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双慧眼,看透“健康”信息

时间:2022-10-30 09:36:43

练就一双慧眼,看透“健康”信息

专家可能会犯错。媒体不一定全对。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答案是,相信科学。科学可以帮我们练就一双慧眼,让我们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练就一双慧眼,容易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您只要学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拥有“火眼金睛”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健康信息浩瀚如海,真假难辨,如果您是一个“眼神”不好的人,确实很容易上当。做一个聪明的“健康”信息消费者,先从练就一双慧眼开始吧。

文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一个后果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已经变了。许多原来的老经验已经不怎么灵了。

“坐月子”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卫生和营养条件差,生了孩子后呆在家里更安全。但是,在今天的营养和卫生条件下,“坐月子”的许多清规戒律都是不健康的。因此,现代人需要的“健康”信息应该主要来自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日新月异。科学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普通人不可能精通科学。但是,凡是重要的都是简单的。练就一双慧眼,从问简单问题开始。

一问内容是否科学

首先,怎么判断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您只要问下面5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问题1 这项成果来自什么研究?

看到一条“健康”信息时,您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条信息来自什么类型的研究?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健康”信息会冠上“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德国的研究发现”等头衔。其实,“健康”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的许多研究设计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只能为设计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那么,什么样的研究可靠性比较高呢?

一般来说,和我们健康相关的研究,在人身上做的研究比在动物身上做的研究可靠性高。在人身上做的研究,实验型研究比观察型研究可靠。

前面的文章中讲到的西红柿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型研究。这种研究不能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做出的结论不可能很准确。如果大量的观察型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研究的可靠性会得到一定提升。

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来说,真正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尤其是随机双盲实验。

什么是随机双盲实验?

举个例子,我想证明吃绿豆粉能降血脂。那么,就要选一群志愿者来参加实验。我要把这群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吃绿豆粉,另一组吃外观、味道都和绿豆粉很像的安慰剂。此外,我还要有几个观察者,随时观察实验的进展。所谓的双盲,就是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谁吃的是绿豆粉,谁吃的是安慰剂。

随机双盲实验要求高,难度大,很费钱。那些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几乎没有一个是经过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结论的。所以,大多数保健品宣传中所说的功效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

那么,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的结论就万无一失吗?

不是。再严谨的科学研究,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准确性。通常,一个严格的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结论后,不管这个实验有多权威,我们都不能轻易下结论。其他的科学家还要继续做实验,反复验证这个结果。如果经过不同科学家的几轮“轰炸”,都得出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这个结论的可信性就很高了。

问题2 这个研究的结论和原因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现在您可能明白了,用科学的方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时间是很漫长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您就不会对那些耸人听闻的结论轻易相信了。

比如,媒体曾经热炒过一个话题“淮河流域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居民得癌症的很多”。我们应该怎么来看这件事?

首先,癌症不是急性传染病,不会由一个因素引起。工业污染河流。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的土地种出的食物吃了之后,至少要很多年才有可能和癌的发生有关系。

所以,现在得的癌症也许和很多年前的污染有关系。和近1~2年的污染关系不大。

另外,癌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它和基因、环境都有关系。环境的污染肯定是得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但是,说它是造成癌症的唯一因素,显然不科学。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估计,烟草、肥胖和饮食造成60%的癌症死亡。环境和食品污染只造成3%的癌症死亡。环境污染固然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把环境污染看做是癌症高发的唯一因素,就有点狭隘了。

问题3 这个研究的对象是谁?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研究报告时,还要注意看它的研究对象是谁。

假如您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有一种新的降血糖药可以快速降低血糖。得糖尿病的小白鼠吃了这种药后,血糖大幅降低。

恩,这确实是一条好消息。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小白鼠身上得出的结论。这种药物对小白鼠有效,对人也会有效吗?不一定。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苏丹红致癌新闻,结论就来自动物研究。有科学家做过严谨的计算:要把动物实验“苏丹红致癌”的结论用在人身上,一天要吃1,000个被苏丹红污染的红心鸭蛋,还得吃相当长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动物研究的结果是不能直接套用到人身上的。要用到人身上,还需要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研究。

即便一个研究的对象是人,您也要注意看看,研究结论放在您身上是不是也适用。比如,您是一位45岁的男性。某项研究的对象都是70岁左右的男性。几乎可以肯定,这项研究的结论不适合您。

问题4 这项研究的规模有多大?

您玩过扔硬币的游戏吗?一个硬币扔10次的话,可能会有8次是国徽朝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国徽朝上的几率要比麦穗朝上的几率大?当然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我们扔1,000次,甚至更多次硬币,会发现国徽朝上和麦穗朝上的次数几乎是相等的。

同样的道理在科学研究中也适用。

所以,一项研究对象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研究,要比一项只有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更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问题5 谁为这项研究埋单?

如果您是得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项设计很完善的研究证明,某种药物对预防这种疾病非常有效,您会欣喜若狂吗?且慢,在兴奋之余您最好仔细查一查,是谁在为这项研究埋单。

为什么?以医药研究为例。很多新药的开发研究,资金来源于医药公司。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研究都是不可靠的。但是,既然是王婆卖瓜,就免不了有自卖自夸的嫌疑。

2007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医药公司赞助的药物研究,84%都是持肯定结论。医药公司之外的独立基金赞助的药物研究,只有62%得出了肯定结论。而且,医药公司赞助的药物研究,规模也比一般的研究要小。

二问来源是否可靠

其次,怎么判断您得到的“健康”信息来源是可靠的?您只要问2个简单的问题就心中有数了。

问题1 专家说的有科学证据支持吗?

如何保证您得到的“健康”信息科学可

靠?您也许已经得出结论了:相信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前面我们也提到,不能迷信专家。那么,我们怎么看待专家的说法呢?毕竟他们有更专业的知识背景呀!

答案其实很简单:真正的科学结论不能光凭专家的意见。关键要看专家说的有没有科学证据。专家能判断产生证据的研究设计是不是合理、可靠。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就乱说一气的所谓专家,一定是伪专家。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美国学习。

2003年,SARS肆虐全球的时候,中美媒体在报道SARS信息上的差别非常明显。

我们国内的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某某专家在说什么。相反,美国的媒体讲的都是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证明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什么。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SARS是一种很新的传染病。既然大家以前都没见过这种病,当时怎么可能会有关于这种病的专家呢?

问题2 提供信息的媒体可信吗?

过去,药师、护士、医生,这些专业人士是我们获取“健康”信息的唯一来源。今天,我们动一动手指就能从网上得到成千上万关于健康的信息,多得让您读不完。

更糟糕的是,这些关于健康的信息,经常是前后矛盾。一条信息说,“菠菜炒豆腐,吃了好”。下一条信息说“菠菜炒豆腐,吃了不好”。我们该信谁?

通常,问下面5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媒体是否可信。

问题1:提供信息的媒体是不是一个公信力很高的媒体?

一般情况下,公信力高的媒体会比较“爱惜羽毛”。比如,国家权威机构的网站,国家权威机构的新闻会,国内外有一定历史,权威性很高的媒体等。

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这样的媒体会花更多的精力核实新闻来源。所以,想要寻找“靠谱”的健康相关信息,首先要选择“靠谱”的媒体。

问题2:其他公信力很高的媒体和这个媒体的报道有没有矛盾?

再权威的媒体,也可能做出失实报道。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多找几个信得过的媒体,交叉对比他们的报道内容。如果几个媒体之间的报道内容在“打架”,您就要非常小心了。

问题3:您找到的信息来自于最新的研究,还是很久以前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个信息是很久以前的研究,那么,这个结论很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更新或者了。如果您还是执着于老的研究,就有点落伍了。

问题4: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没有权威的资料来源?

“一杯喝掉三斤肉。何炅老师给力推荐:左旋黑咖啡。”这样的内容,您会信吗?

在查看新闻报道时,要注意看看内容有没有权威的信息来源支持。以热销的左旋咖啡为例。您只需要稍微查一下,就会发现何炅已经在微博上公开声明,从没有代言过任何减肥产品。何炅这种“被代言”的现象,在网络上很常见。同理,那些含糊其辞地写着“某专家说”“某国家权威机构说”,从不注明具体人名和来源的新闻媒体,最好不要相信。

问题5: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是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

假如某个新闻报道给某种治疗技术或者药物冠上“神奇”“绝对安全”之类的头衔,肯定是不可信的。

比如,报道一项最新的治疗技术,客观的报道会给您详细列出这种治疗的优势和劣势。相反,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会故意忽略劣势,只讲优势。

如果这篇报道的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兜售某种产品,您最好别相信。

上一篇:儿童健康随访的喜与忧 下一篇:10招让您“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