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30 03:55:47

关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 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是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时期生产与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学;提高质量;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中职开始扩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职教育走出困境,加速发展,良性循环。但在中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受“普高热”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受到很大冲击,生源素质相对降低。为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增强学校竞争和生存能力,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我们认为:当前中职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中职教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参加对口高职、成人高考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

二、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质量观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正确的质量观作引导。当前,对中职教学及其质量存在以下一些模糊观点。

1、教学无用观

认为中职学校既然是抓就业,只要用工单位需要学生,何时需要何时输送。教学只是做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与短,教与不教。教好与教差,都没有什么关系。

2、教学少用观

认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最多只有30%的所学知识技能用得上,因而中职学校不用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不用认真扎实地抓教学质量。

3、单纯理论观

认为中职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即教学质量。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

4、单纯教学观

认为中职学校只管教学,不必管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以上四种观点对中职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它误导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方向,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改革严重阻碍,必须纠偏矫正。

中职学校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中职教学不能不要高的教学质量。对此,教育部曾作出过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正确而科学的中职教学质量观是什么,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提倡铸师魂、修师德、创建最佳的教师形象;提倡为人师表、奋发争先、无私奉献、敬业爱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是加强继续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做到多才多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四、向“两个课堂”要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必须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职的课堂不仅包括知识教学课堂,也包括技能培养(实践――实验、实作、实训、实习)课堂。这也就是说要向“两个课堂”要质量,要向师生的教和学要质量。因而,必须高度重视“两个课堂”,不能有所偏废,尤其不能忽视实践课堂的作用。

中职学校不仅要做好常规的教学工作,开展好“两个课堂”的“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的“三课”活动,更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开展“两个课堂”的创新教学。这其中重要的是改革教学方法,可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认知 规律 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还可以通过“BTEC”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实践活动,探索“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学习与生产零距离”、“评价与生产零距离”的教学新模式,走出一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将紧紧围绕新的社会需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 下一篇: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