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麻疹的临床分析等

时间:2022-10-30 06:46:20

36例麻疹的临床分析等

【关键词】麻疹;分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现将我院2006年6至8月收治的36例麻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6年6至8月收治麻疹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11个月的小儿11例、24个月的小儿1例、9~12岁的儿童8例、18~42岁的16例;8例儿童均为学生、16例成人中农民5例、教师4例、学生4例、医务人员3例,其中1例为检验科医生,1例为内科住院医生,1例为与传染科邻近科室的1名医务人员;12例小儿中5例(5~7个月)没有麻疹疫苗接种史、2例接种麻疹疫苗20 d发病、其余5例均接种过麻疹疫苗、8例儿童和成人中的4例学生均有接种史、其余12例成人接种史不详。

1.2临床表现36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发热3~4 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均从头面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最后达手掌与足底。初发时皮疹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红色或暗红色,呈充血性斑丘疹。恢复期伴糠麸样脱屑,出疹3~5 d,皮疹开始消退,遗留浅褐素斑,疗程5~14 d。其中伴 其中伴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和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症状的成人多见,小儿及儿童少见,成人全身症状较小儿及儿童重。有28患者可见科普利克斑。伴腹泻的3例、肝功能异常的18例(占50%)、心肌酶谱异常的13例(占36%)、肝功能和心肌酶谱均异常的有8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的有1例、X线肺纹理增强的3例。36例患者出诊前均用过抗菌素或抗病毒药物。

1.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为3.6~9.8×109/L,大部分患者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1.4诊断标准诊断以《传染病学》[1]为标准。抽取20例患者血样到上级医院进行麻疹抗体IgM检测,其中16例IgM阳性,4例为阴性,4例阴性患者与未进行麻疹抗体IgM检测的患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有前驱期发热,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典型皮疹特点,出疹顺序,疹退有糠屑及色素沉着等而临床诊断。

2讨论

麻疹病毒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诱发白细胞介素(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产生,并抑制T细胞增殖,致使免疫功能深度抑制,可累计多系统多脏器[2]。这次麻疹流行的特点是:①麻疹的发病季节为冬春季,而此次麻疹的发病季节为夏季,6月2日至8月5日,历时2个月;②发病年龄后移,成人增多,在年龄上有两极化的趋势;③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及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成人多见,小儿极少见,而只有轻微的流涕;成人全身症状较重,而小儿及儿童全身症状轻;④肝脏及心肌损害多见,肝功能异常均为ALT、AST、γGGT升高,心肌损害主要为心肌酶谱异常;⑤口腔麻疹黏膜斑以小儿较成人为多。成人麻疹的皮疹多数较小儿及儿童稀疏。过去认为,麻疹的易感者为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者,但是从我院收治的36例麻疹患者看,既往无麻疹病史而又有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史者仍可发病,这可能是疫苗在贮藏、运输等环节未达标而减效、失效或接种疫苗的时间长产生的抗体已消失。在我县,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是8个月龄初种,5岁复种。其中有2例小儿初种疫苗20 d发病,但皮疹少,症状轻,无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1个月出现的抗体达高峰。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应急接种最好在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3]。麻疹是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避免麻疹流行。

9例肱骨髁间骨折解剖型钢板治疗分析

刘 波

【关键词】解剖型钢板;肱骨髁间骨折

我院自2003年起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9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1~ 59岁;右侧5例,左侧4例;车祸伤7例,摔伤2例。按RISEBOROUGH分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4例,均为闭合型骨折。

1.2手术方法患者入院后常规术前准备,依据X光片选

择大小合适的肱骨髁间解剖型钢板消毒准备。并争取时间在患肘肿胀前手术,如果患者进院较迟导致患肘关节已经肿胀或有张力性水疱,则常规行尺骨鹰嘴牵引,时间为3~5 d,待消肿后及早手术。手术在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进行。均取肘后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后,与肘内侧小心游离尺神经后以橡皮条保护。将肱三头肌及其腱膜作舌壮切开后翻开显露骨折端,清楚骨折块间软组织,将内髁及外髁骨折块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若骨折块较多时则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将其简单化并临时固定。将巩固髁间骨折变为肱骨髁上骨折。最后将骨折远端与近端复位满意后,于骨折处后方置入大小合适的解剖型钢板,中心固定钳临时固定,钻孔及拧入螺钉,拔除克氏针,被动活动肘关节,检查内固定是否牢靠及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的标准[1]为:恢复肱骨远端三角形结构的完整性和关节软骨面的平整;恢复鹰嘴窝、冠壮窝和桡骨窝的解剖形状;恢复巩固远端的前倾角。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妥善缝合肱三头肌断端,常规将尺神经前置于皮下,然后缝合切口。术后石膏托制动于屈肘90°位3周左右。术后1周左右定期取下石膏做轻柔的主动及被动练习。术后3周左右伤口软组织修复后去除石膏外固定,逐渐加大锻炼活动幅度。

2结果

伤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复查X光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讨论

3.1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现状与问题肱骨髁间骨折是青壮年严重的肘部损伤之一,但50~60岁的伤者也时常可。由于损伤程度的差异,以及所采取治疗措施是否合宜,其最终结果相差很大。尤其是错位型肱骨髁间骨折,多有骨折块旋转及关节面损伤,非手术疗法很难得到满意复位。目前临床上对该种骨折治疗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2]:双侧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双钢板固定;解剖型钢板固定。但双侧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欠牢固,且容易发生远期松动及克氏移位,对于粉碎性髁间骨折,其应用仍受限制。双钢板固定目前许多学者主张应用,但该方法操作复杂,且对于严重粉碎的髁间骨折仍不能达到坚强有效的固定。

3.2解剖钢板应用分析解剖型钢板从形态上与肱骨下段及髁部较为贴合匹配,个别病人解剖特异只需稍加预弯调整,使用方便。该钢板紧贴肱骨内外髁后方扩展成人字型,可有效控制内外髁骨折块的分离及上下、旋转移位趋势。而且解剖解剖型钢板的两翼对肱骨内外上髁有一定的把持力,从而使内外髁骨折块通过钢板与骨折端连为一体,达到了骨折块的满意复位及肱骨滑车的光滑完整。

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较好解决了骨折块的稳定,尤其是钛合金钢板,可以简化手术程序,减少内固定物的体积,更利于骨折块的精确对位,减少了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及刺激。良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后就可免除外固定,即使是Ⅳ型骨折也能连成完整的骨体,所以在手术后5~7 d就可间断进行关节活动,如此能促进肿胀消退及瘢痕软化,有效防止粘连而最终取得优良效果。

3.3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骨折固定后早期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她能有效避免肘关节粘连及僵直,防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及关节内粘连。MULLER指出:活动的肘关节可使固定钢板起到类似张力带的作用,促进骨折的愈合。本组9例病人均在术后1周伤处肿胀逐渐消退后开始做间歇、轻柔的主动和被动练习。本人在临床中总结认为[3]:一定要指导和鼓励患者做正确的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兼顾前臂旋转功能的锻炼方法。尤其强调早期锻炼要循序渐进,以减少对肱三头肌缝合处的张力,避免张力活动引起关节周围出血和纤维化,降低关节的活动能力。

本文报告的9例病人近期疗效良好,但因病例数量较少,关于远期的肘内翻和周围骨化等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进行讨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G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下一篇:25例胃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