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秋雨点评“通感”说起

时间:2022-10-30 09:52:44

从余秋雨点评“通感”说起

青歌赛团体决赛上,有一道知识问答题,问“通感”是哪一位大师创立的理论,A、B、C三句唐诗的选项中,哪一个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答案是A项“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参赛选手选择的C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没有错。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两项正确答案。

余秋雨说,这个知识很重要,“看来我得花点时间来说一下”。最早提出“通感”理论的是钱钟书先生,著有短文《通感》。而美术上,有大家熟知的一个知识,就是颜色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其实颜色是通过视觉判断的,而冷暖却是通过触觉感受的,但把两者用在一起,就能更好地表达颜色上所包含的内涵。如:声音是靠听觉分辨的,而明亮则是视觉的范畴,但“明亮的声音”却能很好地表示声音的动听。答案中,“红杏枝头”是为视觉,“春意闹”是为听觉,两者一结合,特别是用一“闹”,便把春天写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殊不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的也是这一手法。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作者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在文学作品里,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官能沟通起来,使一种感觉超越本身的局限而达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这种“移觉”的艺术手段叫“通感”。

作者恰当地运用通感手段,可以创造出精美的意境,可以使作品生色,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推而广之,考生掌握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不至于被“哪一个”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所懵而唯唯诺诺;主考、评委也就不会把本来是多项选择的题目当单项选择题目来考试与点评“忽悠人”了。

上一篇:娱乐节目品牌打造面面观 下一篇: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