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30 07:48:21

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摘要] 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心肌缺血103例患者,并分别重在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以治血为主、益气为辅和益气活血并重,在辨证论治,常法有变的基础上疗效可达81.6%,并且在普通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中ST-T、室早、房早明显改善。

[关键词] 心肌缺血;辨证论治;益气活血

[中图分类号] R542.2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01-02

心肌缺血是老年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气促、胸部疼痛、汗出、乏力等。高龄老年人中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时只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普通心电图可无明显改变,只有在24 h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时表现有ST-T改变[1],在化验检查方面,有部分老年人T3、T4偏低,心肌酶谱偏高,血浆SOD下降及LPO增高等[2],有资料表明,老年人心肌缺血发生心肌梗死者比例增加,因此,在临床上早期治疗心肌缺血,对于防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2000年1月~2008年6月笔者收治103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经过益气活血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于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1995)中《中药新药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气虚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瘀阻于心的诊断标准。男69例,女34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60岁,平均71岁;其中,伴室性早搏者23例,房性早搏32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心动过速者8例,心动过缓者3例,脑血管病者6例,高血压病者6例,糖尿病者8例,根据症状、舌象、脉象均符合气虚血瘀证者。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辨证施治,4周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冶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除特殊情况需临时服药者,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舌象、脉象,做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气虚,血瘀之偏颇,分为3类施治。

气虚证为主,血瘀证为辅:证见胸闷心悸气促,头昏乏力,自汗,动则尤甚兼胸痛,固定不移,舌淡红或紫暗,脉虚弱无力,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予四君子汤加丹参:白人参10 g、云茯苓15 g、炒白术15 g、炙甘草10 g、紫丹参15 g。心痛重者加元胡粉1.5 g,每日2次;不寐者,睡前加琥珀粉1.5 g;有热象者去白人参加西洋参15 g。

血瘀证为主、气虚证为辅:证见胸部疼痛,固定不移,时作时止,夜间尤甚,兼有气促心悸乏力神疲,舌质暗淡有瘀斑,脉沉涩。治以活血为主,益气为辅,予丹参饮加人参:紫丹参30 g、檀香10 g、砂仁10 g、白人参10 g。胸痛不寐者加元胡粉、琥珀粉各1.5 g,每日2次;胸闷心悸憋气者加薤白12 g、法半夏12 g、全瓜蒌30 g。

气虚血瘀并重:证见心悸气促,乏力神疲,胸痛如针刺样,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舌紫暗有瘀斑,脉沉细无力或细涩无力。治以益气活血化瘀,予参七散:人参粉2.5 g、三七粉2.5 g,每日2次。胸痛重不寐者,可加元胡粉、琥珀粉各1.5 g,每日2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制定标准判定。临床治愈: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全部消失,心电图监测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显效:胸闷、心悸、气促症状消失,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明显改善,过早搏动消失或明显减少,较原来早搏次数减少75%以上,阵发转为偶发;有效:胸闷、心悸和气促症状消失,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过早搏动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50%以上,或频发转为多发,或多发转为偶发;无效:症状和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1临床症状变化

表1示,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舌、脉也有明显改善。

表1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例)

2.2 普通心电图变化

表2示,治疗后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律失常也随着心肌缺血的改善而改善。

表2 普通心电图变化情况(例)

2.3 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

表3示,治疗后ST-T改变有改善者约50%,心律失常也相应改善。

表3 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例)

2.4 临床治疗结果

见表4。103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1.6%。

表4 治疗结果

3讨论

老年心肌缺血,就中医辨证论治,最常见者可以有三种:第一种为胸痹,若寒湿痰三气积于胸中,阴霾布散,阳气不得舒展,阴乘阳位,阳气内虚,血脉闭阻则为胸痹;证见胸闷、心悸、压迫感、紧迫感、窒息感并伴有胸膺部疼痛,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胸。第二种则为惊悸、怔忡,这是由于心血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而脉见三五不调、结代等症。惊悸为遇惊劳累时发时止,怔忡则是惊悸日久发展而成。第三种为心痛,其主要症状是以心前区及左胸疼痛为主,疼痛发作迅速,痛剧难忍;致成心痛原因诸多,但以气虚血瘀者多见。

老年心肌缺血辨证重点在于了解老年人的特点,人在进入老年前期(45~60岁),则阴气自半,气血阴阳俱不足,至老年期(60岁以后)则更为明显。辨证为气虚血瘀的老年心肌缺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之标本同在证。在此又可分为三种:一为气虚为主,血瘀为辅;二为血瘀为主,气虚为辅;三为气虚血瘀并重。故而在治疗上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加丹参,血瘀为主宜用丹参饮加人参,若气虚血瘀并重宜用参七散,综观老年人患此病者虚实错杂为多,所以在论治中以祛邪扶正,标本同治是言其常。但补气活血一法,又细分为三,此言其变也。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若只扶正不祛邪则会关门留寇,造成“误补益疾”之后果,若只祛邪不扶正则伤正气,致成“反泻含冤”之错。上两种治法均会使病情加重。故而,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一证变三法的治则,对于正虚邪实的老年心肌缺血,用标本同治法,虽不能效如桴鼓,但临床疗效还是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平,刘梓荣,袁重果.动态心电图检出的老年人缺血性ST段压低的临床病理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4,6(13):144.

[2]屈晓冰,李友元.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前后SOD和LP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3):153.

(收稿日期:2009-01-06)

上一篇:论古典经络理论中脑的地位与影响 下一篇:梁贻俊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