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09 12:35:44

霸气的诗句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1篇

四岁时的我用无忧无虑且稚嫩的声音,诵出了你无限的愁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彼时的我钟意于你的诗,因为那些我不甚理解的诗句可以换回旁人的褒奖。而那时的我,知道你是谁,“是大诗人!”——在母亲问我时,我答。

是的,你是大诗人,但却不怎么受欢迎。小学时,全班有六十个人,没有一个人说喜欢的诗人是你。十二岁的我,再背出你的诗时,不会再听到夸赞,谁不会背上一句“举杯邀明月”呢!你不再是大诗人,而是“通俗”的代名词。到了初中,心中充斥着小资情怀的我,更不会理睬你了。那时的我口中念叨的全是纳兰容若般的轻吟浅唱,甚至觉得连你的名字都没有任何的美感。

现在想来,肤浅庸俗的人是我,我竟不懂,你是那般的豪情万丈,仅“李白”二字,便大气磅礴,已然成诗。

对于十五岁的我,你已成神。那时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你的人生并不只有“低头思故乡”,我读懂了你“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的霸气,读懂了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读懂了你“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豁达。我正慢慢走向你,随你去看“飞流直下”的瀑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我看到你“仰天大笑出门去”,笑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你是神祇般的存在。可我写不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句来称颂你,也道不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绝章来怀念你,我只能仰望你,难以走近。

当你终褪去华丽的外衣,十七岁的我终于走近你,读懂了你的内心,我看到你“天生我材必有用”背后的“长安不见使人愁”,我看到了你目送友人离去,“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寂寞背影,你由谪仙人变成了真正的拥有悲欢离合的人,我终究是看懂了你“举杯邀明月”时眼中的泪水。你只是个失意寂寞的人,仅此而已。

十七岁的我再读十年前的那首烂熟于心的《独坐敬亭山》,不禁潸然泪下,最终与你“相看两不厌”的,竟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十余年,我一步步地走向你,走近你,我多想跨越千年陪你静坐看山,陪你肆意纵酒,陪你看尽世态炎凉。若是那样,寂寞如你,也不会醉后捞月而死于宣城了吧。

我寻遍千年时光,借着那泛黄纸章上的不朽诗句,寻得了你的心。我款款走近你,你离我那么遥远,却又这么亲近。

(指导老师:刘俊华)

简 评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年时光,而是心与心之间的隔膜。作者讲述了自己对诗人李白由不理解到嫌弃再到仰望,最后终于“读懂”的情感变化,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学的日益热爱,更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尝过人生百味,终于长大的小作者,不仅寻得了李白的“诗心”,也寻得了自己的心。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2篇

屈原是一个战士,李白是一个战士,杜甫是一个战士,凡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表示愤怒,站在劳苦大众立场上的诗人,都需要勇气,都需要冲锋陷阵,所以都是战士!

为什么诗人对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把自己的血肉和灵魂都化作了诗句,来歌颂、赞美这个伟人?因为他歌颂,是在歌颂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歌颂“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种英雄气概!是在歌颂一种豪迈的志气!是在歌颂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在歌颂一种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注定会成为民族的旗帜

没有卢沟桥的枪声你也能诗邀雷公

呼唤久违的激情

拯救苦难的民众

确实怀着一种“拯救苦难的民众”的志愿,并为此奋斗终身。诗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说∶

祖祖辈辈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中国龙

我们眷念过秦砖汉瓦

我们尴尬过唐诗宋词

满清,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哟

谁能救中国谁能振臂打冲锋

诗人喊出了“谁能救中国谁能振臂打冲锋”,谁能?只有能!拯救了中国。表现在身上的是中国人民要昂首挺胸的一种志气、一种民族精神!我们不能把 “斗争哲学”与奋勇精神理解为“霸气”、“攻击性”,难道国家的繁荣昌盛不需要奋斗吗?难道祖国的独立和统一不需要奋斗吗?难道社会的安定、和谐不需要奋斗吗?

我们不能把鼓舞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龙”的形象,因为英文的解释是“霸气、攻击性”而取消。民族文化只能按本民族自己的解释来解释,“龙凤呈祥”是祥和的意思,这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解释。

反过来说,就是按英文的解释,“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难道不需要振作起精神吗?何况还不能按这样的解释来解释。

歌颂,也是歌颂中华民族的正气;维护龙的形象,也是维护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战士蔡诗华用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抒写讴歌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诗人蔡诗华用满腔澎湃的热血歌颂“拯救苦难民众”的伟人!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3篇

有人说,此词与黄巢、赵匡胤之诗一样,都是霸气充盈天地的,我以为不然。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杀气太重,一句“百花杀”,又辅以“透”“尽”二字,霸气四溢,但自己的分量太重,难得民心;宋太祖的《咏初日》,以红日初升自况,一气呵成,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较之黄巢的诗雍容不少,但再读,也依旧是权力倾轧,难逃老子天下第一的天子的霸气。

而的《沁园春・长沙》却是心忧天下,豪气干云,自始至终表现的是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未见霸气,却是王者之气。

有身处逆境生大志的豪情。“怨女怀春,处士悲秋”“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独立于寒秋,萌生的却是壮情。这从主席看到的景已然略见一斑,他不选湘江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妩媚,渔舟唱晚的婉约,只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景,以“看”字领起的这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沉醉。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碧的,色彩对比;山上的树,如朝霞一般绚烂,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马奔驰喧闹,动静互衬;仰观鹰飞,俯瞰鱼游,视角转换,呈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发的活动着的湘江秋景图。“遍”“尽”“透”“争”“击”“翔”诸词,美丽和力量同在,较之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之景,之景更是雄奇开阔,气象万千,雷霆万钧,生机勃勃。基于此,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可谓水到渠成,“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竞自由”道出眼前诸景的共性。佛教所谓“相由心生”,主席心中有念想,所以其相自然有无限生机。正如谢榛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这首词很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时此景,一介寒士必叹息自然伟力,人之渺小,而之王者之气,却是驾驭天地,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帝王”不及此,只是,着一“怅”字,使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天问”,凝结着主席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这是一种宏大的悲悯情怀。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更凸显诗人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心忧天下的人民领袖的形象,从而,也使这震古烁今的帝王之问化成一种舍我其谁之责任。在我国的诗词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之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并且和自己的豪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读者既仰慕其气势,又敬佩其为人。全词遂达于高潮。

有人说,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的“天子气”,全在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二句,而且是在转折中突然提出的。其实不然,整个上阕由景而萌志,或由景而明志,景和志之间是由表及里,浑然一体的。

词至此,境界已出,气势恢宏,下阕能写的只能扣“谁主沉浮”展开,这必然是最佳的思路。如何展开呢?借景抒情至此已然是一种拖累,反显得境界小了,唯有直抒胸臆才能承载得了诗人排山倒海之豪气。所以,领字用了“恰”字,“正好”“恰逢”,说明“我们”是主沉浮最好的人选。这些最合适的人选,一方面有“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朝气,又具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主沉浮”品质。最耐人寻味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句,谁都知道,迎着飞舟游泳,那无异于送命,但和他的同学们的“击水”,却“浪遏飞舟”,败下阵的反而是飞舟。一方面扣住了写作此词的时代,“环顾国内,贼氛方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寒秋”;另一方面,表现的又是怎样的无畏,怎样的勇气,怎样的信念!

的《沁园春》词,著名的有两首,由于写作时代之不同,给读者的感觉也很不相同。《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红军长征已然结束,在中国革命的地位也已经确定,形势发展对八路军甚为有利,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气吞山河、不可遏制的胜利豪情;而《沁园春・长沙》作于前程渺茫之际,满腔豪情与忧国忧民的任感同在,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荡气回肠,堪称绝唱。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此言得之。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4篇

你却刀笔合一,慷慨悲凉,被之管铉,皆成华章。

从青州发轫,30万精锐之师,犹如鲣锵沉雄的词句,浩浩荡荡,嘈嘈切切。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萧萧,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烟升腾。

管渡之战,精彩曼妙,神韵飞扬。点晴的笔触,智慧的沉吟,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霸气,金光闪闪,俘获着一位位挑战者的目光。从此你的诗句扎根底蕴深厚的北方,大气磅礴,震慑人心。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三国鼎立的帷幕一经开启,你变调动一生的心思来酝踉。

散光山头,褐石岩畔,太行老林……是谁驾虹霓,乘赤云,襟袍飘飘,煮酒临风,龙吟虎啸?挈阔谈宴,笙歌悠扬,而心系天下。

天地间,人为贵。是你温柔的杀手锏。

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又使铜雀台下猛将如云,巧舌林立。

就这样就决胜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

赤壁麓战,割须弃袍。虽成败笔你却仰首长叹,笑傲苍穹。穿透心底的笑声,山崩海裂,竟让关公的大刀也为之折服。走出华容道,你的天空从此云开日出,清俊通脱。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云成飞花。当三国的大幕沉重的合上,试问天下,谁是英雄?

寂静处,惟有你还在壮怀激烈,辞赋依旧:

老翼驮枥,志在千里;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三生石的幻映

云梦之地,流水柔情。广阔的湖水挽留了一团团棉花似的白云,蕴藏了一道又一道幻彩的梦迹。我和朋友一起去秋游,驾着小船,撑一支长篙,让云让梦载起我们的放歌,我们的潇洒。把在学校里如指间的呼吸般承重的压力溶进这绵绵的秋水中,消融,消融……和进平日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泛舟于静谧微凉的秋水之上,悄悄地嚼着如诗如画的千里清秋。在清澈的湖水下面,是沉淀了千年的云梦诗句。长篙细致地插入湖水中,秋水便拥抱在一起。软泥上冒出地气泡,那是水神在将她地诗句吟唱。长篙一抽,湖底便混浊起来,带起了细小的诗的片段。诗句沉寂了千年,早已醉倒在温柔乡里,经长篙一拨弄,倒乘着醉意舞起剑来。语字妖舞,平仄乱撞,然后舞得没有力气,再次跌跌撞撞地跑回去,在夜晚如练的月华里,做起了英雄霸气或是儿女情长的佳梦。

小船游在湖面上,在如玉的湖面上画下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船两旁枯槁的荷杆颤动,拨响了游者心中的古筝。昔日遮天的荷叶仿佛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皱起了古色的皮肤,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浸在萧瑟的秋风中,和着风儿摇曳,跳起一支残美的舞,惹得秋水也死了心。银白的鲫鱼穿插在湖水中,配合着凄清的伤感,游姿也显得沉重。从远处游来,又向远处游去。游者心中

的古筝也慢慢的滑为平静,荷杆继续拨动,幽幽地弹出了一曲属于秋悲凉地曲子。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地觉悟,隐没了意图,在湖底刻下了一道深深地孤独。

明镜台的自身

为美好的回忆而高唱的歌者消失了,我再一次猛然醒来,溶进了现实的名词中。抬头,窗外低压的暗云下触目惊心地刻着一条条粗粗的伤痕!呜呼!这哪里是江南水乡,这里分明是黄土高原啊!难道是沧海桑田之变?!不!不!我此刻确实身在雁门,远离心中的云梦已有两年之期了!心痛,接着惆怅如铅一般,灌满了我的全身。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席慕蓉向我摇头,用沙哑的嗓音吟道: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乡愁!

同样是沦落在秋天,如今的雁门关上,是否有古老的城墙在祷告?如今的云梦水中,是否有漂亮的鲤鱼在摆尾?罢!罢!罢!我自以为坚强,不会在红尘中思念故乡的景。但两年已过去,积压在心中的乡愁,却还是被铅色的记忆唤起。

清浅色的遥想

握笔而痴,故乡湖边的柳树应多了两圈年轮吧!

握笔而想,故乡湖上的野鸭一定又在嘎嘎戏水!

握笔而问,故乡湖里的莲藕是否又长长了一些?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三生石的幻映

云梦之地,流水柔情。广阔的湖水挽留了一团团棉花似的白云,蕴藏了一道又一道幻彩的梦迹。我和朋友一起去秋游,驾着小船,撑一支长篙,让云让梦载起我们的放歌,我们的潇洒。把在学校里如指间的呼吸般承重的压力溶进这绵绵的秋水中,消融,消融……和进平日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泛舟于静谧微凉的秋水之上,悄悄地嚼着如诗如画的千里清秋。在清澈的湖水下面,是沉淀了千年的云梦诗句。长篙细致地插入湖水中,秋水便拥抱在一起。软泥上冒出地气泡,那是水神在将她地诗句吟唱。长篙一抽,湖底便混浊起来,带起了细小的诗的片段。诗句沉寂了千年,早已醉倒在温柔乡里,经长篙一拨弄,倒乘着醉意舞起剑来。语字妖舞,平仄乱撞,然后舞得没有力气,再次跌跌撞撞地跑回去,在夜晚如练的月华里,做起了英雄霸气或是儿女情长的佳梦。

小船游在湖面上,在如玉的湖面上画下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船两旁枯槁的荷杆颤动,拨响了游者心中的古筝。昔日遮天的荷叶仿佛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皱起了古色的皮肤,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浸在萧瑟的秋风中,和着风儿摇曳,跳起一支残美的舞,惹得秋水也死了心。银白的鲫鱼穿插在湖水中,配合着凄清的伤感,游姿也显得沉重。从远处游来,又向远处游去。游者心中的古筝也慢慢的滑为平静,荷杆继续拨动,幽幽地弹出了一曲属于秋悲凉地曲子。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地觉悟,隐没了意图,在湖底刻下了一道深深地孤独。

明镜台的自身

为美好的回忆而高唱的歌者消失了,我再一次猛然醒来,溶进了现实的名词中。抬头,窗外低压的暗云下触目惊心地刻着一条条粗粗的伤痕!呜呼!这哪里是江南水乡,这里分明是黄土高原啊!难道是沧海桑田之变?!不!不!我此刻确实身在雁门,远离心中的云梦已有两年之期了!心痛,接着惆怅如铅一般,灌满了我的全身。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席慕蓉向我摇头,用沙哑的嗓音吟道: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乡愁!

同样是沦落在秋天,如今的雁门关上,是否有古老的城墙在祷告?如今的云梦水中,是否有漂亮的鲤鱼在摆尾?罢!罢!罢!我自以为坚强,不会在红尘中思念故乡的景。但两年已过去,积压在心中的乡愁,却还是被铅色的记忆唤起。

清浅色的遥想

握笔而痴,故乡湖边的柳树应多了两圈年轮吧!

握笔而想,故乡湖上的野鸭一定又在嘎嘎戏水!

握笔而问,故乡湖里的莲藕是否又长长了一些?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7篇

时维九月,秋高气爽,万里碧空。天边的落霞为天空抹上了一缕金色,一眼望去,金光熠熠。成群的野鸭子欢声雀跃,拍打着他们的翅膀,想要飞上高空,是那么活泼,那么充满生气。高远的天空与水面相连,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深秋图啊!

深究字词,诗句当中有一处看似矛盾的地方,“孤鹜”译为一只野鸭,一只孤独的野鸭怎么成群齐飞?是不是原诗笔误?该处一直是困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后来有了日本藏本的“落霞与孤雾齐飞”的说法,这样仿佛更恰当。如今,在江西南昌滕王阁临江赣江中还有这样的野鸭,江西乡下也有各种野鸭子,一般个头比较小。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解释,“齐”解释的是“落霞”和“孤鹜”,而不是“孤鹜”,赋予了“落霞”动感,化静为动。既写出了时间的变化过程,也写出了野鸭子的活泼,更写出了在落霞的大背景下,成群的鸭子与晚霞的相映生辉。另外,“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组对偶句,“秋水”和“天空”连成一片,那么,自然“落霞”与“孤鹜”一同飞翔,写出了作者旷达的胸襟。自然“孤雾”就曲解了原诗。

著名才子唐伯虎有一幅山水画《落霞孤鹜图轴》,就取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树木耸翠,直上云霄,在悬崖峭壁上建有一座空中楼阁,犹如仙境,增添了它的虚无缥缈之感。这是唐伯虎对这一名句的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经历感受不同,体会出的意境就不同,但是对于这一内容,无数的文人学者,尽其所能,想用一切华丽的辞藻,把那种傍晚时分天水相接的景象描绘出来,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美到虚无,美到不真实。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8篇

古诗词中直接用一词的不少,我们熟知的陶渊明的诗句里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等,成了众多文人骚客倾慕的对象,它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人元稹的《》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些诗句都象征了作者品行的高洁;也有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它还是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节操的象征,如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杜甫的《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已成为文学作品一个经典的意象。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它精彩的另一面,但这又不是“”能替代与表达的,非得用“黄花”才能言及。它好就好在“黄”字上,我们可以不在意那是什么花,“黄”却自有它的内涵。

《说文》对“黄”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又是黄皮肤的人种,这个“黄”色博大而又深厚。的颜色不只有黄色,还有其他色调,为什么偏以“黄”命名?黄色是的主色调,可以区别其他的花色,且古人以“黄”为贵。金子是黄色的,皇帝穿的袍子、戴的帽子、用的器皿都是黄色的,佛像也是黄色的。从宋代以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可见黄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含有“黄花”的诗词多出现在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如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见忆》中的“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宋代王十朋《芦花》中的“悲秋已过黄花节,照眼浑疑白帝城”,纳兰性德《清平乐》“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被称为“黄花”,有着民族习惯传统积淀的原因。诗贵含蓄,用“黄花”比用“”更符合文人的文化习惯,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黄花”又通常指女人,娇嫩、淡雅、清瘦。最哀婉的黄花诗句是李清照《醉花阴》里的三个句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是作者与丈夫别离后,因心生思念而作。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阁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如果说“瘦”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的话,那么“黄花”更为这个效果平添了几分姿色,如果没有用“黄花”来作比与陪衬,那“瘦”就逊色多了。黄花的花瓣较细长,很容易与瘦产生联想,贴切而又生动,如果换成“人比瘦”,这意境定会逊色几分。因思念而茶饭不思,因难以下咽而衣带渐宽,因憔悴而面黄肌瘦,“黄”更容易让人想起倦怠的面容。这“黄”字让瘦的效果锦上添花,真叫人拍案叫绝。

黄花的色调又让我们想起落花,可它比落花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它透着秋天的色彩与滋味。我们的脑海会浮现出萧萧的落叶,凋零枯黄的花朵。这深秋的寒意衬托出了一种孤独和凄惨的气氛,如北宋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红的枫叶,黄的,色彩很绚烂,情感孤独与悲哀。“红”和“黄”两字,都是指颜色,不管是从句式用字的搭配上,还是从视觉的感应效果上,这二字都很配,如果把黄花换成,就没有了形式上的色彩对比和直观的效果了,所以这里的“黄花”比“”更巧妙。

宋代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中的黄花是已经凋零的,如果将“黄花”换成“”,意境的深意就会大减。满地,那有可能是有人刻意摘的、损坏的,就没有了飘零之感,就失去了凄凉之美。而“满地黄花堆积”,这黄花比更具神韵。

黄花的文学意境不仅有低调的一面,它也有灿烂的一面。秋天是清冷、萧条、枯黄、冷瑟的,而一朵金灿灿、黄澄澄的黄花开在这样的季节,就别开生面了。在《采桑子•重阳》里这样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是野外,那“黄花”必是经过炮火硝烟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芽的野,漫山遍野,一大片一大片的,黄得那么耀眼、明净。笔下的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更显得美丽,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情感是豪迈的,这“黄花”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旺盛,看到了战争的胜利。

黄色代表收获,也是权力的象征。黄巢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它的大概意思是:盛开之时其它的花草都已凋落了,而盛开所发出的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浸透长安城,整个长安城所看到的都是像戴着黄金甲的“菊”花。整首诗不见一个菊字,我们却能感受出写的就是,其中一个“黄”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新颖的比喻,极写盛开时的瑰丽与壮观,把与盔甲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以战斗的姿态。

霸气的诗句范文第9篇

在第二段的这句话中,“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满地”对“遍海”;“水灵灵”对“湿漉漉”,“履痕”对“帆影”。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和视觉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作者想想中对马来的雨的第一印象。

而从第三段却证实了作者想象的并不是正确的——“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从第二句话则进一步解释了那雨怎么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和哪里不一样,并从视觉角度描绘了马来的雨。

“马来的雨并不是那种缠绵的江南雨。他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第二句进一步解释第一句,从叠词、动词、听觉、视觉的角度以精彩老练的语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

“于是,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作者以八个字的精炼手法概括了自己盼雨的心情。

“……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悄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此句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引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使这句话增加动感与音乐感,使读者如闻其声。

“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运用了动词、叠词从侧面写出了马来的雨之大。

最后作者以16字概括了马来的雨——“海天一体,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从此十六字可见作者文笔之精炼。

本文用了丰富的修辞、动词、叠词,形象生动地以二千字左右刻画了马来的雨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上一篇:廉洁自律承诺书范文 下一篇:好句子摘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