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30 05:34:08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据笔者调查,当今小学的习作能力普遍低下,在众多学生心目中作文是件苦差事。每逢作文课,学生总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搜索枯肠、东拼西凑。为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感情,让学生喜欢作文,不再对作文望而生畏,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一、加大阅读与欣赏力度,积累语言与写法

1. 通过阅读实践,培养欣赏能力,丰富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语言是学生习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传情达意的基本工具。笔者认为学生语言的积累重在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常常着重引导学生欣赏、体会、积累课文的精彩语句及点睛之笔,鼓励学生熟读成诵并练习运用,借以丰富语言积累。同时,笔者还注重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如摘录文章精彩的语句,记录自己的感受等。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贴切与美妙,为学生习作奠定语言基础。

2. 加强阅读指导,关注文本形式,丰富“章法”积累。《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文本形式,要注重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就会积累许多写作知识,丰富“章法”积累。笔者在讲授每篇课文前,喜欢让学生根据题目让学生来猜测文章的内容,然后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并跟自己的猜测进行对照,借以体会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课文后,学生通过对具体段落的赏析,真切地感受到了怎样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课后便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尝试着写一处熟悉的风景,通过这种“读写搭桥”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

二、观察生活与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1.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敏于感悟,丰富见闻与体验。观察是“智慧的眼睛”,是学生储备写作材料的路径之一。激发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对学生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习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敏于感悟。例如,天气的变化、大自然景物的变化、社区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衣着和心情的变化、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观察的习作素材。学会了观察,就拓宽了收集素材的渠道,就会丰富自己的见闻与体验,就会充盈学生的习作素材库。

2. 鼓励学生运用“随身记”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丰富思想和情感储备。《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事情,而一些小事情往往能反映出大问题,揭示出大道理,这些都是好的习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把每日的所见、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丰富思想和情感储备。

三、运用范文指导习作,让学生有“法”可循

教师应结合一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让学生知道习作素材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秋游活动、举行拔河比赛、去敬老院做公益活动等,以此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去获取习作素材。活动过后指导学生把经历过的事情写清楚,把自己当时的感受想法及时记录下来。教师要结合所举行的活动,运用经典范文或教师下水作文进行习作指导,化难为易,让学生有“法”可循。譬如,春天的校园里杨花柳絮到处飞扬,好像大热天里飘起了雪花,但它们完全不如雪花那么纯洁,那么讨人喜爱,它给人们带来的是骚扰和烦心。于是笔者就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观察地上及空中的小毛毛,让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为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笔者写了下水文《可恶的小毛毛》。“小毛毛侵占了我的办公桌面。它们结成伴儿,窝成一团,在桌面上得意地游荡着,不忍离去。它们可能在想:这几天主人怎么没来呀?瞧,主人的桌面多么宽阔而又平整呀,何不把它当成咱们的运动场呢?小毛毛侵占了办公室光滑的水磨石地面,尤其喜欢在角落里逗留,靠椅背后的墙拐角那一片地方更是小毛毛聚众停息的领地。它们窝成的团儿更大,像一团团白色的绒球。我移动脚步走向它们,它们就贴着地面晃动着,似乎在向我示威。我伸出手去捉拿它们,它们吓得四散逃跑,不再抱成一团。它们粘在我裤腿上,附在我头发上,或钻进我的肚子里。”在这个片断中,笔者把小毛毛当作人来写,赋予小毛毛以人的心理及行为,写得生动富有情趣,学生读后从中悟出了一些写作方法。

四、发挥评价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习作潜能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而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则离不开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过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记忆: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文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竟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于永正老师忆及这则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赏识及期待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理想的种子,甚至创造出奇迹。

作文评语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常用的评语有鼓励式、谈心式、商量式、启发式等。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习作,不宜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评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以商量、鼓励、赞美、启发的语气给学生的习作下评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跟学生一起探讨习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以肯定的语气去激励学生习作的精彩之处,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批阅作文时,笔者总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分类进行批改,尽量避免在优秀习作的面纱掩盖下忽略了对后进学生闪光点的发现。笔者耐心而细致地阅读后进学生的作品,努力发现习作中的亮点和进步,哪怕只是一个词、一句话,都及时标出,或画上一些简笔画,如翘起的大拇指、一朵小红花、一张笑脸,以示赞赏和鼓励。保护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作文批阅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学生的作品。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思想;对于师生交往来说,又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

综上所述,只要多阅读,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交流,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及时指导,激励评价,树立起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逐渐地培养起来,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如泉、笔下生辉。

上一篇:低年级古诗教学小议 下一篇:依托文本 巧设方法 随文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