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峰 在战火硝烟中前行的记者

时间:2022-10-30 04:17:04

蒋晓峰 在战火硝烟中前行的记者

近日,关于事件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14名保钓人士自发组织的登上事件,更是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而随保钓人士一起经历大风大浪全程记录这次保钓事件的人,就是凤凰卫视著名的战地记者蒋晓峰。

蒋晓峰大学毕业后,曾在新华社任职多年,公派过美国、伊朗、伊拉克,是中国唯一全程见证萨达姆审判的记者。

全程记录成功登岛

2012年8月15日下午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上的7人登上。他们采取冲滩的方式,一些人从船上跳入海中,游泳到岸边。他们高唱中国国歌,并在登岛后插上五星红旗。香港《大公报》评论说,这是十余年来中国人首次登岛成功。

蒋晓峰指出,此次香港保钓人士前往途中,虽然台湾方面表面上“不太友善”,但却在补给方面给予了一定协助,保钓船因此才能顺利抵达海域。

蒋晓峰回忆说,保钓船原来计划在台中补给,台湾“海巡署”登船检查后,发现我们没有达到紧急人道救援的资格,港务局拒绝船只入港。“但海巡船将他们的淡水全部给我们,不够,又叫来另外一艘海巡船,免费给予全部淡水。”

8月12日,蒋晓峰与香港保钓人士一起搭乘启丰二号前往海域。12日晚8点,启丰二号进入公海;8月15日12点30分,启丰二号发回消息,右后方出现日本舰艇;14点50分,启丰二号距15海里,进入海域;此时,约10艘日本舰船对启丰二号形成包围并发射水炮。启丰二号随后遭到多艘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的撞击,船头被撞毁,方向盘也被撞损,只能靠电脑导航。

16点26分,在近前,启丰二号搁浅。船员着救生衣下水步行成功登岛!随即迅速被大量日本保安厅人员控制。日本海上保安厅以所谓的“非法入境”嫌疑抓扣14名中国香港“保钓”人士;并被带上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舰,送到冲绳那霸入国管理局关押。两天后被强制送还。这几位香港保钓人士于8月18日夜到达香港时,在香港机场受到了一些香港人士的热烈欢迎。

蒋晓峰回忆说:“他们是强力登船,没办法,他们携带装备,我们是手无寸铁,我都没来得及穿衣服,我们的确是被强行控制,可以看画面,船的栏杆都已经变形。如果用一部相机记录的资料可能会遗失,所以我和摄影师用各自用不同的设备拍摄,然后登上日本的保安厅后,我们选择把摄像机留在船上,我的卡带在身上。”

曾多次身陷险境的蒋晓峰表示,这次在保钓事件中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是他采访经历中人身权利、采访权利被侵犯最严重的一次,他认为日方的做法不公平,不可以接受。

蒋晓峰说,日方当时立即启动了法律程序,海上保安厅将他们作为现行犯人而不是嫌疑犯人进行逮捕,戴上手铐,并用很粗的绳子绑在腰部,绳子和手铐连接,手都无法抬起,这在以往的采访经历中从未有过。

说到押抵那霸被戴上头套,而蒋晓峰却坚持不戴时,培锦推了蒋晓峰一把说,“我见前面的人都被幪上黑布,就没反抗。当时你怎么不告诉我可以不戴头套呢?”“下次你就有经验了”, 蒋晓峰笑说。培锦对此事仍记忆犹新,他说戴上头套后根本看不到路,只能低着头努力从空隙间“偷看”,以免插错脚,但却给人有“低头认罪”的错觉,可见日本人颇有心机。

成功进入公海后,蒋晓峰和摄像师梁培锦才得知保钓人士此番行动破釜沉舟的登岛决心。但蒋晓峰并没有报导,因为日方也在关注凤凰卫视,如果被日方知道了可能会有新的对应方案;而且因怕公司担心,他们也没有告诉公司,只是自己在船上做一些相应的准备。

而对于事后被大家称作“英雄”,二人均表示这个称号应该是保钓勇士们的,而他们俩只是事件的记录者,本不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战地采访 历经风雨

2004年9月14日至2006年5月2日,他当时还在新华社,是伊拉克战后常驻巴格达的新华社记者之一。1年零8个月时间,蒋晓峰在伊拉克这个极度不安定的地方,随时遭受着可能被绑架,甚至被杀害的威胁。

战火纷飞的利比亚,当地时间21日17时多(北京时间21日23时多),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围住了首都的黎波里市中心的里克索斯酒店,37名外国媒体记者被困酒店,其中5名是中国记者,包括2名中央电视台记者和3名凤凰卫视记者,而蒋晓峰做为凤凰卫视的出镜记者就在其中。一天早上,他在房间时,一枚弹片直接击中了阳台的玻璃窗,整个平板玻璃成为一片花玻璃……一直到24日深夜,他才离开酒店。

蒋晓峰,1972年出生于宁波海曙,他妈妈是教育工作者,爸爸在公司上班,还有一个哥哥。蒋晓峰就是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直到被杭州外国语学校选中上中学前,蒋晓峰的童年都是在宁波度过的。1985年毕业于宁波碶闸街小学,之后进入杭州外国语学校就读,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波斯文专业。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其间曾担任新华社驻伊朗记者;担任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是中国唯一全程见证萨达姆审判的记者。2009年,他加入凤凰卫视。

从伊拉克战场回来,蒋晓峰回了一次宁波,宽慰为他殚精竭虑的父母。他说:“我特别想宁波,特别是家乡的杨梅和海鲜。打电话时,会经常问家里人,杨梅是不是上市了,禁渔期是不是过了。”所以每次回家,家人都会准备很多杨梅酒和干海鲜给他带到北京,但他已经十几年没吃到家乡的新鲜杨梅了,现在一说起杨梅,就要咽好几口口水。

有一个战地记者当儿子,父母的心都快操碎了。蒋晓峰的母亲俞女士说,她想儿子想得头发都快白了!蒋晓峰的父亲则把儿子出镜的照片、新闻节目都拍下来存在电脑上,都存了几千张了。“他最终选择了当记者。虽然父母有一千个不舍,但我们还是尊重他的选择。”蒋晓峰的母亲说,自从晓峰成了记者,与家人聚少离多,而他当上战地记者,他们的生活里更是充满了无限的挂念和担忧。

记者为公众之眼,蒋晓峰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战地采访经验屡屡深入新闻事件的最前线。为全球华人带来第一手的现场报道。他的身影总是在动荡、危险的新闻地出现。从喀布尔到的黎波里,从曼谷到马尼拉,从黄岩岛到,蒋晓峰在国际新闻舞台上频频亮相。记者奔赴前线总是有风险的,而蒋晓峰在保钓事件的访谈中说,如果再有一次他还会义无反顾的去。我们也相信危险的新闻地会再次出现他的身影。

上一篇:对少年冰球运动员意识培养与训练方法研究 下一篇:名人笔触下的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