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生活》教材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时间:2022-10-30 05:33:02

浅议《文化生活》教材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怎样”,而在于“怎样用教材教”。教师的最大价值体现,不在于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而在于用课程改革理念来对待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要求,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下面就高二《文化生活》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谈一点我在教学中的粗浅认识。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两框题的内容。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编写思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其中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下面一共有三目内容:分别是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渊持久的影响,仔细分析这框教材,主要说三个问题: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但是按照教材三目的顺序上下来,条理就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接受。我在备课时,是这样调整的:按照本框教材的主要内容,按照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归纳总结,然后将后两目整合成:(1)从过程来说,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2)从结果来说,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深远持久。这样一重新整合,本框的条理非常清楚,就讲三个问题,方便学生接受和掌握。当然,这需要任课老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备课,下决心备好课。

我在备课时,对探究活动的取舍、运用,有这样一些原则:第一,对每一框的探究活动,归类整理,做到重点突出,不是面面俱到。例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框设计了6个探究活动,全部选用时间肯定不够用,只能选取重点的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有侧重的选用了第28页和第32页两个探究材料,都与奥运会有关系,学生比较喜欢,而且多少有一点了解,所以参与积极性强,探究效果好;第二,注重时效性,对于教材中过于陈旧的材料,则弃之不用,另外选用。有时可以化旧为新的使用材料,也体现出这门学科很强的时代性。教材第4页活动设计是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体味文化,初步感受“文化万花筒”,知道舞蹈、杂技、合唱都属于文化。我在备课时结合2014年冯小刚导演的马年春晚,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一个节目,当然大家七嘴八舌,说歌曲的,说小品的,还有说杂技的,但只要说出来,他已经深深感悟到文化的魅力和氛围。当然,马年春晚大家都看过,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就高,老师只需要适当引导,不要跑偏就行。教材第9页活动设计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初步掌握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备课时以浙江卫视当红节目《中国好声音》热播为例,《中国好声音》热播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厂家不惜巨资投拍广告,是为了扩大市场宣传,同样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学生对《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偶像栏目,还是比较喜欢,所以参与热情高,探究效果好,这也是比较接地气的课。第三,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材料不用,选择原则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对于农村学生,就要选用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比如,讲文化建设,就可以讲村镇文化。对城镇,就可以讲社区文化;而且在使用材料时,越具体,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讲校园文化建设,可具体到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越感兴趣,探究效果越好;第四,有些探究材料是支持本框知识点的,所以必须要选用。比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87页的探究材料,就必须选用。通过探究可以让学生正确客观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类似的还有89页、79页的材料;第五,探究活动注重“全民参与”防止主体缺失,参与面窄。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度。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防止“无业游民”的出现,才能切实避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学生主体缺失,才能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经过这样精心的取舍,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

《文化生活》全书,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这四框怎么处理,仍然需要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我在备课时,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综合探究《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学生感兴趣,问题不难,比较好掌握,查找资料容易,可以让学生以“旋转的世界舞台”为题,办一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图片资料展;第二个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转变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所以作为各班的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题成果,学校汇总,各班出一次板报,在校园展览。第三个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针对中国一些青少年热衷过洋节的社会现实,可以尝试搞一次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该如何选择”的演讲赛;第四个综合探究《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一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比如,三月五日去参加学雷锋活动,当一会交通协管员疏导交通,帮助行人过马路,从中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愉悦体验。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去搜集整理,去归纳组织,去分享……

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整个课堂教学思路变得清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也比较系统和完整,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新的教材观,达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教师树立新课程“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才能达到优化教材资源的目的,打造高效优质的思想政治课堂!

(作者单位 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上一篇:浅谈课堂中音乐与美术整合之美 下一篇:初探提高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