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时间:2022-10-30 12:38:29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摘要: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合理倒茬 、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等。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 高产 栽培

中图分类号:S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整地施肥

要求深翻30cm,耙细整平。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采用“三多”施肥方法:多施有机肥、多施钾肥、多施底肥。即: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作补充;一次性施足底肥,底肥施用量占肥料总量的80%左右;马铃薯属喜钾作物,N、P、K比例一般为2:1:4。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时,亩产2 500k2马铃薯需要施肥量为:有机肥(牛粪、鸡粪各占50%)2-2.5m3、磷酸二铵25—30kg、硫酸钾50kg、尿素10kg。

二、合理倒茬

土豆不宜连作,也不宜与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烟草:等进行轮作,还不宜与胡萝卜、甜菜等块根作物轮作。轮作年限最少在4年以上,在蔬菜区可与大葱、大蒜、芹菜等非茄科蔬菜轮作,也可与禾谷类、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以减轻病害发生。

三、选种

必须选用真正脱毒的种薯作种,不能用商品薯作种薯,选择品种应根据市场需要,选用宜销对路的品种。目前市场上马铃薯品种基本分三大类:1、食用型菜薯,如早大白,东农303,鲁引一号等。2、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如克新12号,克新13号,内薯7号,陇薯3号等。3、油炸型加工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布尔斑克等。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四、播种

1.种薯处理

1.1催芽:根据技术人员要求的储藏温度,将种薯放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检查,如果幼芽已经萌动并长到麦粒大小,取出置于温暖向阳处晒种,使幼芽绿化粗壮,播种前切块;如果芽眼还未萌动,可放在日光温室或其它温暖环境中进行催芽,以利于种薯尽快通过休眠,确保苗齐苗壮。

1.2切块:一般要求单块重量25g左右。小个种薯竖切,每个切块都带上顶部壮芽;大个种薯,从尾部开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顺序向顶部斜切,最后将顶部一分为二。切口要贴近芽眼,可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切块时最好用两把锋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轮换使用,病薯要严格淘汰,否则会造成病害的传播。种薯切完后,应及时播种。利用脱毒小薯整薯播种,可以充分利用顶端优势,防治切刀传播病菌、病毒,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比切块播种增产20%以上。

2播种方式

采用深播浅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按66.70em等行距开沟,深约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 667m2保苗5 000株,播种后覆土6~8cm,喷除草剂(乙草胺)随后盖好地膜,一般用130cm宽的地膜盖两行,或用 200cm宽地膜盖3行。待出苗后lOd左右揭膜,随苗生长培土2~3次,茎叶封行前培成大垄。

五、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

1.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突出一个“早”字,总的要求是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

2.管理的重点是,前期及时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后期注意排、灌,防止病虫害。马铃薯齐苗后应及时人工除草。

3.追肥宜早不宜晚,苗出齐80%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碳酸氢铵~0~750kg/hm2(或尿素225kg/hm2)左右,追肥后要及时灌水,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期,结合除草进行第2次培土、浇水,植株封垄前培完土,防止块茎外露变绿,可视植株长势决定第2次追肥,一般不追肥,若需要,可少量追施尿素,约150k~hm2。

4.马铃薯比较抗旱,但要获得高产就不能缺水,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0%-80%。

六、防治病虫害

1.晚疫病:叶片、地上茎、地下块茎均能受害。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尖和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片背面尤其明显。地上茎和叶柄发病,产生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表面叶产生白色霉状物,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干枯下垂,最后全株变黑。块茎受害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稍下陷,下层薯肉变为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品润干悬浮剂8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25%凯润乳油3000倍液等,根据天气和发病情况,上述药剂与天达2116混配交替使用,每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效果更佳。

2、早疫病。症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黑褐色,有同心纹,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引起整个叶片枯死及植株枯死。发病初期喷施25%瑞毒霉800倍或70%的代森锰锌600倍或50%多菌灵700倍加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可控制发展。

3.病毒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加大行距,缩小株距,高垄深沟,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减轻发病。2、防治蚜病。马铃薯出苗后,立即喷药,防治蚜虫。3、药剂防治。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防病效果较好。

4.地老虎地老虎种类很多,其中危害马铃薯的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白边地老虎。当幼苗长到10厘米左右时,靠近地面处的茎常被幼虫咬断,造成缺苗断垄现象;结薯期又咬食块茎,不仅造成减产,而且降低利用价值。

防治方法

(1)糖蜜诱杀利用糖蜜诱杀器和灯光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用50%嘧啶氧磷乳油制成5%的毒土,撒在幼苗基部和四周的土面上,或用4%敌百虫粉剂亩用 1-1.25千克拌细土15千克左右撒施,或将上述药量拌土 15-20千克,撒在植株行间再覆土。

(3)堆草诱杀傍晚用鲜草嫩茎叶切碎后拌人4%的敌百虫粉剂,每50千克原料(鲜草)拌药0.5-1千克,撒在垄间,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根结线虫:应实行轮作,在危害期用1000-1500倍天达阿维菌素灌根,每株50-100毫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七、收获与贮藏

马铃薯的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标志是a.叶色由绿变黄转枯;b.块茎脐部与着生的葡萄茎容易脱落;c.块茎表皮增厚,色泽变老。但是早熟品种可根据早上市的需要,适时早收。老窖要消毒,可用福尔马林液消毒,过3--5天后再下窑;严格选薯,汰除病薯;控制密度,易发芽的品种推高为0.5-1米,休眠期中等的堆高 1.5-2米;休眠期长的可堆高2-3米;控制温度、湿度,长期贮藏窑的温度最好在1—4℃之间,湿度在85%左右为宜;勤倒窖,在贮藏过程中,要常检查,一旦发现个别腐烂的要尽快倒窖,防治腐烂扩散。

上一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关注和协调好几种工作关系 下一篇: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