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伦理思考

时间:2022-10-30 04:35:29

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伦理思考

摘 要: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伦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回答“如何实现幸福”的学科。辛福的追寻是由内而外的过程,通过内心的修养,进而达到控制欲望,修身养心的方式,最后得到每个人各自的辛福。

关键词:幸福;伦理;内心;修养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50-02

一、幸福的伦理内涵

幸福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追逐的信念,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生活背景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对幸福理解的不一样。这里就出现了矛盾,渴望幸福,然而幸福又是千差万别。那么人人都渴望的幸福是什么?

在西方,穆勒曾说过:“幸福就是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散失愉快。” 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也有一些观点,他强调的是客观方面的体验,也就是物质方面的。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幸福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主观感受中,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沉云。”与这个人生观相一致的还有,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的“乐”就是指“幸福”。饮食、住所这些生活要素属于人的感性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否幸福取决于感性需要的满足,很多人会因为生活条件不如意而感受不到幸福。但是,孔子认为,幸福的达到并不是感性需要的满足,即使实际生活很糟糕,也可以有幸福之感,它是精神的满足与愉悦。

那么幸福通过如上叙述,我想,可以总结为:幸福是需求与能力的统一,也可以说是个人欲望和社会欲望的统一。

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控制欲望的驱动力

欲望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量,是一种感性需要,人们幸福的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欲望的满足,这也表现为依赖事物的主客观条件。人与动物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人有意识,人有强烈的需求与欲求,然而,幸福与否又与之息息相关,欲望太多而又达不到,人就容易郁郁寡欢而觉得不幸,所以追求幸福,可以通过满足的心态就可以更容易达到。然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存在差异,对幸福的追求需要理性,也就是对欲望的控制力,控制得好,持有本位,幸福自现。

对欲望的控制有如下的道德方法:

首先,知足常乐。南先生常言,智者会把这些财富通通视为身外之物。如果过分地索求,那就只能成为人生的一种负担,而它带给人的只有痛苦和对幸福快乐的无从把握。人们因为知足,所以不至于迷失方向,不会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而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生命虽然不能永恒,但到达一定时候,它已经充满幸福感,如果奢求更多,反而会不幸福。人们兜兜转转,忙于奔命,最后却往往回到了原来,发现期待的生活与曾经已经过上的生活没有区别,不禁充满了失望。南先生常说生命各有各的乐,就在于生命对各自的生活感受到一种简单的满足。快乐纯粹是由人们的内心发生的,它并不取决于外界的事物,而是取决于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态度。

其次,社会与坏境是不足以影响人的,一个人误入歧途,不在于外物的影响,而在于他丢失了自身原本的灵性。南先生认为,一个学禅的人一定不要误入歧途在原地流连,不要让自己沉迷于某种错误的追求当中,而应跳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让自己的胸襟和眼光都放开。学禅如此,做人更应如此。人不可以局限于眼前此刻的和欲望,必须将自己的灵性释放出来,一个失去灵性的人,到死都只会浑浑噩噩。那么,人的灵性由何而来?这就需要人们回归到质朴的心境当中,从本色里焕发人的灵性。其实,老一辈文化界的成功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谦逊、质朴且务实。他们总是活得光明磊落,永远保持着一颗初心。他们听凭自然,或游刃有余,或逍遥自在,他们如同庖丁,然而比庖丁更加不为世物所打扰。南先生常说,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众生看不见?其实,当人们开悟真心向善,就与佛的光明相接。如果人们的内心被污染得厉害,自己的光明被遮盖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进来。所以有颗污染的心,念佛也没有用,只有一肚子的怨,如何见光明?人们的真心没有了,不是它真的不存在了,而是被人的虚妄遮蔽了。自己回归于自然,回归于生活的原始本色。

控制欲望的方法在于修身养性,而这一个过程是需要对道德规范的把握,比如传统道德中的“温、良、恭、俭、让”,通过不断完善达到君子的程度,再不断反省,那么欲望自然就被控制住了。通过对道德范畴的研习,可以清晰的明确人的修养方向,拥有这些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人生才会达到最大的幸福。那么对于今天,研习怎样的道德范畴才能更容易控制欲望而达到幸福呢?那就是练就博襟,克己复礼,怀平常心。博襟需要我们推己及人的思考问题,宽容待人,这是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克己复礼是对自我的要求;怀平常心是自己的内心修养。

总之,控制欲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修身的问题。

(二)修身养性

一个人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随时进步,并且一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是对自己事业的反省。南先生认为,内心道德的修养是树威,也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永远是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关于这一点,南先生走的是高尚人格的路线,并且把道德修养的目的也放在这里,他也曾表达我们所要达到的修养目标,是达到君子的程度。儒家有一个伦理道德准则,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最首要的地位置上,可见她的引领作用。要成为有德的君子,首要做的就是修身。

首先,第一步需要有意识的明白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这是儒家所说的格物自知;第二步通过传统道德伦理的范畴来培养自身的道德伦理思想,巩固和完善自我道德体系,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坚定道德意志及其自制力。君子养心发于诚,达到心诚,那么离成为君子也就近了。人们的修身活动应该是通过内心的陶冶而达到诚心,诚意地去追求,排除干扰,这是君子,也是修养的最高目的。

其次,修身养性是完善人格的一种方式,南先生十分关注向内用功,提出了一些省察克治的完善人格的方法。一是在修身养心中要独立不倚,这是坏境塑造个性。 南先生曾说过:“我们在现实的人生社会里,必须在逆境中操守出独立不倚的操守和性格,才能挺拔在‘位高金多’的俗世之中,并因而有一番作为和成就。” 二是要克制。孔子一生提倡克制,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严格地限制,克制诸多不利的情绪,其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引起人们激动、愤怒、悲伤等情绪的事情,我们提倡克制,因为克制能够让人更加沉稳和理智,有时候甚至会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三是真正的勇气,南先生说:“只有一怒而‘安’天下,这才是大勇。” 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分不开的。人不应该好勇,而应该先掂量,是有智慧的勇。

孟子曾对真正的修行进行过表述,南怀瑾先生对他的说法进行了阐释,是从心理行为修起,动心忍性,起心动念之间,都合于“仁、义、礼、智”,就是至善。 所以,对于修身的方式及过程,我们是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的。

三、结语

幸福的获得也可以很简单,怀有平常心即可,真正的真理是很平常的。遵从本心地生活,按照原本的想法去做,可以获得最平凡的幸福。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生命其实本就应该保存质朴,不用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也不要因为做一些事情而找各种理由,就是顺其自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前行便可。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超然于物外,做最简单的自己,一切发乎于心地区生活。

参考文献:

[1]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南怀瑾.论语别裁》(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

[3]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4]南怀瑾.南怀瑾谈性格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5]南怀瑾.孟子与尽心篇[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8月.

注释:

[1]穆勒:《功利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南怀瑾:《论语别裁》(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369页.

[3]南怀瑾(讲述):《南怀瑾谈性格与人生》,上海:上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9页.

[4]南怀瑾(讲述):《南怀瑾谈性格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0页.

[5]南怀瑾(讲述):《南怀瑾谈性格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73页.

[6]南怀瑾(讲述):《孟子与尽心篇》,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8月,第67页.

上一篇:关于“吴均体”诗歌及其文学价值 下一篇:儿童早期在馆阅读能力培养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