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职业道德的守夜人

时间:2022-10-30 04:59:14

谁是职业道德的守夜人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提到事关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

一条微博引发的争论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压一直在降,半夜很可能要起床收尸,这大冷天我暖个被窝也不容易,等我下班再死啊。”2011年2月22日晚,汕头市某医院的一名李姓护士的这条微博,在网上流传开来,激起了众怒。

李某的微博中还记录着这样一些让人寒心的文字。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压在往下跌,半夜极有可能得起床收尸。我未雨绸缪,殡仪馆的电话也问好了,但还是希望她能顶过今晚,这大冷天的,我暖个被窝也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

“事实证明我的RP(人品)实在太好了呀,昨晚家属无数次要求拔掉输液管让病人安心而去,我一再拒绝,硬是把她的生命延续到了今天。在我下班的时刻她开始吐血,估计也就这几个小时的事了,反正不关我的事了,我下班了。”

李某身为护士,但对病人的生死却如此冷漠,一心只盼着下班,病人吐血也和自己毫无关系。汕头市该医院立刻成立了由医院医务科、监察室组成的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现已对李某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停止了李某的处方权,调离临床岗位。院领导表示一定对此事高度重视,同时代表院方对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对该院医护人员的言行深感歉意。

李某自己宣称,网络流传的微博确实是本人的,但是已经被盗用,原来自己的密码已经无法登录,文字部分是他人强加给自己的。自己已经就此事向警方报了案。

本刊观点

这位“白衣天使”的言行,已经很像“撒旦”,不过,在愕然愤然之余,我们还应该有些更深广的反思。

其一,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喊了多年,给人的感觉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下,任何地方的一二流医院,都是在公有体制下养大的,在设施与人才等资源占有上,握有“先天性”优势,但行政力量对它们的支配约束力,早已经每况愈下。另外,市场经济之下,医院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经济细胞,如果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它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惜行政的手与市场的手都在管,又都管不到位,医疗资源的垄断必然导致市场垄断,于是它收费很慷慨,服务很吝啬,各种医疗事故不断花样翻新,医患关系的尖锐程度已经形同冰炭。

其二,职业道德的高下,取决于一般道德水准,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平时毫无道德感的人,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理,在一个道德严重匮乏的环境中,不可能突然跑出一个纯洁的天使。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群中存在一种巨大的传递互动效应,无论行善还是作恶,如果仅仅视作个人品质使然,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这位护士,如果她的院长也不敬业,甚至不免营私舞弊;如果她经常看到城管执法时,驱赶小商贩就像驱赶一群无助的羊;如果她住的地方正在拆迁,而地产商开着推土机前来对付钉子户时,那样子很像开坦克……此类“如果”,可以轻松地罗列出很多,那么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这位护士的冷漠就不难“理解”。换言之,我们可以谴责她,但同时也该到这面镜子里照照自己,好随时洗去脸上的污垢。显然,这一回她做了“花”,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意义上做着绿叶。

其三,卢梭说,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就是说,道德不是天外之物,不是无源之水,它是信仰的衍生物,是人格的副产品。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支撑其道德感的是核心价值理念,是一套复杂的文化系统。百年来,以儒家忠孝为主体的传统伦理早已荡然;最近二十年,一种双重的新旧交替所带来的空前无序,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空心萝卜”,拜金主义飞流直下,解构并“消费”一切蔚成时尚,道德感的日益缺失,其实是信仰的普遍匮乏使然。明乎此,无论是个人私德还是社会公德的重建,其根本着力点应是铺下身子来扎扎实实搞文化建设。

(乌耕)

上一篇:女村官夏竹风,从政之路柳暗花明 下一篇:皮大衣(外1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