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院院长为民要账妥否

时间:2022-10-30 04:58:09

据报道,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替群众”向遂平县公路管理局“要账”。不管怎么说,在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把“上访”看作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而千方百计加以阻挡拦截之时,这位张院长却“冒官场之大不韪”,拉着“老上访户”去基层政府机关讨要赔偿,即刻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对于这个新闻事件,也有媒体发表不同意见指出,“不信法”是不正常现象。评论认为:“从程序上讲,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应该走正常渠道,无须烦劳高院院长。”“循着这条路反复处理,将导致法治社会的倒退。”

深挖细想,这个新闻事件本身以及对其正面的或负面的评论,非常有趣地反映出当今中国社会中不同立场的碰撞。其核心是这个事件的结果――“老上访户”拿到了法院判定的赔偿款――到底是“权”的胜利还是“法”的胜利?

据报道,这件事情是河南全省法院“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中的一幕,而这次活动是河南全省法院把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当事人作为回访重点,听意见、找问题。按张院长的说法:“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要充分理解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骂声和怨气是一种无奈的表达、无助的宣泄。”此次,张院长为民要账的这种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不拘形式的法院强制执行,其结果是遂平县公路管理局赔款了事。如此说来,这难道不是“法”的胜利?

但是,这个故事还有另一面。“老上访户”因遂平县公路管理局不当架设路障,使其翻车负伤,为此打起了官司,庆幸的是民赢了官。后来双方达成协议,公路局赔偿2.7万元,但却一直不履行赔偿义务。于是,“老上访户”只能不断到县里、市里和省高院上访反映,由此才引出了这个故事。这一回,张院长“亲自”出马来到公路局,一不寒暄,二不听辩解,直接要账,结果当然是讨要成功。张院长还代表全省法院向“老上访户”道歉,更有趣的是,“遂平县法院院长也忙鞠躬致歉”。如此看来,这似乎又是“权”的胜利。

也许,当我们在此为“法”和“权”缠夹不清之时,老百姓说话了,不管是“法”是“权”,能够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的。这正应了邓小平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当然,像张院长这样,集黑猫、白猫于一身就更好了。因为老百姓只要找到他,“法”和“权”也就都有了。

为什么在专家那里,是“法”是“权”就那么重要,而到老百姓那里,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呢?其实,中国的传统就是把“法”和“权”混成一团的。自古以来,升堂审案就是地方官员的“本职工作”,老百姓有冤情也是直接到地方衙门击鼓申冤的。所以,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打官司”这个词,虽不符合学术规范,但即使是法律专家可能也不得不用。

三权分立,在中国不过是近百年的历史;而真正把“法”当回事,也不过几十年而已。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法治社会”,除了立法、执法之外,恐怕还要有普遍的社会行动加以配合。现代立法,譬如劳资关系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环境保护立法,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是社会行动的结果。在中国,因为没有相应的社会行动的配合,诸如此类的立法大多是“软法”。

目前,我们的立法、执法还有很多缺憾,还不能满足真正的法治社会的需求。如果现在我们不为老百姓的维权开辟其他渠道,“维稳”可能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如今,我们已经为“”立法,老百姓上访应该被视为有法律依据的正当行为和社会行动。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政府误读或者曲解了中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思想,而是用“”的办法把问题“摁”在或“捂”在基层。

更重要的是,这一新闻事件告诉我们,很多“老上访户”的问题本来并不复杂,完全有可能在基层得到圆满解决。为了安定团结,我们何不像张院长那样痛痛快快地乐而为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

上一篇:推动资本向善的中国困局 下一篇:贫困县窘境:理想与现实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