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时间:2022-10-30 04:12:08

例谈新课程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并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宽松的教学课堂,尽心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发现新知不断改进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的过程。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就要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不断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如:在讲“游戏公平吗?”从实际游戏入手,创设如下情境问题:

1、小明和小丽都想去看明星演唱会,但只有一张票,小明提议采用如下办法决定到底谁去:任意掷一枚均匀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自己去,小明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同学们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创设如下情境问题:

2、如果连续抛硬币十次,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多少?猜猜看。

3、这一结果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

4、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想不一致,你还能做些什么使得结果与你的预想一致呢?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各种各样,妙趣横生,既在情景游戏中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学习空间

参与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新课程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途经。

三、组织探究学习,构造数学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学习是构建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问,提供探索契机,诱发学生强烈探究的热情,教给他们探究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

四、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如在进行“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x+2)(x-2) 2)(3a+1)(3a-1)

3)(x-5y)(x+5y) 4)(100+1)(100-1)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在展示了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平方差公式进行深化和拓展,让他们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题目,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此时进行的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五、合理使用电教,开拓学生视野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创造性的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想象的发展思维。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事先不告诉学生立体图形的定义,而是先让每组同学将自制模具或搜集好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球、锥体等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学生总结出 “长长的”、 “平平的”、 “圆圆的”、“光光的”、“能滚动”、 “有尖角”、“有六个面”、 “有两面平的”等的基础上,教师再把一个个抽象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球体等立体图形,通过电脑动画展现在大屏幕上,对这些概念进一步抽象提升,学生对它的理解已不再困难,面对大屏幕上出示的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学生也能按照概念将它们归类。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需要在教学中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总结出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学生学习服务,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 下一篇:特殊的数学课堂显示特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