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尼采哲学中“死亡问题”之探讨

时间:2022-10-30 03:37:02

对尼采哲学中“死亡问题”之探讨

摘要:死亡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尼采在他意志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论述死亡问题,并以区分个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本体(意志)为前提,结合他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学说,提出了一种关涉个体的、洋溢着生命热情的死亡观,在西方死亡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死亡哲学;意志主义;生命本体;成功之死

“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当人不仅把死亡看作一个偶然发生的物理事件,而把它视为一个与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一种对于人生具有规定性和超越性的特质来反思和考察时,死亡问题就有了哲学的性质。尼采把生和死结合起来思考,提倡创造性的“生”和有意义的“死”,赋予死亡以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尼采哲学中“意志”和“死亡”的关系

尼采是明确的从“意志”的高度和人的生存欲望的角度探讨死亡问题的。由于“意志”在尼采哲学中被赋予了本体的地位,那么从意志出发来讨论死亡问题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尼采把世界和生命的本体称为“强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形而上的本体。“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没有,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么,死亡对意志意味着什?死亡宣布了肉体活动的终结,而尼采又是反对“灵魂不死”的。是否可以因此说死亡对尼采而言意味着对个体生命意志的否定,是意志的对立面而完全只有否定的、消极的意义了?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死亡在尼采哲学中带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而个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作为本体的意志的存在方式是“永恒轮回”。尼采把整个世界看成是“强力意志”不断自我生成和毁灭的一个流变过程,世界万物都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而“强力意志”本身是永恒存在,不会消亡的。“一切走开了,一切又回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一切死去,一切又开花,存在之年岁永远在跑”可以说,个体生命的死亡或毁灭是本体意志自我毁灭和生成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对强力意志的回归和成全。但是尼采并不认为死亡仅仅是个体生命成全作为本体的意志的手段,认为个体生命不值得留恋而应该主动寻求死亡,把死亡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回归、成全作为本体的意志。相反,他特别提倡珍视人的现世生命,强调求生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宣扬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人生观。在尼采看来,个体生命现象也是“意志”,而本体的“意志”并不排斥个体的“意志”。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弘扬和彰显个体的生命力,高扬生命意志以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将个体的生命力发展到极致既是对个体“生命意志”的肯定,也是对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的成全和回归。反过来说,个体“生命意志”的勃发正是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的表现,二者是统一的。这样,“死亡”对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来说是自我流转、自我生成的表现;对个体生命来说是属于人的一种规定性和超越性,是个体生命得以获得永恒价值的必要途径。所以,就这两方面来说,死亡都被赋予了肯定的意义。

二、尼采的死亡观

尼采的死亡观既有对叔本华的继承,但重在批判和超越。他宣扬一种“个体性的、超越的死”和“成功之死”。

尼采同叔本华一样,对死亡有着清晰的意识,在把死亡作为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可以确定意识到的生命的特性这一点上,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观点。叔本华认为“死亡是总是站在人的后面的人的影子,尼采也说“虽然大家都想在将来独占鳌头成为第一流,对一切来说唯一可以肯定的事,这就使死亡”。

在叔本华那里,死亡只具有消极、否定的意义。他认为人生既然充满痛苦又不免死亡,只有反过来追寻死亡以了结生命。“如果死亡终于到来而解散了意志这一现象,那么,死,作为渴望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的了”。这一点是尼采不能苟同并激烈批判的。尼采并不因人生有痛苦和死亡的必然性而否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是提倡在深刻意识到生命之沉重和有限性的情况下去接受和肯定生命,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积极生活和创造价值以追求生命的伟大和永恒的意义。“我从心底里喜爱的只有生命—确实,即使在我恨生命时,我也最爱生命”,可见叔本华鼓吹悲观主义,否定生命意志,他的生命意志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意志”;而与此相反的,尼采提倡的才是真正的“生命意志”。可以说,叔本华看到人生的悲苦和必死而“重死”;尼采看到人生的苦难和局限而“重生”,前者寻求、渴望死亡,后者克服、超越死亡。二者在对死亡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尼采强调人和死亡的个体性。他的“超人”学说不仅强调人对自己族类本质的超越,也强调人对自身局限性的克服和超越。“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标,人之所以可爱乃是因为他是过渡和一种毁灭”,尼采特别看重个体。“个体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创造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在尼采看来个体具有个性、否定、创新、超出一般等特质,而族类总是代表一般和普遍,陈旧和落后,不具备个体的优越性特点,很难自我超越和克服。以他的个体性和超人学说为前提,尼采讨论了死亡的不同类型问题。“通过对死亡及其意义的思索,会蓦然的发现我们的死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个体总是以他独特的死亡回应他的人生,死亡作为对自己的超越和完成具有区别于他人的意义。尼采提倡和颂扬一种“超人”的生死观,因为超人在其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充盈的创造力支配下能够在终有一死的人生中创造出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超人的“生”是不断创造“不死的价值”,超人的“死”也因其创造的不死的价值而超越了“死”。因此尼采说“生存是一直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趋向死亡的东西”。

尼采提出“自愿的死”和“成功之死”。“自愿的死”,也是“自由的死”和“在适当的时候死去”。他说“要获得光荣的人,必须及时根荣誉告别,而且练习这种难度大的本领:再恰当的时候—离去”。“死的其时”,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后死去。他呼吁“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美德还应该发出灿烂的光辉,像围绕着地球的夕晖,否则你们的死就是失败”,他所谓“失败的死”,应该是指无创造的,不能自我超越和克服的,不能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的碌碌无为的、卑微渺小的死,与此相对的我们成为“成功之死”。可见,尼采强调的是死要伟大而有意义,这与他积极有为、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是统一的。

三、尼采死亡哲学的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论述,尼采死亡哲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尼采从意志的高度讨论死亡问题,将“死”与“生”结合起来考察,赋予“死”以肯定和积极的正面意义,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传统价值崩溃,虚无主义弥漫的环境下难能可贵。

(二)尼采的死亡哲学落脚点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他的死亡观和他提倡的的人生观是统一的。

(三)尼采强调个体的死亡和超越的死亡,是一种积极而充满生命热情的“死亡观”也是“生命观”,宣扬和提倡了人的高贵性,具有启发和勉励人不断奋斗和超越自己、穷尽人生的可能性,创造伟大意义和价值的说教意义。(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684页。

②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第一版259页。

③尼采《快乐的科学》余鸿荣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187页。

④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524页。

⑤同121页。

⑥同第10页。

⑦同456节。

⑧同152节。

⑨同第78页。

⑩同第79页。

上一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课前导入微探 下一篇:音乐治疗对大学生体育测试焦虑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