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体校学生特点 文化课堂动静结合

时间:2022-10-30 09:07:26

适应体校学生特点 文化课堂动静结合

教学活动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体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惰性大、又要拿出大半时间用于训练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他们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处理好课堂上的动静关系,让学生在课堂能亦动亦静,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体校的文化课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物理学角度讲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从哲学角度看动是静的延续,静是动的准备。把这一动一静用到课堂上来,其中大有学问。现就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动与静,如何正确处理动静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动

要做到动,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法。因为提问启发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要注意提问不能单看数量,而是要看质量,看提问能否收到“启发”的效果。好的提问,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启”,学生的回答则应是由“启”而引出的“发”。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点拨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发”出有质量的见解,使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融为一体,收到为“发”而“启”,因“启”而“发”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要提问的问题以及提问的目的、时机设计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展翅飞翔。如果教师盲目地提问,或为提问而提问,而学生“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甚至出现相声中的“抖包袱”,引得哄堂大笑,那就很难收到“启发”的效果。这种形式上的活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要做到动,还可以运用“茶馆式”教学法。结合体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按照“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当“演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活动。让他们不仅去听,还要去说去做,以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二、静

课堂上要获得静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默读、默想、默写、默练等方式达到一种“形静而神不静”的境界。表面看上去教室异常安静,学生默默无闻,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却在老师讲述的“特殊王国里驰骋”,从而达到形态上的痴而不呆,精神上的静而不止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为动做准备的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专心致志和呆若木鸡同样可以收到“秩序井然”的效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津津乐道,而学生貌似集中的大脑机器根本没有开动,更说不上思维的展翅飞翔。这种“秩序井然”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失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静尺度和时间,中间要穿插教师的疏通和引导,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的静。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动与静

实际上,课堂上的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动静是相连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动与静的时间比例,处理好动静关系也是很有学问的。

动而不静,或静而不动,未必就是好的课堂气氛。结合体校学生好动的特点课堂上要以动为主以静为辅。把握好动与静的时间比例。动要动得有秩序,动得得体,动在老师的启发点上;静要静得有生气,静得含蓄。并努力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在动中把思维引向高峰,在静中把知识学深透。换言之,要使学生在动中“撒网”,在静中“得鱼”。

总之,如果在课堂上能真正做到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中插上翅膀,又能在静中向高层次升华,必定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下一篇: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