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发”还是“无法”

时间:2022-10-30 04:20:20

【摘要】儿童画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带有强列主观情感色彩的绘画。对儿童画的评价往往以情趣为主,对造型没什么要求。因此在儿童画教学中,很多教师排斥写实性儿童画教学,反对用画得“像”来评价儿童画。我认为是一种偏激现象,写实性绘画也是儿童绘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就以儿童画写实教学的点滴,论述儿童可以进行适当的写实训练。

【关键词】儿童画 童趣 写实性 可行性

符号化的造型、主观化的色彩、荒诞的构图和离奇的情节等童趣特点是儿童绘画取胜的主要原因。人们不以“画的像”作为儿童画的评价内容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一昧强调儿童画中的想象力部分,完全忽略形的准确性,我认为这并不可取。有人说:“我们教不了儿童画。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静静的陪在一旁,看孩子们画画,说着鼓励和赞美的话。”欣赏、赞叹是对儿童绘画的肯定,是教育的心理手段,是教学的一部分,不应成为美术教学的全部。儿童绘画教学中还应以务实为主,不能一味地任其天马行空,应正确了解儿童绘画中的童趣性,再辅以适当的方法把写实绘画变通整合进行教学才能力保儿童画的常青。

一、儿童绘画童趣的真实性和写实性练习的必要性

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难易以涉及的另一个世界,这个现实与幻想交织的世界,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儿童在绘画中是一种纯自我表现,这符合艺术的本质。毕加索在参观一次儿童画展的时候说: “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了,但学会像他们那样画画,却花费了我毕生的时间。”马蒂斯也说过:“必须懂得怎么保持童年时代阶层客观事物时的那种新鲜感觉,必须像孩子一样地观察生活。”那么儿童是怎么观察表现生活并绘画表现的呢?长期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儿童在绘画中的自我表现:天马行空般想象的造型、构图和离奇的情节是无意识产生地,偶然性很大,其画面效果可以说是某种“巧合”。 相对于大师们作品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偶然笔墨,惊奇的造型、构图、内容看似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作画的意念确有本质的不同。大师们作品中的“奇、趣”是大师心手双畅的有意之作,是有意中制造的偶然,是自由而有序中的创作,是看似“无法”的“至法”。正如石涛所说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因此在达到这至法之前是先遵循法度的,是对法度完全驾驭掌握的结果。可儿童画中的“奇、趣”是真正地随意、“无法”而得来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无法”也会失去,这就是青少年的绘画危机时期的到来。

因此我认为最终还是要将儿童的无序、下意识作画状态变成自觉地,有一定意识地状态,变成真正无法而法的至法。一味的让儿童画处于萌芽状态的人,这才是真正地扼杀了儿童的绘画潜力,限制了其能力的发展。所以,进行写实性儿童绘画练习,适当追求造型的准确性对儿童绘画是有利无害的。

二、写实性绘画的练习方法

根据儿童对形状和空间心理发展特点,我认为小学儿童“写实性”绘画可以线描为主。线条是儿童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也是平时儿童采用最多的作画形式。四到六年级可适当加以写实的素描练习,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已基本符合写实素描的要就。另外也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还有其兴趣爱好灵活安排。具体练习时主要分观察、临摹、写生三块,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的结合。还要再根据儿童特点,适当则重练习。

写实绘画首先是需要学着观察。绘画观察的目的是为绘画有选择地寻求自然形态中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因素。只有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具备准确捕捉形象的能力,从而为绘画的表现提供准确的形象信息。在观察中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比较物体外形特征而加以概括的意识能力。例如:观察事物时,要先整体再局部,相互比较概括等。幼儿主要形式是观察后讲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讲述和绘画结合起来,直到最后从画面中直接反映观察思考的结果。观察能力在临摹和写生中会得到具体练习。

临摹也是学生吸收别人绘画技巧有效方式,是写实绘画练习的一个必要手段。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科学的临摹。临摹内容应该是他们喜欢的一些卡通形象或玩具,再为之加上适当的故事场景。例如:临摹的卡通形象喜羊羊,为这个喜羊羊设定一个故事情节,再提供有相应情景背景的作业纸,在情景中临摹喜羊羊。或者先让他们为其创造情景,先画这个情景背景,以增加儿童的作画兴趣。在临摹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先整体再局部,最后再整体调整的方式作画。这样既可以得到写实锻炼也不伤害儿童绘画的兴趣。

写生时和临摹还应和一些符号性简笔画联系起来。对他们以前记着的一些图画符号,通过观察、讲解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例如:窗、树等。现代城市里 “田”字形的窗户几乎很少了,绝大都是铝合金窗,先让他们知道不少儿童画中“田”字形窗的由来,再让他们对教室的窗户观察写实,以突破这种造型符号的束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观察发现然后再添加,最后使画面更完整很丰富。例如:学生对窗户的写生由原来“田”字符号式的窗到下面从新观察后的窗。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关于美术教育中“青少年危机”的探讨[J].中国美术教育.1994(05).

[2]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金坛市常胜小学)

上一篇:远距离潮位控制在莱州港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中... 下一篇:探讨高压变频器在电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