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30 06:14:08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40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采用《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都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年级变量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大四最低,二三四年级呈逐渐下降趋势;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要低于独生子女。(2)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66—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信息传播、知识扩展、人际交往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分量,由此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以及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现象也日益增多。“网络成瘾倾向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首次被提出是在1994年,来自美国纽约的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Goldberg)将自己发现的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疾病命名为网络成瘾倾向症。由于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可获得性,家庭和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一般都比较宽松,这使得他们周围能够抑制网络成瘾倾向的环境因素被削弱,发生网络滥用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网络成瘾倾向在年级变量、性别变量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于不同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网络成瘾倾向的概念

对于网络成瘾倾向之前的研究人员有着具有细微差别的定义。我国台湾的心理学者周倩将网络成瘾倾向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本人把网络成瘾倾向定义为:重复使用网络并对其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从而影响上网者的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以致网络使用者在思想和行为上偏离现实生活,但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一种行为。

二、人格特质的概念

关于人格特质理论我们经常用到和见到的主要有奥尔波特(Allport,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Catell,R.B.)的、艾森克(Eysenck)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

三、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

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状况进行了研究。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李望舒的《西安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和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 (K .S.Young)教授设计的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结果显示不良的性格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相关,男、女生成瘾特点不同 ,网络成瘾倾向者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历史均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理科类院校学生的成瘾人数高于文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山东师范大学于宗富的《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指出网络成瘾倾向是指“由于不良或过度使用而对互联网络产生依赖感,导致个体在学习、工作、交往、健康等方面可能发生损害的现象”。于宗富的研究以山东理工大学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青少年上网情况及网络成瘾倾向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上网成瘾。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心理健康因子明显低于非成瘾者。网络成瘾倾向有很深的内部动因,除了网络本身具有易致瘾的特点外,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性别差异等,都是造成网络成瘾倾向的因素。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更大。

四、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以辽宁省高校400名大学生为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及其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

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和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埃森克教授编制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采用这两个量表对辽宁省4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五、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方面在存在显著差异;

(二)年级方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三)网络成瘾倾向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物质方面存在相关。

六、结论

(一)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都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年级变量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大四最低,二三四年级呈逐渐下降趋势;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倾向要低于独生子女。

(二)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由研究结果得知,要调整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须结合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合理定位网络功能,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做为学习工具也越来越普遍,QQ、飞信、微博在人们的信息交流中也越来越占到主导地位。学生工作中使用网络做为信息交流在高校中也非常普遍,必须承认网络在生活中的确必不可少。但是也需要给网络的存在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如果网络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沉迷于网络交友、网游等,就会混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因为沉迷网络导致挂科甚至辍学的例子也屡屡出现。合理定位网络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是我们减少网络成瘾的首要任务。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来自家庭的支持系统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父母教养方式体现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我们形成人格特征重要的来源,更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学生,虚拟的网络成为逃避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寻求家庭系统的支持是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方式,学校在学生工作中也应注意加强班级团体氛围的建设,让远离家庭的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在团体互动的氛围中多建立现实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完善人格特征,使网络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在网络中。

3建立合理的上网时间管理表

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是否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观念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管理观念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都会超过预计时间。表示没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表,每次都超过预计时间的人数占总数的46%,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所以为自己建立合理有效的时间管理档案是减少网络使用过度,明确目的,有效达到目标的重要方式。按照时间管理表进行,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更好地进行其他各项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于宗富.网络成瘾青少年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姚建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6.

[3]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倾向的心理研究[J].心理学进展,2003(03).

[4]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1(03).

[5] 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上一篇:艺术院校研究生英语三维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词块理论在大学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