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旋律”

时间:2022-10-30 03:16:30

奏响“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旋律”

【摘 要】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科,特别是初中平面几何部分重要组成内容,在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养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就全等三角形章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培树能力,形成技能,从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丰富性、抓住全等三角形问题解答多样性、借助全等三角形知识内涵综合性、巧解全等三角形问题典型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合一;全等三角形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树思想以及动手探究、创新思维的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素养提升和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作用条件所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寓教于学”、“寓乐于学”,是“教学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就是将学习能力进行实践锻炼,就是将学习过程变为能力提升、素养树立过程。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将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生为本”,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教中学,在学中培树能力素养。全等三角形作为三角形章节的重要“一环”,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数”与“形”的结合体,而且与相似形、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平面几何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就为“教学合一”理念的实施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一、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丰富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内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生对亲手实践探究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内心会留下深刻影响,运用也会更加自如。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章节内容的分析发现,该章节概念、性质、判定等知识点内容较多,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在掌握时,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混淆判定方法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将传授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内涵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内涵要义。

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感悟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边边边(SSS)以及直角三角形全等(HL)知识后,向学生提出:“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活动,此时,学生进行作图(如图一所示)活动,教师让学生根据所作图形,分析所作的图形,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发现,DE∥BC,ADE和ABC满足∠A=∠A,∠ADE=∠B,∠AED=∠C,但ADE和ABC并不全等。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动手活动,对“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并不全等”这一结论有了深刻而又准确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问题,让学生在此进行探究,这样,学生进而将探究活动经验解答所遇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效能。

二、抓住全等三角形问题解答多样性,让学生在探寻解法中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思维发散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是其主要内在特征。全等三角形章节内容,不管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还是全等三角形变换等内涵,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在要素。如判定全等三角形全等时,就是五种不同的判定方法。这就为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提供了条件和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全等三角形问题教学时,可以抓住全等三角形内涵的丰富特性,建立不同等效的条件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辨别各种判定定理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创新思维效能提升打下基础。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问题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已知如图二所示,∠A=2∠B,CD是∠ACB的平分线。求证:BC=AC+AD”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在共同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若延长CA到E,使AE=AD,要求证BC=AC+AD,只要证明BC=CE就行。而BC,CE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有一条公共边,一组对应角相等,还差一组对应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这时,学生认为,可以采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即可求得BC=EC,AE=AD相等的对应元素。此时,教师让学生添加辅助线,根据分析过程进行问题证明。教师在学生证明基础上,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作答。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发现该问题还可以采用补短法和截长法(即:①在AB上截取AE=AC,连结DE。图二(1)②延长AC到F,使AF=AB,连结DF图二(2);③作DE垂直于AB,DF垂直于AC图二(3))。这样学生对添加辅助线解答全等三角形问题运用有了深刻掌握,同时,创新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三、借助全等三角形知识内涵综合性,让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形成素养

问题:在直角ABC中,∠ACB=90°,D是斜边AB上的任意一点,AECD于点E,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CHAB交点H,交AE与点G,求证:BD=CG。

上述问题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一道问题案例,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要证BD=CG,可以考虑证明BDF≌CGF,由已知∠F=∠CEG=90°,并且易证得∠DBF=∠GCE,此时只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中有一边对应相等即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知晓BF与CE分别在BCF和CAF中,并且由已知条件易得到BCF≌CAF,而BF与CE正好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从而得出问题证明。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析过程,书写证明过程(略)。

师生进行问题求证总结:本问题案例综合运用了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其识别方法等知识,其中两次运用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识别方法是本题地重点,也是解题的关键。在进行证明活动时,可以先证明一对三角形全等,得到一对线段或角相等,为后面证明另一对三角形全等打下伏笔。

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该问题设计的知识点内涵丰富,解题形式多样,教师在进行该问题解答时,将问题解答的时机留给学生,把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探究、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借助综合性的全等三角形问题案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解答问题,从而实现了学生对问题解答方法的有效掌握,为学生解题思想形成提供了平台。

四、巧解全等三角形问题典型性,让学生在评析中巩固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F是BC的中点,且DFBC,DF交BAC的外角平分线AD于D, F为垂足, DEAB于E,且AB>AC,求证:BE-AC=AE.

证明:过D作DNAC, 垂足为N, 连结DB、DC。

则易证得DN=DE,DB=DC,又DE

AB, DNAC,RtDBE≌RtDCN,BE=CN,又AD=AD,DE=DN,RtDEA≌RtDNA,AN=AE,BE=AC+

AN=AC+AE,BE-AC=AE。

这时,教师利用评价教学手段的指导和促进功效,引导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评析活动。学生在评析活动中,认识到该问题是一道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性应用问题,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通过抓住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内涵,通过建立等量关系,证明RtDBE≌RtDCN,同时,利用“BE=AC+AN=AC+

AE”等量替换,得出“BE-AC=AE”这一结论。同时,学生根据解题过程,还认识到,该问题解答过程中,运用了数形结合和等效思想等解题理念。这样,学生在探究辨析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养成了良好解题习惯,更培养了正确的解题思想。

总之,“教”与“学”的完美“合一”需要师生之间的努力。初中数学教师要在任何知识点教学中,利用学科特性,凸显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升”。

上一篇:注重观察培养 提升数学学习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处理...