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30 01:38:19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013-02

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了解职业、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正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它应当是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训与提升、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生涯辅导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就业;创业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从原来的学历就业转变为了能力就业,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从容和优越感,逐渐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厌学、沉迷网络、自杀、行凶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行为背后最主要的一项原因就是目标的缺失,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涯目标,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甚至厌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为应对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生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使他们掌握求职和职业发展的技巧,了解创业流程,学会调整自己和自我管理。

现代大学生教育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服务。本文探讨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明确了学校、家庭、企业和大学生自身所承担的角色,但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为大学生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还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是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训与提升、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生涯辅导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与服务体系。按照上述思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可以分成五大模块:课程体系建设、职场实习实践、学生主题活动、个体辅导、家长学苑,如图1所示:

五大模块中,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当前我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各方对这一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尤其大学生对这一教育的认可度不到位,被动学习的状态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职业生涯教育要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探索发展,必须结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的特点,从大众的习惯性的课堂教育这种接受方式出发,通过课堂教学,按照一定的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推广和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最终让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职业教育到主动关心自身的职业发展。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1.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原则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理念,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使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主,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阶段以及毕业后几年内的个人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两种意识,即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业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真正明白就业是自己的事,不是政府、学校、家长的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是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学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树立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大学阶段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学习与能力培养计划,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2.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

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应内容与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有机结合,分年级建立一个全程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有五门课程组成。

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同时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帮助学生探寻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为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

二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时间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实现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开设《大学生KBA创业基础》。课程通过八个教学模块,力图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佣,了解创办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时间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年级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培养和指导学生去探索替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简历及求职信写作的原则和要求,熟悉多种不同的面试过程并掌握一些面试的技巧,使学生在面临职场竞争时,发挥所长、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四年级开设《职场适应与发展》。内容包括组织参加各类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及时更新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让学生理性就业;开展个人就业咨询;职场角色转换及心理调试等。

二、职场体验实习实践

职场体验实习实践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通过招聘、应聘或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等方式,让大学生早日进入职业情境。

1.招聘实习。

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招聘工作。这种体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未能被聘用的大学生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对比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变被动接受各种知识为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应聘实习。

应聘实习主要是让低年级的学生提前参与毕业生的各类招聘会,以应聘者的身份观察企业招聘的过程和毕业生应聘的状况,体验应聘者的心态,对比自己引发就业期望的思考:我需要什么样的单位,我毕业后能去哪里?想去哪里?我的条件具备了吗?等等。

3.岗位实习。

结合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体验式或观摩式实习,学生从中能直接或近距离感受到每一个具体岗位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还能感受到与同学关系不一样的同事关系该如何维系;同时还可以借助这样的岗位实习,感受就业理想与现实究竟有多大差别,从而逐渐清晰自己的就业目标。

三、学生主题活动

配合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学生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强、影响范围广的优点。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教学,学生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虽然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互动活动,但毕竟由于时间、场地的诸多限制,使得很多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消化吸收的机会,久而久之学过的内容会淡忘,课堂上点燃的激情会淡漠。所以要积极地把职业生涯教育中许多有关的互动活动,通过活动放大,成为校园里的学生各种主题活动,不断地强化职业发展意识、扩大参与面,促进职业生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目前我们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载体,但是活动的形式优点偏离了活动的内容,职业规划大赛已然演变成了演讲比赛。所以,在开展的活动中,过程一定要围绕主题,否则引起到负面效应。另外职业核心能力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场模拟小品大赛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四、个体生涯辅导

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生涯辅导是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它面向的是有需要的学生个体。目前,这块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是覆盖面不大,很多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有心里有问题的才会去接受辅导。所以这块工作首要的是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生涯辅导每个人都需要,不是只有思想上有问题的才需要辅导,个体生涯辅导,实际上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是一对多,而个体辅导是一对一,这种形式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受益更大。

五、家长学苑

瑞典在学校内设置职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增强家长和学生对职业与培训选择的全面了解,请家长到学校听职业指导课,对家长进行职业与培训方面的宣传,使家长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和学习科目;安排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参观,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针对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在借鉴瑞典高校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我们特有的工作模块――家长学苑。

中国的家庭对孩子影响很大,每年大学新生报到,都有许多学生家长陪同,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学生的专业以后如何就业。这让我们意识到把家长纳入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家长会的形式,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一同成为学生的职业辅导师,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帮助孩子理性地从校园逐步走向职场。不仅在新生入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站或是书信的方式,向家长提供相关的知识、政策和辅导技巧,以此建立富有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与服务体系,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家长、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

[2]美、英、日国职业生涯教育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3]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1-62.

[4]曹红霞.略论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5]www1.省略/html/2006/29/2006291035718538.shtml

作者简介:陈抿名,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

上一篇:浅议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下一篇:“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