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天成浑然,美丽豁然

时间:2022-10-30 09:57:29

记者参加了博览会布展,一件件绝世珍品完好出炉,像切换镜头一样,把人拉入一个个或者浩大或者精微奥妙的审美世界,让人不由感慨艺术的非凡伟力。而在这场视觉大餐中,代表美学家族浑然天成古朴美的,当属一尊尊木讷沉思状的根雕。

跟展览中心任一件艺术品的临世一样,根艺作品在博览会上的出场也绝不是偶然。在全国各地根雕艺术家们手里,“根”一族们神形各异,千奇百怪,风格或诡谲或玲珑或素朴或醉态,或让人置身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或充满田园静谧情趣,似在演绎人生百态,又似在启迪世人求索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的根基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

为浇开心中块垒,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艺委员会主任甘泉先生,他本人亦有作品展出。二十年的创作甘苦,一代嗜根如命者的不懈追求,甘泉为我们娓娓道来。

唯美的根,钻石样天成

根雕,顾名思义,即是用树木的根部,包括其畸变的瘤疤、凹凸作为创作载体,经过人工筛选、艺术构思和雕琢加工做成,最后达到在三维立体空间内展现各种物象与景象的审美效果。

“这一过程我们行内人称为三步曲,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区别根雕与其他雕刻艺术的标志性环节即是选材。”讲起根雕的创作过程,甘先生滔滔不绝,他认为根雕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也在于创作过程本质上的与众不同。置身林莽勤奋选材,寻奇猎美,直到慧眼发掘出造化鬼斧神工的宠儿,从中读出形象来,这种自然根木形态与创作者内心意趣的碰撞与共鸣的过程,才是创作过程的机窍所在。

“换句话来说,一件成功的根雕作品,天然部分越多,雕刻部分越少,其艺术价值也就越大。如图片上这件根雕作品‘寿星骑鹿’,鹿毛和斑纹,就是利用枯树根剥去表皮后,表面显出的粗细裂纹和疤痕的自然特点来表现的,效果之佳,显然决非人工能奏效。”

记者了解到,虫蚁千百年来的啃啮、蛀蚀,树木癌变留下的瘤、疤、痘都有它独特的表现内涵。比如一个大洞就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聚宝盆。细小的须根可以稍加整饬成仙鹤的羽毛。好的作品总是能做到与天同创的艺术,天人合一,将上天的丰富唯美意旨传达出来。

事实上,一幅名人画,模仿者可以模仿得难辨真假。而根雕却是不可模仿的,千百年来大自然形成的纹理不可模仿,因此很多作品源远流长,成为绝世无双的孤本,这也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虽然一件件根雕看起来面目暗哑,沧桑内敛,它们都有与钻石样绝世无双的天成之美。

根雕的现代性思索

出于对上苍赐予的那份天趣不忍放弃,在市场前景不好,经济条件不佳的状态下,根雕艺术家们仍旧在默默创作着。甘先生用当年浙江省根艺会会长曾经动用一架直升飞机,出资10万元运输一巨根,最后把它创作成一件珍品的“创举”来说明艺术家们对事业的爱和执着。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甘泉先生去黄山游历, 也是被这样壮观的根景所折服。为此二三十年,他埋首其中,乐不知返。在钻研根艺,推出作品的同时,他积极参加了国内各界根艺会展,与同行们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据此他了解到国内的根艺事业的概貌,看到不断有人加入这个队伍,甘先生欣喜异常,但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艺委员会主任,责任心也逐渐推动着他作更长远的思考,怎样能让这门艺术传世,走向国际,成为他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80年代初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各地根雕作品不断涌现,不断成立起自己的根艺协会,上海也加入这一潮流。但实际上根艺创作者们大部分还停留在业余爱好,因此缺乏精细的专业教育与审美训练而流于艺术含量的贫瘠。

同时根雕艺人们出现分野, 两个派别之中一派注重加工制作的工艺以及作品的质感,以视觉上的完美占据大多数根雕市场。而传统的根雕艺术,有些受冷落。众所周知,传统根雕重在尊重根原始风貌,加工越少越好,这决定了它的题材范围。如仙鹤、佛像、山石、老者、神话传说人物等接近根之本然沧桑感的事物成为主流。随着现代人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简洁与变幻成为一大审美趋势。根雕面临着它题材上突破的难题。为此,浙江省曾作出过大胆的尝试,一度城市中心出现了利用其他材质如玻璃钢对根雕作品进行复制模仿的城市建筑,根雕的纹理也被模仿得极其逼真,引起不小的轰动。虽然运用现代材质,但表现了根雕的自然沧桑古朴美,扩大了受众对根雕艺术的认知。更具有突破性的尝试是一些根艺家们有意地运用了现代题材,如现代机器、枪支等,甚至加入了抽象画的表达方式,效果虽然差强人意,但总体上,根雕的表现内容在不断丰富,与时代潮流靠拢。

培育市场需要双方面的努力。受众们的情况如何呢?据甘先生介绍,由于根雕价格昂贵,它的受众面一般集中于中产以上阶层,因此比较狭窄,但近年来市场还是在慢慢拓开的,一些星级酒店、高级会所包括大型集团老总的办公桌上经常会陈列着作品。一些中产家庭也以此作为家居装点。当记者问到装潢公司设计师出身的甘先生根雕在居室里能起到什么装饰作用时,甘先生还是回到了根雕的天然美与天趣上,“它是耐看的,耐人寻味的,各种复杂的洞穴犹如一个个关窍,有大自然扑朔迷离的神秘美。”

“应该说是一种韵味吧,”甘先生补充到,“这种天趣与野趣是人们内心永恒的审美追求。”

上一篇:“快餐情”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在德国品味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