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畅销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大揭秘

时间:2022-10-30 07:04:36

《月子》畅销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大揭秘

几年前,出席《实话实说》演播厅的东北大娘白云的巨著《月子》风靡大江南北。

日前,白云大娘透露她将续写《月子2》,又在各大书市掀起一场“月子风暴”。

在当今社会,出书已成为一种潮流,已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权,不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只要能创造一些叛逆性的新思维,并获得社会舆论炒作的支持,或是利用已有的名人效应,写写回忆录,人生记述的,准能拿大奖。如果实在没什么好写的,不要紧,只要你能“创新”,反古道而行之,绝对会炒得比瓜籽儿还香,书出不出名和书的质量没多大关系,关键是要看谁写的。

更深一层讲,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在文艺平民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书的教育意义已远没有出书的商业炒作价值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现今大作家越来越低龄化、名人化的原因。

比起现代“作家”们的高效率,历史上的圣贤们可就是“老牛破车”了。左思写《三都赋》用了十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可能最悲哀的要数曹雪芹了,写了一辈子一本书还没写完……现代作家们早已不用“十月怀胎”了,偷偷摸摸的找几个人厮混一段时间,产品就出来了,而且是多胞胎,现在看来,古人是太笨了!因特网上随便“借鉴”几篇,只要再想个名字,一本游记就诞生了;随便抄抄,谓之“摘录”;到处逛逛,谓之“考察”;实在不行,就自己胡扯乱编几个药名,病症,一本划时代的“医药圣典”就出世了――不用担心别人会发现,在这年头,要的是轰动效应,不是书的本身!

不过令圣贤们宽慰的是,他们的高质量产品在竞争中还是胜过了那些“多产的”粗制滥造。诚然,现代社会要求平民自己的文化,而非从前的“贵族文化”,但书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账簿,民族文化的存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髓的文件,它的存在不仅之于现代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保证。没有人敢在账簿、存单、文件上嘻嘻哈哈,一个国家也应如此,写书是必须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社会思维才能谨慎行之的大事,岂可视之如儿戏!

出书是他们的权利,但选择不随波逐流也是我们的权利!

陈鹏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针对当今社会“出书热”现象极具讽刺意味地展现了众生相。开篇由人们喜闻乐见的春晚小品引出话题,再借此分析“出书热”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原因,接着用历史上文人出书的态度作对比,讽刺了当今普遍存在的粗制滥造现象,然后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回扣话题,首尾照应。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很有思想深度。

上一篇:安于途中 第15期 下一篇:只是梦想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