对他们没多大帮助。可见,初中阶段对考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震荡期。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绩测验更应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认知引导及适应性帮助。

量表的最后两道题目是开放式问题,分别是“说说你对考试的感受”和“当你考得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对回答的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考试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体验,如“紧张”、“害怕”、“厌恶”、“焦虑”;

(2)反对频繁考试。如“考试尽量少,因为老师都是拿成绩来衡量我们”、“不喜欢太多考试”;

(3)害怕父母和老师批评责骂。如“考得不好很难过,怕家长责怪”、“很害怕父母的责骂,还有老师的批评”;

(4)消极意向。如“无所谓”、“痛恨”、“会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不再急了”;

(5)消极归因。如“能力不强”、“自己没努力”、“ 后悔,沮丧,自己是笨蛋,责怪自己考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可以发现,学生对考试的消极态度,包括消极认知、负性体验、消极意向、消极归因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成分。将学生对考试态度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封闭式反应的量化分析结果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两者互为印证,具有一致性。必须指出:从以上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学绩测验导致学生消极态度这样的结论。但是很明显,频繁低效的学绩测验,正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非专业性的和外行式的分数解释和比较,人为降低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和抱负水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生涯的持续失败,甚至整个人格系统的自我扭曲与贬低。由此可见,父母和老师如何对待考试,尤其是如何解释考试分数,是学绩测验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变量,是学绩测验能否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7篇

学绩测验与成就测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试,是学生发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学考试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和学界痛恶。相当多的学绩测验“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内容不统一、测验标准不一致、测验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是恶化师生身心健康,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削弱其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论和科学性的角度关注我国的中小学学绩测验,显得极为迫切。

CNKI中以“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达1972篇,以“基础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共30篇,而以“学绩测验”为题检索的仅有3篇,且无一篇涉及基础教育。这说明,目前在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中,对学绩测验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的基本情况,我们编制了《中小学学绩测验问卷》(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以号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南通市为样本点,随机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各100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1%。

二、基础教育学绩测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封闭式问题,着眼于学绩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就“系统学习过的工具性课程”、“掌握教育测量基本原理情况”和“使用双向细目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系统学过心理与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而中学教师也是少的可怜。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统计和测量,这对于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绩测验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此外,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将所要考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成基本的考核单元,并确定每一考核单元在整个测验中的占分比而构成的二维表,它是编制合格学绩测验的必要工具,能帮助学绩测量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在编制试卷时小学教师从未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2.3%,初中教师也达到88.46%。没有使用双向细目表编制的学绩测验,很难说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和准确。相反,这样的测验必然会导致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的结果不精确等后果。

教师问卷的第六、九、十一、十二、十三题是属于开放式问题,分别是“您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问双向细目表有什么用处?”“请问试卷分析有哪些质量指标?”“您认为中小学举行的学绩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何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评估或测量,您有何建议?”对各题的回答进行整理,择要分析如下:

(1)对学绩测验目标的认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小学教师侧重于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初中教师则侧重于强调学绩测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查与教学效果的改进。高中教师对学籍测验功能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强调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反馈。不难发现,初中教师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指标,这是对学绩测验的目标的扭曲和误读(当然,这种认识又与管理评价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有关)。如此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是学绩测验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绩测验目标的片面理解与误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突出。

(2)对双向细目表的了解与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回答双向细目表的含义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老师直言“不清楚”,而其他老师则极少进行正面回答,只有个别高中老师能够说明双向细目表的功能是“为命题提供依据,检验考试的内容效度”。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向细目表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与工具并不是真正了解,更没有掌握和使用。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绩测验的盲目与低效。

(3)试卷分析的质量指标。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考查试卷编制的质量,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项指标。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将“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三项在管理评价中常常采用的不合理的统计指标,作为试卷质量分析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编制和施测学绩测验的时候,并没有自觉控制和掌握试卷的质量。另外,受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错误采用“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作为自己编制和实施学绩测验的质量指标,无疑是管理评价错误地发挥了其教学导向功能的结果。因此,管理评价体系必须在事实面前进行深刻反省。可以说,正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罪魁祸首。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考试对孩子是否有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态度”、“是否会比较孩子的成绩”、以及“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封闭式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90.4%)认为考试对他们孩子学习有用,只有9.6%的家长认为考试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这足以证明考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只有5.4%的家长不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比较看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家长之间会互相比较自己孩子的成绩,从而希望孩子考高分,能给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家长们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大部分(68.1%)集中在第二个选项,即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应该肯定,但还需加以改进,因此,将近80%的家长还是认同考试制度的。

我们同样采用开放式问题考查家长对学绩测验目的的认识。总结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考试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家长将考试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认为要“让孩子在考试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对考试的观点明显受到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折射。在肯定考试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对学绩测验的意见和建议,择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如下:(1)考试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盲目;(2)现行考试体系需要改革;(3)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4)学绩测验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能力水平;(5)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责备和忽视;(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只考试。我们认为,家长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家长对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真实态度,而对封闭式问题的回答则是被动选择。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学校考试的一种矛盾心态。

(三)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在中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小学生考前焦虑达79%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考前焦虑比例,初高中考前焦虑情况依次递减,但是总体上,中小学学生考前焦虑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些数据足够引起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或“考试综合症”等现象,不是对考试功能的一种否定,而是启发我们应该对考试结果为何造成普遍的心理焦虑进行拷问。如何解释考试分数,如何对分数进行比较,是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和测量原理的。严格说来,对以诊断性和掌握性学绩测验分数的解释,应该以掌握标准为参照,而不应以常模标准为参照,直接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数解释和比较,才是造成学生普遍的考试焦虑的直接因素。

反映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各中小学大部分数据集中在B、C两个选项,说明在学生的眼中考试不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只能片面或者大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有6.25%的高中生认为考试对了解学习情况没有帮助。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倾向于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和评价自己。

表3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对考试价值的理解。89.5%的小学生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高中生也有72.7%的比例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而初中生中有62.1%的人认为考试对他们没多大帮助。可见,初中阶段对考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震荡期。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绩测验更应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认知引导及适应性帮助。

量表的最后两道题目是开放式问题,分别是“说说你对考试的感受”和“当你考得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对回答的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考试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体验,如“紧张”、“害怕”、“厌恶”、“焦虑”;

(2)反对频繁考试。如“考试尽量少,因为老师都是拿成绩来衡量我们”、“不喜欢太多考试”;

(3)害怕父母和老师批评责骂。如“考得不好很难过,怕家长责怪”、“很害怕父母的责骂,还有老师的批评”;

(4)消极意向。如“无所谓”、“痛恨”、“会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不再急了”;

(5)消极归因。如“能力不强”、“自己没努力”、“后悔,沮丧,自己是笨蛋,责怪自己考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可以发现,学生对考试的消极态度,包括消极认知、负性体验、消极意向、消极归因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成分。将学生对考试态度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封闭式反应的量化分析结果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两者互为印证,具有一致性。必须指出:从以上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学绩测验导致学生消极态度这样的结论。但是很明显,频繁低效的学绩测验,正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非专业性的和外行式的分数解释和比较,人为降低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和抱负水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生涯的持续失败,甚至整个人格系统的自我扭曲与贬低。由此可见,父母和老师如何对待考试,尤其是如何解释考试分数,是学绩测验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变量,是学绩测验能否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8篇

学绩测验与成就测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试,是学生发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学考试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和学界痛恶。相当多的学绩测验“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内容不统一、测验标准不一致、测验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是恶化师生身心健康,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削弱其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论和科学性的角度关注我国的中小学学绩测验,显得极为迫切。

CNKI中以“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达1972篇,以“基础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共30篇,而以“学绩测验”为题检索的仅有3篇,且无一篇涉及基础教育。这说明,目前在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中,对学绩测验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的基本情况,我们编制了《中小学学绩测验问卷》(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以号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南通市为样本点,随机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各100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1%。

二、基础教育学绩测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封闭式问题,着眼于学绩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就“系统学习过的工具性课程”、“掌握教育测量基本原理情况”和“使用双向细目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系统学过心理与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而中学教师也是少的可怜。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统计和测量,这对于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绩测验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此外,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将所要考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成基本的考核单元,并确定每一考核单元在整个测验中的占分比而构成的二维表,它是编制合格学绩测验的必要工具,能帮助学绩测量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在编制试卷时小学教师从未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2.3%,初中教师也达到88.46%。没有使用双向细目表编制的学绩测验,很难说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和准确。相反,这样的测验必然会导致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的结果不精确等后果。

教师问卷的第六、九、十一、十二、十三题是属于开放式问题,分别是“您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问双向细目表有什么用处?”“请问试卷分析有哪些质量指标?”“您认为中小学举行的学绩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何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评估或测量,您有何建议?”对各题的回答进行整理,择要分析如下:

(1)对学绩测验目标的认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小学教师侧重于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初中教师则侧重于强调学绩测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查与教学效果的改进。高中教师对学籍测验功能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强调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反馈。不难发现,初中教师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指标,这是对学绩测验的目标的扭曲和误读(当然,这种认识又与管理评价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有关)。如此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是学绩测验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绩测验目标的片面理解与误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突出。

(2)对双向细目表的了解与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回答双向细目表的含义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老师直言“不清楚”,而其他老师则极少进行正面回答,只有个别高中老师能够说明双向细目表的功能是“为命题提供依据,检验考试的内容效度”。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向细目表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与工具并不是真正了解,更没有掌握和使用。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绩测验的盲目与低效。

(3)试卷分析的质量指标。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考查试卷编制的质量,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项指标。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将“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三项在管理评价中常常采用的不合理的统计指标,作为试卷质量分析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编制和施测学绩测验的时候,并没有自觉控制和掌握试卷的质量。另外,受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错误采用“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作为自己编制和实施学绩测验的质量指标,无疑是管理评价错误地发挥了其教学导向功能的结果。因此,管理评价体系必须在事实面前进行深刻反省。可以说,正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罪魁祸首。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考试对孩子是否有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态度”、“是否会比较孩子的成绩”、以及“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封闭式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90.4%)认为考试对他们孩子学习有用,只有9.6%的家长认为考试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这足以证明考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只有5.4%的家长不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比较看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家长之间会互相比较自己孩子的成绩,从而希望孩子考高分,能给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家长们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大部分(68.1%)集中在第二个选项,即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应该肯定,但还需加以改进,因此,将近80%的家长还是认同考试制度的。

我们同样采用开放式问题考查家长对学绩测验目的的认识。总结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考试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家长将考试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认为要“让孩子在考试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对考试的观点明显受到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折射。在肯定考试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对学绩测验的意见和建议,择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如下:(1)考试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盲目;(2)现行考试体系需要改革;(3)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4)学绩测验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能力水平;(5)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责备和忽视;(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只考试。我们认为,家长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家长对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真实态度,而对封闭式问题的回答则是被动选择。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学校考试的一种矛盾心态。

(三)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在中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小学生考前焦虑达79%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考前焦虑比例,初高中考前焦虑情况依次递减,但是总体上,中小学学生考前焦虑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些数据足够引起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或“考试综合症”等现象,不是对考试功能的一种否定,而是启发我们应该对考试结果为何造成普遍的心理焦虑进行拷问。如何解释考试分数,如何对分数进行比较,是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和测量原理的。严格说来,对以诊断性和掌握性学绩测验分数的解释,应该以掌握标准为参照,而不应以常模标准为参照,直接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数解释和比较,才是造成学生普遍的考试焦虑的直接因素。

反映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各中小学大部分数据集中在B、C两个选项,说明在学生的眼中考试不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只能片面或者大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有6.25%的高中生认为考试对了解学习情况没有帮助。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倾向于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和评价自己。

表3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对考试价值的理解。89.5%的小学生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高中生也有72.7%的比例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而初中生中有62.1%的人认为考试对他们没多大帮助。可见,初中阶段对考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震荡期。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绩测验更应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认知引导及适应性帮助。

量表的最后两道题目是开放式问题,分别是“说说你对考试的感受”和“当你考得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对回答的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考试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体验,如“紧张”、“害怕”、“厌恶”、“焦虑”;

(2)反对频繁考试。如“考试尽量少,因为老师都是拿成绩来衡量我们”、“不喜欢太多考试”;

(3)害怕父母和老师批评责骂。如“考得不好很难过,怕家长责怪”、“很害怕父母的责骂,还有老师的批评”;

(4)消极意向。如“无所谓”、“痛恨”、“会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不再急了”;

(5)消极归因。如“能力不强”、“自己没努力”、“后悔,沮丧,自己是笨蛋,责怪自己考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可以发现,学生对考试的消极态度,包括消极认知、负性体验、消极意向、消极归因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成分。将学生对考试态度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封闭式反应的量化分析结果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两者互为印证,具有一致性。必须指出:从以上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学绩测验导致学生消极态度这样的结论。但是很明显,频繁低效的学绩测验,正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非专业性的和外行式的分数解释和比较,人为降低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和抱负水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生涯的持续失败,甚至整个人格系统的自我扭曲与贬低。由此可见,父母和老师如何对待考试,尤其是如何解释考试分数,是学绩测验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变量,是学绩测验能否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9篇

昨天公布了语文考试的分数,有一个分数特别惊人!

我们班有一个女同学,这次考试竟然考了96.5分!这分数虽然没我的98分高,王梓洁的97.5分,张翊的97分高,可是,这个同学她的平时测验成绩最差的只考了40分,好的时候也只有85分的分数,可这次爆发力强,把平时测验的失败经历总结好,不让考试出错。

咱们班还有一个女同学也和考了96.5的同学一样。她平常的测验不是20多分就是50多分,害得老师给她补课。终于,这次期末大考得了87分!她尽力了没有辜负老师对她的精心教导,让这次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

这个女同学考的分数让我相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以前成绩很差、经常受老师批评的同学,这次考了96.5分!真让人难以相信这个分数!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过程化考核 基护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92-01

基础护理学实训(以下简称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向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入,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当前高职基护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基护实训项目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使了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安全文明等情况做出综合的考量,并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前对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并将此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依据,此考量过程不仅仅应贯穿于一个教学单元,更应该贯穿于学期始末[2]。

一、基护实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持续较少。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等现象。传统的基护实训课堂中,通常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传统考核的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护实训考核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散漫、考前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

基础护理实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实训项目的练习,临近期末考试时才开始着手复习,靠死记硬背基护实训流程来应付考试。虽然最后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们对实训操作的把握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仍需提高。

4.传统考核后缺乏总结

传统的期末考试结束通常意味着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在期末实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学生本人,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出现了那些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法。

二、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课下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化考核教师可以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程化考核,获悉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总结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成绩评定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综合成绩包括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分别按照百分制给分。

1.随堂考核

基护实训课堂每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堂中根据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纪律、练习情况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等给以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成绩。

2.阶段性测验

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将基护实训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备用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尿术、鼻饲法、氧气吸入技术)定为重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重点实训项目给与4或以上学时进行学习,最后2学时定为阶段性测验时间进行课堂考核。教师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所需时间安排考核形式(如单独考核、几人同时考核、小组互评式考核等)。课程结束时,取所有重点实训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为阶段性测验成绩。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重,应最大程度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采用必考加抽考的形式进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无菌技术和静脉输液定为必考项目,剩余重点实训项目采用随机抽签考试形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鼻饲法、氧气吸入等临床常见的实训项目采用病案分析的方式考核。期末所考项目平均值即为期末考试成绩。

4.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平时随堂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成绩则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过程化考核改革成效

1.学生出勤率、上课纪律明显好转

过程化考核实施后,学生发现仅靠考前突击和期末考试无法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开始注重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出勤率得到保障,上课纪律也明显好转,基护实训课堂上散漫走神、玩手机等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采用过程化考核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在阶段性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课堂中以及课外开放练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尤其是教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利用课外开放练习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期末实训考核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熟练的完成实训操作。同时教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实施过程化考核是解决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高、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洪莲. 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J]. 中外医疗,2013,04:151+153.

[2]汪学品. 浅论实训教学中的过程化考核[J]. 考试周刊,2013,37:178-179.

上一篇:考试领导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型考试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