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的功能

时间:2022-04-14 10:00:57

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的功能

摘要:该文基于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仪式”相关理论成果,研究“仪式”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存在的现象,从而针对阅读推广活动中“仪式”所发挥的功能进行探讨,最终试图为阅读推广活动的研究者与组织者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和工具。

关键词:阅读推广;仪式;仪式感;读者服务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的一种服务,与图书馆的其他传统服务的形态具有较大差异。范并思教授认为,这种差异可归纳为服务活动化和服务碎片化[1]。服务活动化指的是阅读推广这项服务需要采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在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中,笔者观察到,人们会自觉地进行仪式化的流程安排,组织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内容,仪式在图书馆举办的各类展演类、交流类、竞赛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广泛存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仪式”在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到国家的政治仪式、外交礼节、节日庆典,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餐桌礼仪,包括各类文艺表演、体育赛事、电视节目、纪念仪式等,都是仪式价值的广泛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仪式的相关学术理论及其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影响,考察仪式对阅读推广活动的价值和效用,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1从阅读推广活动的角度看待“仪式”相关理论

“仪式”(Ritual)这种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词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迄今在学术领域已经被各国学者研究了一百余年。早在1912年,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就提出:仪式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2]。百年来“仪式”概念聚讼纷纭,很难界定。对此,我国人类学家彭兆荣用描述其特点的方式给“仪式”赋予了一个定义域:“(1)仪式具有表达性质却不限于表达;(2)仪式具有形式特征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3)仪式的效力体现于仪式性场合,却远不止于该场合;(4)仪式具有展演性质却不只是一种展演;(5)仪式展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但却完全超出了某一个个体;(6)仪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7)仪式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8)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但又带有策略上的主导作用”[3]。以上特点较为清晰准确地表明,仪式是社会活动中引导和塑造人们精神信仰的工具,这与阅读推广活动的宗旨可以说不谋而合。阅读推广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教育事业,我们应当着重对“仪式”在传播学及教育学领域的应用有所了解。美国新闻学家、教育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4]。他认为:“仪式”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来达到对一个共同文化的维系。这种传播观念改变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更关注信息共享与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文化渗透和精神感染的目标。同时代的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同样注意到仪式在传播中的价值,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交流活动,其参与者得到了很强的关注,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象征现实,他们在那个时刻,共同相信这一现实。其结果就是使他们带着一种再度充电后的社会团结感离开[5]。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是参与者同时在场、准入机制和身份认同、对事物或活动的共同关注、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这四个要素。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应通过这4个要素的实现,让参与者更加投入,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在活动中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时,阅读推广是一项社会教育事业,仪式在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应用,通常指的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如升旗仪式、成人典礼、毕业仪式、宣誓活动等。教育学者认为:“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让参与者回味和再体验,强化人的道德感和使命感”[6]。除了在大型和专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仪式教育之外,仪式在普通教育场景中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育的方式本身就带有仪式的特点,如讲台设计、教师授课中的展演效果和课堂的礼仪互动等形式[7-8]。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仪式设置,课堂建立了严肃认真的场合,形成传授知识的庄重氛围。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依托所属资源和场所提供的展示、演说、讲座、学术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带有文化仪式性质的教育活动,也更需要仪式为社会人士带来受教育的道德感和文化的神圣感。

2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典型仪式现象分析

2.1展演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图书馆日常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包含了大批的与阅读和书籍相关内容的展演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朗诵表演、话剧表演、书展、设计展、摄影展等形式。图书馆举办这些展演活动时,常常借助馆舍和书架形成宏大的文化背景,有时会辅之以仪式感强的古典音乐,给人以知识殿堂之感。另外,这类活动通常都需要在表演或展示的平台和内容上设计仪式环节,例如开场或者闭幕时由主持人讲述一个符号化的主题或者邀请嘉宾讲述活动的精神要义等。从传播学的仪式观点来看,这些仪式活动都在展演活动中充当着道德感、神圣感和文化感的提供者的角色,让参与者透过仪式中的展演内容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2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游戏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活动,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体验性,当代各类体育和教育领域的游戏竞赛是人们休闲娱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生以及少年儿童中,游戏竞赛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很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针对读者的特点采用了游戏竞赛的形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且非常有效。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现代社会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一样,如果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不加入仪式,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图书馆组织的游戏竞赛内容主要是围绕书籍和知识开展,仪式能够在游戏提供的趣味性之外为这些活动带来对知识的重视,强调阅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竞争中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在组织这些游戏竞赛活动中,不会直接无秩序地开始游戏,常有前后多个环节,例如,主持人或领导发言、竞赛规则的选读、选手入场退场、颁奖典礼等仪式内容。可以说,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体现阅读的趣味性、增加吸引力的同时,用仪式的编排来凸显阅读的意义。

2.3互动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阅读交流是阅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在领略了书籍内容后都会产生与其他读者交流、讨论的需要。对此,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包含了大量交流互动活动,如讲座、论坛、读书会、书友心得分享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绝大部分读者互相并不认识,对图书馆的组织者也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想要直接聚拢读者,让其敞开胸怀、互相交流常常成为活动的一个难题。因此,主办方常常需要先组织一个为参与者建立人际关系的活动,例如,讲座前安排主持人进行演讲者的欢迎仪式、读者论坛的开幕仪式、读书会的成立仪式、读者轮流自我介绍活动等。这种仪式的作用就如同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婚丧嫁娶、学校和单位的迎新送故仪式等,都是为了让社会和组织中的人去建立人际关系、继续互动、深入了解,充当着建立人际关系时的介质和平台[9-10]。

3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功能

3.1仪式有助于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弘扬时代精神

2019年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发布《服务全民阅读,共创美好生活———中国图书馆界4·23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倡议书发出五条倡议,其中第一条倡议就是“坚持思想引领,弘扬时代精神”。倡议书指出,在当今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所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应该有意识地承担起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仪式能够贮存“社会记忆”并且带有话语色彩,也就是说仪式能在国家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发挥引领和宣教的功能。宏大和神圣的仪式又能够大规模聚焦社会的共同关注点,将当前的时代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将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使命融入进来,就应该看到仪式的价值,借助仪式的力量,才能拥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3.2仪式有利于体现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意义

当今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手机移动端占据着人们的大量休闲时间。移动端阅读仿佛成为将来阅读行为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移动端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率并不理想。一方面,有证据表明目前纸质书的阅读品质和体验仍然要超过电子书[11]。另一方面,互联网终端的信息是融合式和快餐式的,用户并不容易深入专注于一项内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只有15.9%的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深度阅读与学习。调查显示,人们在手机移动端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社交、娱乐与购物,这3项内容占据着移动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12]。面对这种现状,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仍应该更多地注重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方面的考量。在组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推广活动时,我们并不应仅仅聚焦于一部分书籍的宣传或者获取书籍手段的介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固本培元的目标,即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对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而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就是传达崇尚阅读观念的重要手段。符号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乃为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行为是一个象征性的活动过程,人们可以透过仪式的符号表象去理解、领会那些‘隐藏’在仪式象征‘背后’的要义”[13]。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仪式、社会仪式还是学校仪式,仪式都能更强有力地传达组织者的观念。所有阅读活动中的仪式都不是为了庆祝而庆祝,而是要通过有秩序聚集的人群、聚焦的活动编排、主题的重复展演、氛围的文化熏染等,传达“阅读是神圣的”“阅读关系民族未来”等符号和要义。

3.3仪式能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阅读推广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要想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就必须遵循“文化传播活动”这一社会行为的理论和规律。一方面,仪式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仪式场域,塑造仪式氛围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如果成功,那么一场阅读推广活动就能建立传播链条,达到传播效果。仪式场域“能够承载仪式传播过程,能为参与者营造特定仪式氛围,并表征社会关系现实的物理场景或心理情境”[14],仪式场域是一场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它奠定了一场活动的基调,直接影响了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和心理情境的塑造。这种物质场域包括了讲台、舞美、观众席和背景布置等方面的设计,让参与者保持同样的心理情境,从而产生更投入、参与性更强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仪式化的文化氛围不足也是很大一部分阅读推广活动宣传效果差、影响力较小的原因。一场合格的仪式通常从其主持语言设计到环节编排以及背景仪式音乐都应该有统一和延续的活动氛围,以图在参与者心理上建立更持久的影响[15]。

3.4仪式可以帮助读者围绕阅读建立互动关系

如前文所提到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就是一种利用仪式帮助人们建立更好的交流分享关系的理论。身体共同在场、仪式准入机制、共同的焦点、共享情感体验称之为互动仪式链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推广活动中仪式的存在形式。身体在场和准入机制和阅读推广活动的推广二字似乎背道而驰———推广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16-17]。实际上这是推广的目的和活动组织手段的区别,这种仪式理论只是通过仪式造成一种获准入内的身份感,让人们感到被重视,强化参与者互相之间的认同感,使其获得更加投入、更加沉浸的体验。共同的焦点则能够帮助阅读推广活动始终将“阅读”放在人们交流的核心主题上。最后一个要素———共享情感体验可以用当今流行文化中的“仪式感”来解释。比如,人们在就餐活动时,愿意用一些有西方或中国古典宴席风格设计的餐具、专门的摆盘、富有象征意义的菜品名称来将充饥的饮食行为升级成一场精神交流和情感体验。而阅读本身作为获取精神食粮的高尚行为,更需要“仪式感”这样一种富于情感能量的助推器来帮助读者之间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18]。

作者:杨菲 牛国强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学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 下一篇:变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及项目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