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车护士的职业危害隐患及管理

时间:2022-10-30 09:21:56

采血车护士的职业危害隐患及管理

[摘要] 随着卫生部对采供血工作“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加强了对采供血工作的管理,采血模式发生了以采血车采血为主的转变,针对采血车护士在血液采集工作中职业危害隐患的日渐凸显,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的管理,减少危害隐患,保证护理人员的健康,促进血站事业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采血车;护士;职业危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02-02

血站是为临床提供合格血液及血液制品,而且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组织。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血站的采血模式从先化验后采血到快速初筛后直接采血的转变,从计划指令性献血到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枣庄市中心血站的临床用血98%来自街头的流动采血车,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就成了主要的采血场所,为广大的献血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采血车特殊的环境、位置等因素,献血人员流动性大,来源复杂,采血护士所采集的血液有可能含有HBV、HCV、HIV等病毒,而且采血操作频繁,针头等锐器还可能刺伤皮肤,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采血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1],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危害隐患,我站充分重视这些因素,护士配合,加强综合防护管理,护士满意度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潜在的职业危害隐患因素

1.1环境因素

街头采血车是一个个流动着的血站,在繁华的商业路段和闹市区停靠,流动人口大,采血车护士经受着噪音、空气等的污染危险,如川流不息的车辆,沿街商贩的叫卖,商业促销的大声宣传,形成了高分贝的、不能人为控制的噪音。采血车空间相对有限,采血护士的前期的宣传、解疑等工作都需要在车外进行,汽车产生的尾气、大气中的浮尘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威胁着护士的健康,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噪音、污染,易造成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呕吐、胃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对心血管系统及视觉器官也均有不良影响。枣庄市中心血站有三辆采血车,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市民知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采血量越来越大,逐年增多,全年的采血量98%来自于街头采血车,还需要安全、耐心、细致的全程服务,任务繁重,护士普遍编制不足,每个班常常连续工作超过6 h以上,每周的两个休息日常常得不到保障,最远的采血点,医护人员来回需要2.5 h车程的颠簸劳顿,再完成大量的采血工作,常年的大量的体力消耗也威胁着护士的健康,对每个采血车护士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2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性因素。采血车空间狭小,尽管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筛查献血者,献血者的血液和体液还会有传播病原体的危险,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研究结果显示,含病毒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体液,HIV的感染率为0.1%[2]。大量的献血者的血样,HIV感染的“窗口期”的血液形成的气溶胶或气雾等。

1.3物理因素

采血车护士在整个的采血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和其他锐利的器物擦伤,有研究表明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原性疾病[2],工作中被直接采集的阳性血液的针头刺伤的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3],每天采血车常规X线消毒,如不进行有效的防护,也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

1.4化学因素

采血车环境封闭,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空调系统中循环,可以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关节疼痛、记忆障碍、注意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采血车消毒要求严格,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台面、地面和物品的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和胎儿流产。

1.5心理因素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作风险有关,采血车环境封闭,空间狭小,采血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护士的编制不足,护士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献血者多,常常超负荷连续工作,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情绪烦躁、头痛、头昏,身心疲惫。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

2危害隐患的防护管理

2.1安全教育

树立采血车护士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推行标准型预防,即假定每份血液都潜在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1],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和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等医疗制度,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

2.2改善采血车的环境及设施

采血车停放的地域,选择远离噪音的清洁的区域地段,与周围的店面做好协调沟通,尽可能减少噪音、浮尘的污染。采用层流通风,安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落实好口罩、隔离衣等防护措施,进行动态空气消毒,减少采血车内空气污染,定期检测空气细菌培养结果。

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实施屏障保护,戴好口罩、隔离衣。工作服或工作台面染上血液时,及时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提高采血车护士的洗手依从性,如无条件应及时用以乙醇为主的无水洗手液洗手[4]。每次采血前后都用浸泡过84消毒液的小方巾擦手,避免二次污染,并定期检测方巾的消毒效果。留做化验用的血样,尽可能加盖或密封,减少外置时间,减少气溶胶、气雾的产生,采血用的治疗盘、钳子、剪刀等器具,严格按照《消毒的技术规范》进行浸泡和消毒。

2.4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防止锐器伤,安全使用针头、剪刀等锐器,正确操作及用后的安全销毁,用过的针头应装在防水耐刺的容器中,集中储存并焚烧,做无害化处理。避免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针头等锐器物,应用金属容器盛放后传递。在处理用过的针头时,应佩戴防护手套,且工作要细心,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从伤口的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的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酊、酒精消毒后用辅料包扎伤口。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并进行随访观察。疑有特异型感染上报单位感染科,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之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器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戴较厚的合成橡胶手套,可以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6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采血工作管理中,护理人员配备充足,尽可能地避免护士的超负荷工作,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减轻劳动的强度,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减轻因学习新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采用激励机制,提高护士的信心和荣誉感,还要注意合理饮食营养和休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锻炼,增加自身抵抗力,并接种免疫性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枣庄市中心血站有三辆流动采血车,每年接待的献血人数达4万余人次,且每年以12%速度递增,做好采血车护士的职业防护管理,减少危害隐患,符合血液ISO9001国际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求,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促进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血站发展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2-153.

[2]邹宇华,陈少贤,周舒冬,等.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与SARS感染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6(4):663-665.

[3]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4]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5]张兴友,范江.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王宏柏.院内洗手新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9-720.

(收稿日期:2009-03-16)

上一篇:PBL教学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下一篇: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