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耀:我的中国汽车梦

时间:2022-10-30 08:36:56

尹同耀:我的中国汽车梦

为梦想而来

记者问:“听说,你之前是在一汽工作,为什么要来芜湖做汽车呢?”尹同耀说:“说实在的,为梦想而来。当时我们的汽车工业是比较被人看不起的。汽车是舶来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弄来弄去都是为别人做。因此,在心里总梦想着能够做自己的车。正好,当时是芜湖的副市长詹夏来,负责汽车项目,想找一个干汽车的专业人才,但在芜湖那个小地方,谈何容易!因此,就带着一些人到一汽参观,知道了我是安徽人,就邀请我回芜湖做自个儿的车。与我的梦想相吻合,我就‘骗’三四个人和我一起到了芜湖,加上当地的三四个人,一共8个人,在一片荒地乱草中开始。”说起过去,尹同耀只是轻描淡写,在他的脸上不见任何夸耀。

詹夏来力邀尹同耀回芜湖主持汽车项目。但尹同耀刚开始很犹豫,毕竟从一个大型国企的车间主任“下嫁”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这需要勇气。

起步时很艰难。一没有钱,二没有人,三没有技术,也没有政府的支持,就这样,基本上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过来。97年注册,破土动工,挖土方就挖了五十万方,2000年第一辆车下线,但没有许可证,后来通过加入上汽集团的办法,2001年拿到了国家许可证。当年就卖了2.8万辆车,销售收入是293亿,当时是汽车行业赚钱最多的企业,当时有点骄傲,汽车行业这么好干,第二年卖了5万辆,第三年卖了9万辆,04年遇到宏观调控,尹同耀意识到奇瑞内部很多做法和实际的水平有差距,04年立即出现了滑坡,只销售了8万台。05年年初的时候,调整了一下。“我们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自嘲叫‘头脑风暴’,找自己的问题,就像‘三讲’一样,你讲我,我讲你……,然后采取了一些措施。05年成绩不错,大概是18.5万左右的销量,出口1.8万辆左右,06年数字更大,销售量30.5万辆。”尹同耀对记者说。

尹同耀表示:“从0.8升到1.5升,从1.6升到2.5升,一个柴油型的,全都达到了欧洲4号的排放标准,用了过去觉得很神秘的技术。技术等我们掌握了以后,并不觉得它有多神秘。这些东西越学习越积累得多,我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越干越有瘾。越来越发现原来的技术是很粗糙的,还有更多的可以解决。刚开始觉得别人走得很远了,我们大概没有机会了。国外比我们强,我们不敢出去,但到国外一看,特别是俄罗斯、南美一些国家。满路上跑得车都比我们的破,机会太多了。而且我们不光有成本的优势,速度的优势,还有技术的优势,只是过去没有把我们的技术集成起来,优势发挥出来而已。”

发现了机会和优势。尹同耀他们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循序渐进向前发展。起初是模仿外国汽车造车,然后与外界联合开发核心技术,接着又开始大量引进海归人才,建立工程研究院。

“我们首先通过理想聚集一些人,从8个人开始,开始是‘骗’3至4个,后来就广纳贤才了,领导班子都是工程师;管理委员会有8个人左右,一半是博士。奇瑞公司在全国汽车企业当中。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最多,大概有30多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加盟奇瑞。”尹同耀说。

之所以广纳天下英才,因为在尹同耀看来,人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综旨有三:1、高新技术不能仰人鼻息;2、速度、质量、效率;3、保证市场份额提升。

快速发展与高额投入

没有中国自己的品牌,造再多的车也是别人的辉煌。既然以当时奇瑞的条件傍不上洋大款,尹同耀深知。奇瑞只能走自主开发和民族品牌之路,只有依靠自主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是自主品牌的惟一出路。

技术出身的尹同耀知道,得发动机者得天下。发动机也正是国内汽车产业的一个短板。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奇瑞刚开始模仿他人的成功设计,再到系统集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最后到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新产品。

因为,在压力中,尹同耀更是感受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重要性。2003年。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发动机部等研发部门。这个汽车研究院,汇聚了500多科研人才。其中海外归国人员有近20人,研究生学历的达150多人。

有了自己“国家队”研发阵地的奇瑞,已基本上完成了未来几年内的产品开发和设计初步规划。其后几年内,奇瑞将每年向市场上平均推出3到4款新车。

奇瑞的开发模式不同于国内其它厂家。比如,其它厂家都是把整车交给一家国外设计公司设计。奇瑞则比较灵活。发动机项目是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的;与国外公司进行的变速箱项目合作开发和与欧洲设计公司的整车项目开发正在进行之中。

奇瑞去年有6款新车上市,而且每一个老车都有一个改型要上。相当于10款车要推出。这使得其研发的费用大大超过去年。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与许多国内汽车企业相比,奇瑞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例要大得多。

“奇瑞”曾经是:“成功”

“奇瑞”这个自主品牌,如今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名声显赫。但奇瑞早先并不叫:奇瑞。而是叫:成功。

当尹同耀回答记者,奇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时,他说:“1999年12月18日,我们第一辆轿车下线,当看着自己造的第一辆车出来时,我们无比喜悦,高兴之余。突然发现还没给取名。但取什么名字呢?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拿不出最终方案,最后老领导说。我们终于成功造出了自己的车,这车就叫“成功”吧。虽然牌子定了,但我们几个年轻人。总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太直白、太土。于是私底下又倒腾。要改得新奇一些……”

尹同耀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庆祝新车成功下线时,大家欢呼着,叫着:CHEERY。后来想想,干脆就以这个音译CHERY(奇瑞)为名字,也许更好。这样,中国的自主品牌――奇瑞。就正式诞生了。

“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象代表中国的自主创新似的,实际上我们也是想傍大款,到处找人谈合资,也因为当时人家告诉我们说,不要紧,你没有技术,我们有技术,然后我们也已经在国外谈好了一个项目,全套的模具等等。但等我们去以后,这个也谈黄了。那个也谈黄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就剩我们几个人。也就是你想傍大款。人家不理你,无奈,只好自己来做。”尹同耀说。

用尹同耀的话说。当自己做出产品了,有牌子了,产量也有,技术也过硬,一些外来品牌反而要来找奇瑞了。

尹同耀说,曾有一些国际上的大牌公司,也希望通过跟奇瑞的合作,买技术,买产品,甚至像鞋一样,让奇瑞设计、制造,然后拿去贴他们的牌子。有一个国外牌子的老总,看到奇瑞的产品以后非常吃惊,他看了奇瑞的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线,产品质量以后。当场就把他们技术员骂一顿:“我们干了几十年了,人家才干八年……”

“我们过去找国际企业合资,是人家拿技术,拿品牌,我们拿票子,拿市场,最

后我们出劳动力。现在我们也是怎么反过来合资?拿我们的品牌,我们的无形资产来合作的。我们的品牌是每卖一台车必须给我们一定品牌使用费。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刚刚取得一点成果。因此,在西欧美国等,我是在放慢脚步,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张和进深。”尹同耀说。

目前,奇瑞国际公司将全球的业务分为五大块:亚太区、东盟区、欧洲区、中南美洲区和非洲区。在奇瑞国际公司的网站上,各大区的销售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中东有近15个经销商、东欧有近11个经销商、亚太地区有近6个经销商、非洲6个。

为了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奇瑞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仅设有一家经销商,而非总。像中美洲一些国家的经销商,他们都有相应的销售指标,如果没有达到,而奇瑞又发现了新的有实力的经销商,未达标的前任就会被取消资格。据了解。奇瑞对经销商的要求是,在当地销售汽车的同时,他们还负有收集当地市场信息和推广奇瑞品牌的任务。

走进国际市场

都说,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国内销售奇瑞已进前四强,所以国内市场,尹同耀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国际市场,目前奇瑞的车已销往世界53个国家,但主要在中东。最大的市场在俄罗斯。

尹同耀说:“可能是我们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人的想法,出口是第一,数量还不大,我们想重点抓住几个市场,一个是俄罗斯市场,一个是马来西亚市场,还有中欧市场和南美市场。我前几年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一个公司,他们想引进一些产品,像我们当年一样,把四个轮子拆掉,把发动机拆掉,叫“启动项目”,说是我们下线的第一款汽车。后来他们州长也去了。搞的阵势很大。很多人问我,你们中国人的汽车还是我们俄罗斯人教的,你们现在过来教我们做汽车了,你们的感觉怎么样?我表面上装得很谦虚,的确内心还是很自豪的。”

俄罗斯有一个拉达厂,也非常大,曾从奇瑞买发动机,他们这拉达厂下面有一个子公司,在莫斯科边上,尹同耀也去了一下,最早他们也很牛,他们看了一下奇瑞的产品之后,要订三万台。开始他们说中国也有发动机啊。中国的发动机不行,后来尹同耀把奇瑞的发动机装上去以后,他们感觉非常好,说:“没有见过比这个发动机更好的发动机了。”当时尹同耀也给他们一句:“我也没见过这么好的发动机装到这么破的车上。”

奇瑞在俄罗斯建立了工厂,从总部派出了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得到俄方的热情接待和关心。但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不知为什么,总低着头走路,似乎显得没信心。尹同耀看见这情况,气坏了,狠狠地批他们说:“我们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你们是优秀的,你们都是公司派出的高级技术人员,你们代表奇瑞。代表我们国家。不许你们再低头走路,给我抬头挺胸,否则就给我回国去。

上一篇:蔡达标:真功夫要做中国本土的麦当劳 下一篇:布艺店开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