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30 10:18:31

“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现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本文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实践为例,从其形成背景、运行实践、出现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形成的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德国 “双元制”英国的 “工读交替”,以学校为主体的新加坡“教学工厂”,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企业办学”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等。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形成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2009年以来,中山市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大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精神,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2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引进30家市内行业协会入校办公,与多个镇区共建产业学院。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

2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运行实践

2.1 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整个城市由24个镇区组成,基本上每个镇区都具有鲜明的经济特色,如沙溪的服装行业、古镇的灯具行业、小榄的工商业和南区的电梯行业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挂牌成立以来一直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布局,建成了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33个专业。学院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引入多家企业和行业入校,与多个镇区共建产业学院。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组建了7个市级应用技术研究所,80多名教师成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首期投资1.3亿元的工业中心项目已启动建设。

2.2 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所在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经验,实行“一年三学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的学习每年被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实施地点在学校,由学校专任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第二学段实施地点在工厂,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学生初步接触工厂实际环境,以体验企业氛围和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学段实施地点主要在学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大三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两部分,学生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在校学习之后,进入工厂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行“双导师“制。其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一般工人的工作完全相同,但每个星期会有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在企业的“厂中校“基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毕业设计课题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项目课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3 “校中厂,厂中校”基地建设

目前,与笔者所在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稳定合作的企业主要有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自2010年开始,电气自动化专业与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展了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和“厂中校”建设,完成了3届订单班培养任务;与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校中厂”建设,企业将工厂搬入了校园,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与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自动化实训室。

在“校中厂,厂中校”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双方共同参与制定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调整了课程设置,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真实的工作情景,培养了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毕业生队伍。

3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 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很多专业的“校中厂、厂中校”仅仅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与实际情况脱节。为了确保“校中厂、厂中校”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完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3.2 “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性较强,导致“校中厂、厂中校”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另外,企业和学校能够提供的地方和组织人员有限,所以学校要对“校中厂、厂中校”建设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对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项目要重点建设,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3.3 “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地方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校中厂、厂中校”合作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涉及知识面较窄、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很多“校中厂,厂中校” 仅仅只相当于一个“校园作坊”, 教学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不能跟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缺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之初就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到企业参与实践,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以市场发展来指导“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 宋志国,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5-127.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下一篇:浅析日语初级视听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