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卖场到小超市

时间:2022-10-30 07:13:35

从大卖场到小超市

津工超市的第一个门店诞生于1997年,此后,津工超市一路顺风顺水,发展速度快得惊人。到2004年,它已经有了200多家分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

就在津工摩拳擦掌、欲把门店铺遍全国时,却发现销售额巨幅下降。原来,随着中国零售行业向外资企业全面开放,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巨头声势浩大地涌入天津,迅速抢占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与这些世界知名零售巨头比起来,津工超市就像一只瘦弱的小虾,随时可能被大鱼一口吞掉,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和这些巨头拼死一搏?显然不够现实。关掉苦心经营了7年的200多个门店?任谁也不会甘心。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出重围,另辟蹊径。

津工的方式就是转移阵地,同时转变经营模式。

津工关掉了500平方米以上的店,然后把新店开进了社区里,而且面积都只有200平方米左右,和以前豪华的大卖场相比,缩水了一半的店真是太小了,小到那些商业巨头根本不屑一顾。

虽然从大卖场变成小超市有些跌份儿,津工却以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断完善经营模式,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刚开始,津工卖鲜肉,觉得这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但是,顾客买完肉却抱怨:“唉,还得跑菜场。”是啊,顾客不可能只吃肉,那么,可不可以卖菜呢?于是,津工又增加了蔬菜水果。

但是,顾客买完所有的东西还是急匆匆地往外走,营业员主动询问,顾客又抱怨:“唉,还得交电费。”那么,津工为什么不代收电费呢?

于是,津工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和国家电网合作代收电费;和政府合作卖政府储备菜;和铁路合作卖火车票;和交通部门合作代收交通罚款……顾客不用东奔西走,只要到津工,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站式服务区”。

除此之外,津工还准备了无数的“节目”,一年四季不断上演。

每逢周六周日,所有肉类均打9折,长期如此,吸引了不少人气,很多居民都在这两天统一采购一周的食品。仅周六一天,津工的总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而那些大型超市也不过20万元左右。

像香烟、罐头、蜜饯、可乐以及一些油炸的、腌制的不健康食品,都是津工涨价的目标,并明确标明这些东西不利于健康。反正是不健康的,爱买就买,不买更好,没想到,诚实的态度换来了销量的飙升。

津工还实行“抹零结账”方式,购物总额中不够一角的零钱一律不收,和一些大超市的“斤斤计较”相比,这样“大方”的做法自然让顾客心里暖暖的。

通过一系列改变,津工这些不起眼的小超市在天津彻底站稳了脚跟,门店达到456家,年销售额达15亿之多,将那些超级大卖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接下来,津工准备送牛奶、外卖、报纸,还打算做社区养老……总之,凡是居民需要的,津工都要把它纳入自己的服务体系中,让自己成为政府和老百姓都离不开的企业。

凡是做生意,人人都想从小做到大,津工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大生意变成小生意,看似倒退,实则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实生意不论大小,只要实惠便民,就大有发展,跟那些华而不实的大卖场比起来,小超市让人觉得更妥帖。

(一米阳光摘自作者的博客)

上一篇:行业老大在做什么 下一篇:你不必一定要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