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和古今的差异是物候的表现还是决定因素?

时间:2022-04-07 01:50:03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根据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编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随文学习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必花太多时间在科普知识细节上纠缠,但如果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其他书籍的表述不一致,势必成教和学的困惑。

课文中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查阅《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原文,确实用数字列举出这四个决定因素,同时进行了分条说明。

课文中关于经度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似乎应是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表现,不是决定因素。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质疑,一个原因是编者改编原作有欠妥之处,另一个原因是与地理学科相关内容不一致。

一、关于经度差异的问题

课文用一个自然段讲关于经度差异的问题。第一句说“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接着分析同纬度沿海春天来临比内陆迟若干天的原因,然后举纬度接近的临海大连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开得迟、临海烟台的苹果开花比济南迟的例子。发现这个自然段第二句起并没有围绕经度差异影响物候来说明,其实在说海陆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在《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我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我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我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

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可以看出,作者本人也是说明了物候在经度的差异是表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气候强弱、地形、寒潮、风暴、高下等。可以看出编者保留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这个内容,但后面的说明却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与地理学科上的说法不一致。物候来临的迟早与气候来临的迟早直接相关。广东版七年级地理书第四章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栏目中说“造成世界各地气候差异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高中地理上讲物候线时说太阳辐射(纬度)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物候差异,海陆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对气温影响)导致近海与内陆的物候差异。初高中地理教材都指出海陆差异是影响气候或物候的因素。

编者采用海陆差异来分析原因和举例说明,却没改作者原来的说法,因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笔者建议将“经度的差异”改成“海陆的差异”,以免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说法不一,进而给教师和学生造成困惑。

二、关于古今的差异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中只举了英国南部1921年到1930年比1741年到1750年的春天提前了九天的例子,却没有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读者阅读后感觉古今的差异只是表现,不是影响物候的因素。那么造成英国南部物候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原文是这样写的: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西洋马加莱的观点认为物候呈周期波动,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竺可桢用“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的语句,可以看出他不反对此观点。至于英国南部1921~1930年比1741~1750年物候提前9天,他未明确说是太阳黑子周期影响造成的,但根据文意可以看出他估计与此有关。

网络上有位叫“芷水兰心”的在博客中也认为古今差异只是表现,不是决定因素,并认为第四个影响因素是工业发展造成气候环境变化,他的观点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说法就是“人类活动”。只不过他分析说英国南部是老工业基地的说法欠妥,老工业基地应是英国北部。

那么就有两种观点了,一种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影响的结果,另一种认为是人类活动影响结果。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高中不同版本的地理书中均有讲述。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的内容出现在《高中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影响地球”栏目中,其中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影响地球降水是与物候来临迟早最直接相关的内容。“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在高中地理地图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也讲到,同样与物候有关。

这两种观点都似乎有道理,很难取舍。物候呈周期波动与太阳黑子周期活动有关是物候观测与天文观测的最新发现,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活动影响物候又是几个世纪来呈现的总趋势,也不能说没有根据。“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①“近100年来全球变暖的两个主要时期为1910年~1945年和1976年至今。”②1921~1930年英国南部的物候观测正处于这一全球变暖的时期。“气候变化使植物开始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植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表现为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夏季物候期推迟,植物生长季长度延长(主要是由于春季物候的提早到来)。据分析,植物生长季长度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全球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加,从而引起的气候变暖所致。”③19世纪末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外殖民扩张,人们的活动也促进了全球变暖。

到底是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还是人类活动,还需要长期观测和科学研究。但有一点应明确的是古今差异是表现,不是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动植物观测年报》,1965年,第1-11页。

③徐雨晴,陆佩玲,于强:《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4年1月第26卷第1期132页。

[作者通联:四川德阳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温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作文 下一篇:浙江省新高考十二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