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工学》在职业教学中的细节体会

时间:2022-10-30 03:56:08

关于《电工学》在职业教学中的细节体会

【摘要】在职业教学中,《电工学》是作为机械维修、焊工、机电、电工电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一些教学细节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教学实践;实验技能

在职业教学中,《电工学》是作为机械维修、焊工、机电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具有概念多、知识广、综合性强、实训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化解得法,使学生尽快掌握。笔者就《电工学》在职业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浅谈体会。

一、在教学内容中应突出“学以致用”的理念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非电工专业学生。其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应以体现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规律,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例如,电路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磁场与电磁感应重点介绍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电磁感应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单相、三相交流电与控制电路重点介绍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控制和使用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常用电子元器件重点介绍电子元件外部特性与功能及电子电路的定性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时,为加深学生对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解,授课时我就举一些实例。例如,若把一只“24V、12W”的灯泡接到110V电源上,应串联多大的降压电阻?可选电阻有160欧姆、200欧姆、250欧姆三种。学生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5A,电阻为48欧姆,再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算出电路的总电阻为220欧姆,最后总电阻减去灯泡的电阻,需要串入的电阻为172欧姆。但是,可选的电阻没有172欧姆,那么接近的电阻160欧姆和200欧姆中应选取哪一个呢?能否取最接近172欧姆的160欧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选了16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流过灯泡的电流为0.53A ,超过了它的额定电流,这是不允许的。前面算出的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时隐含的条件是只能小于或等于它,而不能大于它。选取2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虽然电流下降到0.44A,灯泡的亮度有所下降,但能保证用电设备安全使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推理能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三、合理运用分析、比拟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电工学》中有些概念不易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较吃力。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呢?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概念的理解性,采用分析、比拟教学法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分析电压与电位的区别时,学生对参考点的含义不易理解,常将电压、电位混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把电位比拟为高度,把电位差(即电压)比拟为高度差。电位是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它是相对值,其大小随着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教师可把黑板台的高度比拟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这时,可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如地面、黑板台、屋顶等)来观察黑板台的高度。选择的参考点不同,黑板台的高度就会出现不同的值,这些值既可以是正值(以地面为参考点),也可以是负值(以屋顶为参考点),也可以为零(以黑板台为参考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引导学生注重相似内容的比较

在《电工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和定律容易混淆。如果顺着章节讲授,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使学生抓不住要领。但若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与电磁感应”教学中,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比较分散,提法又相近,许多学生对这三个定则经常混淆。教师若采用相似内容类比区别、集中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演示三个实验,并区分三个定则的适用场合。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即电生磁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即电磁生力用左手定则),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即磁生电用右手定则)。其次,右手定则针对发电机,左手定则对应电动机。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场合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五、合理安排好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要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课前根据实验题目自己拟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使用实验设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测出实验数据,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展图.电工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幼师生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