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时间:2022-10-30 06:54:20

西酞普兰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西酞普兰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优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内科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在脑卒中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45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总有效率82.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西酞普兰;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46-03

脑卒中可引起患者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且有79%左右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上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75%左右会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致残或瘫痪[1,2]。其中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4]。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5,6]。有研究报道,PSD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也逐渐被临床医生所重视[7,8]。目前治疗的药物较多,但是其副作用也较大,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艾司西酞普兰为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优于其他SSRIS药物。本研究就本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西酞普兰辅助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但排除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病性症状;排除双相情感障碍、严重器质性疾病、药物或酒滥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且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按数字随机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48~75岁,平均(55.4± 12.2)岁;病程2~13年,平均(5.3±3.7)年;平均住院次数(2.3±0.7)次。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9~76岁,平均(58.3±11.7)岁;病程2~14年,平均(5.2±3.8)年,平均住院次数(2.2±0.8)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脑卒中基础治疗不变,包括抗凝、抗血栓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米替林(国药准字H32023764)治疗,起始剂量为25mg/次,2次/d,渐增至(100~175)mg/d;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西酞普兰(国药准字H20051923)辅助治疗。起始量西酞普兰20mg/d,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2周内渐加至治疗剂量(西酞普兰(30~40)mg/d。两组起始服药均为每晚顿服,随着剂量的增加,改为早、晚2次服用。治疗中对睡眠欠佳者和心率过快者可酌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盐酸普奈洛尔。并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监测。

1.3 疗效判定标准[7]

HAMD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好转,

1.4 不良反应判定

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判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检查。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病情均有显著的改善,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4,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12周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情况(x±s,分)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5例出现消化道的不适,主要为恶心、呕吐10例,口干便秘5例;还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8%(17/45)。而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有14例出现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8例、口干便秘6例;还出现5例头晕,2例睡眠障碍和1例心动过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2.86%(22/3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χ2=6.714,P

3 讨论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报道,经研究证明PSD与脑卒中有直接关系[8]。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目前无统一的数据(约20%~74%之间)。WHO最新公布的结果显示[9]:当前全球的抑郁症患者有3.4亿左右,发病率约为3.1%,有13%~20%的人有抑郁经历,在20个人中就有1人曾患抑郁症,在美国每7个成人中就有1名患有过抑郁症。预计到2005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达到总人口的10%,严重威胁患者病后病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优化。目前,在世界上,抑郁症位居常见疾病第四位,20年后,抑郁症将会上升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10]。目前的治疗仅限于在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

西酞普兰是一种新的SSRIs类抗抑郁剂,其相对选择性在同类药物中最高。体外研究显示,西酞普兰能有效抑制5-HT的再摄取,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作用很小,对乙酰胆碱、组织胺、γ-氨基丁酸(GABA)、毒菌碱、阿片类和苯二氮类受体的影响很小甚至无影响。艾司西酞普兰为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治疗脑卒中后的抑郁症优于其他SSRIs药物[11]。且已有研究证实,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患者有效率达87.5%,且患者治疗后耐受性较高。本组研究就我院的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选取西酞普兰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常规的阿米替林相比,其总有效率为82.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且对患者治疗4、8、12周后对患者进行HAMD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4、8、12周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从目前抗抑郁药的临床研究来看,抗抑郁药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从本组研究来看,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监测来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5例出现消化道的不适,主要为恶心、呕吐10例,口干便秘5例;还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8%。而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有14例出现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8例、口干便秘6例;还出现5例头晕,2例睡眠障碍和1例心动过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2.8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Thrift AG,Arabshahi S. 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 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J]. Int J Stroke,2012,7(4):307-308.

[2] Naess H,Waje-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 Eur J Neurol,2010,17(1):17-22.

[3] Ingeman A,Andersen G,Hundborg HH,et al. Processes of care and medical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J]. Stroke,2011,42(1):167-172.

[4] 徐燕,吴丽娥,闫春华. 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 27(2):128-131.

[5] 谢伟坚.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 8(18): 67-68.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7-90.

[7] 周保慧.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5): 79-80.

[8] 邓方渝, 王德燧,盛莉.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0, 16( 27):150-151.

[9] Arya KN,Pandian S,Verma R,et al. Movement therapy induced neural reorganization and motor recovery in stroke: a review[J]. J Bodyw Mov Ther,2011,15(4):528-537.

[10] 阳中明,蔡昌群.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2009,22(1):1-4.

[11] 张金海.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82-83.

上一篇:老年阴式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下一篇: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