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高三年级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作文

时间:2022-10-30 02:47:09

衢州市高三年级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作“有用”或“无用”的价值判断。比如,一张演唱会门票,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是大大的“有用”,从不听歌的人却丝毫不感兴趣;教辅书在同学们备考时十分“有用”,毕业后可能就“无用”了;“无用”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有用”的肥料、沼气……“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界定呢?

对“有用”和“无用”的讨论,可以引申至对“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学、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考查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写作立意】

材料中莫言的话强调了文学的“无用之用”;庄子的话表明人们往往只看到“有用”的事物的用处,却忽视了貌似“无用”的事物的用处;乔布斯的话表明他认为哲人思想的价值远超过科学,强调了哲学的“有用”。

综合材料,可以写“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两者如何转化”“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有用与无用”等。

也可以从“对某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写“价值观不同导致对‘有用’与‘无用’认知的区别”。

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可以倡导“无用之用”,但写作时要把握好度。

单纯地肯定或否定“有用”或“无用”,写“带来快乐的是‘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就偏离了题意。如果通篇论述文学或精神的重要性,未涉及“有用与无用”,更是离题万里。

【评分标准】

写“无用是有用的基石”“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等,辩证看待“有用”与“无用”,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可得50分以上。

能围绕“无用与有用”“文学、科学的有用与无用”行文,文从字顺,可得 42~49分。

文章只写到了“有用”“无用”两者之一,只能得36~41分。

未涉及“有用”或“无用”,套作痕迹明显的,得分不超过36分。

衢州第二中学 彭 建 人生不是拿来用的

衢州考生

天下了一场大雪,小男孩冲出家门,在街道上欢快地堆起了雪人。他完成后还未顾及擦去脸上的汗水就兴奋地请他妈妈出来欣赏他的成果。他妈妈看了一眼,说“你这样做有什么用”便转身回家,只留下小男孩怔怔地看着那一个雪人。

我想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拿来用的,小男孩从堆雪人中获得了快乐,那便是最大的价值。《死亡诗社》里说:“法律、医学、科学,这些都很重要、很崇高,但是只有诗歌、艺术、爱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人一生所做的许多事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阅读是无用的。许多人寄希望于看一本书来生财,希望通过看一本书变得能言善辩。在我看来,这样的阅读是无用的,甚至说算不上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激荡。阅读就好像推开一扇窗去看这个世界,它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

阅读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支柱,为我们提供力量。杨绛在经历的时候,在牛棚、在昏暗的烛光下,她都坚持阅读。边上的人说她这样有什么用,根本不会改变现状。可是我想,杨绛先生在那个黑暗时期,正是通过阅读来寻找一种解脱,给自己以活下去的勇气,让自己的精神不萎靡,热爱生活。看似无用,实则帮助了她渡过难关。我读史铁生,可以感受到他残缺的身躯上有着健全的人格,他对生与死的思考穿越时空,给许多人启迪。

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某个时期的心境被他人表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心的历程中原来有人陪伴,自己不再是在黑暗中的踽踽独行者。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疯狂的屠杀,他们除了黑面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食粮,在黑暗的地下室通过阅读来获得绿色的希望。还有安妮通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遭遇,使后人更加深刻体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并不会在今天阅读一本书,明天就成为一位大文豪。它是抽丝剥茧的,使每个人悄悄成为他自己。

阅读或许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财富、权力、名誉,但我们做事情不能总是带着功利化的思想,人生不是拿来用的。正如高考、高三,它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所学的知识或许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但老师常说高三培养的是我们的习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这就是无用中的大用,这些品质会帮助我们在以后走向更好的人生。

所以在无用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给自己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得分: 53分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的命意来立意行文,从现象切入所要议论的话题,用递进式的结构推进议论的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材料的运用,作者把材料作为自己评论的一部分来印证观点,使之与自己的思考合二为一,避免了为用材料而用材料的弊端。全文始终围绕着“阅读无用中的大用”这一话题展开,议论焦点集中,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个性化思考。不足之处在于文章语言表述比较一般,标题的表意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斟酌。 无用处便有花开

衢州考生

当亚历山大大帝挟着征服的余威走向第欧根尼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气势会被哲人一句“我在思考,请别挡我的阳光”瞬间消解。或许哲人的思考远比不上王者的利剑有用处,可历史却无数次证明,前者才能永恒。

而生于现代的我们,生命裹挟在实用科技的洪流中,更像是一途灰色的逆旅。追求“有用”之余,我们又是否看到,“无用”处更有花开?

很多人都曾领略过“无用”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的美妙,至今犹记灯下捧书畅读,仿佛整个世界就捧在手中。这一定是“有用”的科技带不来的,因为那些“无用”的存在,直接触及人的心性。在“无用”中徜徉,本身就是修明心智、获得智慧启迪的过程。就如孔子,生逢春秋混战、礼崩乐坏,而他却从“无用”的文学典籍中修炼出宽厚、雅致而坚韧的品格。历史尘氛散去,我们也就看到了“仁”的闪光。

当少年时的戴高乐将军捧起名人传记与思想著作时,他不会想到从中学到的品质能引领他改变法兰西的命运。“无用”之花潜移默化地开放在心的深处,它并不实用却随着读懂它的那颗心一道出征,最终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决定着一切。唯有领略过“无用”之美的个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吧。

其实不仅是个人,整个时代也缺不了“无用”的玫瑰。一个孕育着转机与进步的时代,一定是文艺思想繁荣的时代。看见19世纪欧洲君主制的腐化堕落,可也听见了莫扎特的弦音,听见肖邦琴键的怒吼。“无用”的音乐,无声昭示着新的时代。也许人们还沉浸在科技革命的喜悦中浑然不觉,可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却在“无用”中觉醒,随即,1848年的大革命将历史带往新的航程。

科技等“有用”的存在,可以如同“无用”那样美,那样有力量,有用的核武器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但能为时代做证的,只有那些文学艺术与思想著作。我们或许忘记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可是梭罗的《神的一滴》却仍在心中流淌;我们或许数不出乔布斯的创意,可却能记住那位带着我们的童年去追梦的老人,记住宫崎骏用画笔留下的美丽世界的证明。那直达内心深处的震撼,那“无用”处的鲜花,必将在绽放之日,让个人乃至时代为之倾倒。

岁月的磨洗,会留下时间的玫瑰永远绽放。你是否看见,“无用”处更有花开?

得分: 52分

点评: 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大气的思考、结构、论据选用表明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全文围绕“无用处便有花开”这一观点,从历史人物与事件入笔,在比较中通过问句入题,然后用文学艺术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作用来谈“无用”的“有用”,其间又通过多种不同层面的比照来强化议论、深化观点。结尾处用了比喻和问句收束全文,升华文章主旨,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整篇文章话题集中,观点明确,层层深入,思路清晰。不足之处在于文中有些概念不一致,如标题为“无用处便有花开”,而文中多处表述是“无用处更有花开”,“便有”“更有”意思不同。此外,对论据的分析还可再强化一些。 岂能无用

衢州考生

留下有用的,抛弃无用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有用和无用,我们是如何区分的?

我们可以说音乐没有产生实质的收益,是无用的;而药品能助人痊愈,是有用的。但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吃了药病情不见好,听了音乐心情舒缓症状减轻,此时我们又可以说音乐是有用的,而药品却是无用的了。那么,“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划分呢?

其实,存在即合理,世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些东西被人认为无用,或许是因为其价值内敛,未被人发掘。卞和献宝于楚王,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足,只因楚王认为此玉低劣、无用。后来这块美玉的价值被人所知,制成的和氏璧一度成为镇国之宝。无独有偶,陆子刚的雕玉之法空前绝后,但在其成名之前被同乡人嘲笑,说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很多时候,有用之物只是披上了一层无用的外纱。许多人识不清本质,弃之一旁,但总有人慧眼见天下,发掘了有用的价值。“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发现价值也是如此。

有用与无用只是相对而言,或许那些你眼中的无用之物换个地方就是无价之宝。达尔文青年时曾被迫就读医学院,但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达尔文对医学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当时人们都不看好他,认为他颓废无用。但如你我所知,重新研究生物的达尔文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我坚信不疑。厨余垃圾加些糖发酵几天就成为清洁剂;家畜粪便倒进沼气池就能生产沼气用于燃烧。所以有些东西被你认为无用,或许只是没有给它找一个对的位置。

有人认为产生物质效应的是为有用,其余则为无用。这种说法如何能站得住脚?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幸福能产生物质效应么?我们又怎能说幸福是无用的呢?文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美术、音乐,让我们醉心于自然、醉心于艺术、醉心于内心。这些,都是有用的,无价的。更确切地说,这些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人当知有用之用,而只要去发现、去理解,就能知无用之用矣。

得分: 49分

点评: 文章围绕着“有用和无用”展开议论,提出了“貌似无用的东西价值一旦被发现即成了有用的”这一观点,立意扣住了材料的基本思想。“有用”和“无用”是一组对立的关系,因此,说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写作的重点。作者采用辩证说理的方法阐述,加之多角度选用论据进行论证,将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以及“有用”和“无用”的转化分析得比较清楚,这表明作者具有较强的分析说理能力。生活化的论据,如服药、垃圾再利用等,直观、新颖,富有个性化特点,值得学习。如果在语言表述上再严谨些、标题再艺术化些,那么文章就比较完美了。

上一篇:金丽衢十二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作文 下一篇:符史宝 南海渔民“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