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淋漓的辣之体验

时间:2022-10-30 11:57:24

辣是五味(甜、酸、苦、辣、咸)中的一种,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味道。辣实际上是一种疼痛,是化学物质(譬如辣椒素、姜酮、姜醇等)刺激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觉,而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而且由于每个人对于疼痛的感觉有所不同,也就有了有人怕辣,又有人不怕辣。

辣是一种疼痛,但是人们又无辣不欢,很显然人类是喜欢自虐的动物。其实辣椒本身是没什么味道的,味蕾感知到的是辣椒释放出来的热,这种热的温度和辣椒的辣度成正比,也就是越辣的辣椒越热,对我们的味蕾刺激也就越大,灼烧到一定程度就会让人感觉痛。辣是疼痛的代名词,它是舌头上痛觉感受器激活的结果。

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吃辣椒,原因何在?人之所以喜欢吃辣椒,并不是自虐到喜欢没事找痛,而是人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分泌一些物质来进行自我保护,也就是麻痹自己的神经,而这种“自我麻痹”在一定程度时类似于喝酒微醺的感觉,是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小兴奋状态。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喜欢火烧般的感觉,对这种感觉已经处于上瘾的状态。

也许我们从吃辣椒中获取痛苦体验的同时,也清醒的意识到这种刺激对我们自身不会有真正的危险。毕竟,人们似乎很享受让舌头感受辣椒素的热情火焰,甚至会主动获取食辣这一并不愉悦但明显安全的感觉。

食辣椒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是最早尝试危险行为的人。墨西哥是辣椒的原产国,是最早驯化辣椒的国家,印第安人是最早栽种辣椒的人,而哥伦布则是更好的将辣椒带到了全世界的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之后于明代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对辣椒的喜爱有增无减。

四川人把辣椒叫做“海椒”,正如明朝人称之“番椒”一样,道出了辣椒是来自外国。在辣椒传入中国前,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是花椒、姜和茱萸。辣椒传入中国初期并没有被食用,是因其叶绿果红,非常美观,所以被当作观赏植物的。到了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也已开始 “种(辣椒)以为蔬”了。再往后,辣椒便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做菜作料之一,也难怪今天食辣成为这几个省饮食的重要特色。

中国人嗜辣,且基本上是越辣越好,却很难对辣有个统一的标准,大抵是我能吃下而你吃不下,我便比你能吃辣。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南方人食辣比北方人厉害,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这是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一种比较,中国食辣的地区不少,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川、黔、湘、陕四个地区,让我们跟随这四个地区一起体验不同的“辣”之艺术。

挑剔舌尖上

的纯辣黔味

贵州土著人吃辣椒如同一场洗礼,婴儿呱呱坠地后,族中老者取来一支鲜辣椒,用辣椒头蘸一点白酒,放在婴儿鼻子下面让他嗅一嗅,又放在婴儿嘴里让他舔一舔,刚睁眼看到这个世界就接触了辣椒,先尝了辣椒和酒之后才吃上奶,可见辣椒在贵州人心中已占领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怕不辣的贵州人是全中国最能吃辣的,甚至在痛饮白酒的时候也不忘丢进嘴里几个辣椒。黔人食辣,讲究的就是一个“纯”字,没有五花八门的作料,没有拐弯抹角的讲究,直奔主题而去。贵州人种辣、做辣自有一套,对辣椒的挑剔也不同寻常,对辣椒制品的要求,多取决于自家的独门传授和实践。正宗的贵州土著做辣极少用味精,他们觉得味精的“工业化味道”会毁了辣椒本身的鲜味。如今各地超市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贵州产辣椒调味品,但不少贵州人出门还是随身带着自制的辣椒,对他们来说,瓶装辣椒是不合胃口的。

贵州人并不富裕,但他们绝不会委屈自己吃打了折扣的辣味,这样挑剔的舌头,也使得贵州厨师很重视将辣椒滋味烹制到极致,比如炒菜时都会先用小火慢煸干辣椒,这样即使随后的烹饪中辣椒遇到富含水分的菜肴,也能长时间保持爽脆口感。对于贵州的菜馆来说,且不论菜式如何,如果大厨烹饪的辣椒味道不正,关门大吉的日子就不远了。

贵州特

色辣味

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品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贵州人还讲究蘸水,可以说是贵州的一大特色。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因辣椒的制法不同,蘸水又可以分为:辣香浓厚的糍粑辣椒蘸水;干香浓郁的糊辣椒蘸水;清香爽口的青椒西红柿蘸水……还有更讲究的,或在蘸水中加入油炸过的黄豆、花生;或调上腐乳撒上点脆哨或拌上点折耳根、茴香、薄荷、苦蒜等又别具一番风味了。

血管里流淌着

辣椒汁液的秦辣

“碗里没有了油泼辣子,再长再宽的扯面吃起来也不香”这是陕西人对辣椒最不可或缺的直接表达。随着辣香沁入肺腑,熟悉的关中平原的景象扑面而来。八百里秦川田地连片,种麦子种玉米种苹果也种辣椒。关中平原的黄土深厚,生长的辣椒又细又长又红又亮,乡党们呼之为“七寸王”,甭看它细瘦,却是肉厚味道也厚,辣而浓香。这就是秦椒,生于秦地,秦人喜食,顿顿不离嘴。

湖南人、四川人将辣椒吃得名满天下,这让陕西人不服气,其实陕西人吃辣椒并不逊于川人、湘人。陕西人是没有辣椒不吃饭,而陕西的辣就像黄土高原干硬干硬的大风,直来直去,透着那么一股痛快劲儿。陕西人不只把吃辣椒当做自己的最爱,待客也离不开辣椒,待客时没有肉没有酒能说得过去,没有辣椒会被客人腹诽啬皮,碰上那些生硬冷的客人,说不定会把饭碗放在地上转身走人。

八月的陕西辣椒满枝红,它让关中平原上的秋天最先变得鲜艳起来。某一天早晨起来,辣椒地里还是青绿青绿的,太阳刚晒了半晌,午后,一大片一大片的辣椒像着了火似的,一行一行地燃烧在大地之上。不出三五天,那一地的红辣椒就被用粗线编串成辫,一串一串红彤彤地挂在屋檐下,或是庭院的柿子树上,空荡的庭院里眼看着就红火起来。

收获后的辣椒用铁锅焙,成色全凭感觉,出锅后红而不黑,脆而不焦。若是成色不好,不敢放到村中央的石碾上碾,只好放在门背后的石头姜窝子里慢慢捣,累出一身汗还不敢大声出气。若是焙炒出的辣椒亮红干脆,放在大石碾子上,套上跑得欢势的毛驴,辣皮碾细,辣籽碾碎,辣油渗出,碾盘碌碡都红辣辣的,爱辣椒的山西人在一旁抿着嘴伸着鼻子吸辣香。

吃辣椒也让陕西人吃出了精神,身上的汗毛孔都向外渗着辣味,听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划破旷野的声音中激扬着辣椒的味道。风里、太阳里、田野里、歌声里、呼吸里有辣椒的味道,就连血液里都流淌着有辣椒的味道。

陕西有名的油泼辣子面,最关键的是油泼。油是新榨的菜籽油,大火热油油冒烟,油熟了,但不能马上就泼辣子面,此时的油太热太烫,泼出的辣椒面会焦糊发黑。灭了火,让油在铁锅里稍稍冷却,但也不能太凉,否则泼不出辣子的香味。待油烟刚消,一手舀油泼倒在辣椒面上,一手搅拌,让油浇透。最后,往热汪汪的辣椒面中滴几滴自家做的香醋,凉醋热油,“呲啦”一声,辣沫泛起,辣香醋香扑鼻而来,引惹得食客连连咂嘴。

川辣是一场世

纪艳遇的结果

单论吃辣椒,四川人其实也算不得厉害的,但一说起辣椒,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川。一是因为川菜走红全国;二是因为有了花椒为伴,使得川式“麻辣”独步天下;三是四川人烹制辣椒的手法丰富,将辣椒的魅力呈现得淋漓尽致。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川人所喜欢的辛辣味道,主要来自于茱萸、芥子、生姜之类。而花椒这种香气浓烈、红艳多籽的果实,从商周时期就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食物。

花椒,这个在东方大地上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与辣椒,这个在美洲大地上同样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曾经相距万里之遥,各自孤独地、坚韧地生长繁衍。忽然有一天,它们像被上天注定的一样相遇,这场世纪艳遇开花结果,创生了一个菜系独领的魅力。巴蜀民间的川菜,因为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从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王国中脱颖而出,开始演绎一段绵延一百多年的麻辣传奇。

四川特色辣味

辣椒在和花椒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味道鲜明而不张扬,刺激却不放纵,一如川人秉承的贤圣的中庸调和之道,辣而不燥。川人痴迷麻辣火锅的滋味几经疯狂。在制作配料上,最能代表川味中麻辣烫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锅以厚味重油著称,传统汤汁的配制是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先将牛油放入旺火的锅中熬化,在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酱红油后,加速炒香花椒,然后掺牛肉原汤,加进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加川盐、醪糟和小辣椒熬制。

世界上,有比四川人更爱吃辣椒的,也有比四川人吃得更辣的,但是,鲜少有人能像四川人一样,把辣椒吃得如此多姿多彩,在锅中成就了另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湘辣里高明

的平民智慧

湖南的辣味里,透着那么一股子令人赞叹的平民智慧。湘菜菜式丰富,但多是用些简单易得的原料烹制,制作上也没有太复杂的工艺,口味有点重,但充分尊重着食材本身的味道,仅这一点,就与那些以辣遮盖一切的菜式分出了高低。湖南菜鲜辣咸香,相比于黔辣的简单纯粹、川菜的麻辣多变,辣椒在湖南菜中的面目,更像是个有节制的尊者,和食材本身的味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而湘菜的辣,主要是鲜辣,盖味而不抢味,清、浓、轻、重,层次分明。咸辣、鲜辣、酸辣、甜辣等,无一不是味在先、辣在后,加上湘厨巧妙的制作、细致的调味,便有了以辣为主体的各种鲜美滋味。初看,湘菜辣味重,细品之下,食材的本味俱在。加之湖南辣椒种类繁多,滋味各有不同,量的多寡又有区分,湖南人对辣椒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巧妙利用了辣味之于味蕾和身体的不同作用,轻舒缓急之间,成就万千滋味,这大概就是湘菜的精髓吧。

在湖南人看来,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辣更多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感觉,辣作用于口腔舌尖,是一种痛感。吃辣椒找疼痛感,无论怎样说都是一种带有自虐意味的行为,这却在湖南人的饮食习惯中有着多重表现,灼热的疼痛之后胃口大开的酣畅淋漓,是嗜辣之人在饮食中寻求的一种痛快,长久下来却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味特点,从而奠定了湘菜的基本特点。

湖南特色辣味

湘辣菜品的民间色彩极其浓厚,无论粥粉面饭,还是炒菜做汤,多是用些简单易得的原料烹制,制作上也没有太复杂的工艺,很家常。剁椒鱼头是湖南的一道特色辣菜,火辣辣的红剁椒,覆盖着白嫩嫩的鱼头肉,冒着热腾腾清香四溢的香气。湘菜香辣的诱惑,在“剁椒鱼头”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蒸制的方法让鱼头的鲜香被尽量保留在肉质之内,剁椒的味道又恰到好处地渗入到鱼肉当中。鱼头糯软,肥而不腻,咸鲜微辣,入口细嫩晶莹,带着一股温文尔雅的辣味。

当然,在中国的餐桌上,辣椒的精彩远不止这些,以上四种麻辣滋味只是中国最容易辨析和抓取的个例。中国的麻辣其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背景中一个小小符号,辣椒为我们解读着这个一向深沉的文明古国,血脉中流淌的炙热和火爆的因子。

上一篇:中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下一篇:CDC官员:可通过严控抵御埃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