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应该以谁为主要目标观众?

时间:2022-10-30 05:49:46

主旋律影片应该以谁为主要目标观众?

最近,看了几部主旋律题材的国产新片,令我思考一个问题:主旋律影片应该怎样设定自己的目标观众(或曰潜在观众)?是把目标设定于政府官员和那些先进分子,还是把目标设定为当前电影院的观影主体青少年?

有人可能会说,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政府官员和青少年观众都需要通过影片受感染、受教育。换句话说,在受感染、受教育这一点上,两者只有程度的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接受的感染和教育的程度也不同),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我认为,这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主旋律影片创作者不能对此缺乏自觉或漠然视之。

就近年来的创作情况来说,我认为,我国的主旋律影片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充分兼顾了上述两类观众(最主要的是兼顾了市场主体――青少年观众)的主旋律影片,另一种是只把目光瞄准前一类观众(即政府官员和少数先进分子)的主旋律影片。前一种可以《云水谣》为代表,后一种则为数众多,不好一一例举。而从实际放映效果来看,前一类电影的观众明显多于后一类,票房收入也明显高于后一类。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一种需要与观众在电影院里共同完成的艺术,只有观众与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产生共鸣,才能算是一部影片成功了。否则,再好的主题,再高大的人物也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那些不好看的主旋律影片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把目标观众设定为一群思想觉悟极高的人――他们可能是政府官员(按着惯常的思维,政府官员的思想觉悟都比一般群众高),也可能是普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影片的主题就必须是有教育意义而且符合当前需要的。人物也必须是思想觉悟极高、最好是不久前出现的先进典型人物。

然而,尽管创作者有良好的愿望,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是 “需要教育”的广大青少年。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适应主流观众群――当代青少年观众的需要,把主旋律电影拍得让他们能够和愿意接受。为此,主旋律影片创作者从一开始就应该把目标观众设定为当代青少年而不是政府官员和少数先进分子。只有做到这一点,主旋律影片才能站上与青少年观众交流、对话的平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当然,这才仅仅是开始,青少年观众的思想觉悟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能力究竟如何?他们的审美取向与传统观众有哪些区别?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但只要屁股坐到他们一边,事情就好办了。否则,主旋律影片就仍会停留于评奖层面,走不进青少年观众的视野和心灵。

.cn/u/1241864715

上一篇:国内:第12届华表奖揭晓等7则 下一篇:华表奖随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