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风格与恒常体系分析

时间:2022-03-21 09:32:00

谢欣风格与恒常体系分析

【摘要】具身性的舞蹈身体和思维是合二为一,不能分离的。舞蹈的具身性更强调身体在当下、在世的舞蹈形态,与“二元对立”思想有所不同。文章以谢欣的舞蹈风格为切入点,对谢欣风格与时代环境、其作品的艺术表征、风格的形成与恒常体系以及谢欣风格与时代的生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了是时代的需求呼唤出谢欣风格,谢欣风格托起这样一个时代,时代赋予谢欣风格合适的生长环境,激发出它独有的蓬勃生命力。

【关键词】谢欣风格;恒常体系;研究初探

在“身体美学”的研究视阈中,具身性中的“具”表达的是具体存在,研究的是身体和思维的合二为一。与之相对的是“二元对立”,认为思想认知是最高层面的,而身体是混乱的、无序的、低级的。在具身性的舞蹈中,身体既是运动的主体,也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身体包含思维和行为,身体的表达匹配于行为,知行合一。具身性需要针对具体对象研究才能够突出概念。例如,人体的具身性会反映不同人的文化修为、意识形态以及知觉产物,而高层意识反应作用于身体的行为则是表达出自己对身体是有控制的,就像是身体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有了这些感性的经验,才会有超越的维度,有了感受才会超越,有了感知才会产生行为。谢欣的舞蹈风格则是如此,将舞蹈“身体前置”,也就是身体情感的前置,通过动作唤醒观众的感性因子,调动观众的情感,从而达到同频共情。

1.谢欣风格的舞蹈研究现状

文章选题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成果在对其情境化教学研究、舞蹈作品赏析、舞蹈风格特征研究和对本人的访谈录等方面,均有文献研究。一种风格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重复的实践去积累,最后提炼出精华,其中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符号性的产物便是风格。例如,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Kusama)所画的作品仅用“圆点”就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在漫长的时间中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个体在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会总结和归纳独有的方法,也就是体系,恒常体系支撑风格蓬勃发展。在相关的文献中检索出学位论文2篇,学术期刊11篇,文献资料较少,而视频资料较为丰富。其中以舞蹈表演出发进行研究包括现代舞研究、谢欣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舞蹈研究、剧场演出、中国舞蹈创作等,比如袁艺的《关乎动作,起止于心——论谢欣舞蹈剧场作品〈一撇一捺〉的艺术特色》中针对作品写出了“一撇一捺”以人为原点,关注人本身、对身体的关注等舞蹈特征;从舞蹈教学出发进行研究包括“身体最前沿”、情景教学、谢欣舞蹈价值探析等,比如谢欣的《以“元素教学法”为切入点探究中国风健身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中描述以信息为元素的思维,对身体展开运动的操作方式。由此可知,对于谢欣舞蹈风格研究的文献较少且涉及面比较狭窄,但视频资料较为丰富,主要分为作品和人物访谈两类,供研究学者参考。

2.谢欣风格的时代环境

时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环境、空间一直都在对每个个体都产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环境和空间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自然环境包括日渐严重的雾霾,如“新冠常态化”的客观存在对人类持续造成的影响;人文空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值得我们思考。面对时代的变化,个体需要“进化”过往的生活习惯、“升级”处理问题的方式,其中也包含处理“我与空间”这类问题的方式。时代浪潮袭来下,大众个性化表达有所缺失。面对这样前所未知的“升级”,个体需要运用经验、知识,还有最宝贵、最擅长的工具,也就是个体自己。个体需要了解身体,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身体、看身体、听身体、动身体,与身体同在。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个体在日常环境或“影响”环境中遇到的无法言语的问题,创造一套自我调节工具。这就引导人们走进身体,在时间和空间里认识自己的身体,感触自己的身体,体悟自己的身体。时代有需求,就会有相对应的产品出现,谢欣风格应运而生。由前述内容可知,多数文章都以作品为出发点,对作品本身进行总结和描述。谢欣作品中符号化的特征就是谢欣的风格,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模仿和复制,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深挖谢欣的风格体系,了解她的团队和幕后,搞清楚是什么样的体系支撑她作品的表征,也就是研究谢欣风格。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文章对谢欣风格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恒常体系为载体,探究谢欣风格是如何延续的。

3.谢欣风格的作品呈现

谢欣是谁?一个现代舞者?编舞家?《舞蹈风暴第二季》的总冠军?商人?要了解谢欣风格,首先要了解其作品的产出,这是风格的直观表现。2014年的作品有《FloatingFlowMark》,2015年的作品有《面对•对面》《慢•漫》等,2016年参加第47届芬兰库奥皮奥舞蹈节的作品《Plus》《听见身体》等,2017年的《未•知》《彼时此刻》等,2018年《一撇一捺》进行环球巡演,直至2021年《熵》的制作与演出。此外,“身体最前沿”国际交流工作坊自2017年开设至今已有四年时间。

4.谢欣风格的恒常体系

风格,是个人或团体艺术中的恒常形式;恒常,是持之以恒和成为常态。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企业经营管理学术语称为“闭环体系”。在企业经营管理学中,企业管理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分为市场和销售,后端分为教学和服务。谢欣一人参与公司的每个部门,包括前端市场开拓和销售、后端教学和教务。4.1前端的品牌引进谢欣运用自身的品牌能力和个人影响号召力,源源不断地吸纳新成员加入她的团队。从2017年开始,谢欣就开设现代舞常规课程培训,包括周内周末的长期训练以及寒暑假的集中培训,学员人数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团队建设有两个好处:第一,自己培训的学员对个人身体、个人理念以及相互信任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方便进行对外推广,扩大市场;第二,可以在培训的学员中挑选出合适的人才进入自己的演出团队。在销售方面,社会需要学术专业加上销售型人才,谢欣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做成产品然后对它进行包装投放到合适的平台“卖”出去。例如,在《舞蹈风暴》节目中,谢欣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合适的引爆点,抓取了观众的眼球,获取了高额的流量,致使《舞蹈风暴》后《一撇一捺》的全国巡演,每一场的满座率达到85%以上。4.2后端的持续输出教学自然是谢欣最擅长也最能掌握的内容之一。她曾先后工作于广东现代舞团、上海金星舞蹈团、北京陶身体剧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等,从江西省中专艺校考入广东舞蹈学校,毕业以后从事现代舞演员,同时也是前线教师。她每天都会进行身体的训练,包括和团队一起进行身体的探索、开发和引导教学,启发和引导每个团员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构造以及如何运用身体,两个人如何互相帮助寻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身体部分,当集体一起寻找的时候画面感、整体气场又是怎样的,可不可以用到作品中去。在舞蹈作品《一撇一捺》中,舞者最开始以一个原点出发,肢体由力牵引进行运动,一个舞者的手臂上升到天空又落下,这时在她身后出现另一名舞者,可能是她的朋友、亲人、爱人等,也可能就只是生命中出现的另一种元素,延续了她的手臂伸向天空的方向,由此循环往复,观看的观众会认为这是她的追随者,或是爱人。两人如影随形,相知相伴,慢慢地,身边的人多了起来(如图1所示)。在舞蹈作品的结尾呼应了开头的动作,人群慢慢离开,一名舞者的手伸向天空,她像是在空中想抓住什么,却又落下,唯独身旁的男舞者紧随她,追随她的手伸向天空。最后,台上就只剩下她一个人,慢慢渐弱的力回归原点,像是在向观众们诉说着,人终将会走向孤独。在训练结束以后,谢欣会与团队成员静下心来好好聊一聊感受,探讨挖掘自己身体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把这些感受方法记录下来可以试验于工作坊的舞者或非专业人员,获得新的经验和体会,这也是编创思想的来源之一。图1谢欣舞蹈作品《一撇一捺》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探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中所提到的“动态切入法”在谢欣风格中的舞者、时间、空间三者皆有体现。“动态切入法”是以动作的动态形象进行切入,与资华筠先生的《舞蹈生态学》中的动态形象不同,“生态学”要求在众多个性中确认动作的典型性,就是找到动作的规律,也就是共性,而“动态切入法”是要找到共性中的个性,突出个性中的代表性动作,并鼓励每个研究者对代表性的动作进行不同的解释,从而达到升华。谢欣风格的典型性就是“圆”,无论是在动作的编排还是队形的调度上,都是以“圆”作为作品的支撑,在作品中反映舞者、时间、空间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现代舞表现舞蹈动态形象。

5.谢欣风格与时代的生命力

在成都,不同类型的工作坊、社群活动、美术馆活动兴起,离不开像麓湖A4美术馆、十方艺术中心、黑螺艺术空间、化工厂实验艺术空间等思维创意的聚合地与发声场。近几年,这些场域开展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工作坊、沙龙讲座等各类文展活动,其中也包括现代舞工作坊、接触即兴、舞蹈叙事等社群活动。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成都“接触即兴”五周年的社群活动,参加的人员不限职业和年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人与人回到了生命最纯粹的关系,在特定的场域中碰触更多的身体,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这个空间所带来的感觉可能是视觉性、听觉性乃至触觉性的。在活动结束时,有一个参与者抱头痛哭,他说他从事金融行业,平时上班工作强度大,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即使有休息的时间也是一个人宅在家,这就是现代社会多数人群的真实生活写照。工作坊或者社群活动能让参与者通过引导向内慢慢发现自己,对外发现他人,重新调整和抒发个人情绪。谢欣风格针对不同年龄段还进行不同生命力的延展。例如,北京的守则艺术中心和侯莹舞蹈剧场针对青少年的现代舞即兴舞蹈开发,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性,采取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讲出文本。例如,设置行动路径,就像是游戏里的机关,致使舞台上呈现具有偶发性,孩子根据指令进入某一场景,一旦他们找到自己的状态,就可以真正享受舞台,同时并结合美术、音乐以及不同道具的运用激发孩子对于舞蹈的兴趣,与孩子一起表演舞蹈作品,让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世界,惊叹他们的想象力。行走剧场的创始人王梦凡关注“变老的身体”,关注岁月时间在退役舞者身上留下的症痕,笔者在即兴工作坊作为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某种气场和力量,与孩子不同,孩子的出其不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人们惊叹,而年迈的舞者只需要站在面前看着观众,观众便能看到舞者面庞中岁月浸透的痕迹,不自觉产生共鸣和共情。

【参考文献】

[1]袁艺.关乎动作,起止于心——论谢欣舞蹈剧场作品《一撇一捺》的艺术特色[J].艺术评鉴,2018(20):82-83.

[2]冯双白,杨美琦,刘春,谢欣.中国当代舞现状和发展[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4(04):29-34.

[3]张志航.从德里达“延异”理论看谢欣《一撇一捺》对“人”的解构[J].黄河之声,2019(10):130-131.

[4]谢欣.以“元素教学法”为切入点探究中国风健身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6(09):208.

[5]仝妍,王情.从“身体美学”出发:当代舞蹈教育的哲学定位[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6(02):90-94.

[6]黄际影,高静.舞蹈形态分析方法的中国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5):144-152.

作者:徐淳

上一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概况分析 下一篇:物的侵权损害金钱赔偿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