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及其原因

时间:2022-10-30 07:50:09

刍议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在我国建筑市场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招投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近年来的招投标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招投标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表现,探讨了存在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原因以及各方主体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 工程招投标; 不正当行为;评标专家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招标投标制度,是当前工程发包的主要形式,它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由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自主报价投标,相互竞争,最后发包方择优选定承包方。这是建筑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始于20 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招投标市场已然成形。由于建筑业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各方主体竞争激烈,进入建筑业市场的门槛较低以及监管体制的束缚等因素,工程招标投标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易出现相互串通而滋生腐败或损害发包方利益等现象,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招标投标制度的初衷不相符。

1 建设工程招投标不规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1.1 招标单位的不规范行为

由于招标单位是出资的一方,在招投标过程中显得较为强势。有些业主正是利用这个优势企图控制招投标的进程,表现为资格审查流于形式,造成招标条件与实际条件不相符,或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在招标过程中违规操作,以达到私下交易的目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主要采取以下不正当行为: (1)项目规避招标。通过将项目化整为零、提供虚假信息、混淆项目性质等手段对需招标的项目不进行招标; (2)招标带有倾向性。少数业主为了使心仪的投标人中标,对工程项目招投标进行一定限制,排挤部分潜在投标人,或为某个投标人“量身定做”招标文件,为其入围大开方便之门; (3)请人陪标。在某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前,招标单位已确定了意向单位,并联系关系较好的几家单位参加投标,以确保意向单位中标; (4)订立阴阳合同。表面上与承包商签订了一份合同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背地里又签订一份具有真正约束力的实际合同,将利润较大的部分收回另行分包。如承包商不答应,将无法获得该项目,因此只好委曲求全。

1.2 投标单位的不规范行为

投标单位在招投标相互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了达到最终中标的目的,一些投标单位常常采取以下不正当行为: (1)围标、串标。例如某卫生院门诊大楼建设工程招标,拦标价为70.5万元。共有4家建筑公司参加投标,报价分别为:A公司70. 26万元、B公司70.36万元、C公司70.40万元、D公司58.68万元。评标方法采用合理低价中标,具体方法是首先产生评标基准价,即以所有有效投标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标基准价,然后下浮8个百分点作为合理低价下限,低于此值的报价视为不合理报价,最后对入围的报价按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排序第一名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按此评审方法,上述工程的评标基准价为4 家公司的算术平均值67.43万元,下浮8个百分点即合理低价下限为62.04万元。结果D公司以58.68万元的低报价出围,而A公司以70.26万元的高报价中标。这显然是A、B、C三家公司抬高报价围标,达成中标协议所致。一般来说,该协议都带有一定程度的长期合约性质,而且一旦形成,这种形式将成为大家都认可的“潜规则”; (2) 挂靠。在投标过程中,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投标单位会利用挂靠单位的资质等材料通过资格审查,在中标后真正承担施工任务的是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个体施工队; (3)恶意竞标。有些投标单位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以低价中标后再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种手法进行索赔,以便在商务标评分上获得优势。

1.3 招标机构及评标人的不规范行为

招标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与招标人之间达成私下协议,采取“回扣”等不正当手段“开拓”市场; 在利益驱动下,为个别招标人的违规操作出谋献策,提供种种便利,按照招标人的意愿对招标文件进行“量体裁衣”; 招标费用收取混乱。有相当一部分招标机构不是靠自身优势和服务质量来树立品牌,而是靠低价、恶意竞争来争取客户。还有一些招标机构的报酬不是向招标人收取,而是转嫁到中标单位身上,向中标单位直接收取或变相由其支付。这些行为严重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1.4 政府的不规范行为

行政主管部门对招标投标的有效监管,是形成有序竞争,完善招投标市场秩序的重要保证。目前嘉兴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中存在这些问题: (1)存在部门和地方保护。有些工程项目任意抬高进入门槛,采取歧视性资质审查、限制信息地点和范围、制定不公平的评标标准等措施,排斥外来投标人; (2)注重开标现场监督,忽视招投标全过程实质性监管。目前嘉兴市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大多在开标现场进行,监管工作仅满足于程序合法的情况相当普遍。把监管工作简单定义为从开标到定标程序上,而招投标当事人、中介服务人员、评标专家,及其在事前事后的场外个别活动,则没有细化管理,尚未完成从监督程序合法和向监督实质合法的转变。可以说目前的监督管理注重事中控制,事前和事后控制显得较薄弱,缺少事后跟踪制度和场外监督管理。

2 不规范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建筑业取得飞速发展得益于地方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的不断做大做强。而《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由于制订的时间较久远,从现实情况看,一些招投标参与人员“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打“球”,有的还公然违法违规,采用各种办法规避招标、恶意串标、围标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现有法律体系存在弹性空间

目前,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际操作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委令和地方性法规。《招标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弹性空间。如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赋予招标人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的权力,不得对投标人有歧视性条款规定。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常常利用这种权力,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便于意向中标人中标; 如第十九条规定招标人应当合理划分标段的规定,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招标人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关系,有时将工程不合理地划分为多个标段; 又如第四十条规定评标委员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条款,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当事者的道德要求高于法律约束。就因为法规体系存在的弹性空间,使某些招标人或招标机构有机可乘,对招投标的公平性造成不利影响。

2.2 评标办法不够科学,专家水平参差不齐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也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标办法,且整个评分方法重定量评分,轻定性评分,评标专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定量、定性分析评判的能力和结果差别较大,产生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从而评标委员会的既定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分析原因如下: (1)根据《招标投标法》中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建立了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虽该库在不断更新扩容,但相较于众多的工程项目,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仍显不足;(2)评标专家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其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水平较难把握,合乎硬性规定的专家基本都入库,致使专家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较强的资深专家更是为数不多; (3)社会化选择评标专家的方式,对专家仅有法律上的约束,行政上对其却约束不力。即使触犯法律,取证也较为困难,而道德约束往往显得苍白; (4)由于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及专业差异很大,大部分项目评标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对规模大、专业技术性强的项目拿出高质量的评标成果确实也不现实,往往只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2.3 招投标监管工作存在难点

(1)从法律法规上说,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据《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委令和地方性法规等监督招标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实施细则,导致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或招标机构的“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 (2)在行政体制上,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精简,配置人员较少,而嘉兴市又处于建设高峰期,项目规模大、数量多,面对建筑业市场产生的大量问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就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行政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统一的招投标管理部门有时出现职能重叠,从而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监管的力度,影响了监管的效果。

3 结语

实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建筑业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显然违背了这一初衷,因此必须对其表现形式有深刻的认识。在实施招标投标过程中,必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使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无处遁形。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必将涌动起一股工程项目建设的大潮。因此,建筑业市场更需要健康有序的发展氛围,这是确保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对应急照明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四个重点”助推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