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

时间:2023-01-09 16:43:02

古法造纸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在的西安市北张村为研究范围,依据村落的历史沿革及城市总体规划之下的区域发展概况,分别从文化存续层面和环境结构层面研究古法造纸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优势,提出了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思路和方法,设想了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预期成果。

关键词:景观规划;古法造纸技艺;西安北张村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以一种“无形”的形式代代相传,与所载群体和承载环境相互联系,在不断变化的自然历史环境中得到创新,是人类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1]。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已有42项非遗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部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项目传承地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途径。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文化场域的开发利用,逐步取代传统文化原生环境空间,导致大量非遗传承村落消失。文化主体及其承载环境的变迁使非遗价值异化,形成“传统文化孤岛”,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脱节。西安市北张村流传着一种很高工艺价值的古法造纸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由于人多地少,当地百姓依靠山区的楮树(也称枸树)资源,以制造楮皮纸维生。造纸的整个生产流程不使用任何现代机械,造一张成品纸需要采集原料、蒸化、踏切、抄晒四大工序,这四道工序中又包含着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七十多道小工序。造纸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技巧。这种生产工艺在国内的手工纸制造业内极为罕见,是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现如今,由于古法造纸技艺所对应的经济收益与其付出的时间很难成正比,北张村已不再有家家户户造纸的场景,导致这项造纸技艺的传承出现断脉现象。手工纸技艺的逐渐消失,导致村落形制被破坏,丧失造纸氛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传统文化发展层面,高效的大规模机器造纸逐步取代烦琐的古法手工造纸,导致传统的楮皮纸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从区域环境发展的层面来看,北张村所在区域被赋予更加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功能属性,导致古法造纸手工技艺面临危机。

二、西安市北张村区域发展规划

(一)区域历史沿革

北张村位于秦岭山下,相传北张村建村始于西汉初,成于东汉初。北张村是造纸术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西汉灞桥纸就是在这里出土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北张村原始的造纸技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2002年,美国史密森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曾特邀北张村造纸传承人张逢学参加第36届民俗生活艺术节,当时有近十万名参观者观看了张师傅精彩的抄纸、揭纸表演。可见,古法造纸技艺在世界的舞台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的重要技艺,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延续,北张村成立了楮皮纸制作技艺传习所。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于2007年5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2013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通过了《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片区规划》,明确梁家滩片区发展定位为以国际交往、创意、休闲为核心,建立具有国际性、先进性、宜居性的国际文化休闲区,其规划范围覆盖北张村所在片区。现阶段北张村正处在拆除阶段,楮皮纸技艺传习所已搬至北张村东南侧十几公里的台沟村。传承人马松胜老人仍在坚持这门古老的技艺,以传统的工具传承着优秀的手工技艺。但随着传承人的搬迁,北张村造纸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而失去原生环境保护的古法造纸技艺也正在逐渐消失。

(二)区域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西安市规划局在前期已经完成的《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片区规划》《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北张村旧址未来将被打造成为以医疗卫生用地为核心,集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体,实现国际医疗健康中心的总体功能布局。梁家滩片区总体规划建设以“西安国际休闲商务文化区”为定位目标,依托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区域优势,汇聚全球文化魅力。在历史文化保护层面,西安国际社区于2016年启动“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工作,制定《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方案提出建立“两轴、两片区、六中心”的综合发展格局,注重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区域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古法造纸技艺传承及发展挑战

在区域文化层面,西安国际社区的建设将充分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传承创新,形成国际化的多元文化融合体系。北张村旧址所在区域未定位为文化片区,加上古法造纸技艺的效益劣势、文化原生传承人的断脉危机等不利因素,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区域环境层面,北张村坐落在秦岭脚下沣河岸边,山中灌木丛生,楮树、桑树随处可见(图1),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优质原料,而滔滔的沣河水又为楮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上位规划目标的建立和推进,北张村片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依旧存在,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难以与规划建成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的定位相匹配。因此,古法造纸技艺在该片区的介入与融合面临巨大挑战。

2.古法造纸技艺区域性发展的机遇

在区域文化层面,西安国际社区的文化建设旨在在接纳国际多元文化、国内新兴文化的同时,兼顾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与传播,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非遗项目,而增强文化优化意识与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是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环境空间的正确途径和发展趋势。古法造纸技艺虽已几近消失,但是仍然可通过碎片化的展示方式使其介入和渗透于原址的环境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优势,为传统造纸文化的重生创造良好机遇。在区域环境层面,北张村旧址片区在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处在商务休闲板块,承担国际医疗中心的用地职能。复合用地属性的区块服务于不同年龄阶段区域人群的生活。古法造纸技艺的再生可以充分利用用地优势,将其文化精髓注入以健康服务为职能的新的环境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于不同文化形式的接纳度、感受度,探索出传统文化的新式呈现方法,实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保护,并为新的环境空间创造丰富的文化价值。北张村文化环境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区域人群对于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促使古法造纸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对于区域板块的建设发展及文化的传承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三、古法造纸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

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是传承人长期以来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这种传统技艺是无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复制的。依据古法造纸文化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性规划趋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在地活化成为城市背景下的关键议题。以下将从文化发展、环境结构两个层面探索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优势。

(一)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优势

1.文化发展层面

西安国际社区片区规划“一轴、一环、七大功能板块”的空间结构(图2),在文化层面依托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区域优势,开发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以乡村文化体验板块、科技交流板块、历史文化风情板块为文化展示区。同时,逐步建设完成灵台遗址公园、时尚艺术广场、文化艺术展馆等重点项目,积极保护区域历史文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西安国际社区完美融合。

2.环境结构层面

片区规划方案运用多元文化优势,在规划区西部沣河西岸打造乡村文化体验板块、历史文化风情板块,并在科技交流板块中建设音乐厅、图书馆、歌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立数字化信息体验馆、工作作坊、纸文化讲堂及造纸技艺衍生数据展览馆。利用现代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从静态到动态再到活态,构建以沣河为界的规划区西部多元文化产业链。在现阶段的规划方案中,规划区东部更偏重于国际现代化商务平台的搭建,而弱化了文化的介入,容易导致区域整体文化功能的分离。片区空间结构中的“一环”即低碳交通景观环。可利用生态环境与交通服务体系的结合,形成空间闭环,起到串联区域外部交通枢纽与内部重要的公共空间功能节点的作用,实现片区的整体性规划。多元文化形式同样需要全域布局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益。因此,规划区东部文化性场所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文化环境的全域性渗透。北张村旧址可以发挥文化传承地优势,为规划区东部的国际商务板块提供文化氛围,成为多元文化环路上重要的节点空间。

(二)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思路和方法

综合考虑梁家滩国际社区现阶段已建成部分和规划建设部分的功能属性,提出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和重构的思路和方法,即建立“一心、两轴、多节点区段”的渗透式古法造纸文化空间。

1.“一心”:古法造纸传艺中心

充分采纳《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规划构思,打造一处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古法造纸传艺中心。区域选址于北张村旧址的西南角,西侧与郊野湿地公园相邻,东侧为健康医疗片区和文化旅游片区的交界区域,南北两侧为公共绿化部分。古法造纸传艺中心的建设为区域人群提供了公共空间,具有文化体验、教育普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2.“两轴”:历史文化叙事主要轴线、文化创新演绎次要轴线

北张村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划定以古法造纸传艺中心为圆心,半径为1km的区域为古法造纸文化规划区。穿过“一心”的南北轴线为历史文化叙事主轴线;以“一心”为起点,向东延伸1km的轴线为文化创新演绎次轴线。主轴线以观光科普为主要功能,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由南至北讲述古法造纸的历史沿革和工艺变迁,利用公共绿地空间实现叙事性绿轴景观设计;次轴线以休闲服务为主要功能,贯穿文化旅游片区和健康医疗片区,以古法造纸文化为基础,进行适度的创新和优化,结合各节点的功能和主题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传统文化新式演绎的创意大道设计。

3.“多节点区段”:全年龄节点体验路段

古法造纸传艺中心规划片区包含国际医疗、文化旅游的功能属性,容纳健康医疗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多种用地形式。因此,区域人群呈现全年龄段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在不同属性用地的聚集特性及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将区域人群划分为青少年群体、中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三种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文化呈现方式。应合理规划布局纸文化节点体验路段。文化创新演绎次要轴线的南、北两侧由西向东的文化节点为全年龄段文化体验路段,其中,次要轴线以北的南北向道路由西至东分别为全年龄群体、中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的文化体验路段;次要轴线以南的南北向道路由西至东分别为全年龄群体、中青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体验路段。在各区域路段进行符合人群定位的纸文化体验节点设计。

(三)北张村文化环境再生与重构的预期成果

1.实现非遗文化的再生与重构传统文化的原生地保护与传承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文化尊重。相比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融入了人们更多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寄托。因此,可在北张村旧址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与重构。2.实现多元文化的全域布局梁家滩国际社区片区规划方案将规划区西部作为多元文化集聚区。北张村文化环境的再生与重构思路为规划区东部创造了新的文化要素。将规划区西部的乡村文化体验设施,如音乐厅、图书馆、歌剧院、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以及灵台遗址公园等文化场所,与规划区东部古法造纸文化片区等文化建筑节点相串联,可逐步推进多元文化体验环的建设,实现多元文化的全域布局。

四、结语

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应该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生产实践中保护传统造纸工艺,开发北张村楮皮纸的新功能和新用途,扩大楮皮纸的市场,给予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可利用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作为现代工业社会所稀缺的传统手工造纸方式的身份去彰显其独特价值。要传承和保护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就应该挖掘北张村楮皮纸的市场价值,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努力做到全方位记录,通过多角度留影和数据化分析,保证科学全面地记录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和工艺流程。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9.

[2]韦依帆,刘畅.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河南社会科学,2019(10):119-124.

[3]周建明,刘畅.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23.

[4]朱赟.新媒体形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认同度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2018:1.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EB/OL].[2022-08-20]

作者:王慧 陈祥军 范文鹭 武敏

上一篇:个体化网络场域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下一篇: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与防控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