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消费签名有安全“短板”

时间:2022-10-30 12:17:52

银行卡消费签名有安全“短板”

据了解,当前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使用基本与国际接轨,消费交易确认只需要持卡人签名,不需出示证件,这确实给持卡人消费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国内的用卡环境存在如持卡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签名随意,商户收银员对持卡人用卡未认真审核等有待完善等问题,所以,易造成被盗卡,被抢卡成功冒用,发生持卡客户与商户间纠纷日益增多的事件。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民吴先生的银行卡失窃后被人在超市盗刷了2740余元,吴先生认为,超市收到的签购单上签的只有一个形如“张”字的姓,连全名都没有,超市疏于核对签购单和银行卡上的签名,才造成了自己银行卡资金的被盗用,超市应对此负责;超市则认为是失主没有妥善保管银行卡才造成盗刷的后果,自己并无过错。于是,双方对簿公堂。法院通过审理此案,最终判定超市承担六成的赔偿责任,吴先生自己承担四成。法院之所以判决商家负有主要责任,主要是由于超市作为银行卡联网的特约商户,未尽到《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所规定的认真审核刷卡人签名的义务。

上述案例警示我们,商家对于刷卡人的签名审核把关不严,是当下制约银行卡资金安全的一块“短板”,亟待补齐。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修补刷卡消费的“短板”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银行卡主管部门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消费者和商户防范风险意识,营造安全的银行卡使用环境。银监会及发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安全使用银行卡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教育引导消费者慎重对待签名,要使用自己正常的笔体签全姓名,以便审核;另一方面,加强对银行卡特约商户的风险提示,促使其严格审核刷卡人签名,对签名不合乎要求的不予受理。另外,妥善保管签购单,条件允许时可在购物场所设置电子监控设施,以尽可能地防范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

除上述措施外,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积极开办银行卡消费短信提示业务。据了解,现在有些发卡机构已与通信部门携手,推出银行卡消费短信提示业务,这样可以对消费者的银行卡消费情况进行即时监测,一旦发生意外,有助于及早捕捉线索,迅速补救。二是设密提醒不可缺。国际上信用卡消费主要使用签名而非密码,且在签名真伪的审核及责任承担上有比较完善的配套制度,而我国则没有,目前单靠签名保障信用卡消费安全尚有难度,因此,银行发卡时应主动提醒持卡人设置消费密码。三是提供“失卡万全保障”服务。这种服务目前已经在部分银行开展,即信用卡被盗后若及时挂失,挂失前48小时内发生的冒用损失由银行承担。但为了控制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对失卡保障范围作了严格界定,其中一项就明确规定“持卡人未于信用卡背面签名致第三人冒用的,不在享受保障的范围”,可见签名的重要性。四是商户要积极开展《合同法》、《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加强对一线收银人员在签名核对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定,认真核查签购单上的签名与银行卡上预留的签名是否一致,切实履行审核义务。

上一篇:基金定投,是理财还是赚钱? 下一篇:走进柴达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