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册――中国最早的旅游指南

时间:2022-10-30 06:12:03

卧游册――中国最早的旅游指南

摘 要:卧游册,即是借用山水诗文、山水画、山水园林等文学艺术形式,将旅游中所欣赏到的自然美景描摹再现出来,借以在家中“旅游”欣赏。卧游册中所体现出的卧游文化,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当展旅游休闲产业需要大力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卧游册;卧游;休闲文化;精神享受

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节假日制度的出台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于是,旅游从少数有闲阶层的特权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到一地,旅游指南是旅行者的囊中必备之物。它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提供一些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记载当地的名人逸事,风俗特产;介绍餐饮住宿、消费购物地点,特色美食指南等等。可以说,当代的旅游指南就是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与最早出现的旅游指南――“卧游册”相比,形式内容都已丰富很多。

卧游,顾名思义,就是足不出户,躺在卧榻上天南海北去旅游。据考证,最早提出“卧游”一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家宗炳。《宋书•宗炳传》记载,“(宗炳)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说的是南朝画家宗斌,在身衰体微时,恨不能亲历名山大川,便将平生游历过的山水,一一画了下来,悬之四壁,随时游览欣赏。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我们可以想象,山水画中,吟诗,抚琴,烹茗煮茶,围棋,观瀑,听松访梅以至渔樵垂钓,倚杖放鹤,荡舟花溪……俨然把生活搬进了画面,人也由此进入画境中。这种对休闲旅游的独特理解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文明贡献给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卧游”一词的创造和使用,可谓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卧游册,即是借用山水诗文、山水画、山水园林等文学艺术形式,将自己旅游中所欣赏到的自然美景描摹再现出来,借以在家中“旅游”欣赏。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向往的生活,恬淡,从容,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古人卧游,最早是观画。因此,当时代的不少画家,爱将自己的山水画页用“卧游册”命名。中国传统水墨画,以写真见长,画家多选取奇山异水最精彩的部分,精心勾画描摹、点染设色,秀色经过艺术的处理,更加生动诱人。临画观景,即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人也仿佛被带入了旅游的美妙境界,获得与旅游相似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

画卷虽然咫尺千里,栩栩如生,但那时印刷还比较原始,能欣赏到画的人不可能很多,多数人卧游主要是读游记了。古代的大文学家都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南北朝时,社会动乱,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寄情山水,出现了齐梁作家用书简体写的山水小品。到了唐宋时期,游记文学更是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坡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陆游的《人蜀记》等等,都达到十分高的艺术境界,其文字清丽隽水、绘景状物精细、感情细腻真挚,感染力极强,令人百读不厌,流传千古而不衰。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这是由于听景可以把读者的想象加人其中,使景物更加绚丽和完美。

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嘉靖、万历年间,与旅游有关的游记和旅游诗大量出现。这些游记通常会以某地“游草”或某地“游记”为书名,甚至还有将各地著名旅游胜地由古至今相关的游记和旅游诗总集成册的书,如明人王世贞编的《名山记广编》。明万历三十七年楫刻的《新镌海内奇观》一书,内图文并茂,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一百三十余幅。此书的编辑方式开后来诸名山记有图之端,出版后大受欢迎,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本书。

另外,当时流行的山水画作也同样具有类似旅游导览的功能,这些山水画作常以“卧游册”为名。这种图文并茂的卧游册,更符合游览者的实际需要:既可对景检索,也可案头赏玩。因此,可以说,卧游册在世界旅游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明人虞淳熙的《五岳胜览序》就说这种图文并茂的画册比起游记更有吸引力:

近世有《岱史》、《岱宗记》、《五岳记》、《游名山记》,而王恒叔太仆有《游岳图文》,附以异迹,质之舆乘桑、丽诸家言,一日卧游,未能周五岳矣,况复骋亥步庄运,专胜游婚嫁之后哉!

再者,如晚明喜欢搜藏山水画作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书中谈到他之所以搜藏山水画作,就是因为一般的名山游记只是文字,不如图文并茂的山水画精彩,他说:

余观古之登山者,皆有游名山记,纵其文笔高妙,善于摹写,极力形容,处处精到,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图之缣素,则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吾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

而他自云老年搜集山水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他想要旅游的欲望:“正恐筋力衰惫,不能遍历名山,日悬一副于堂中,择溪山深邃之处,神往其间,亦宗少文卧游之意也。”这即是“卧游”之乐趣。

这些山水画作就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导览手册,它提供了人们对旅游景点的一种视觉印象,颇似现代风景画或明信片,让士大夫在旅游时会注意某些景观。虽然卧游不是一种真正的旅游形式,但它产生于旅游,是旅游生活的再现,仍可以起到旅游的效果。在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心中,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主要有如下两大功能:

一、受科技发展水平和交通地理的限制,古人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常慨叹于宇宙之广、日月之大。因而,人们常常渴望探求未知世界,具有摆脱日常程式化的世界,寻求新奇的冲动。旅游就是这种冲动的产物。而一旦外出旅游,就可以将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中,既锻炼了体魄,又增长了知识,还能铸造人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的性格。

柳宗元在《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中写道“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这种使人美感的自然胜地得到人去居住,在人的意境中,山好象增高了,水也好象豁然宽广了,堂屋似乎又新又大了。他认为,人在旅游时会产生“交相赞”的美感效应。在这种美的自然环境中“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掳幽发粹,日与之娱”,则会“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懋”。即人的品德行为会日益增高,文笔会日益犹峻,对世界事物规律(道)的认识,也就会日益扩大和深入。在《零陵薛陵三亭记》中写道“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若一个人总是处在单一的或不舒畅的情境气氛中,便感心烦,心一烦,思虑就乱;若总是视野不宽,他的意向活动也就常常受阻,意志消沉,做什么事情都心灰意懒,出现病态心理,不是颓废无所作为,便是无端闹事、酗酒、殴斗,给人带来不幸。若改变生活环境,虑乱、滞志也将会缓解或消除,所以观光旅游,就成为人的心理需要。

二、旅游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提升,有助于文人士大夫增强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审美素质,提高文艺创作水平。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体悟到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古今能文巨手,无不喜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往往借山川奇胜,开拓自己的心眼,心与天地、造物合一,心灵受到震撼,一旦意有所会,就可激发著为文章,超越百代。

六朝人认为,旅游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要,“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旅游可以让人“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摆脱疲竭烦恼,得到精神解脱,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明朝文人袁中道就对远游的功能有如下阐述:“一者吴越山水,可以涤鹚壮Γ欢者良朋胜友,上之以学问相印证,次之以晤言消永日。三者,学问虽入信解,而悟力不深,见境生情,f途成滞处尚多;或遇名师胜友,借其雾露之润,胎骨所带习气,易于融化,比之降服禁制,其功百倍”,此即其证。把人的心理活动同自然环境相联系,认为山水风景不仅予人以视觉和听觉感受,而且能陶冶情操,纯粹身心,颐养情性,使人在自然文化和艺术境界中与万物交融,乃至臻于忘我。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卧游属于休闲旅游的范畴,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多地强调人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亲近自然、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娱乐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但是,目前我们对旅游内涵的理解与古人相比还相当肤浅。对很多人来说,一次旅游行为仅仅是随波逐流,旅游成了“赶场”,收获到的只是匆忙中拍下的几张照片。其结果是,游客不游感到一次遗憾;而游完了,却感到终生遗憾。

古代“卧游册”所体现出的卧游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展旅游休闲产业需要大力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古人强调旅游时需发挥想象,移寓情感,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人与自然的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这对我们当代旅游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对游客而言,旅游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提高旅游质量。“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ss,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大自然不知不觉间给人的熏陶和感染,是无以言表的。这种道德伦理关系会很好地发挥出力量,正如刘湘溶先生说的:“道德手段在调控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取代的。”通过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教化,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才会维系上心灵的秩序,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意识才会提高,自觉地善待自然世界,保护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要善于引导游客发挥想象,让游客“游”进去,进而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旅游部门在推出自己的旅游服务产品时,应多组织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艺作品展览、影视节目播放等“卧游”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和巩固游客的旅游热情,又可以起到宣传旅游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虞淳熙.五岳胜览序[A].明人小品十六家[C].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203.

[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257

[3]雷仲康.庄子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8.

[5]袁中道.游德山记[A].珂雪斋近集卷一[C].上海书店,1982.136.•

[6]陈新等.历代游记选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24.

[7]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

作者简介:李 琴(1980-),女,湖北天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消费文化。

上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下一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